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什么文学价值,我实在看不下去?

书法惠老师


如果说要把四大名著去掉一本的话,被删掉的必然是《红楼梦》。不是说《红楼》不如其他三本,恰恰相反,是因为《红楼》的质量和地位都要远超其他三本。



《红楼梦》有明确的作者,其他三本没有

可能有人会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吴承恩写《西游记》、施耐庵写《水浒传》,这些都有作者。但是,到现在为止,罗贯中与施耐庵是不是同一个人,写作《西游记》的吴承恩是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这个吴承恩,还不能确定。而《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个人是有史可查的,履历清晰,生平相对明确。

这就在文学史里意义十分重大。它象征着小说这一文体在古代的地位有所上升。小说一向被认为是“引牛卖浆者道听途说之言”,小说创作者也被人瞧不起。故而文人写小说多会取笔名,让人不知道是谁写的,以免被人攻讦。而《红楼梦》作者署上真名,也意味着小说在文人群体里地位有所提升。


《红楼梦》还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也许又有人讲,在《红楼梦》之前也有很多小说,比如署名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一类的。但是,不论是如《金瓶梅》一类的世情小说,或者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抑或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小说,它们都不是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多采用前人话本、笔记、野史趣闻、民间故事等整合而成。

但《红楼梦》不同,它从人物、情节等等设计都是作者独立操作完成,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影响深远。


《红楼梦》结构的严谨,让红学成为了一门学问。

众所周知,《红楼梦》能确认为原著的只有前八十回,这也为故事的结局留下来无解的悬念。而曹雪芹身世的曲折坎坷,再配上满清统治的特殊背景,也为《红楼梦》的解读保有了很多神秘色彩。

脂砚斋评红楼里,有过一句“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论断,是讲整本书浑然一体,前后伏笔极多,这也是古典小说里罕见的。甚至说《红楼梦》代表了古典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也不为过。


没有一本书可以适合所有人的口味,读不进去《红楼梦》也无可厚非。

很多人有误解,认为读不进去所谓的名著就是自己文学水平不够。其实不然,只能说这本书并不符合该读者兴趣而已。有人喜欢西方小说,有人喜欢中国古典小说,还有人喜欢法国小说、俄国小说、美国小说等等,只能说兴趣点不同而已。金庸的武侠并不比鲁迅的小说差劲,大仲马的故事也并不比莫言的小说逊色。

看不进去《红楼梦》可以不去看,只能说明对这一类故事不感兴趣罢了,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待晓儿


女性的颂歌与女性的悲剧

前几天我在网上见到一位爱写诗的网友。他一连写了多首诗,悲悲切切,泪花如絮飞,又欲哭断肠。为什么?他读“红楼梦”,看到众女性悲剧。就哭个不停。我为劝他别哭下去了,几十个女 性你要哭到何时?就在第四首哭诗后写道:

悲痛欲绝泪水飞,

莫哭断肠伤自身。

走进“红楼”去寻“梦”

研透“红学”有几人?

有人不爱看,因为书中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妖魔鬼怪故事。有人看了如前面那网友那样 只晓抹泪 却忘了去思考本书的精华即伟大之处。对“红楼梦”研究称红学,仅我找到资料,堆在桌上有盈尺吧。我知识浅陋,但众人虽观点不一,也有一点公认的::

此书确实伟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个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 颂扬女性。在书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睛雯、鸳鸯、平儿、袭人、紫鹃等等几十个青年女性,美丽、聪明、又有思想感情 有性格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并有独立人格的人 。这在古典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就是“水浒传”中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草莽女英雄也比不上。就是杜十娘也只是被侮辱损害的可怜形象。 金瓶梅中女性更不在话下……

曹雪芹自己也说过,这些闺闱昭传,万万不可泯灭也。他觉得 自己堂堂须眉,不若彼裙钗。用贾宝玉的话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就连性格独特的林黛玉 嘴中也敢骂出“臭男人”。

虽然大观园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也饱含女性泪。年轻守寡的史湘云、李执,出嫁后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悲观绝望而出家的贾惜春。丫鬟中,跳井自杀的金钏,含冤而死的鸳鸯,羞忿而死的晴文,撞墙而死的司棋等等。就是贾府大观园外也有尤二姐尤三姐等 。这些悲剧的根源在封建别度和封建礼教。连曹雪芹也无奈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了

