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洽《雅宜山齋圖》,體現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精神狀態

清代畫院,自清初至乾嘉一百多年間盛極一時。不論山水、花鳥、人物,無不人才濟濟,就山水畫種來說,出現了王麓臺、張宗蒼、沈宗敬等不下二三十位名家。其中張宗蒼師承黃鼎,筆法沉著,多以幹筆積皴,林木間多帶淡墨乾擦,至其侄張洽一代也沿襲此法。

關於這位張洽,我們現在對這位畫家的生平知道的並不多,只知道他在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時尚在,年81歲。

張洽《雅宜山齋圖》,體現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精神狀態

《雅宜山齋圖》(124.5×45.5釐米)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張洽的這幅《雅宜山齋圖》為紙本,豎式構圖,畫中層巖疊翠,山巒茂鬱。石崖間瀑布高懸,飛瀉直下,林木陰鬱繁茂,怪石點綴其中。其間幾株參天高松,挺拔蒼健,姿意盎然。松陰下隱有三間草舍,其中一間內設一几案,案上有古書幾部,好一處隱土閒居之地。屋外一老者閒坐於岩石上,正仰觀飛瀑,在他的腳下,彙集成流的溪水遷回地流淌著,那奔湧之勢令人似聞其聲。畫家在這裡就是借山水之韻體現“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精神狀態。從整幅畫的表現來看,確實呈現出一派世外桃源的幽邃景象,這不但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畫家體驗生活得來的鬼斧神工。畫的左上方有自題:“雅宜山齋。昔黃鶴山樵為雅宜生,陳惟允曾有此本,餘因擬其大意於寄山居,未識有當古人神韻否耶。西苑北堂張洽。”鈴印若干。

張洽《雅宜山齋圖》,體現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精神狀態

《雅宜山齋圖》(局部)


張洽《雅宜山齋圖》,體現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精神狀態

《雅宜山齋圖》(局部)


張洽《雅宜山齋圖》,體現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精神狀態

《雅宜山齋圖》(局部)


這件巨構頗有黃鶴山樵穩重的遺韻,且意境幽深。佈局上有張有弛,虛實運用得極其恰當。山石多運用枯、焦墨,這種墨法極難處理,然而其筆墨變化卻滋潤厚重,松叢的皴點也疏密有致,遠山用花青渲染得隱約可見,這些都在畫面的空間構成上達到了豐富的變化。畫中的點景人物,寥寥幾筆,神氣活現,這也正是全幅畫的點睛之處。縱觀整幅畫作,設色高古淡雅,勾染層層深入,山林之生氣渾然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