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縱觀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鬥爭史,和天鬥、和地鬥、和自然鬥、和人鬥,在鬥爭中人類一步一步前進,優勝劣汰,慢慢發展到了現在。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人類是怎樣戰勝曾肆虐一時的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

鼠疫耶爾森菌主要在齧齒類動物間流行,自然宿主是鼠、旱獺等動物,所以被稱為鼠疫。病原體可借飛沫傳播,被老鼠咬傷和鼠蚤叮咬後都可傳播鼠疫。感染後的通常高熱、淋巴結腫大疼痛、咳嗽、呼吸困難、出血,以及其他嚴重毒血癥狀。傳染性強,病死率高,讓人談之色變。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鼠疫的分類:

1、輕型:這種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

2、腺型:這種是最常見的,常發生於流行初期。引起渾身無力、發冷、高熱、全身痠痛,有的還伴有有噁心、嘔吐、皮膚淤斑、出血等症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病情發展迅速。未經及時治療的腺鼠疫死亡率高達50%-70%。

3、肺型:這種多繼發於腺型,屬於鼠疫桿菌襲擊淋巴系統的腺鼠疫。感染後身體極寒、高燒不退,淋巴結腫痛、咳血痰。呼吸困難。肺部可以聞及溼性囉音,呼吸音減低。如不經及時搶救短,可導致患者短時間內死於心力衰竭。死亡前皮膚常呈黑紫色,故也被稱為黑死病。

4、敗血症:發病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癥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昏迷之中。可導致感染者者短時間內死亡。死亡率高達100%。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鼠疫的特點

1、潛伏期短,發病快:鼠疫菌通過淋巴結、肺或血液等途徑入侵人體。其中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症鼠疫3種最危險。潛伏期只有2-3天,肺型鼠疫甚至僅潛伏數小時便發病。

2、對人體的高感染性:對人類來說,除了已接種疫苗或曾患鼠疫而治癒者,其餘的人不分男女、不分長幼、不分種族、不分強弱,所有人對鼠疫菌都高度易感染,這也造成了鼠疫一旦爆發就很難控制。

3、鼠疫桿菌的傳播途徑廣泛:鼠疫的宿主眾多,鼠疫桿菌的宿主除了鼠類之外,疫源地內一些有蹄類、食肉類和鳥類等野生動物和家畜,可因直接或間接觸疫鼠而被感染,並且都能感染人類。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鼠疫造成的危害

鼠疫的特點決定了鼠疫的傳播性強、死亡率高,對人類的殺傷非常強。歷史上記載的人類曾經歷過三次鼠疫大流行,全球累計共致死

數億人。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其致死人數遠超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傷亡人數總和。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一、第一次鼠疫

文獻記載人類第一次鼠疫是爆發在東羅馬帝國,由於爆發在公元六世紀的查士丁尼統治時期,所以此次鼠疫也被後世稱為“查士丁尼鼠疫”。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而由於羅馬帝國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所以此次鼠疫爆發是世界性的,鼠疫爆發的高峰期,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每天有上萬人感染鼠疫而死亡,鼠疫基本摧毀了君士坦丁堡,並傳播到了歐洲,在歐洲肆虐了數十年,導致上億人被奪走生命。

此次鼠疫的傳播途徑是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遭受荼毒,因此也有人又稱其為“地中海鼠疫”。但在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由鼠疫導致的瘟疫。

二、第二次鼠疫

此次鼠疫爆發於十四世紀中期左右,對於此次鼠疫的起源,現在很多歐洲學者認為是蒙古人東征帶來的,據記載公元1345年,在黑海北岸的貿易中心卡法城中,由於商人之間的某次衝突,導致了蒙古鐵騎圍攻卡法,卡法守軍堅守城池,決死抵抗,雙方就此開始了漫長的攻防拉鋸戰。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在在外面草原上圍城的蒙古軍隊受到了鼠疫的感染。而蒙古軍隊把病死人的屍體空投進卡法城裡,就這樣法卡城的守軍中也爆發了鼠疫,許多人身上出現了淋巴腫塊,四肢也出現了黑青色的皰疹,死後皮膚大面積發黑。圍城的蒙古軍隊悄悄溜了,而法卡城的人們也棄城而逃,從水陸兩條路線將鼠疫帶給了整個歐洲。

