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修行”?你是如何理解的?

覺行者w


修行修什麼?真點好好反思我自己

修正錯誤行為吧!生死輪迴就是重複犯貪瞋痴錯誤,出離輪迴就是避免重複犯貪瞋痴錯誤。

道祖說“損之又損,清靜無為”,佛祖說“明心見性”,菩薩說“觀自在,除煩惱”,孔子說“盡人事,聽天命”,說的都是在現實生活事相上打磨自心之法,都離不開現實生活,所謂“歷事練心”——於凡塵中歷練戒定慧功夫。

努力施用善巧方便,講理敘事通俗易懂,讓看不懂的能看懂幾分,聽不懂的能聽懂幾分。

上天普降雨水,小草大樹吸收的水量各自不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佛法是圓融無礙法,非牴觸有礙法。理與事不能分家、性與相不能分家、真與妄不能分家,假名“不二”,假名“一如”。

是這樣不?若有不妥,請不吝賜教。







ANNA的隨拍


修行,為什麼要修行?

金剛經的第一品就是一個人的品行,也是佛行。有人讀悟得出來嗎?超出這個的思想及行為(佛的思想行為)。則須修行……降伏其心。

我1991年聽到一個故事,感悟到一句話:“努力做好自己工作的前提下,聽由命運的安排。"不要笑,不要噴。你是爸爸,爸爸的工作你做好了嗎。你是工人,在工廠的工作你做好了嗎。你是農民,農民的工作你做好了嗎。我是市郊區種菜的,我的理念就是隻管種好,收菜到批發市場去營銷。不念貴賤,聽由命運安排。我有三個兒女,我有錢嗎?沒錢。我有錢嗎?我有錢,沒錢我怎能把仨送大學Ⅰ我也很納悶,兒女開學交費前,我總能得一批菜賣得好價錢,也剛夠註冊用。

阿彌陀佛誰都會唸。但你是怎麼念???不得而知。我是也樣的:

翻翻字典,阿,譯成語文的迎合。

彌,據文意譯作眾生。

陀,據文意譯作自性。

佛,據文意譯作如來智慧德相。

整句語文是:用自性如來智慧德相去迎合眾生。

這是我的念。注意:迎合即是修行!

歡迎大德您的釜正。


陳小洪9


所謂的修行,是指人的認知能力的自我提升、行為自我完善的一種自覺行為。

修行原本為佛學教義,佛學的原罪學說認為,人的一生是充滿罪孽的一生,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善行,來減少自己的罪孽,才能最後修成正果。

如何才能減少自身的罪孽,修成正果,它的實現途徑是什麼?佛學認為,必須通過修正自己的行為才能夠實現,概括說來就是要抑惡揚善,因此才有戒貪、戒淫、戒酒、戒殺生等許多清規戒律。

修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很必要的,它可以提高我們的人生品位、人格修養,讓生命呈現出一種高度自覺的狀態。

具體的實現途徑,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明確人生的努力方向。養成勤勞節儉的習慣,崇尚誠實守信,愛國敬業,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等美德。

修行是一種自我完善的自覺行為,只有通過修行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生命!





徐文樞


什麼是修行?修和行是兩部分。修是學習,思考。行是實踐。修行是我們接近和了解真理的過程。

佛道都講究修行。佛祖為什麼拈花,而迦葉含笑?那是因為花的美好,只有體驗過的人才知道。佛祖做了因,而迦葉表了果。

我們修,在書中知道失戀的感覺是撕心裂肺。撕心裂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用文字是沒辦法表達出來的,只有到你真正的失戀了,你才能夠深深的體會到。

所以禪宗講究悟。這個悟是要你真正的體會,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所以你要成為魚。因此凡是高僧,必然要託缽乞行,遍受人間疾苦,而後才能盡知人間百態,而通達大智慧。

所以修行,就是學習和實踐的過程。

另外我要說一下,真正的修行並不辛苦,而是非常開心的。如果修行只是前面吃苦,後面享福,那麼不成了零存整取,又有什麼意義呢?

