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為什麼孔子用水和山來形容知者和仁者?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篇》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歷經千秋萬代,永為世人喜愛。就是在如今這個儒學不甚昌明、尚且揹負惡名的時代,也能常常聽到這句話,可見此話是多麼的深入人心、合人胃口。

然而,這句常在耳邊可聞的話,卻有不少歧義。首先是“樂”字的發音問題,是讀le(四聲),還是讀yao(四聲);再就是斷句問題,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這就給現代人閱讀理解帶來了困難,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呢,還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這看起來是兩個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一個問題,因為這兩個問題糾纏的根本是“樂”字的意思。“樂”字讀yue,意思就是音樂,“樂”字讀le,意思就是喜悅、愉快、快樂,“樂”字讀yao,是北宋音韻字典《廣韻》裡專門為這句話設置的,南宋大儒朱熹將這個讀音寫進了自己的《四書集註》,從而後世“樂”字的標準讀音就是yao,中學語文課本里備註的也是yao,老師也教學生讀yao,意思是喜愛、愛好。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為什麼孔子用水和山來形容知者和仁者?

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個語境裡,“樂”字讀yao,整句的意思是: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樂”字讀le,整句的意思就是:智者以水為樂,仁者以山為樂。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個語境裡,“樂”字讀le,整句的意思是: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

到底孔子的原義是怎樣的呢?我們又不能穿越時空回去再問問他老人家,而後人們,卻為這個爭吵,甚是無聊。還不如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來談談這句話的意義。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要理解這句話,需要分三層。第一層,“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說的是知者之性和仁者之性。知者,有大智慧、大境界,懂得陰陽興衰之道,曉得順勢而為,不會有阻礙,也不會凝滯,就像水一樣,總能自由暢行,無論遇到什麼阻擋,都可以化解。仁者,有大愛、大境界,愛護黎民,救濟百姓,普渡眾生,就像山一樣,穩固厚重,萬物生於其上。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為什麼孔子用水和山來形容知者和仁者?

第二層,“知者動,仁者靜。”說的是知者之性和仁者之性的運用和表現,就是中國哲學思想範疇裡的“體用”裡的用,體是本體,是根本的,用是客體,是外在的表現、運用,有本體,就有運用。水性的表現是流動的,與知者的表現相同,知者的智慧是入世的、用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柔為主,圓通變化。山性的表現是安靜的,與仁者的表現相同,仁者慈愛端莊,一視同仁,不動聲色的呵護天下之人。

第三層,“知者樂,仁者壽。”說的是知者之性和仁者之性運用後的效果。知者以其智慧處理人世諸般問題,因為圓通變化,無所凝滯,處處順意,所以快樂;仁者以其大愛對待紅塵男女,心底無私,自然寧靜,不亂動不妄為,於是長壽。

總之,要理解這句話,簡單而言,就是知者之性如水,動而長樂,仁者之性如山,靜而長壽。其中的“樂”字,就是個修飾詞,可以理解為喜愛山和水,或者以山為樂、以水為樂。但重點是知者之性和仁者之性,孔子用了山和水來形容。山和水在傳統文化裡,含義豐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是可以領會的。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為什麼孔子用水和山來形容知者和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