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张兆和真的感情好了一辈子吗?高青子又如何解释呢?

余荣志


对于沈从文来说,张兆和是他心目中的女神。

当沈从文第一次看到张兆和时,便为她的美丽和气质所倾倒。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给张兆和写了许多缱绻缠绵的情书。

哪怕好朋友胡适劝他放弃,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但沈从文不甘心,依旧写出优美痴情的文字,源源不断寄给张兆和。

(沈从文旧照)

此时的沈从文,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并且在好友胡适的帮助下,在中国公学任教。比起之前的流离失所的狼狈,生活上已经稳定了许多。

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学校里众星捧月的校花,有着“黑牡丹”的美称。

沈从文有才华,也颇风流。他曾对作家孙陵说过,打猎要打狮子,攀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最漂亮的女人。

显然,张兆和的美丽让初登讲堂的沈从文一见钟情。

如何追求张兆和呢?

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城出来的穷小子,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值得炫耀的高学历,他有的,只是一腔才华和真情。

于是,沈从文开始给张兆和写长而痴情的情书。

这一写,就是漫漫数年之久。

张兆和是安徽名媛,她的父亲张吉友不仅是当地富甲一方的富商,还和蔡元培等人创办教育,在当地很有名气。

张兆和本身气质出众,美丽动人。同时她还是学霸级的学生,因此追求她的人很多,给她写情书的人也很多。

不过,情书写得最好的,当然是沈从文。

尽管如此,沈从文还是被张兆和姐妹调侃成“癞蛤蟆十三号”。可见在诸多追求者中,他的希望有多渺茫。

(右一为张兆和)

沈从文身上有种湖南人特有的狠和坚持。对于张兆和的不回应,他毫不在意。他把写情书,看作和吃饭睡觉同等的事情。

时间久了,虽然张兆和这边依旧如磐石一般冷漠,但学校里却生出了不少她和沈从文的谣言。甚至说沈从文因为追不到她,要去自杀。

为了挽回名誉,张兆和找到时任校长的胡适告状,说老师老是给她写情书。并将沈从文写的情书,一股脑地摊在胡适面前。

胡适向来为人热心,思想也很开明。对于师生恋一向不肯拿大棒打散,反而告诉张兆和,沈从文非常固执地爱她。

张兆和也表示,她非常固执地不爱沈从文。

胡适却不管,依旧说,他也是安徽人,干脆去和张兆和的父亲说说,把媒人的事情给干了。

结果依然遭到张兆和的反对。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局外人的胡适,认为张兆和与沈从文不合适,要沈从文放手。

不过,沈从文并未因此中断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1931年,沈从文到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他依然孜孜不倦地给张兆和写情书,几年不间断的情书写作,读者只有张兆和。而张兆和也在情书攻势下,渐渐转变了对沈从文的态度。

1932年,张兆和毕业,回到了苏州。

沈从文带着巴金帮他准备的一套西方文学名著找到了张家,并鼓起勇气向张父提出求婚的请求。

好在,张吉友是个非常开通的人。再加上他很欣赏沈从文的才华,因此应允了这桩婚事。

(沈从文和张兆和)

1933年,沈从文和张兆和怀着憧憬和喜悦在北平结婚。

当时,沈从文的经济不宽裕。两人干脆免去了婚礼该有的仪式和程序,只是为租住的屋子,添置了一些生活必需品。

但是,生活很快就显露出残酷的现实。

当时,沈从文做教授的收入并不是很高,两人的生活也非常简朴。

身为富家小姐的张兆和,原本有一份丰厚的嫁妆。可是沈从文出于自尊,拒绝了这份财产。

这样一来,名媛张兆和的身份,一下就变成了事事都要精打细算的主妇。

这种落差,让张兆和难免产生一些失落。

偏偏沈从文有收藏古玩字画的癖好。他常常不顾家里的境况,甚至还当掉张兆和的首饰,只为换回一件古董或者字画。

张兆和对此多有挖苦,称其“打肿脸充胖子,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

再加上沈从文对朋友慷慨讲义气,因此开销也随之增长。

张兆和认为这种开销大可不必,两人不免经常发生龃龉。以致张兆和曾和人叹气说:“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了。”

张兆和不仅在生活上和沈从文无法和谐,在文学上,她也并不欣赏沈从文的文笔。这让本就木讷卑微的沈从文,愈发有种失落感。

1935年春,沈从文的长子沈龙朱才出生不久,沈从文却遇到了一个让他心起涟漪的女子——高青子。

(沈从文和高青子)

高青子原名高韵秀,福建人,高中文化,也是一名文学女青年。

遇见高青子,是在老乡熊希龄的西山别墅里。

当时,高青子是熊希龄家的家庭教师。她正值十八年华,不仅气质出众,模样还很标致。

沈从文本来是要拜访熊希龄。结果没见到熊希龄,却得到高青子的殷勤接待。

高青子早就非常仰慕沈从文的才学了,于是两人很容易就聊起了文学。

在聊天的过程中,沈从文惊喜地发现,高青子对他的作品非常了解,且对小说里的人物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告别后,沈从文的心里便烙上了高青子纤长美丽的身影,和那张秀丽白皙的脸庞。

当沈从文第二次在熊希龄的家里见到高青子时,他发现高青子身着一件绿底小黄花绸子夹衫。在她伸手之间,衣袖口便隐隐透出一圈淡淡的紫晕来。那脚上着了一双粉色的鞋子,分明是仿照他的短篇小说《第四》中的女主角,精心做的装扮。

这让沈从文很是欢喜,对高青子也就愈发喜爱起来。

在沈从文的鼓励下,高青子开始文学创作。她先后写下了《紫》《黄》《白》等作品,均被沈从文发表在他编辑的《国闻周报》上。

随着感情深入,沈从文觉得自己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高青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和高青子互通来信。