修行的苦就像是我們在健身房的揮汗如雨,身體辛苦,但是精神快樂。所以我們才會看古代的那些高僧,能夠結草為廬卻心如止水。

去年夏天,杭州最熱的時候四十多度。我去當了幾天的裝卸工。當時熱的透不過氣,但是我心情特別的愉快。因為我去當裝卸工的目的,就是想近距離了解這些人,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支撐他們如此堅持。我想那些修行的人大抵應該如此吧。

可惜,現在的社會,修的人多,行的卻越來越少了。


五傷先生


我個人對於"修行"二字是這麼理解的。什麼是修行?聽起來很高深很玄妙的感覺!是不是一定要跑到寺廟裡去參禪去拜佛去唸經?是不是非要斷絕塵緣跑到深山裡面去隱居去行氣去打坐?其實這些都不過是形式而已,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寺廟不是在深山,而是在鬧市!它不能與我們的現實社會脫離!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場修行的過程,修行就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面對的種種柴米油鹽的鎖事就是修行!每天用什麼樣的心態和行為來應對身邊的人和事,就是修行的題目! 修行就是在不斷學習和考試這些題目! 也就是在每天的為人處事中,時時檢查反省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有無偏差,一旦發現,隨時修正,不再重犯! 保持永遠在不停的改正錯誤中,使自己的言行不再出錯或少出錯,使自己的人格越來越完美,思想越來越理智,精神越來越輕鬆,成就自己能夠心安理得,無怨無悔,問心無愧的人生! 這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的修行了!


根據道家和佛家的關於宇宙人生的學說,人的身體有消亡的時候,而我們的精神是不會隨之消亡的,而是帶著今生所有的善行惡行的考試結果步入另一段旅程!所以往往學過佛和道的人,懂得因果定律,懂得宇宙人生的自然運行規律,更容易看破放下世間的煩惱糾葛,思想也更加霍達明朗開闊! 也更著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更在意追求盡善盡美的人格,在日常的為人處事中,更不計較個人得失,捨得為別人付出,與人為善,利益別人,利益大眾,服務於社會公益,注重積功累德。內心能始終保持平靜和悅,而且不懼怕死亡,能很冷靜地看待生死。這就是帶有精神信仰的,思想境界又高一層的修行了!


行雲流水心


很少佛弟子能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考究佛教歷史,而只喜歡偏聽教內的編史,缺少質疑或思辨,最可怕的是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獲得的是假相,而且還迷戀這種假相。這裡提供一種史料供參考吧:佛經不是釋迦佛親自寫的,而是佛滅度後由眾弟子集結的,集結前都是口口相傳來傳播的,這個過程,肯定會加入個人的主觀論斷,即使後來讓寫經的或高僧來辨別,真的能夠理解佛陀的境界嗎?應該不能。那時,又有許多婆羅門教徒進入,帶入了不少婆羅門教的教義,大乘佛法更是在佛陀滅度五百年後才興起的,搞起大乘佛教的龍樹本身就是婆羅門教信徒……合理的推測下吧,能夠準確體現佛陀原意的經書其實是應該面目皆非了,所以,後來的經書才會各執一詞,相互矛盾……進入末法時期,佛教更像婆羅門教了,和尚們常常的撒謊說佛能佑人,把佛進行神化以便騙錢,讓金碧輝煌的偶像滿天飛,到了現在,什麼燒香拜佛,唸咒,千手觀音,笑話百出了。估計已經沒有佛教修行的根本了!這些東西供大家參考吧……


思辨真相


修行,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修正行為”。

行為,細分的話可分為行動、言語、文字、想法、動機。

而“修正”則是根據某一準則或理論去修。

各家各派的理論不大相同,修的目標與修出的“行”也不大一樣。

修行的目的與理論不同,方法也不同,但也有相似之處。

一是針對心。首先要認同描述的一些現象,才能認同由此推出的理和價值觀。如果沒有這個價值導向,人也沒有意義去修這個。所以對這個理的認同度越大,動力越大。認同是首要條件。還得有方法論,沒有可行的方法,或方法行之不通,信眾的信心也會受挫,慢慢地就退出了。許多修行共同的理論是克己,都是有許多事首先要禁止去的。

二是針對身的,人的心基於在身上,身有很大物理或生物力量,靜是通過身體的靜來引導心靜的辦法。而健身也是一種修行,這是通運動的加強身體肌肉的修練方法。也有靜的基礎上,通過變化注意位置,引導“氣”的氣功修練方法,這偏向道教。

總結一下:修行的重點先是在“知”上,理據、價值觀與方法論。然後才落實在想法修正、語言修正、行動修正上。



退出江湖


“修行”顧名思義,就是修整自己的思想,修整自己行為,在佛教講就是持戒,戒律就是修整行為的方法和途徑,修行者通過持戒,逐漸端正自己的思想,逐漸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性,這就是修行!