第二次鼠疫僅僅數年的時間就造成全歐洲2500萬以上的人口死亡,佔到當時全歐洲總人口的約三分之一,鼠疫也正是在這次爆發中得名“黑死病”。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中世紀歐洲的衛生條件及其惡劣,很多人信奉洗澡會讓毛孔打開並導致病毒侵入,所以很多人終其一生不洗澡,體味過大就發明香水來掩蓋,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據記載,路易十四一生中只洗過兩次澡,一次是在他繼位時,一次是在他去世時,但也有書上說一生洗過七次澡。加上歐洲人汗腺發達,可以想象不洗澡的路易十四體味是如何之大,據路易十四的情人說,距離他十步以內,空氣都臭到令人作惡。

有這樣的皇帝帶頭,整個社會都推崇不洗澡,自然也導致了跳蚤橫生,正好為鼠疫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當時的歐洲近乎成為人間煉獄,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薄伽丘在其短篇小說《十日談》裡就曾描述過當時的慘狀:

“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屍體運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墳地再也容納不下了,尤其是有些人家,按照習俗,要求葬在祖塋裡面,情形更加嚴重。等墳地全葬滿了,只好在周圍掘起又長又闊的深坑,把後來的屍體幾百個幾百個葬下去。就像堆積在船艙裡的貨物一樣,這些屍體,給層層疊疊地放在坑裡,只蓋著一層薄薄的泥土,直到整個坑都裝滿了,方才用土封起來。”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正所謂病急亂投醫,面對無法獨善其身的黑死病。歐洲人尋找了N種奇葩治療法:

1、放血療法:歐洲中世紀的放血療法源自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和古羅馬醫學家蓋倫的體液說,他們認為人類生病是因為體液失衡,放血會使體液平衡進而治病,黑死病的治療自然也不例外。實際上這種療法不僅不能緩解病症,反而容易誘發傷口感染,加重病情。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2、鞭笞自己:當時的人們認為得這種病是上天的懲罰,用木棍鞭打患者會讓他們得到救贖。在1348年的德意志就出現了一批被稱為“鞭笞者兄弟會”的人,這些人往往赤裸上身,一邊呼痛哭流涕地向上帝懺悔,一邊用皮鞭和木棍使勁抽自己,一直抽到皮開肉綻、血肉模糊為止,這樣的愚昧卻引來了無數人的膜拜和效仿。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3、殺猶太人:黑死病爆發時,由於一直找不到發病原因,很多種族迫害者就散佈是猶太人四處投毒導致的黑死病,於是歐洲多地出現了很多迫害猶太人浪潮,造成了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活活燒死的極端案例。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中世紀的歐洲人還曾經用大便塗抹腫塊、用尿洗澡、把蟾蜍放到胸前等重口味方法來防治黑死病;這些現在看起來很奇葩的方法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人們對於黑死病的束手無策。

在鼠疫橫行的時期,還出現了穿戴“烏鴉”裝備的醫生,當時為了防止感染,醫生們都穿著泡過蠟的亞麻或帆布衫,頭頂戴著黑帽子,臉上套上可過濾空氣、跟鳥嘴一般的面具,鳥嘴裡放上芳香物質過濾,眼睛隔著一層透明玻璃,手上戴著白手套。整個人看著像個烏鴉,當時 醫生都相信這樣的裝備可以保護自己不被黑死病感染。而這樣的形象也經常出現於後世的遊戲或者影視作品裡面。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烏鴉醫生雖然控制不了瘟疫的流行,但是這套裝備在當時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讓醫生能詳細記載患者的發病情況以及各種信息,也對後來的人們治理瘟疫起到了一些作用。

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中世紀歐洲人的方法是不可能對黑死病產生任何防治效果。而此後的好幾個世紀,歐洲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爆發一次黑死病,但死亡率卻大大降低了,而且18世紀以後,更是在歐洲幾乎絕跡了,這是為什麼呢?

