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看死君:繼《大佛普拉斯》的觀影熱潮後,我們也終於有幸目睹金馬獎最佳影片《血觀音》。儘管有不少影迷曾為《大佛普拉斯》未能登頂金馬而遺憾,但顯然《血觀音》拔得頭籌的優勢也挺明顯;或者說,它的優點其實跟缺點一樣多。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作者| 小宇宙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演員的誕生》裡我們的“影后收割機”章子怡老師在節目中大放異彩,妙語連珠,“信念感十足”,手撕鄭爽,雙下巴黃聖依,腳踩袁立,身體力行地用向經典致敬的方式告訴大家“經典為什麼是經典”,以及什麼是“個人演藝生涯十大尷尬表演”。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不過我也十分感謝她,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大家單個電影元素(表演)脫離了電影被移植到另外一個媒介(電視節目),但依舊要假裝被用電影的評價體系來判斷,是多麼可笑和諷刺,脫離蒙太奇的電影表演意義本身就已被消解。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電影之所以是藝術,其所有元素都應該是整體互相作用且透過蒙太奇傳遞意義的。這樣的節目敬請娛樂,但千萬別指望真能在裡面看到什麼“電影級”的呈現。(調成影樓阿寶色真的跟膠片一點關係都沒有)。

說到“表演”,就不得不提金馬獎的新科狀元《血觀音》,這部一家母女三代的撕逼大戲一舉奪下金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惠英紅)、最佳女配角(文淇)。金馬史上同一部電影拿下錶演類女配女主的情形並不常見,連導演楊雅喆都說自己是影后製造機。(桂綸鎂就曾憑藉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拿下了金馬獎最佳女演員)。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總體來說,《血觀音》裡的三位女主表演確實可圈可點,就連一同觀影的法國朋友都說,她們的表演確實十分奪目(看來信念感確實是很重啊)。

惠英紅的深藏不露,吳可熙的行雲流水,以及文淇的少女心思。最讓我驚喜的,還是她們表演上的火候,因為這種情節劇(melodrama)屬性十分強烈的劇本,演員的表演十分容易失去控制,使電影成為莫名其妙的鬧劇。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經過那麼多年的影壇沉浮,惠英紅老道的表情控制確實令人折服,在多場戲中惠英紅都需要呈現極其戲劇化的轉折,稍不留神就會使得觀眾跳戲覺得生硬,然而惠姐的眉眼、語氣、動作全都跟上節奏,甚至連突然出現的粵語都和情緒的轉變非常合拍。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而吳可熙飾演的棠寧則是電影裡完整度最高的一個人物,她的人物情緒走向也最為清晰。吳可熙不愧是被趙德胤調教出來的演員,角色和個人特質融合得相當出色,也演繹的最容易讓觀眾產生共情。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說到文淇,這個2016年橫空出世的零零後女演員,在春夏之後讓我再次看到了中國表演界的希望,非常罕見地同時入圍金馬最佳女主角(《嘉年華》)以及最佳女配角(《血觀音》),使得這位03年出生的女演員一下子闖進了眾人的視野。其實她在《嘉年華》裡的女主戲份並不突出,並且更多扮演的是一個見證者角色,發揮的空間沒有那麼大。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而在《血觀音》裡,她的角色發揮空間是最大的。惠英紅的棠佘月影以及吳可熙的棠寧其實人物性格相對固定,她們“無愛的未來”的命運走向十分清晰;而棠真這個年齡最小的角色,呈現出的是模糊的多種可能的開放性人物特徵。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她處在青春期成長的轉折點,她徘徊於閨蜜,閨蜜男友,母親,“姐姐“以及政商界人士之間,她處在一個劇烈震盪的世界觀的建立階段。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文淇沒有被這個角色吃掉,把少女敏感細膩多變的特質詮釋的絲絲入扣。最為精彩的是棠真被翩翩母親質問馬跑去哪裡了的一段,影片多次閃回這一關鍵性情節,每一次的閃回伴隨著不同鏡頭角度和電影發展程度,文淇都有在表演裡呈現細微情緒差別,棠真隱秘的內心世界也一點點被揭開。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然而美中不足的,電影中其他演員的表演很難於這三位主角在同一階層,而這三人的表演也沒有進一步呈現出強大的張力。這個原因實際並不在演員,而更多在導演。