有时,沈从文又不免要思量他和张兆和的婚姻。

在沈从文看来,他和高青子的恋情,并不影响他和张兆和的家庭。他甚至将他隐秘的情感,告诉了林徽因。

林徽因很理解沈从文对高青子的感情,但是她认为在婚姻面前,感情也应该坦诚。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听从了林徽因的建议,向张兆和坦白了他和高青子的感情。

本来,沈从文以为张兆和能够理解他在情感上的挣扎。没想到张兆和却抱起孩子回了娘家。

沈从文不愿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庭,就这样土崩瓦解。所以他中断了和高青子的往来,转而不断写信央求张兆和回家。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到西南联大担任中文教授。

没想到高青子也在那里担任图书馆馆员。

异地他乡,再加上张兆和久久不原谅,让沈从文再次燃起了对高青子的爱情。

但是,最终理智还是占了上风,沈从文和高青子长达8年的感情,最终不了了之。

在这之后,沈从文的作品遭到左翼文化界猛烈攻击和批判,他被骂作是“奴才主义者”和“地主阶级的弄臣”。

这让沈从文一度患上了抑郁症。而张兆和始终与他分开居住,孩子们对他也很不理解。这种种遭遇,都使得沈从文绝望不已,曾经还发生过自杀的事情,幸好后来被人救了回来。

但自此后,沈从文再也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转向文物研究了。

建国后,沈从文的作品再次受到攻击和批判。他因此也成了“反动文人”,甚至有影响力的大学者还踩上一脚,说他是“桃色作家”。

好在,沈从文年迈时,张兆和回到了他身边。

1988年,沈从文在病逝前,抓住张兆和的手说了一声:“对不起。”

(参考史料:《似水婚缘:沈从文与张兆和》)


张生全精彩历史


沈从文追到了张兆和,新婚生活也是非常甜蜜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平淡乏味的家庭生活。

沈从文比张兆和大八岁,两人的出身、经历、所受的教育、性格、生活习惯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婚前是浪漫的想象,婚后是繁琐的实际,生了孩子以后,他们的矛盾越来越多。

其实这也不是沈从文和张兆和夫妇要面对的问题,世间绝大多数夫妻都要面对这些问题。

他们俩的感情出现了问题,沈从文爱上了别人,这个人就是高青子。

高青子对沈从文很崇拜,她曾担任沈从文七姨爹的大哥家的家庭教师,跟沈从文第一次见面,两人相谈甚欢,分别时,沈从文送给她一本自己写的书。

再见面时,沈从文发现高青子的着装似乎是有意仿效自己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这对沈从文来说是一种诱惑,他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了。

但他同时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在矛盾和痛苦中,沈从文还给林徽因写信倾诉,询问他该怎么办。

当然后来这件事情结束了,沈从文将高青子这样的使他“情感发炎”的女性称为生命中的“偶然”。


徐逢读书


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感情长期不和,新婚不久,沈从文即与高青子出轨,离家很多年,张沈恢复关系后,很快又传出沈从文小姨子之间的绯闻,这是沈从文1949年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

1、沈从文为什么这么爱出轨?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少年从军,后因刺杀袁世凯未成而长期逃亡,沈从文基本是母亲带大的。在这种不甚均衡的家庭中,孩子往往会产生恋母情结,成人后会爱上母亲式的女人,但与此同时,又不断想用出轨挑战母亲的权威,这可能是沈从文出轨的心理机制。

沈从文来自湘西,也是少年从军,文化上较朴野。

进入文人圈后,沈从文学历不足,语言能力差,使原本就比较孤僻的性格更加孤僻,这恐怕也是出轨的诱因。

2、沈从文爱上张兆和了吗?

沈从文追求张兆和,可能只是为了获取挑战的乐趣,毕竟张年龄小得多,出身也较好,看上去高不可攀。在胡适的帮助下,张勉强答应了沈。

张兆和的思想、修养与沈有不小的距离,沈从文去世后,张曾说似乎从来不懂沈从文,直到整理沈从文的遗稿,才感觉有点懂了沈。

3、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精神距离

张兆和左倾,1949年积极要求加入华北大学,华北大学是中共设立的一所近似党校的学校,帮助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

沈从文知道后,感到很悲观,怀疑张兆和是借机要离开自己,因为他和小姨子之间的事已满城风雨。

沈从文在1949年时已因郭沫若在文章中批判他是“桃红色文艺”,被北大学生用大字报张贴,感到高度紧张,在此刺激下,他选择了自杀。

4、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很长时期貌合神离

1949年后,张兆和属积极要求进步分子,沈从文则相对消极,二人在很多地方思想不一致,但沈从文接待外人,张兆和会陪坐,沈说了什么不合时宜的东西,张及时予以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说,二人还是有情分的,张在保护沈。

但张兆和与儿女都认为沈从文是老顽固,经常当面批评他落后、保守、不革命,沈从文较郁闷。

5、沈从文的性格中有两面性

1949年后,沈从文屡遭挫折,不得不放弃文学写作,引人同情。但沈从文也并不是没落井下石过,在将萧乾打成右派的过程中,沈从文是做过贡献的,当面撒谎。

沈从文是萧乾的老师,上世纪70年代,萧乾见沈从文住房小,便托人解决,也没成功,便转告张兆和。沈从文知道后大怒,当面对萧乾说:“我正申请入党呢。”萧乾愕然,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萧乾晚年曾想修复旧好,托《人民日报》记者李辉帮忙,李辉问沈从文,沈表示:他来了,我也不会赶他走。

李辉正好出差,约定回京后拉萧乾去见面,没想到在此期间沈从文去世了。

沈从文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创作超越了时代,他一生遭遇许多不公,但我们也不必以完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