再讀《南華經》

有粉絲推薦讀一讀《南華經》,那今天就聊聊這部經典,

《南華真經》又名《莊子》,是因為唐玄宗天寶元年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於是這本書就改名成了《南華真經》。書中記載了為人處世、宇宙萬物規律的哲學思想。

清末作家沈復曾經說過:儒家思想入世久了,容易讓人迷失自己的本心。讀完《南華經》,覺得遠離塵世紛擾,尋求精神上的神仙生活,才是最適合人內心。我想,這也符合當今很多人的需求,滌盪紅塵,尋求內心一片淨土。

《南華真經》分為內七篇、外十五篇和雜十一篇。一般認為內七篇是由莊周親筆所做,而其他是莊子後學所著。因此,多數人認為精華在內七篇。

其實初讀《南華真經》的人因為不瞭解其中的體系脈絡,很容易讀不懂,感覺太過晦澀。那咱們就從內七篇說起。

再讀《南華經》

第一篇《逍遙遊》

什麼是逍遙?什麼是自在?一般來說,逍遙的境界是世人所期盼卻又幾乎是達不到的。釋迦摩尼佛印證的《心經》中,開篇就說觀自在,這裡的自在和莊子所說的逍遙同出一轍。那麼什麼是逍遙,逍遙的境界又是什麼,為什麼說普通人無法達到?莊子開篇就講述了這個問題。

再讀《南華經》

第二篇《齊物論》

莊周夢蝶的故事就出自《齊物論》,畢竟我是個做珠寶的,這種題材還是很輕鬆找到的,(如上圖)世間人都很善於分別,分別各種任何事物之間的差異,而莊子在這一篇中就告訴你,萬物本為一。齊物正是如此。如果無法齊物,就無法超越有形的物質世界。只有齊悟,才能進入老子所說的道的境界。那麼為何說萬物是一體的呢?就要從這篇中尋找答案了。

再讀《南華經》

第三篇《養生主》

著名的《庖丁解牛》就出自《養生主》,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但是養生的關鍵是什麼,很多人並不清楚。養生其實養的是主,而不是簡單地肉體。西方的營養學,健康學都是以有形的物質為主,一說養生就是鍛鍊身體,合理飲食,但是如果不知道肉體的主人在哪裡,養生之主在哪,養生又從何談起呢?

再讀《南華經》

第四篇《人間世》

《飲冰內熱》的典故出自這裡,生存在這世間,所聞所見都該如何應對?人該如何過好這一生?又該如何面對跌宕起伏的命運和那些無常?為何要在世間修道?人間世種種,其中又有什麼樣的規律?作為人該如何超脫那些條條框框,讓心靈真正的自由?想要知道這些,就要來看這一篇了。

再讀《南華經》

第五篇《德充符》

人人都想要得道,那麼什麼是得道?真正的道者應該是具備怎樣的品質呢?人們常說的得道之人其實並非是那些藏在深山老林,不聞天下事的隱者。真正的得道之人是那些心性和品德超脫於尋常之人的人。那他們到哪超脫了呢?讀讀這一篇吧。

再讀《南華經》

第六篇《大宗師》

相忘於江湖是一句經典語句,原意是指兩條魚因泉水乾涸,被迫相互呵氣,以口沫濡溼對方來保持溼潤,現多指放下對情感過於執著的追求,在塵世中忘卻彼此,不通音訊。而這句經典就出自《莊子·大宗師》,一個得道之人,就會被稱為大宗師。那大宗師與普通人相比有什麼地方不同?通過大宗師,我們能夠看到什麼不尋常之事。大宗師可以得到真正的逍遙嗎?可以觀自在嗎?如果不看這一章,恐怕就會一直陷入自己不切實際的想象。

再讀《南華經》

第七篇《應帝王》

在這一篇中,莊子講述一個修道之人內聖外王的過程。

說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渾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渾沌的居地相遇,渾沌對待他們非常友好,倏與忽商量著報答渾沌的恩情,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外界),聽(聲音),吃(食物),呼吸(空氣),唯獨渾沌沒有七竅,(讓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七竅。”於是倏和忽每天替渾沌開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這是一個因為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其實說的是,要順其自然,你認為好的東西,強給予別人,可能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天地萬物並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不能因為“人皆有七竅”這樣的理由而判定混沌渾然一體的狀態是低配。帝王治國也應該以適應為本,統治者切勿畫蛇添足,沒事找事胡折騰。能夠做聽任自然、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一個真正的道者,是天人師。不光只是成就自己,還要度眾生。

淺讀,在各位面前露拙了,歡迎評論區留言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