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發現世界上高幸福指數人群的育兒祕密

終於發現世界上高幸福指數人群的育兒秘密

文 | [美] 傑茜卡·喬爾·亞歷山大

[丹] 伊本·迪斯·桑達爾

眾所周知,丹麥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曾多次在聯合國發佈的《世界幸福報告》中位居榜首。


那麼,丹麥父母又是怎樣教育出一代又一代快樂、自信、成功的孩子的呢?


在《跟丹麥父母學幸福教育》一書中,作者將幸福的秘訣總結成了6個:玩耍、誠實、重建、共情、不下通牒和愜意相聚。


丹麥教育六原則:P-A-R-E-N-T


玩耍(Play):是兒童成長和身心愉悅發展的基礎。


誠實(Authenticity):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信任感,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指南”。


重建(Reframing):幫助孩子應對挫折,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事物。


共情(Empathy):讓孩子能友善地對待他人。


不下通牒(No ultimatums):即沒有親子間的對抗、界線和不滿。


愜意相聚(Togetherness):無論在特殊時刻還是日常生活中都適宜的家庭聚會方式,丹麥人稱之為hygge,這是一種簡單又能加強彼此親密關係的相處方式。


也就是P-A-R-E-N-T教育原則,旨在培養出快樂、自信、抗挫、友善的孩子。


今天我們就著重講一講其中最重要的“A”——誠實(Authenticity)教育。


一、丹麥誠實教育一:認識自己真實的情緒


終於發現世界上高幸福指數人群的育兒秘密

丹麥,一個北歐小國,因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小美人魚》《賣火柴的小女孩》而聞名世界。


但是,你發現了嗎?這些故事都是悲傷結局。


終於發現世界上高幸福指數人群的育兒秘密

賣火柴的小女孩最終因凍餓而死


終於發現世界上高幸福指數人群的育兒秘密

小美人魚在丹麥故事中最終變成了泡沫,而不是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甚至,一張丹麥孩子在看動物屍體解剖的圖片也在網上瘋轉……


為什麼悲傷的童話故事和觀看動物屍檢的“殘忍”做法,會薰陶出幸福感爆棚的丹麥人?


中國人喜歡歡樂祥和的氣氛,所以我們的戲劇、故事也多是大團圓的結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壞人受到了懲罰,好人會有好報;只要奮鬥就有收穫……我們害怕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觸碰悲傷,哪怕這是真實生活中的一部分。


大多數好萊塢電影跟傳統的中國故事一樣,也都有意讓觀眾獲得良好的觀後感。


但是,丹麥電影和美國電影則完全不同,結局往往沉悶、悲傷,很少有我們習慣的圓滿。


據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和普遍觀點恰恰相反。


研究人員發現,觀看悲劇或悲傷電影其實更容易讓人產生幸福感,因為人們會關注生活中更為積極的方面。

這類電影容易讓人們在審視人際關係的時候心懷感恩和希望,因而會更加充實,更多地觸碰人性。


對於丹麥人來說,要誠實,首先就得對自己的情緒有清楚的認識。


如果我們教育孩子無論自己的感受好與壞,都要認識並接受它,然後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去做事,那麼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就不會把他們打倒。


他們會明白,自己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遵從了內心的感受。他們知道如何認識並尊重自己的侷限。


二、丹麥誠實教育二:誠實稱讚


終於發現世界上高幸福指數人群的育兒秘密


比如說,如果一個丹麥孩子匆匆畫了一幅畫,然後遞給爸爸或媽媽,爸爸或媽媽很可能不會說:“哇!太棒啦!你真是個小藝術家!”


他們更可能就畫作本身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 這是什麼?
  • 畫畫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 為什麼選擇這些顏色?