我想起来了。有次开国上将许世友去见毛主席 ,毛主席给他个任务。 就是抽空学学“红楼梦” 。大有深意。


雄哥14505


每次看到《红楼梦》几个字,我心中便会有万千感慨,想一吐为快,但又不知如何开口。

因为我看过的所有的书籍几乎都写了读后感,唯独《红楼梦》还没有写,落不下笔。

这是我目前花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三遍,至今还在看。吃完饭看,躺床上看,睡不着的时候看。

有人说《百年孤独》读起来难,但我只花了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还写了四五千字的读后感。就在我的主页(“书的另一边”)里面,欢迎阅读。

《红楼梦》我从高中开始读,从刚开始读不懂主动放弃,到工作后有大量时间,拿起来细读,便再也放不下手了。一遍又一遍,一个章节又一个章节。每每看的我忽而傻笑,忽而悲切,忽而感动,忽而无奈,忽而惆怅。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红楼梦不读三四遍,没有发言权。”我到目前,加上看蒋勋的解说版,差不多四遍了。但是我还是不敢笼统的写读后感。

要说《红楼梦》具有什么文学价值?我只能讲一些只言片语,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多了。那么多人在研究它,我们在这里一下子是讲不完的。下面我就说几点自己的收获,写到哪儿算哪儿,只希望不要贻笑大方。

一是《红楼梦》道出人的一生应该以慈悲为怀,不可牵强别人,也不可执拗自己。

《红楼梦》里最慈悲的是谁?当属贾母。

贾母活到七十多岁,可以说看到了整个家族的风雨变幻,起起落落。她的一言一动左右着整个家族大小人物的行动。但是我读了好几遍,从没有发现贾母为难过任何人。整个贾府里所有的人都围着她转,我想并不仅仅是因为她辈分最大。如果她不够宽厚,如果她不够威仪,如果她是非不明,如果她不够精明,肯定统帅不了整个家族的。

《红楼梦》里最心狠手辣的是谁?当属王熙凤。

我其实蛮喜欢王熙凤的,因为自己性格很多方面和她相似。王熙凤的管理能力堪称一绝,压倒了整个贾府所有的男性。细节我就不说了,一个不怎么识字的人,可以把全府上下大大小小的人际关系、钱财物资处理的妥当,古今只有王熙凤。但是,她太要强了。她为了极力表现自己的能力,累垮了自己的身体。她在临终前还被心魔所累,实在让人可怜。王熙凤死的时候才二十几岁。说白了,她就是看的不够开,过于执拗自己了,最后还被人们背地里各种谩骂。

二是《红楼梦》道出了人生命运自有天数,切不可操之过急。

看了几遍《红楼梦》,我依稀觉得一般人的命运自有天数,如若操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

《红楼梦》里最后谁看破了红尘,踏入真途?只能是贾宝玉。

我们通篇阅读《红楼梦》,可以发现小说里各种信教还挺多。道家的,佛家的,还有迷信鬼神的。妙玉在红楼梦里的作用,我觉得是在给贾宝玉作衬托。她一直在修炼,自称“槛外人”,可是最后却走火入魔。只因她内心有杂念,还没有走出凡尘。贾宝玉一直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可是最后却逃脱世俗,步入遁门。

三是《红楼梦》道出平平淡淡才是真,健健康康才是富。

要问《红楼梦》里谁最土?当属刘姥姥。

刘姥姥进大观园,三进三出。虽然占的篇幅不多,但却意义非凡。第一次进时看尽眼色,不被抬举。第二次进时被贾母看中,一路嬉笑逢迎,其乐融融。第三次进时,王熙凤在病危中将女儿托付给她。整个贾府表面的繁荣昌盛和刘姥姥的“土”形成了鲜明对比,可是,最后呢,谁过得真好?谁又过得真差?一目了然。王熙凤第一次看到刘姥姥时,衣着华丽,盛气凌人,摆足了架子,最后一次见面时,奄奄一息,在病危中求助。刘姥姥给我的感觉是,从小说开始到结束,一直健健康康,活灵活现,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目前我还没发现比它更伟大的中国作品。它是需要一生去读的书,包含社会政治、人伦道德、医学养生、人力管理、人生哲理,等等。

