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

威海川岳山硅藻泥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知道县一级。换句说说,封建时代地方官员体系中,有正式编制的官员也就到县一级。



至于对于县一下的广大地区,基本上依靠乡绅或者一些有威望之人来治理,比如说亭长、三老之类。这些人帮助朝廷管理百姓,但是没有朝廷正式任命,不属于官,属于吏。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县这个级别的官是如何分布的,以清朝为例。

清朝的官员还是有很多区别的,而且在县级官员中区别确实比较多,有的时候差异是非常大的,从县令向下就有很多的区别,其中有品级的就达到了九个,很多有不小的实权,但是有的也都是一些虚职,不过对整个县城的治理也是有巨大影响的,当然当时的冗杂的分配也是为了管理更完善一点。



其中是有利有弊的,可以看到清朝官员的复杂程度确实比较高,很多官员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例如县令在当时就是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而且属于正七品,可以说对一个县城的管理是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所有的事情他都可以过问,虽然品级不是很高,但是一个实权领导。

在很多地方这个官职都是最受欢迎的,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最能够做出贡献了,如果有了接触成绩一定会到更高一级单位的,很多有才能的大官都是从这个职位上慢慢升上去的。

之后就是县丞了,属于八品官。县丞在一个县里面是名义上的二号人物,可以管理很多的行政事务,也就是帮助县令来治理整个县区的,所以说工作事情并不少,但是真正的实力并不大,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县令都需要管理,有的时候实权方面还不如一个典吏,所以说并不是很受欢迎,在当时朝廷中没有太多用处。


对于主簿这个官职来说,属于九品官,是清朝有品级官员里面品级倒数第二低的了。不过主簿虽然品级位于县丞下面,但是他的实权还是不少的,有的时候也是一些小官慢慢上升的一个必由之路,官位虽然不是很高,不过能够掌控衙役,所以说很多时候在县里面也有比较高的地位。

还有就是县视学,它的官阶确实比较高,已经达到了七品,和县令一个等级,但是他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实权,也就是帮助观察当地的教育方面发展的如何,是否完成了国家的政策,完成了改革,所以说没有太多的实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

还有就是教谕,属于八品。这个职位就是管理当地的学习教育的,也是改善学员的学风的,礼教文化等等这些方面的负责人,所以说也没有太多的实权,不过当时清朝设立它这个职位也是为了发展人才,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才帮助国家发展。

训导在当时是教谕的帮手,主要是帮助教导当地的生员,这样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还有就是进行一些祭祀礼仪等等活动。相对来说庄头就很不一样了,在当时它就是管理一些村子的官员,还是有一定的实权,就相当于现在的村长,例如一些征兵还有平时的治安,还有一些村民日常纠纷。

在县一级的官员中巡检也是很重要的,属于从九品,是最低的品级。他可以查问一些违法的官员,在当时也是执法部门,不过针对的对象主要就是训练士兵还有巡查一些违法的行为,当然各个县区还会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设定和选择,要确保最终起到更好的效果。


小镇月明


清代的县衙大概是50个到一百个左右。如果是大县的话人数稍微多一些。

其中固定的在编人员,官和吏,还有衙役,一般是固定的。


官员是固定的 即县令 县丞 主簿 典史 巡检

县令无疑是最高长官,县丞是副职是负责整个县的具体事务,也就是一个实权人物。县丞设有自己的衙署办公,与主簿一起佐理知县,分掌一县之粮马、税收、户籍、巡捕等事务。

主簿的设置与县丞类似,有自己的专署办公,与县丞分管粮马、税收、户籍、巡捕等事。但是级别比县丞低一级,他是属于九品,县丞是八品




典史的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一县监察狱囚之事

小吏也固定,吏、兵、户、礼、刑、工房

衙役一般有编制的皂、快、壮三班 一班为10人。

有些人会感叹说,为什么人这么少?因为还相当的事务性的问题,都是有保长,里正,乡绅等大量的编外人员去负责,古代不下乡,乡里一般是自治。

清朝吃空饷的人也是非常多的,就是挂个名领一下工资,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他认为他们的人数好少,如果算上他们吃空饷,这个县人口有50万的话,在册的人员可能最高的达到7500个,你还觉得清朝的官员不臃肿吗?


