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有郭沫若墓,汾陽賈家莊有馬烽故居

汾陽一個村,是說賈家莊。這村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是中國農業的一杆旗。

山西農業當時在全國是很亮眼。大寨就別說了,還有晉東南平順的西溝,再就是賈家莊。三個巾幗三劍客,郭鳳蓮,申紀蘭,還有咱賈家莊的姚書記,至今還活躍在政治舞臺不減色。

賈家莊是集體經濟的典範,如今已發展為4A級文旅景區。有嶄新的新農村建築群,有觀光型採摘農業園,有遊樂園等。

有趣的是賈家莊內涵文化也很豐富。這裡是山西現代文人的生活熱土。如國內文學的代表流派之一。“山藥蛋派”幾位靈魂人物的創作基地。馬烽、西戎、孫謙等老一輩戰鬥與生活的老窩就在汾陽。馬烽的故居也是特別一景。

此外,賈家莊還是山西獨一無二的影視創作出品地。老人們記得《呂梁英雄傳》《撲不滅的火焰》等影視作品,多取自咱汾陽的素材。蔣三就是咱汾陽本土的抗戰英雄。新生代更有傳承人。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是咱汾陽人,也算是咱村裡人。賈家莊的影視基地,已小有名氣,吸引來各地的才子佳人不斷。

回頭說大寨,昔陽縣有個大寨村,村雖不大,也很普通,但在那個特殊歲月與年代,大寨村又是那麼的非凡及與眾不同,用現在的時髦話說,是明星中的明星,稱其名揚中外,如雷貫耳,大名鼎鼎,並不誇張與過分。大寨村旁有座虎頭山,還真應了那句老話:“山不在高”,卻很有名。在半山腰的蒼松翠柏中,長眠著兩位頗有名氣,且已作古的老人——一位是大寨偉業的締造者陳永貴,原國務院副總理;一位是國內外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大學者、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漢白玉的石碑上刻著:陳 永 貴 生 卒 年 月 (1915年-1986.3.26);

大寨有郭沫若墓,汾陽賈家莊有馬烽故居


郭老石碑正面刻著“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生卒年月(1892.11.16-1978.6.12)。兩座墳墓都埋葬在虎頭山的半坡間,上有高山樹林,下有果園良田,地勢正居高臨下,故可將大寨全貌盡收眼底,大寨人也可一出村口,或站在自己家院門,抬頭遠望,便眺望到兩位偉人長眠久居的地方。兩墳呈半圓狀,相距約數米之遙,一字形並排墓側旁有松柏圍欄相伴。右邊不遠處有個很大的蓄水池,是當年軍民共建,友誼的象徵。池水深且清靜,走近時可望見水中倒映的人形與山樹的倒影,太陽一照,金銀翻波,猶如一面碩大的鏡子,風和日麗,微波輕拂,滿池波光粼粼,再映襯天上的白雲飛鳥,池旁的綠樹芳草,環境尤顯得清閒與優雅。尤其是到了春暖花開季節,花溢香,鳥鳴唱,草吐綠,此山此村此景,稱得上是“安臥在蒼松翠柏和鮮花之中”,是風水寶地,名不虛傳。

大寨有郭沫若墓,汾陽賈家莊有馬烽故居


至於想當年郭沫若為什麼會選這裡做風水寶地,據瞭解當年情況的人講,郭老在生前並沒有說過為自己死後造墳立碑之事,在生命彌留之際,曾留下遺言說:我死後不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至於後來的立碑造墓,那則是大寨人,對郭老的敬仰之情。

那麼,為什麼郭老會留遺言說將骨灰撒在大寨土地上,這中間還真有一段動人的情緣。

1965年冬,當時身為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為響應毛主席、黨中央關於 “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是“革命需要”,也是“緊跟形勢”,便親率中科院的專家們,奔赴大寨參觀訪問,學習“取經”,實行“三同”,一塊兒戰天鬥地,在虛心向大寨人學習的同時,又熱情為大寨人傳授科學種田知識,既當學生,又當先生,在艱苦又出力流汗的日子中,與大寨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大科學家到田間地頭向農民學習種田打壩,大知識分子會接受無文化低文化者的再教育,這也許就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特點特色吧!

郭老是個激情澎湃的人,在參觀學習訪問大寨期間,又詩興大發,並用他那大書法家的手筆揮毫寫下了《頌大寨》詩— 首:

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

人是千里人,樂事天下樂。

狼窩戰良田,凶歲奪大熟。

紅旗毛澤東,紅遍天一角。

後來郭老又乘興寫了 《參觀大寨展覽館有感》詩一首,同時刊發在當年12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這對當時全國正在興起的 “農業學大寨”運動,都起到了不小的推波助瀾作用。

郭老回北京後,還有一件事牽掛在心頭,那就是他離開大寨,大寨人在歡送他們時,郭老曾語重情長地承諾了一句話:等今後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來看看。

郭老在當時已經是很著名的大家大人物了,但他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尤其對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的事很關注關心。他來到大寨後,與全國勞動模範、大寨村的當家人陳永貴一起搬石造田,參加勞動,並與大寨人結下了很深的階級感情。因為在艱苦勞動中產生的真摯感情非同一般,與陳永貴又很投緣。說得來,於是才在分別時留下了“一定再來大寨看看”的話。

哪知年事已高,身不由己的事與話也常出口,也很難免。結果這個承諾他沒兌現,1978年6月12日,不幸與世長辭,人顯然是不能再來大寨了。郭老是個言而有信、說話算數的人,心願只好變成了“將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大地上”的臨終遺言。

199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的百歲誕辰。這天,大寨人懷著對老院長的深情厚意,在虎頭山的半坡,在松柏茂盛之處,對郭老的部分骨灰進行了隆重又簡樸,還有幾分當地風俗人情的安放儀式,使郭老和大寨人的那份心願,得到了充分的表達與實現。這就是大寨為何會有座郭沫若墳的前因後果與來龍去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