关于《红楼梦》我先写到这里,已经是凌晨了,哪怕写到天亮,也不可能写完想说的话。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欢迎关注“书的另一边”,共享书中的世界和生活的美妙。



书的另一边


有些人确实对《红楼梦》不感兴趣,即使初期勉强去读,最终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最多也就是看个几章,或几页也就放弃了,后来退而求其次,去看影视剧,但结果也好不到哪去,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记得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电视上每天晚上八点左右会播放《红楼梦》电视剧,这个是我当时每天必看的节目,看了有十多集的时候,我爸突然问我:“我就不明白这个到底有啥好看的?”直到今天他对《红楼梦》也不感兴趣。还有一个是我朋友,他一直知道我爱读《红楼梦》,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问我:“为什么你经常读《红楼梦》,却还找不到女朋友?”我当时听完这句话,那一瞬间我整个人都石化了,我憋了很长时间都说不出话了。在他的观念里,《红楼梦》就是一本爱情小说,是讲男欢女爱的,所以,我也无语了!关于这本书,我想强调的就是,是否爱读《红楼梦》真的不必强求,因为它是一本可以用一生时间去读的书,是随着你年龄增长,阅历的不同,你每一次去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悟!你十几岁的时候去读、二十几岁的时候去读,和你到了三十几岁再去读,你会发现,有些原来你读不懂的细节,或者是当时没有注意到的,很重要的细节,你突然一下子就懂了,就悟了,而且是顿悟,就是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主要是你的人生阅历不同了,你的人生经验比以往更加丰富了。再次,《红楼梦》还是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书里涉及到的领域众多,比如:文学、诗词、建筑、职场、政治等等,我这样说绝对没有夸大!读《红楼梦》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精读,一句话有的时候要去反复读,去推敲,琢磨来琢磨去,体会作者的意图,领悟背后的深意,这样才有意思,才有收获。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的泛读一下,也不留意细节,这样你就感受不到《红楼梦》的味道,也提不起你的兴趣,时间长了也就放弃了。因此,是否爱读《红楼梦》不必强求,可能时间还不到,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时机的道理,时间不到自不必强求,顺其自然吧!





守正80后


如果看不下去,可以暂时先不要看。我当时看《百年孤独》的时候也看不下去。年轻的时候我们会浮躁,因为眼睛老是盯着远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态会渐渐地沉下来,到那个时候再读,我们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我就想说一件事,很多年轻人不喜欢京剧,咿咿呀呀唱的什么玩意儿,但后来年龄大了,阅历也增加了,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喜欢上京剧了。还是回到《红楼梦》本身。作为一个文艺青年,你没读过《红楼梦》,跟人还有的聊吗?我接触《红楼梦》,大概是十年前的事。记得我当时正在读高中,当时接触《红楼梦》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就像久别的老朋友重逢一样。我确信我上辈子肯定读过红楼梦,或许有可能是曹公的故交呢。我已经好长时间没翻阅《红楼梦》了,但里面的好多回目和诗词还有个人的判词我都记得清楚。没有读过《红楼梦》没关系,暂时看不下去也没关系,但如果真的错过了,那对你来说可能是很大的损失。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帮到你。

《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的高峰影响了很多近现代的作家,甚至是影视剧的创作。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完全脱胎于《红楼梦》。关于影视剧方面的就更别提了。前些年流行的“甄嬛体”依我看来完全是“红楼体”。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四爷斥责年羹尧:“我几时说过你不该去探望八爷,我指的是你的心。”这活脱脱一副林黛玉吃史湘云醋的样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迎风傲雪2


大概从22岁到25岁,红楼梦一直在我床头,睡前读个把小时,前八十回看了……说不准,也许二十遍吧,当然后期都不是通读,翻到哪读哪,最熟的时候,每回情节和主要对话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光阴荏苒,现在多少有点淡忘,好些回目和过去烂熟的诗词背不出了。后四十回本来就很少看,现在已经没印象了。自己一开始就有兴趣,读过三五遍后越发觉得有味道,甚至有点痴迷,读到十几遍时觉得思想慢慢肤浅下去了,人物也慢慢暗淡下去了,唯文字还是卓尔不群。个人感觉,国内对次书的总体评价偏高,尤其是对作品思想性的评价有很多不符合文本实际的人为拔高和夸张,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遥遥领先应该是很大程度上的共识。