知常容三国


清代县衙的官员,首先是知县,通常为七品官,相当于县长,是县的一把手。一般情况下,知县还有若干佐贰官,如县丞,八品官,相当于副县长;主薄,九品官,第二名副县长;典史,不入流,主管治安、刑狱。此外,各县还有一名主管教育的教谕。不过,清代的一个县往往并不会配齐佐贰官,佐贰官被认为是闲曹、冗官,权力主要集中于知县一人之手,所以有历史研究者干脆将清代县级政府称为“一人政府”。

一个县衙门,除了前述知县、佐贰官、教谕之外,还有若干办事员,他们就是胥吏、书吏。请注意,胥吏、书吏并不是官,尽管他们也掌握着一些权力,但地位极低,也没有官俸,只能领一点非常微薄的工食钱。按清代学者洪亮吉的估算,清代一个大县约有1000名书吏,小县则有一二百名。

书吏是县衙的文职办事员,县衙还有武职办事员,即衙役,类似于现在的警察、治安员、城管队什么的。一个县衙有多少名衙役呢?正式的编制是几人、几十人,但实际上,一个县往往有1000多名衙役。

以上,都是县衙役的公职人事。此外,清代衙门中还有一类不县公职身份的人,那就是知县私人雇佣、聘请的生活随从,叫做“长随”,还有办公助手,叫做“师爷”。


吴钩的钩沉


清朝的县衙门,官员2~3人而已,至多不过4~5人!



清朝的县衙门工作人员,分为官、吏两种类型;

另外,还有知县自己雇佣的工作人员,占很大比重。

一、县衙正式编制、有品级的官员,不过2~3人,多则4~5人。

(一)知县:全国一律正七品;

唯有两县例外,京师所在的顺天府宛平县,圣人孔府所在山东省曲阜县知县为正六品。

(二)县丞:正八品,协助知县工作,相当于今日副县长。

(三)教諭:正八品,相当于今日县教育局局长。

训导:从八品,相当于今日县教育局副局长。

(四)主簿:正九品,相当于今日县政府秘书长。

有的小县,不设县丞、主簿,官员也就是2~3人。

(清代官员品级为九品,每品再分为正、从两级,是为九品十八级,为“流内”官员;没有品级的称为“未入流”)



二、清代县衙,除外上列官员外,尚有其他工作人员,其中:

(一)有编制、无品级的吏,俗称“未入流”,如《西游记》孙悟空的弼马温之职。

(二)以及无编制、当然更无品级、由知县自掏腰包开支的衙役、仆役等工作人员。

以下全为县衙“未入流”的吏,以及知县自费雇佣工作人员。

县丞攥典:相当于县丞助理;

主簿攥典:相当于主簿助理;

典史门子: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柬房柬书: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秘书股长;

典史:相当于县公安局长;

典史攥典:相当于县公安局长助理;

典史听差4人:相当于县公安局警卫;

典史听差门子:相当于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

忤作:相当于县公安局法医;

捕快:大小县数十人不等,相当于县公安局刑事、治安警察;

典史马夫:相当于县公安局车队长;

吏房典史:相当于县人事局长;

吏房攒点:相当于县人事局长助理;

户房典史:相当于县财政局兼税务局局长;

户房攒点:相当于县财政局兼税务局局长助理;

礼房典史:相当于县文化礼宾局长;

礼房攒点:相当于县文化礼宾局长助理;

兵房典史: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辖有铺兵,专司剿匪、城防;

兵房攒点: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助理;

刑房典史:相当于县法院院长;

刑房攒点:相当于法院院长助理;

看监禁卒8名:相当于县公安局看守所獄警;

工房典史:相当于县城建局局长;

工房攒点:相当于县城建局局长助理;

以上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设置,对应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收发房役员:相当于县政府收发室工作人员;

库房役员:相当于县国库工作人员;

时员:相当于法官;

招房:相当于法庭书记员;

仓房:相当于县粮库主任;

库子4 人:相当于县粮库工作人员;

斗级4人:相当于税务稽查局稽查员;

知县听差16名:相当于县政府行政总务、警卫保安、服务人员;

壮班40名:相当于县税务局征税员;

知县听差门子2名:相当于县长秘书、警卫、服务员;

知县轿子扇夫7名:知县轿伕;

知县马伕;

驿丞:相当于县政府招待所所长兼县邮政局局长,辖有驿卒若干,专司公务接待及公文传送;


人医医官:相当于县卫生局长兼医院院长;

河泊大使:相当于县水利局局长;

兽医医官:相当于县动物检疫站站长;

僧会司僧会:县佛教协会会长;

道会司道会:县道教协会会长;

贡生20名:相当于后备干部;

幕僚:文案、钱粮、刑名、律法师爷等,相当于县长文秘、财贸、司法、法律顾问。


z山海


我就按有品级的算吧。每个县都不一定,少的话几个,多的话能有十个!