其實與表演相比,電影的劇本和導演的場面調度離經典還有很大的差距,是影片成不了經典的一大原因就是導演能力的不夠,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導演嘗試建立自己的美學風格。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閩南語評彈,酒席,園林,服裝,用光,油畫,佛教觀音的意象再到鏡像風格攝影,閃回剪輯美不勝收,可沒有建立導演風格的他無法掌控它們,使影片沒有風格化的凝聚力。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要說場面調度看看《聶隱娘》就知道什麼是神級水準了,侯孝賢用起強大的調度能力使得整部影片高度風格化,所有元素之間都密不可分。

調度能力的薄弱使得全片張力不足,劇本本身也並不夠出眾,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沒有帶來更大的推進。我始終覺得中國人的酒席談天蘊含的信息量可以是極其龐大的,這不論是從《色戒》還是《一一》都可以一窺一二,而《血觀音》裡面的設計也是太過於直白,並且諷刺的十分沒有力度。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有幾場戲導演很明顯的想借對話塑造人物形象,可實在是火候不夠,人物立不起來。閃回的剪輯更是讓影片陷入零碎的局面,兩年前在香港金像獎大放異彩的《踏血尋梅》(不僅包攬了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和女配角,最後還拿下最佳導演和劇本)。

同樣使用了多處閃回的手法,導演翁子光運用章節性的結構方式讓不同人物擔任不同章節的主視角,極大的幫助了人物塑造又不至於凌亂。在我看來,《踏血尋梅》在人物塑造方面遠遠優於《血觀音》。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踏血尋梅》

金馬獎沒有把最佳導演給楊雅喆的原因大抵是其導演能力確實不夠,但為什麼會把最佳影片頒給《血觀音》呢?

就從最近幾年的最佳影片獲獎來看,47屆最佳影片《當愛來的時候》(臺灣),48屆最佳影片《賽德克巴萊》(臺灣),49屆最佳影片《神探亨特張》(大陸),50屆最佳影片《爸媽不在家》(新加坡),51屆最佳影片《推拿》(婁燁),52屆最佳影片《刺客聶隱娘》(臺灣),53屆最佳影片《八月》(大陸),儘管臺灣電影依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主要還是老面孔(侯孝賢,蔡明亮,張作驥),與內地香港中青年導演嶄露頭角的狀況相比,臺灣新生代導演的成績單並不盡如人意。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當愛來的時候》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刺客聶隱娘》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賽德克巴萊》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推拿》

楊雅喆作為70後的臺灣導演,從臺灣的廣告圈電視圈摸爬滾打再到電影圈,“血統”純正。而在《血觀音》中他展現了強大的藝術企圖心,用荒誕的視覺風格諷刺臺灣社會亂象。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回想《當愛來的時候》依舊聚焦私密的個人情感,《賽德克巴萊》是臺灣精神用力但有些蒼白的呼喊,《聶隱娘》是侯孝賢對於電影本源的一次新探索,而《血觀音》可以說真正屬於臺灣的社會,即便硬傷明顯,但依舊值得鼓勵。

我們也不禁疑問,什麼時候臺灣才能再出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悲情城市》這樣藝術性和社會性兼備的高峰。畢竟臺灣新電影的導演們,都已經老了。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在《血觀音》的宣傳語上大大標註著“必修婦黑學”。女人撕逼是好看,《血觀音》“婦”,沒錯。“黑”,沒錯。“學”,也沒錯,但就是稱不上是“婦黑學”,撐死是一場女演員版本的“演員的誕生”。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血觀音:好一齣“演員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