用户96450717098


小时候喜欢看有大幅彩色照片的画报,小学时候喜欢看少年文艺和科幻小说,读中学后喜欢看科普书,还有父母以及学校推荐的读物,古典四大名著就是这个时候读的,不求甚解,读过而已。工作后开始大量读中外名著,曾经在一两年内把曾经让我觉得很头疼的巴尔扎克的几部比较出名的著作津津有味反复地看了好多遍。然后成家,阅历逐渐增加,有了孩子后和孩子一起读我过去读过的那些书,感觉又大不一样。

四十多岁后开始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便找了一些这方面的经典著作来读。

十七岁在上高中的儿子看我读这些书,表示很不理解,觉得既没有故事情节,读起来又烧脑的书,妈妈怎么会自讨苦吃去买来看呢?这让我想起来我小时候也曾经质疑过爸爸的阅读爱好。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成长、学习的,随着阅历日丰,眼界逐渐开阔,你现在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东西,或许将来会是让你感兴趣的爱好。

或者是,不管你用多少年时间都不能接受、认可的东西,也不要轻易去质疑它,怀疑它存在的合理性。要知道,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智商、特长的差别是相当大的。有人年少时就能玩味的经典,可能你穷尽一生,也品不出它的妙处。


怪怪妈妈



鄙人从2004年起,研读诸子百家十余载。每部著作我都认真阅读两三遍。做详尽的读书笔记。其中,读的最多的是法家经典《韩非子》,读了八遍。耗时最长的是儒家经典《左传》。每天读五六个小时,读了五个月。写了十几篇读书札记。

鄙人在初中时,就听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我便买了这本书,认真阅读。

第一次,我读到了第七回,读不下去了。

第二次重新读,读到第十一回,也读不下去了。

第三次读到第十四回,我差点吐出来,真的再也读不下去了。

我对《红楼梦》的印象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枯燥乏味。


杨朱学派


一直想提同样的问题,但是一直忘了提,看到网上红楼粉的各种自我秀优越感与疯狂,怕挨板砖,所以一直没发声。

《西游记》小说看了7遍

《水浒传》小说看了5遍

《三国演义》小说看了4遍

《红楼梦》一个学期看了前8回,暑假里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看了3回,困的我睡了整整一个下午,从此再也没有看过。

所以我一直怀疑红楼是一本垃圾书,

故事历险没有

打怪升级没有

夺宝奇遇没有

科幻烧脑没有

侦探推理没有

作为一本通俗小说,既没有涉及哲学那些晦涩深奥难懂的东西,也没有涉及数学、物理学等这些需要高智商、极度烧脑的东西,但是却到了让绝大多数人读不下去的程度,只能说写的实在是烂,无聊的研究《茄子与鸡更配》《论茄子与鸡的72种吃法》。

红粉们总是说,读不懂《红楼梦》,是你水平不够,智商不够,以此来秀优越感,抬高自己、贬低对方,这时候你就可以问他/她:

你读得懂柏拉图的《理想国》吗?你读得懂老子的的《道德经》吗?你读得懂释迦摩尼的《佛经》吗?读得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吗?你读得懂黑格尔的《逻辑学》吗?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吗?读得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吗?牛顿《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吗?读得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吗?

如果他/她连这些都答不上来,你就问他们:这都看不懂,你们岂不是智商低下,比猪还蠢,蠢的无可救药?