首先就是我们的知县大老爷!

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主一县之政,有攒典一人协助办事,并聘请幕友为其参谋顾问。三年一任,通常为正七品,也有特例,大兴、宛平二京县知县为正六品,还有因为皇帝钦加、特授原因为别的品级,比如光绪时期一位名为章炳焘的县令品级就为正五品,还有一个名字叫汪继祖的县令品级甚至达到了从四品!

有一个电影名字就叫做《五品县令》,就是说传奇县令章炳焘的故事,感兴趣各位可以看一看。

接下来就是县丞。

正八品,县令的副手之一,主要职权是管理文书,仓库,少数时期里,能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还有一个职权是县长不能处理政事时,他可以代替县长暂时管理地方。可以看做是县里的二号人物。清代县丞不多,1300多个县仅有300多个县有县丞,某一些大县可能会有两个县丞,例如钱塘县和仁和县还增添劝农县丞一员,主管农桑。

莫要看不起县丞这个官职,有很多重要官员就是担任过县丞的,例如大名鼎鼎的田文镜就曾经担任过福建长乐县县丞。

然后是三把手,主簿。

正九品。宋以前是主管文书、簿籍和印鉴的官员,职责为记录门下众事,审核签发文书。至明清为知县佐官,以掌管治安为主,同时与县丞一起协助知县分掌一县粮马、征税、户籍、巡捕、盐业、水利等事项。不过主簿也很少,据我查的资料清朝全国1300多个县似乎至多也就几十个县有主簿。

还有县学教谕和训导

正八品,地位挺高,为县学长官,负责生员学习事务。训导是从九品,是教谕的佐官。

县尉,又称典吏

其实很多县尉是没有品级的。不过也有很多县尉是从九品。县尉管理全县治安和狱囚,负责缉捕盗贼。县尉虽品级较低,但在县丞、主簿不在时可代行他们职权。

最后是巡检

从九品,负责捕盗。 在各关津要害处都设巡检司,以统率卒役,确保地方安全。仁和县在塘栖就专设巡检司署。

其他像什么六房三班等一百来个就都是不入流的,没有品级,就不赘述了。

我了解的就是这些,如果有错误的或不全的希望大家补充。


追风穿云


其实清朝虽后期一直都存在着冗官的现象,但是说实在清朝县衙的官员真的不像现在的那么多。在清朝县一级的有品级的官员就只有九位,这九位包括县令、县丞、主簿、教谕、训导、庄头、巡检,以及在光绪三十二年所设立的县视学。



县令

县令就是一县最高的行政长官,一般情况下为正七品,但是如果是京县县令,如大兴县、宛平县等就是正六品。据《清史稿》载“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在当时只要是在这个县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审案断案,是扶贫赈灾,亦是稽查狱囚等等事务都归县令管理。总的来说县令就是一县的土皇帝,虽然他的品级不高,但是执掌一县之地,可谓是实实在在的实权官职。


县丞

县丞就是县令的副手,为一县的第二号人物。他负责协助县令处理县中的一切行政事务,包括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事务,官阶为正八品。不过说实在县丞没多大实力,虽为正八品,但是职权可能还比不上一个不入流的典吏。也正是因为如此,清朝很少在各县设立县丞一职,终清一朝全国1300多个县份中只有345个县设立县丞,可想而知这个官职其实并不受欢迎,而且朝廷也觉得没啥用。



主簿

主簿是县令的佐贰官,地位在县丞之下,乃一县的第三号人物,官阶为正九品。主簿的职责就是负责一县户籍、缉捕、文书办理事务。一般情况下这个职务都是留个贡生,亦或不入流的吏目升迁所用,当然虽然主簿的官阶很低,但是在县里也算是实权人物,可调动衙役。



县视学

县视学是光绪三十二年设立的,官阶为正七品,不过虽然它与县令是平级的,可是这个官职是有职无权的虚衔,没有啥权利。当初设立县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去看看清朝关于教育的有关改革有没有落实到各地而已。后来并常设,其职责就是定时巡察各乡村市镇学堂,然后定期考核各乡村的办学情况,有不对的地方给予改正。同时这个官职并不是只有功名的人能够担任的,在当时只要是地方有名望的富商乡绅亦可担任。