但人的行為,源自於思想,思想發自於心,心才是萬法之源,所以修行的根本,就是能時時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譬如自己其了貪心,馬上就能覺知到,所謂“不怕起心動念,就怕覺知不即”,只要能覺,妄念及消,不用阻止,亦不用恐懼,所以,這個觀照覺知,就是根本修行!

也許有人會問,“心”和“思想”不是一個東西麼?簡單說,思想也是心,乃是妄心,如果你能覺知到自己的妄心,這個能覺知的心,就是真心,妄心是無常的,是可寂滅的,真心則是不生不滅的,《金剛經》曰“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就是能覺知的真心!



澤仁德喜


修行一詞,源於修練界。中國古文化中兩個字的詞,大都是代表兩個意思。比如幸福,幸是幸,福是福,各有表意。再比如思想,思和想的內容也有區別。同樣,這“修練”一詞中,修和練也有兩個部分的內容。修,從表意上講,就是“修正”,把一切不合佛法或道法的行為,語言,思想,統統都修正過來。佛家把要修的內容,總結出了三個字:貪,嗔,痴。也就是無論出家在家的修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要時刻警惕心中這三樣惡念的出現,隨出隨滅。與此同時,佛家還給出了細節條款:眼,耳,鼻,舌,身,意,總稱為“六賊”。通俗講,說是: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吃的(或貪戀某種食物)不吃,不該做的不做,不該想的不想。通過這些“修”的內容,讓自己獲得一顆“清靜心”。有了“清靜心”,不是為了讓你在人間活得舒心。它的目的,是為了後面的“練”,打基礎。

說到“練”,人們便會想到練拳,練舞等一系列肢體動作。但修練界中的“練”,卻是指“練功”,“練丹”。通過什麼手段“練”呢?就是坐禪。

有許多朋友喜歡打坐,也有人喜歡冥想。但大家會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平時自己沒有那麼多思想,有時還會發呆,腦子裡空空如也。可唯獨這一坐禪,那腦子裡的思緒,卻如“濤濤江水,奔流不息”,甚至連已忘記多年的“陳芝麻爛穀子”的往事,也如歷歷在目。有人告訴你,要用“觀想”“唸佛”“數息”,一念帶萬念。於是你就又是念又是數。結果發現,念著念著,數著數著,嘴沒停,心又象孫悟空大鬧天宮一般,無法控制。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大多數人,只注重這個“練”字,卻忽略了在練字前面還有個“修”字。是的,前面講的“修”這個“修”那個,就是為了在坐禪時,心能靜下來,不胡思亂想。達到靜後,你再用“以一念帶萬念”之法,才會讓自己真正入靜。

但,入靜,不見得你會入定。咱們剛才說的坐禪,練的是功是丹。當你入靜了,你在生活中通過吃苦獲得的“德”,就會在丹田上產生功。那功會一天天上漲,等到它漲到頭頂部時,一下,你就入定了。

入定後,便會產生初級的“智慧”。這便是釋迦摩尼佛的佛法:戒(修),定(練),慧(智慧)。


古往今來之傳統


我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1.不論對方外人士,還是普通一人,修行都是提升自我思維層次,通達覺悟,最終目的成神聖仙佛的一種說法。

2.修行,修心修身,要將自我身心合一,呼應天地自然變化,成為動與不動的圓融之人。方法,竅門很多,有真有假有高有低。

3.我其實沒有什麼法門,大都出於自修,層次水平不高,也不懂得如何評價自評,但我知道自己在修行。首先是已有了自我定位認知,我是有一個暗身份的人,世間的真幻不是我們肉眼所見所感所得,故不較真某些東西。其次,擴大心量,看淡物慾。雖然在紅塵生活,離不開與人打交道,離不開金錢,可我不會失去規則道義,該讓該付出該捐贈的地方,捨得大方,不求回報。第三,多自我反省,多舉一反三的思考閱讀經典典籍,儒佛道皆有涉獵,但以儒道瞭解和認可多些。以本我所得指導印證所思,形成自己的認知和體行道理體系原則。最後,坦率承認自己並非神聖仙佛,有缺點不足,故不必委屈自己,追尋至高或完滿之類,同時明瞭自己不凡,故必須承擔度己及人的責任,也是自己人間使命職責所在。

4.讓我賦詩一首。

山山水水天地間,平平常常投世方。

一步一不了大道,半真半假度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