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如何理解“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別裁》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這句話的解釋版本有很多,其中有一種解法,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加上了兩個逗號,給出的解釋是"智者快樂,就想水一樣,仁者快樂,就像山一樣"。對這個解釋請恕在下不敢苟同,簡單想想,論語裡為什麼要放這麼兩句話,按照這個解釋,完全沒有意義嘛,這也太無聊了,這個解釋肯定是不對的,純粹從字面上按現代含義進行生解,要都這麼翻譯,古文簡直太簡單了。

言歸正傳,館主是怎麼理解這段話的。首先像論語這種文章,每一篇的篇幅都很小,但每一篇的主旨都是很明確的,所以看的時候應該結合全文來看,先弄懂文中的主旨,只要弄懂了主旨,哪怕其中一兩個字、詞不理解,翻譯不出來,那也無傷大雅,讀這個主要就是為了領悟聖人教誨,要能夠提煉精華。

如何理解“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這段文字主要講的就是人啊,如何成為一個知者,如何成為一個仁者,如何成為一個知仁合一的人,成為了"知仁合一"的人,就可以開心長壽。

"知",一般翻譯成智,這個問題不大,很多翻譯說就是聰明人,這個譯法不能說不對,但不夠深刻,個人認為應該是形容對大多事物有透徹理解的明白人,而不僅僅是聰明那麼淺顯。

"仁",這個是形容那種胸懷闊達,善解人意,不悲不喜的類似長者之風的人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家中德高望重的長輩,整天笑呵呵的,很少大喜大悲的形象,有點像布袋和尚那樣,哈哈。

"水",很多翻譯就是動,說智者像水一樣動,這麼翻譯估計是受了後面那句"知者動"的影響。這裡確實有動的意思,但不全面,大家想想,如果只是表達"動",為什麼要說水,兔子不可以嗎。

古人說話,寥寥幾個字,意思卻都包含在裡面,每個字,尤其是關鍵的字,用的時候都是有講究的。

"水",何許物也?水最大的特點就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其次水無孔不入,善於滲透。也順便說一下"山",山在古人眼裡是很穩定的一種事物,擋風擋雨,千百年不動分毫,很可靠很穩定的存在。說到這裡,有沒有感覺到水和山的各自相反特點?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此處的"樂"不是快樂,而是"樂於像...去做"的意思。大致的意思就是:所謂智者就像那水一樣,知道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仁者,就像那山一樣,守成持重,不悲不喜。

細心的讀者,你們如果跟著我的思路讀下去,應該感覺到了水和山的一動一靜的對比,其實古人常常這樣說話,放兩個相反的事物在一起,這也符合陰陽的定理。明白了山水,也該再深入體會下"知者"和"仁者",陰陽是相對的,但也是合一的,"知者"和"仁者"肯定是兩個事物,但一定歸為一體,我的理解就是:知者,行為、想法;仁者,心態、性格。兩者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按古人的說法,這種人就是"聖人"。其實可以說,這段文字講的就是什麼是聖人,聖人是怎麼樣的。

"知者動;仁者靜"這句話已經不難理解了,智者積極主動,仁者安靜篤定。

"知者樂;仁者壽"就簡單了,智者快樂,仁者長壽,因為看事物透徹,做事順應時機,就會事半功倍,自然開心了。而情緒穩定,不大喜大悲,篤定的心態,自然便會長壽。最後把兩者合二為一,一個做事明白,心態穩健的,那就是一個完人,這樣的人自然開心長壽,兩者是缺一不可的,心思敏捷,但氣量狹小,好比周瑜,英年早逝,反之亦不行。

全文翻譯如下:智者樂於像水一樣,看問題透徹,懂得見機行事,順應時勢;仁者樂於象山一樣,守成持重,不悲不喜。兩者一靜一動,做到了這兩點,便可以開心、長壽了。

如何理解“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個人原創,交流分享。不足之處,虛心求教。

無月文化,共讀經典,品味文化

如何理解“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