教谕

教谕就是主管一县县学的官员,官阶为正八品。教谕的职责就是负责教导所属县的县学学员,也就是生员,同时在祭祀孔子的时候负责文庙祭祀活动。

训导

训导就是县学的二把手,也就是教谕的副手,官阶为从八品。训导的职责跟教谕一样,那就是教谕所属县的生员。同时负责在教谕主持文庙祭祀的时候,协助他进行祭祀。



庄头

庄头就是主管一村事务的官员,官阶为正九品。庄头就是现在的村长,他的职责简单的说就是协助县令管理好一村的事务,包括治安、村民日常纠纷、征兵粮等事务。



巡检

巡检是主管一县的缉拿盗贼,查究违法作乱的官员,官阶为从九品。巡检主要负责训练甲兵,巡逻州邑等事,在清朝凡镇市、关隘要害处都会设巡检。同时有些县还会分别设文武巡检,甚至还会设副巡检,当然这些都根据各县的实际需要来设立。



典史

这个典史是不得不说的一个官职,虽然它在清朝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但是它的权力却非常之大。正常情况下它的职责就是稽检狱囚,简单的说就是看牢房的,但是正如《清史稿》所载“典史掌稽检狱囚。无丞、簿,兼领其事。”也就是当这个县没有县丞、主簿的时候,典史会替代他们去负责本该属于他们的事务,包括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事务,可以说从这点来看典史在一县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虽未入品,但权力却一点都不差。



以上就是一个县所有的正式官员(排除典史)。其他的如主管一县阴阳学的训术、主管一县医学的训科、主管一县驿站的驿丞、主管一县道教的道会、主管一县佛教的僧会、主管征收一县税收的税课局大使,主管一县县库的仓大史、主管一县鱼税征收的河泊所大使、主管一县潴泄启闭的徬官,及主管一县城门的五城兵司吏目等这些不是官,而只是吏。


澳古说历史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理解,咱就不长篇大论了,结合现在一个县县委县政府的配置来给大家说一说。



现在一个县级行政机构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机关部室、行政部门等组成。清朝县衙也差不多是这样设置的。

清朝县领导班子由知县当班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一肩挑。现在的县长属于处级干部,古代知县是七品官。班子成员有正八品的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替知县分管具体事务,像税收、粮草、户籍等;还有正九品的主簿,相当于秘书长,分管文书等。此外还有县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清朝这俩官是合二为一的,叫典吏。



班子成员都是官,由吏部选拔任命。他们手下各有一批办事的下属,这些人就是吏。相当于现在各个局委办,在清朝不叫局叫房,清朝县衙有六房,吏、户、礼、兵、刑、工。

除了六房还有三班,即皂班、壮班和快班,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别看他们平时威风得很,其实他们跟县衙的禁卒、门子、仵作、稳婆等一样,统称为衙役,属于贱籍,子孙三代不得入仕为官。

另外还有县衙的属官,主要有教谕(教育局局长)、巡检(派出所所长)、驿丞(县邮政局长兼县招待所所长)等。



上述人员再加上知县私人聘请的幕僚,基本就是古代县衙的人员组成了。题主问的是清朝,咱就只说清朝的县衙。如果是算核心工作人员,有十几个吧,如果把各部门工作人员算上,四五十个人,如果连杂七杂八所有人员算上,那得上百人了。总的来说要比现在的县级行政机构人员少很多,因为职责不会像现在这样农林牧副渔商业外贸之类分这么细。

我是凡尘往事,喜欢文史喜欢结交朋友,欢迎关注我跟我私信交流!


南京老張


县(州)在清王朝时代是地方行政的基层单位,一个县中,真正具有国家编制的官员实际上非常少,大致上仅有3人。

知县:1员,正七品,是一县的正印官,即相当于是县长,负责所在县的民政管理、诉讼、农业、教育等等工作。

县丞:1员,正八品,类似副县长,协助知县开展工作,通常会分管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具体工作,诸如刑讼、课税等等。

主簿:1员,正九品,类似第二副县长,掌管一县的簿记等工作,同时也分管全县的某一方面具体工作。

在这3名官员之下,主要依靠不在国家官员编制的书吏(一般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以及具体工作人员衙役(一般分设快、壮、皂三班),还有知县个人的幕友、长随,开展全县的工作。一般而言,一县的官、吏、役等大致也就是几百到一千多人的样子。

其中,只有官是国家官员,有额定的薪俸。其余人员属于临时招募性质,只有微薄的薪金,吏的年薪通常是10两银子,衙役的年薪通常是6两银子,因为薪资过低,实际上也助长了吏、役这些人员利用种种途径贪赃枉法。


海研会


清朝的行政体制为省、道、府(州)、县四级,除了特殊的边疆或少数民族的军府制外,其它都为常规四级制,要说县衙门有多少官员或者多少人吃皇粮,要先弄清楚县与县之间也有区别,清朝有京县、首县、府县之分,京县就是北京、盛京周边的县,地位最高,首县是省会或府治所在地,地位次之,最后是府县,普通的县。