如果這是一份禮物,那爸爸或媽媽可能只會說一句“謝謝”


丹麥人更願意著眼於任務本身,而非過度稱讚孩子。這樣不僅有助於家長關注孩子付出的勞動,還可以教會孩子謙虛。


讓孩子感覺掌握了一種技術,而非感覺自己了不起,孩子的立足和成長才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其內在力量和適應能力才能得到發展。


三、誠實育兒小貼士


終於發現世界上高幸福指數人群的育兒秘密


1不自欺欺人


教會孩子坦誠對待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自欺欺人,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傾聽和表達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我們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並追求生活中真正的幸福快樂。只有對自己誠實,我們才能矯正內心的指南針,時刻堅持正確方向。


2坦誠相告


如果孩子向你提問,一定要坦誠相告。當然了,你的答案要合乎孩子的年齡,和他們的理解能力相稱。坦誠相告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很重要,面對困難也是如此。如果不夠坦誠,孩子感受真偽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孩子的測謊能力驚人,如果你弄虛作假,他們就會感覺不踏實。


3以自己的童年為例


不管是去醫院,還是面對其他困難,或者只是玩耍,孩子都想聽聽你小時候的經歷和感受,尤其是發自內心的真實寫照。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瞭解你,就算他們感到害怕、傷心或快樂,他們也會明白,這些情況很正常。


4教會孩子誠實


重視誠實,讓孩子知道,你想要的是誠實,而不是懲罰不良行為。


如果孩子行為不當你就發脾氣,對其責難、恐嚇,那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掩蓋真相。只有讓他們感覺安全,他們才會坦誠相告。記住,無論是誰,要承認錯誤或說出真相都不容易,這些並不總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要教導孩子,坦誠和脆弱需要足夠的勇氣,必要的時候應該承認這一點,而不應給予評判。這種坦誠相待的親子關係,如果維護得好,對孩子的青春期成長來說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5給孩子閱讀涵蓋各種情感的故事


給孩子閱讀各種各樣的故事,即使故事沒有圓滿結局也不要擔心。主動選擇包含困難主題的故事,以及典型兒童故事之外的題材。


6稱讚“過程”


記住,最有意義且最有用的稱讚在於質,不在於量。稱讚要著眼於過程本身或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天生才能。


7不要把稱讚當作“默認反應”


不要對十分簡單的事情過度稱讚,否則孩子就會認為,只有迅速、簡捷、完美地完成任務,他們才值得稱讚,也會使孩子無法接受挑戰。


8強調努力,且要真心實意


對失敗或錯誤進行鼓勵的時候,要謹慎為之。“做得很好!”“你已經盡力了!”“祝你下次好運!”這類話語聽上去就像憐憫。要強調孩子做到了什麼,以後該怎麼做。“我知道你沒達到目標,不過已經很接近了!咱們下週繼續練習,爭取下次成功!記住,練習才是關鍵!”


9教導孩子不要和他人相比


每個人擅長的方面不同,只要自己做到最好就可以。關注自己是否盡力了,而非和他人相比,孩子才會健康。


10多用“我覺得”,強調真實看法


表達的時候多用“我覺得”,強調你明白具體情況下你的經歷和孩子的經歷不一定相同。比如說,就食物是否太燙這一問題,你和孩子起了爭執。要記住,儘管你覺得不燙,但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很燙,明白這一點很重要。


你可以這麼表達:“我覺得食物不太燙。”這樣孩子就知道,你明白你們的感受可能不同。


所以,你可以說:“我覺得今天不冷。”而不要說:“今天不冷。”這種對個人體驗的尊重有助於彼此之間建立信任和尊重,進而幫助孩子認識並重視個體感受。


本文出自作者著作《跟丹麥父母學幸福教育》

傑茜卡·喬爾·亞歷山大:


美國專欄作家,現在跟她的丹麥丈夫和孩子住在歐洲。所著圖書《跟丹麥父母學幸福教育》在歐美持續熱銷,且被譯成多國語言。伊本·迪斯·桑達爾:


丹麥心理治療師,有多年家庭及兒童心理研究的從業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