1、免疫力的產生。中世紀黑死病大流行造成約三分之一以上的歐洲人死亡,連續的遭遇黑死病也讓倖存的歐洲人在一定程度產生抵抗黑死病的能力。

2、隔離政策的廣泛運用。在鼠疫橫行的時期,也有個別地區由於控制得當,收到的危害比較小,其中以波蘭為代表,這是因為波蘭在黑死病爆發的過程中實施了嚴格的隔離政策,焚燒染病屍體,從而受災程度遠少於其他地區。同時米蘭的人們也發現隔離能有效治理瘟疫,所以這種辦法漸漸被歐洲各地的人們所採用。減少了瘟疫的危害。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3、公共衛生系統的建立。中世紀黑死病爆發之後,歐洲很快就迎來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科技進步十分迅速,給歐洲帶來了公共衛生醫療體系。不洗澡不注重衛生也逐漸得到改變。自然而然就減少了鼠疫。

縱觀黑死病對歐洲的影響,除了導致眾多的人死亡之外,黑死病也在客觀上促進了醫學的進步。一個名叫希利亞克的醫生在教皇支持下開始解剖死者的屍體,而在此之前解剖屍體被教會視為大逆不道。希利亞克判斷出鼠疫的兩種類型,即肺鼠疫和腺鼠疫,前者通過空氣傳播,後者通過血液傳播,前者的感染性更強。

通過此次解剖西方醫學逐漸認識了人體生理,進而促進了外科醫學的發展。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與此同時黑死病也改善了歐洲人的衛生習慣。在此之前,在巴黎、羅馬、佛羅倫薩等城市的街道上,汙水橫流,垃圾遍地。人們終年不洗一次澡。鼠疫流行後,歐洲各國積極加強基礎衛生設施的建設,挖掘寬敞的下水道,重視對垃圾處理,普遍進行殺蟲和消毒,使鼠疫等傳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國際上把對鼠疫的防治稱為“第一次衛生革命”。

三、第三次鼠疫

這次鼠疫是十九世紀末從中國南部開始,最後流傳到於當時的北滿地區。而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此導致上千萬人的死亡。

1、起始

1618年萬曆46年,廣東下起了大雪,這標誌著“小冰河時期”的開始,從這時開始中國遭到了持續乾旱和低溫的侵襲,到1638年崇禎11年漕河干枯;1640年崇禎13年黃河干枯。明朝末年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進入小冰河時期,全國性的旱災蝗災和鼠疫長年反覆上演。崇禎10年-14年,中國華北地區連續4年大旱。

正猶豫這些連綿不斷的天災,導致糧食銳減,人畜無食。饑民食不果腹,很多人刨鼠洞找糧食,從而接觸了攜帶有鼠疫桿菌的老鼠,也導致一場可怕的大瘟疫就此爆發,神州大地生靈塗炭,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據記載,“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崇禎年間,山西、直隸、河南三省疫死人口,佔到這三個省總人口的40%。鼠疫橫行導致了民不聊生,也促使了沒有活路的百姓們揭竿而起。最終讓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一去不返。

1643年8月到12月,北京城平均每天有上千人死去,棺材林立,城門惶惶。城內大量人口被鼠疫奪去生命。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面對鼠疫,中華大地上中醫之前的一些理論明顯不管用,當時很多醫生深入患區滴調查研究,寫出了不少的防治鼠疫的著作。其中醫學家吳有性寫出了《瘟疫論》,他提出的“癘氣”致病學說,雖然用現在的觀點來看並不完全正確,但確實給當時人們防治鼠疫提供一些幫助。

而與此同時還有吳宣崇著《治鼠疫法》、黎佩蘭著《時症良方釋疑》、陳兆祥著《急救鼠疫傳染良方》、羅汝蘭著《鼠疫彙編》等醫學典籍,都為防止鼠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中廣東名醫羅汝蘭的《鼠疫彙編》中獨創的加減解毒活血湯影響最大,《申報》曾提到:“惟其對症用藥,故能投無不效。他鄉用之,十愈八九。是年見症幾三百,施藥二百七十餘,共死四十餘人,除誤醫與不服藥二十餘人外,尚救九成有餘。”雖然現在由於無法考證記載來源,導致無法核實真實性,但也能看出中醫在治療鼠疫上有很積極的作用。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鼠疫彙編》,鼠疫專著,清代羅汝蘭(芝園)撰