文学有文学的语言

数学有数学的语言

音乐有音乐的语言

计算机有计算机的语言

哲学之所以深奥晦涩难懂,是因为哲学并没有发明出哲学的语言,而是借用了文学的语言。所以虽然看起来像文学,但其所表达的并非文字表面的意思,就像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是它到底说了什么,到现在都没有个准确的结论。

数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需要抽象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法和逻辑演绎法必不可少。这种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恰恰是人脑所欠缺的,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来说,数学、物理学理解起来是非常的费劲烧脑的。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理解起来尚且如此费劲,更不要说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数学,那更是让人头疼不已。如果你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翻看一下中文版的《几何原本》和《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也不知道翻译的那帮人是不是文科出身,对于数学语言一窍不通,用数学语言很简单就可以翻译表达的数学题,他却非得用文学语言去翻译,光读懂题都得费老大劲,烧死不少脑细胞。理解了这个,你就明白为什么中文版的《几何原本》和《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读起来如此费劲。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康德、黑格尔、舒本华的哲学读起来是如此难懂。

科幻类题材需要扎实的科学基础,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等,所以对于没有这些基础人来说,科幻小说读起来那是非常头疼的。

侦探推理类的需要抽象能力,想象力和逻辑推断能力,也是非常烧脑的。

而文学,是自然语言,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天然形成的语言,是人脑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是绝大多数人类最能、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学语言的最重要作用的就是讲故事:

宗教,西游记,三国,水浒,儒林外史,史记,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安徒生童话,哈利·波特,金庸武侠,刘欣慈的科幻小说《三体》,以及大量的电视剧电影如《黑客帝国》、《侏罗纪公园》等等等等,无一例外不是在讲故事,而故事对于人的文学素养要求几乎是 0 。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文盲他都能听得懂故事,他自己也会讲故事,甚至讲的非常的精彩。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文学精华的诗歌也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也就是为什么李白、杜甫、毛泽东的诗连小学生都读得懂,也就是为什么白居易的诗连老婆婆都能听得懂。

以文学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涉及哲学,数学等复杂艰深的东西,如果还是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看不下去,那不是你写的好,而是你写的烂、真的很烂。

而红楼,一部用文学语言写成的世俗小说,理应为绝大多数人都能读懂,却连一个最简单的故事都讲不好,到了连很多高智商的人都厌烦、厌恶读不下去的程度,还吹什么名著,只能是垃圾小说,凡吹捧红楼者有几个看懂的,不过是拾人牙慧,复制粘贴。就跟讨论诗词的时候,一上来就说春江花月夜盖全唐的那群傻逼一样。

今天楼主代我发声,万分感谢,不吐为快。

红楼就是垃圾中的垃圾,早就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皇帝的新装也早该戳破了。

最后那些拿故事会说事的,就不要在评论区秀你那可怜弱智的智商了。


飞龙在天9783


一部作品有什么样的价值,和读者能不能看得下去没有必然的关系,能不能读下去,不取决于作品,而取决于读者的兴趣、素养、层次等等方面。

这就好比三流作家写的颜色小说,很多人都能看下去,并且兴味盎然,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有什么样重要的价值,而大师们的作品,则往往令人生厌,可它们的价值依然很高。

具体到《红楼梦》,它有什么样的文学价值呢?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写法;

在《红楼梦》之前,主要流行的是传奇小说,这种小说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才子佳人”为主的套路式的写法,过程总是男女爱而不得经历曲折,结局总是大团圆之类,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要么,就是话本小说,集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为一体,串成一本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几乎没有写日常生活、大千社会的小说——除了《金瓶梅》。

其次,它的思想深度是无与伦比的;

说实话,《红楼梦》的思想深度,不仅是传统小说无法比拟的,就是自它以后的所有的小说,都无法比拟,就目前来说,它的思想深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它不仅仅是在批判封建王朝的腐朽,更是深入到对世俗、人性、礼教、感情、文化等等小方面的批判之中,批得极广,极细,极深。

我们都知道,鲁迅作品的思想深度是很牛逼的,但可惜他始终没有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仅《阿Q正传》这个中篇小说,是完全无法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根本顾及不到方方面面的批判。

最后,它的艺术性也是很牛逼的;

别的不说,单单现在流行的言情小说,根本就没有走出《红》的窠臼。

这两年大热的《甄嬛传》、《延禧攻略》之类的宫斗剧,其人物对白的文法还是《红》的那一套。

就更不用说,它里面的诗词曲赋了,和真正的唐诗宋词们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

整部书里出来了几百号人物,个性鲜明的就有几十号,单这一技能,就把绝大多数作者给比了下去。

幸好我们有《红楼梦》,不然,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学面前还真的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