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轰炸机和部分双座战机的炮塔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转动的?

深蓝防务


炮塔和炮塔间差异是很大的。

最早的轰炸机旋转机枪是一战期间出现的,是敞开式安装在一种名为“斯卡夫环”(Scarff ring),可以让机枪向任意角度旋转的装置上的,如著名的亨得利-佩治0-400轰炸机,就在机头和机背均设置了安装在斯卡夫环上的旋转机枪。这种最简陋的炮塔完全用人力控制旋转和俯仰,在二战中仍然普遍装备,主要用在机身两侧的活动舱门,如美国B-24等轰炸机都有,纳粹的容克-52运输/轰炸机机背敞开式炮塔,也是同样的工作原理。此外,绝大多数二战期间的舰载单发攻击机、双发双座战斗机、单发俯冲轰炸机,使用的也是这种最简陋的人力操纵炮塔

比这种敞开式“斯卡夫环炮塔”先进一些的,是用防弹玻璃加以封闭、但仍然采用人力旋转的炮塔,比如美国马丁B-10/B-12(中国曾装备9架出口型马丁139WC并用于对日本的“纸片轰炸”(二战中盟军最早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投下的是传单而非炸弹),机头就使用了这种炮塔,日本三菱96中型轰炸机的机背炮塔也是同样的原理。由于人力操纵的旋转封闭炮塔密封不严密,影响飞机气动布局,射手也感到不舒适,因此这种炮塔在二战中使用的比“斯卡夫式”还要少。

德国大多数轰炸机则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布局方式,即把所有机组成员安排在同一个舱室里,因此如HE-111和容克斯-88这样的德国轰炸机并没有炮塔,而是在封闭的舱室里安装几挺可有限转动的机枪。

德国JU88轰炸机,和大多数德国二战轰炸机一样没有炮塔,只有装在单一载人舱内不同位置的几挺可有限转动的机枪


中后期的各国轰炸机炮塔大多为液压、电力或电力-液压混合驱动的炮塔,射手只要用手或脚控制电力、液压装置,就可以操纵炮塔快速俯仰旋转瞄准,但这种炮塔需要有人在炮塔内操纵,射手工作环境既危险又恶劣,尤其是机腹炮塔,射手需要蜷缩在炮塔内操作,一旦被击中他们更很难逃生。。这种炮塔源于战前法国的设计,战争期间美、英、日、德、苏等主要参战国家都有装备或设计,比较出名的包括美国的艾默生、斯佩里、本迪克斯、欧科,英国的Nash & Thomson、马丁等。美国舰载单座鱼雷轰炸机“复仇者”也装备这类炮塔,是一种另类设计。这种炮塔统称为“球形炮塔”(Ball Turret)

机腹炮塔射手最辛苦也最危险


二战末期出现了低阻无人炮塔,最典型的是B29上的斯佩里炮塔,这种炮塔射手并不在炮塔内随炮塔和机枪一同旋转,而是在单独的非旋转遥控台遥控炮塔旋转俯仰和瞄准,这样一来射手工作环境和安全度极大改善,且炮塔也可以造得更小更低矮。


B17和B29炮塔对比,前者为炮塔内电-液操纵,后者为炮塔外电力遥控操纵


陶短房


一般都是电动或电-液驱动。

在二战中,美军B-25、B-17、B-24等著名轰炸机广泛装备了本迪克斯、斯佩里、艾默生公司制造的动力炮塔。其中本迪克斯公司的代表作有B-17G的下颚炮塔和B-25的机背和机腹炮塔。这些炮塔安装有方位电动机和机枪俯仰电动机两台电动机,在射手遥控操纵指令下控制炮塔瞄准目标。之所以用电动机驱动是因为安全性好,被击中后不会因液压油泄露而起火。



斯佩里公司以制造B-17和B-24的机腹伸缩式球形炮塔而闻名,这种炮塔为电力-液压驱动,射手蜷缩在炮塔内操纵两挺12.7毫米机枪的射击,炮塔的旋转、俯仰和升降都是通过电动机驱动的液压系统进行。





艾默生公司的代表作是B-24H轰炸机机鼻的A-15炮塔,内置两挺12.7毫米机枪,该炮塔同样是全电动操纵,



二战中最先进的轰炸机炮塔系统是波音B-29上安装的斯佩里低阻无人遥控炮塔系统,这种全电操纵的无人炮塔由于外形低矮,所以阻力比有人炮塔大幅降低,射手通过气泡式舷窗的陀螺瞄准具遥控炮塔射击,大幅改善了工作环境,而且计算机化的瞄准具也能机型提前量自动补偿,提高了命中率。


飞猪涨姿势


这里的原理一两句说不清,简单说炮手操动的操动杆,实际操作的是一个滑动电阻由此产生的电压差,(也就是电阻桥)用这个压差经过放大在再驱动电机或液压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