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黃補水、建人工巢、繁殖島…丹頂鶴、東方白鸛賴在這兒不走了

編者按: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加註重經略海洋,要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山東貢獻。不負深情厚望,勇於擔當作為。兩年來,山東牢記總書記囑託,全省上下擔當作為、狠抓落實,齊魯兒女勇當弄潮兒、奮進者、挑山工,以一往無前的姿態、永不停息的腳步,奮力書寫新時代山東答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新時代,山東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苦幹實幹,不斷突破,鄉村振興和海洋強省等重點工作紮實推進。在孕育希望的綠色田野,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足音鏗鏘有力;在飽含機遇的藍色海洋,山東推動海洋強省建設的浪潮激情澎湃。值此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兩週年之際,齊魯網、閃電新聞策劃推出“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大型融媒體報道,記者深入基層、現場、一線,通過鏡頭展現兩年來山東在鄉村振興和海洋強省進程中的新進展、新變化。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9日訊 在東營黃河入海口,每年有幾百萬只鳥類途徑這裡休憩,前不久,丹頂鶴也來這裡“定居”了。

首次!丹頂鶴在黃河三角洲落戶繁殖

“看見一個大白鳥,仔細一瞅是丹頂鶴,還帶著一個小丹頂鶴,它還不會飛,所以來這裡的目的就是繁殖。”

引黄补水、建人工巢、繁殖岛…丹顶鹤、东方白鹳赖在这儿不走了

2019年6月份,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馮光海像往常一樣巡湖,遠處熟悉而又陌生的叫聲引起了他的注意,“丹頂鶴的叫聲很有辨識度,每一年的6.7月份,都會聽到丹頂鶴的叫聲,但是找不到它棲息的地方,那時候草比較茂盛,全部都擋住視線了,根本看不到。”

馮光海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已經工作了20餘年,在他的記憶中,2006年,是他第一次聽到野外丹頂鶴的叫聲, 時隔13年,2019年的夏天,他終於親眼看到了在此繁衍生息的丹頂鶴。

引黄补水、建人工巢、繁殖岛…丹顶鹤、东方白鹳赖在这儿不走了

馮光海數了數,一共五隻,其中一隻幼崽,萌萌的,格外惹人注目。“這隻丹頂鶴寶寶站立時有四十公分高,棕色。突然看到它時,還認為是野雞,仔細一看是丹頂鶴寶寶。那隻小寶寶亭亭玉立在那裡左顧右盼憨憨可愛,當它看到我們立即向著草叢奔去,由於它的奔跑速度過快很難用相機拍下它的靚照。”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馮光海說。據瞭解,這一發現是首次記錄到丹頂鶴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條件下的繁殖,這讓研究了20多年鳥類的馮光海很是興奮。

引黄补水、建人工巢、繁殖岛…丹顶鹤、东方白鹳赖在这儿不走了

馮光海告訴記者,丹頂鶴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溼地環境變化極為敏感。“丹頂鶴的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溫度,包括他的巢穴要做到人找不到的地方,比較安靜的地方。這裡比較符合它的繁殖條件,再加上這裡的管理比較嚴格,人為干擾的極少。”

引黃補水、建人工巢、生態島…打造多樣性鳥類棲息地

別看眼下這些精靈們住得舒服,生活節奏慢悠悠,但之前這裡卻生態堪憂:溼地退化,得不到淡水補給,植被單一。去年國家啟動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向整個黃河三角洲輸送了1億多立方米黃河水。淡水得到補給,卻也帶來了泥沙,只有蘆葦、香蒲長得旺盛。

引黄补水、建人工巢、繁殖岛…丹顶鹤、东方白鹳赖在这儿不走了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高級工程師朱書玉告訴記者,只有小的鳥類喜歡這種單一的生境,而像大型鳥類,比如鶴,鸛等珍稀瀕危鳥類則並不適應。所以要留下珍稀瀕危鳥類,這遠遠還不夠,硬件配置還得再上檔次。

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調來了挖掘機,建起了人工巢,人工巢直徑2.5米,可以滿足鶴類繁殖需要。從2008年到現在,自然保護區已經建造了100個人工巢。

引黄补水、建人工巢、繁殖岛…丹顶鹤、东方白鹳赖在这儿不走了

除此之外,為了塑造珍稀瀕危鳥類更喜歡的複雜生境,馮光海和同事們還做了36個繁殖島,29個生態島,對溝渠進行加寬,溼地環境高低不平,深淺不一。

引黄补水、建人工巢、繁殖岛…丹顶鹤、东方白鹳赖在这儿不走了

待遇提高了,世界瀕危鳥類東方白鸛也成了丹頂鶴的鄰居。生態島,棲息島,還有淡水補給區,有深有淺,閒雲野鶴,一片和諧。目前東方白鸛累計成功繁殖雛鳥1600多隻。東營市 “中國東方白鸛之鄉”稱號,名副其實。

談起最近幾年黃河三角洲鳥類數量的變化,馮光海深有感觸,“這幾年,明顯感覺天鵝、鴨類、灰鶴的數量多了,在這個地方過冬的,雁類和鴨類,不少於十萬只,每年天鵝都有兩三千,以前每年都走,今年是常態化住下來了,有吃的有喝的就不走了。”

據瞭解,東營市目前有鳥類384種,數量600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12種,二級保護51種。

閃電新聞記者 王文龍 馮尚尚 通訊員 東營臺徐振 東營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