图为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县衙,河南内乡县衙,有天下第一衙门之称。

县是朝廷政权的基层,最接近百姓,县衙门对政策法令实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清朝统治者对这块管理非常完善,每县知县或县令一名,是中央政府的全权代表,下设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巡查、驿丞、闸官、税课等官员,他们各管事务不但有各自衙署,还有佐贰和属官。在县署衙门里,官和吏有严格区分,等级也分明,办事机构有三班六房,还有幕宾、长随等协助知县办理公务,办事的都是合同工,当官的头头属于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

图为内乡县衙西花厅,为知县家眷生活起居地方。

七品知县、八品县丞、九品主簿、无品典史、无品狱吏、八品教谕、九品训导、从九品巡检、无品驿丞、无品税课、无品训科、无品训术、无品僧会、无品道会,以上是一个县衙的标配,14个官员最起码的,其中知县、县丞、主簿、典史还各设有攒典协助办差,也能混到编制,县衙六房、三班、基层组织,吃朝廷俸禄的,几十至百人很常见,如果大县人更多。

图为内乡县衙三班院,为皂、壮、快三班候差之所。

一个县衙还有一堆师爷,比如书启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等,是合同工,不在编制;县衙六房一堆胥吏、书吏合同工,没有编制,但任期满5年后,可以有升迁的机会,赏个九品顶戴什么的;县衙还有三班衙门,分别是皂班、壮班、快班,都是一些站岗、办差、仵作稳婆也算在内;县衙还有兵勇50名,负责知县和县衙安全;剩下的还有里长、甲长、坊长、厢长等,监狱、班房、讼师、代书等,总的一句,清朝县衙人员除编制外没有定额,国家只管固定的名额,剩下的全是县衙自己承担。


图文绘历史


中国自秦代一统中国后,普遍地实行了郡县制。郡县制是皇帝制度之下皇权的延展,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制度从秦朝开始,其间历经损益变革,一直实行到清代。直到今天我国的基层政权还有“县”的称谓。不过,传统社会下的县,究竟有多少官员?都负责什么工作?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清代县衙审判

自秦朝开始,根据县的大小和重要程度,县一级的长官分为县长和县令。到了清朝,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知县。县相比于整个国家当然显得微小,但它是历代政权的基层单位,也是赋税征收的“起点”,人口不少,事务繁杂,仅仅靠知县一个“光杆司令”当然不能实行有效的管治。知县之下还有正八品的县丞和正九品主簿。县丞与主簿都相当于知县的“副手”,一起辅佐知县处理一县之事,这两个官职的设置数量也是根据县内事务轻繁与否而定。值得注意的是,县丞、主簿虽然也是芝麻官,但“待遇”可不低,它们都有独立的办公衙署。

除了县丞和主簿,县一级的官吏还有很多。比如典史,典史的品级尚未入流,相当于县公安机构的负责人,管理县里监察狱囚。明末清初嘉定反抗清军的阎应元就是一县典史,可见典史是县里的重要官员,一般在县长、县丞和主簿不在的情况下,典史可以暂时处理县里事务。比如巡检,,从九品官。清廷在地方上要冲之地设巡检司,负责缉拿盗匪。再比如驿丞。古代中国在交通要道上均设有驿站,驿丞就是驿站中的管理人员。负责该驿站的文书传递和迎送来往。县一级一般还要负责医药卫生工作,专门设有医学训科大致相当于今天县一级公立医药机构负责人。

县衙大堂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立国的文明国家,所以农田水利等事务也需要政府专门设立官吏管理。例如闸官,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这是水利水闸的管理人员。比如税课司大使,掌管当地的完粮纳税。又比如仓大使,负责当地仓库的保卫工作。再比如靠近江河湖海的许多地方上县里还设有河泊所大使,掌管渔业事务。除了一般的行政工作,清代县一级的机构中往往还设有掌管天文术数和宗教事务的惯例。比如专管星象堪舆的阴阳学训术、负责地方僧侣人员及相关事务的僧会司僧会和管理地方道教事务的道会司道会。

古代县衙旧址

县一级的“编制”除了以上这些品级高低不一的官吏外,还有负责此后这些官吏的专用仆从和厨师等,这些人员的数量各个地方均不尽相同,囿于篇幅与时间,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郑秦:《清代县制研究》

魏光奇:《清代州县治理结构述要》

周保明:《清代县衙吏役的内部管理》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