2、東北第二次鼠疫

在1910年的11月,以哈爾濱為起點我國東北爆發了嚴重的鼠疫,相關資料顯示每天平均死亡50餘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清政府任命伍連德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前往東北。

當時的疫情嚴重,與以往世界醫學界所知的腺鼠疫情況不同,是一種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飛沫傳播的新型鼠疫,很多醫學家對此束手無策的。伍連德深入疫區調查研究找到了這次鼠疫的傳播特點,他將這次的鼠疫命名為“肺鼠疫”,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鐵路檢疫、控制交通、隔離疫區、火化鼠疫患者屍體、建立醫院收容病人,為防止飛沫傳播,還發明瞭一種雙層紗布口罩佩戴,這些措施立竿見影,僅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將撲滅了此次疫情。

伍連德還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成為了中國第一個被提名諾貝爾獎醫學獎的人。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伍連德,馬來西亞華僑,公共衛生學家

而最終讓鼠疫徹底偃旗息鼓的,是1894年法國生物學家耶爾森發現了鼠疫的病原體——鼠疫桿菌,並在第二年研製出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治療鼠疫的血清,為了紀念他,鼠疫桿菌又被命名為鼠疫耶爾森菌。1928年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的誕生也幫助人們徹底防治鼠疫起到了關鍵作用。

鼠疫桿菌和青黴素的發現讓鼠疫的防治更加科學和高效,人類經過近千年的不懈的努力,終於將這個危害極大的頭號傳染病給控制住了。

通過人類和鼠疫的對抗和治理,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呢?

古人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人類之所以能被稱為萬靈之長,就是因為我們善於從已有的經驗中總結歸納,並在將來防患於未然!從鼠疫的歷次爆發和治理之中,我們可以知道:

1.鼠疫或者任何一種未知的瘟疫,都是有其爆發的原因和防範措施的

面對瘟疫,要找到源頭和傳播途徑,只有從源頭開始研究,從途徑上掐斷傳播方法,那麼瘟疫就不可怕,都是可控範圍的疾病。對於找不到源頭和途徑的病毒,我們要及時採取措施嚴格隔離病人,避免交叉傳染,有時候可怕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一旦散開就是星星之火,瞬間燎原的後果。

想做到這一步就需要有強大的危機防範意識和強大的組織能力,在這一點上我們任重道遠。

2.要用科學的方法來抵禦病毒,要有信心,減少恐慌心理。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極快的傳播,不當的傳播就會造成群體性的恐慌,所以在疫情來臨的時候,正確的引導和控制顯的尤為重要;而作為個人,也要有基本的判斷,不要人云亦云,給自己給社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猶如之前搶鹽時期造成的社會恐慌導致了多少不必要的麻煩?

3.要對自然心存敬畏之心,行有所止。

敬畏,其實就是人類對待世間萬事萬物的一種態度。敬為尊敬,畏為畏懼,合在一起是因尊敬而畏懼。一個人只有心存敬畏,才會走得遠,走得穩。同樣做為一個民族來說,也是需要有敬畏之心才能不會遭受大自然的報復。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

敬畏就是要有做人的原則,不突破道德的底線,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這裡畏天命就是要遵守大自然的規律,不要做一些違背道德和自然的事情。

舉例來說,在忍飢挨餓的年代人們去抓點野味果腹,這樣的行為無可厚非;但是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只為了個人口腹之慾去吃一些稀奇古怪的野生動物,這就是沒有道德,也是不畏天命。自然也會遭受來自自然的報復。

人類和各種病毒瘟疫的鬥爭是一個矛與盾的故事;是一場永遠不會有結尾的鬥爭;是一個我們征服馴化自然,同時也被自然征服馴化的過程;經過漫長的互相鬥爭互相妥協,慢慢會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我們和自然共生共榮,可能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天人合一吧。

從歷史上帶走數億性命的鼠疫中,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