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的呼唤 马思聪的悲情人生

马思聪其人

马思聪是一位作曲家。从1937年创作小提琴代表作《思乡曲》开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里,马思聪的作品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等多个领域。


管弦乐代表作——山林之歌

在管弦乐方面,较为突出的《山林之歌》创作于1954年,共分为《山林的呼唤》《过山》《恋歌》《舞曲》和《夜》五个乐章,是我国第一部以山林为题材的交响组曲。善于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表现东方的内容、把中国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其音乐创作的音调基础,是马思聪管弦乐作品的独特风格。


马思聪的《山林之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我国西南山林地区少数民族清新、神秘又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作者在创作该作品前并未去过滇西采集民间音乐,且创作时也没有云南民间音乐的出版物可供参考,仅凭云南徐经采医生寄给他的家乡小调,和之前在昆明和粤北山区居住过的生活回忆,结合屈原著名诗篇《九歌》 中的《山鬼》所激发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就创作出了这部饱含着浓郁滇西风味和朴素生活气息的音乐巨作。难怪从20世纪20年代起,马思聪就被世人誉为“音乐神童”。


我们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马思聪 山林之歌”,就能欣赏到这部作品:

山林的呼唤 马思聪的悲情人生

头条搜索 马思聪山林之歌

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

《山林的呼唤》可以看成三个部分,整体速度较为缓慢,乐句划分时长时短,表现出山林境界。

第一部分开始,双簧管奏出山歌般的主题,仿佛是深山里传来的声音。这一主题建立在b羽调式上,节奏非常自由,旋律布满倚音,有散板般长短不一的6个乐句,几乎每句都包含有一个停顿的乐汇:四度下行。作者紧紧抓住这个富有特征的音调,形成这一乐章的核心。也可以说应用了我国传统作曲换头合尾的手法,构成悠扬清丽的第一部分。


而后出现的第二部分表现了呼唤主题的切分节奏,引子开始于低音大提琴的迂回向上进行,就像山鬼要从地下出来一般;单簧管加以发挥,小提琴奏出旋律,管弦乐推进,不断以重复展开推动着音势的发展。终于到达这一乐段的高潮——山鬼钻出来了,它在呼叫!音乐的发展让人感觉形势愈发危急,大自然的威力使山林不断呼啸,逐渐汇成汹涌澎湃的乐队全奏。


乐章的第三部分是山歌主题的再现,轻柔的力度与之前的高潮对比明显,长笛在高音区再现了主题,弦乐的震音配合着大提琴映在氤氲水汽里渐成朦胧的乐句语汇,像微风拂过树叶在轻轻抖动。大管略显沙哑的音色把主题延伸至尾声,幽咽回旋、丝丝入耳,直至最后消声,余音却还犹在耳畔盘旋,久久不散。山鬼的特征节奏潜藏在大提琴声部里,执着的像是仍在暗暗唤着她心爱的人……


马思聪和周总理的渊源

1949年12月,马思聪随周总理出访苏联,归来后即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37岁。

那时,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思聪到中南海即席演奏。一次,周总理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


山林的呼唤 马思聪的悲情人生

马思聪(右)和周总理(左)

马思聪利用其在国际乐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新中国的音乐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招收或引领林耀基、盛中国、傅聪 刘诗昆等音乐名家走向世界乐坛。

马思聪的悲情人生

由于文革时期遭受难以承受的政治迫害,1967年1月马思聪经香港出逃,远赴美国定居。


康生等人判定马思聪“叛国投敌”,因此导致国内几十人被牵连入狱,马思聪的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侄女和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


山林的呼唤 马思聪的悲情人生

往事揭秘

1971年7月,周总理曾委托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向马思聪转达:“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马思聪对儿女说:自己十分敬重周总理,总理对他也是爱护有加。

马思聪也回忆起与毛主席相处的情景,说:毛主席有非凡的聪明,眼睛出奇明亮,问一知十;他曾与毛主席讨论音乐艺术达3个小时,最终都能达成共识;毛主席喜欢读书,喜欢写诗,大家都有艺术细胞,是知音。

苏武牧羊19年,乡愁哀怨,使得马思聪在异国的日子里,谱就了《李白诗六首》、《唐诗八首》等作品。其中一首就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马思聪将自己有家难归的悲凉心情,借用古诗名句演绎得分外真切。

1985年农历腊月二十九,马思聪收到“冤案彻底平反的通知”,全家人燃放烟花以示庆贺,马思聪因此记下日记:春天逐渐又回来了,祖国也逐渐走近了。

但是,直至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突然病逝于美国费城,作为新中国一名杰出的音乐家,马思聪在有生之年,终未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难怪被周恩来总理视为深深遗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