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在中国古代悠久的绘画历史里,有很多以“游春”为主题的精美作品。它们在各个时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展现了多样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它们以春意盎然为美好景象,折射出社会的繁荣景象、民间的世态万千,是后人欣赏品味古代绘画艺术境界的瑰宝。


存世最古的山水画卷《游春图》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以“游春”为题材的绘画是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

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展子虔 《游春图》 隋代


展子虔是隋朝的绘画大师,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注重创新立意。在他的《游春图》之前,自然风景只是人物画的陪衬。到南北朝时期,画家们开始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更多地注意自然和自然美的价值,企图把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画出来,得到与观赏大自然一样的身心享受,于是开始寻找一种能使人身临其境的画法,即在有限的平面上,画出深远的感觉。经过二三个世纪的寻觅,至隋代的展子虔,终于超越了早期画山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把“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比例关系运用于画面,在视觉上创造了一种“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空间效果。

展子虔的《游春图》以自然景色为主,描绘了江南早春二月树木吐绿,桃杏争芳时,贵族和富人们到都城郊野赏春游乐的美好景致。两岸游人三两成群,沿途观赏春景,或步行伫立,或主骑马而仆随后。小桥连岸,坡后有农舍,山谷中有寺庙隐现。

画家展子虔用放眼远眺的手法描绘了一水自左上流下中间,水面宽阔,微波皱起,游艇轻泛;用点缀的手法表现的人物、马匹、溪流、亭台楼阁。整体构图壮阔沉静,设色“青绿重彩、工细巧整”,不仅有古朴的美感,也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生机盎然。


盛唐时期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人物画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绘画艺术中,此时以贵族女性为题材,具有富贵之气的仕女人物画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


盛唐时期的张萱是一位很有才能的画家,所画仕女丰颐厚体的形象,开盛唐“曲眉丰颊”的画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天宝十一年,显赫一时的杨氏三姊妹在众女仆和从监的引导和护卫下,一行八骑九人(包括一小女孩)挥鞭策马外出踏青游春的生活场景。画面中的人物有的矜持,有的放松,有的勒紧马辔,有的举手扬鞭,有的关注前方,有的顾盼欲语,位置布局十分微妙,游春的闲情逸致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幅作品虽以"游春"为主题,既没有青草绿木、归燕鲜花,也没有春水微波,但从画面人物所穿的轻薄鲜丽的春衫就能很清楚的感受到春天浓郁的气息。画家用流畅而富于动感的线条和鲜艳亮丽的色彩,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画中人物轻柔舒适的春衫,加之游春的贵妇侍从们轻松喜悦的神态,马儿轻快劲健扬蹄漫步,都使人自然地感受到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的气息,和奢靡、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两宋的《早春图》和《山径行春图》

绘画发展至宋代,在历代绘画传承的基础上及当时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背景下,题材不断扩大,有佛道、人物、山水、禽鸟、花卉等多个门类。其中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十分兴盛,且质感强烈,气势宏伟。

宋代画家郭熙的晚年之作绢本大轴《早春图》,以全景构图表现初春时节北方大山壮阔的气势,全图气息堂正、恢宏,树石景物的严整的秩序感反映了大宋帝国的稳定与昌盛。

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郭熙 《早春图》 宋代


《早春图》中“早春”二字为郭熙亲笔手书。春天有早春、暮春之分,画中山水展露了郭熙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众多元素中提取树才发芽、水流解冻、山中楼阁、晨雾绕山、路上行人来描绘早春的气氛。消融的冰雪化成细流挂在山涧之间,温润的雾气笼罩群山,一派春意萌生的美好景象。画上还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另外,宋代文人开始参与绘事,并将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在绘画中追求主观情趣和内心情感的表达,绘画如画诗的特点渐成潮流。

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马远 《山径春行图》 南宋


南宋画家马远的《山径春行图》描绘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引来了一对黄莺,在枝梢上愉悦的鸣唱着。他站在溪旁望着它们,捻须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气里。高士的外出春游,享受的是宋代理学家程颐笔底下所谓“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春景!在这样的春景里,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画里的诗情,正如南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


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佚名 《碧桃图》 宋代


另外一幅宋佚名绢本《碧桃图》用描绘娇艳的桃花以及含羞的花苞来传达出浓浓春意。画中的红白碧桃两枝,枝上的桃花有的吐露盛开,有的含苞欲放,其花蕾、枝叶互相穿插其间,争奇斗艳,竞相怒放,清香宜人的花味仿佛从绢中溢出。全图用笔精细,设色淡雅,画面虽小,意趣无穷。

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陈可九 《春溪水族图》 宋代


宋代陈可九的《春溪水族图》是现存宋画中以游鱼类为题材的佳作。画中春暖花开,群鱼戏藻。鲢鱼摆尾漫游,鲶鱼回身在后,鳜鱼则迎头向上,隐喻了“连年有贵”的吉祥含义。画家通过鱼儿欢快游动时自由弯转的体态和藻类植物在游鱼冲击下漂浮不定的形状,巧妙地暗示出流水的动势以及春水的清洌透明感。而清澈的溪水中,自在嬉闹的鱼儿也让人心生向往。


明代的《灵谷春云图》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并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流派和名家。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赵左为代表的松江派等等。其中山水,花鸟画成绩卓著。

《灵谷春云图》是明代早期浙派代表戴进极成功的青绿山水画作品,全卷绘画层峦叠嶂,千岩竞秀,苍松屹立,山间白云,清泉飞瀑,草庐柴扉。画家运用青绿法,勾线填色,略施皴擦点染,更为落落大方,潇洒自如。用色浓妍而又沉稳,特别是山间白云以淡彩晕染,点线交织的树木在云中隐约可见,更显葱郁华滋,山色空漾。


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戴进《灵谷春云图》 明代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一生经历坎坷,画风几经变化。他早期接触到的几乎都是南宋宫廷遗留下来的绘画传统,山水受到马远、夏珪影响。中年他进入宫廷之后,受到画院同僚和皇帝绘画品味的影响,开始尝试创作具有宫廷气息的青绿山水,以及能够展现帝国气象的郭熙山水画风,而他的晚年,笔墨变得更加简洁、快速,充满力量和运动感,这种粗率写意的风格,影响后来的浙派画家朝向更具有表现性的画风发展。


清代宫廷绘画《晴峦春蔼图》和《桃花源轴图》

清代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绘画的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其中的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又受西洋技法的影响,画面更加具象细腻。但题材、布局、颜色等仍旧不偏离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绘画风格维持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想,所以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有着浓厚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

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唐岱 《晴峦春霭图》 清代


宫廷画家唐岱创作的《晴峦春霭图》,画中重山叠嶂,霭横暗峦,曲流小径,回旋辗转,蜿蜒于隔山之壑。其间水榭山居,高树疏林,疏密有致,亭台小桥,别有韵味,一派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季之景。

中国古代绘画里的“游春”盛景

金昆、叶履丰 《桃花源图轴》 清代


宫廷画家金昆、叶履丰的《桃花源图轴》撷取渔人舍舟登岸,沿山径前行的情景。对山岭的另一侧村舍掩映于桃林之中,平旷的田野上,农夫架犁耕作的图景进行概括的描绘,以体现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美好意境。山峦、树木、人物刻绘得谨严,构图的近景、远景亦层次分明,展现出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力。款识:“臣金昆、臣叶履丰合笔恭画。”

中国古代绘画讲究“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细细品味这些以“游春”为主题的传世名作,它们所展现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所流露的对生命的珍爱、对理想的向往,让观者在绘画的意境与气韵中得到不同的春的感受和人生领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