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世界各地不會飛行的鳥類,有一種被稱為世界最“奇特”的鳥

提到鳥類,人們立即想到的就是那些在天空中飛翔的美麗精靈。的確,在生物進化的歷史上,鳥類的演化趨勢就是身體逐漸變得小巧,行動更加靈活,越來越適於在空中迅速飛翔,從而能借主動遷徙來適應多變的環境條件。不過,也有一些鳥類,卻向著相反的方向演化。它們的身體顯著增大,翅膀退化變得很小,雙腳則變得大而有力,只會走不會飛,特別適應在地面上生活,因此被稱為走禽。這些鳥類種類不多,數量也不大,不是鳥類演化的主流,但它們的生活卻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引人入勝。

盤點世界各地不會飛行的鳥類,有一種被稱為世界最“奇特”的鳥

大多數走禽的身體都比較高大,但卻是進化上較為低等的鳥類,在身體構造上具有一系列原始的特徵。它們的翅膀已經退化,胸骨不具龍骨突起,不具尾綜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勻分佈而沒有羽區和裸區之分,羽枝上不具羽小鉤,因而不能形成羽片,比較柔軟而蓬鬆。後腳粗大,部分裸露,足趾適應奔走生活而趨於減少,一般為2~3趾。雄鳥具發達的交配器官。

現生的走禽的分佈侷限於南半球的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主要種類有非洲鴕鳥、美洲鴕鳥、鶴鴕、鴯鶓、幾維等。

非洲鴕鳥: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

盤點世界各地不會飛行的鳥類,有一種被稱為世界最“奇特”的鳥

非洲僅分佈一種走禽,即非洲鴕鳥。非洲鴕鳥堪稱走禽中的代表種類,它是世界上現生鳥類中體形最大的,體長約為183~300釐米,身高240~280釐米,體重130~150千克,雌鳥稍小。它的長相很奇特,像蛇一樣細長的脖頸上支撐著一個很小的頭部。軀幹上面生有一對顯得與身體很不相稱的短翅膀,已經退化,沒有飛羽,不能飛翔,但也並非完全無用。在繁殖期雄鳥向雌鳥求愛時就必須炫耀雙翅的羽毛,在孵化期和育雛期成鳥要展開雙翅使卵或雛鳥不致於受到熾熱的陽光的曝曬,還能張開來壯大自己的聲勢,嚇唬敢於進犯之敵,此外在迅速奔跑時也要展開雙翅,以維持身體的平衡,若是順風還能起到船帆的作用。

非洲鴕鳥棲息於荒漠、草原和灌叢等地帶,因為有發達的氣囊和良好的循環系統來調節體溫,所以能夠適應乾旱的氣候,具有異常的耐熱性,即使氣溫高達56℃也不介意,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尋覓食物,也可以幾個月不飲水。傳說它在遇到敵害時,就把頭埋在沙子裡,而身子仍留在外面,以為自己什麼都看不見,就會平安無事了,因此產生了“鴕鳥政策”一詞。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因為這種現象只是非洲鴕鳥利用沙子來“清洗”羽毛上的寄生蟲,而且頭部並沒有完全埋進沙子裡,僅僅是把脖子平放在沙地上而已,否則就會死。此外,如果天氣很熱,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與空中的冷空氣相遇時,就會使陽光在這兩種空氣交接的地方發生散射現象,如果盯住這些閃光的地方,就看不清其後面的東西。

盤點世界各地不會飛行的鳥類,有一種被稱為世界最“奇特”的鳥

非洲鴕鳥採取蹲伏的姿勢,把高大的身體降低,脖子放平,將頭藏在地面或雙翅的下面,利用閃光的霧狀氣體的掩護,使其他動物很難發現它的存在,這樣就可以避免在炎熱乾燥的沙漠地帶長久地奔跑,既省力又安全,因此是一種相當聰明的避敵和保護巢、卵的方法。

南美洲的走禽有兩種,即美洲鴕鳥和小美洲鴕鳥。在南美洲還分佈40多種(共鳥)類,習慣上也被列為走禽類,但實際上,它們已經具有十分發達的飛行肌肉和一定的飛行能力。

美洲鴕鳥是美洲大陸上最大的鳥類,其形態與非洲鴕鳥很相象,具有較小的頭部、細長的脖頸、弧形的背脊、徒有其名的翅膀和長長的腿,但體形比非洲鴕鳥略小而顯得纖細,體長為80~132釐米,身高120~170釐米,體重25~36千克,雌性略小。與非洲鴕鳥不同,美洲鴕鳥兩性的羽色十分相似,只是雄鳥的略微深一些,而且羽毛也沒有非洲鴕鳥長。

盤點世界各地不會飛行的鳥類,有一種被稱為世界最“奇特”的鳥

大洋洲:走禽的樂園

大洋洲是走禽種類最多的一個洲,包括鴯鶓、鶴鴕、幾維等。鴯鶓僅分佈於澳大利亞,所以也叫澳洲鴕鳥。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左邊是一隻直立的袋鼠,右邊便是一隻伸著長脖子的鴯鶓。

鴯鶓的體形較大,體長139~190釐米,身高180釐米,體重為50~60千克,是世界現生的第三大鳥類。鴯鶓生活在開闊草原疏散叢林和半沙漠地區,主要吃野果、樹葉、雜草等植物,也啄食昆蟲。由於它的叫聲似“而苗、而苗……”,因此得名鴯鶓。

粗看時,鴯鶓與鴕鳥好像差不多,但實際上,它們有許多不同之處:一是鴯鶓的體形比鴕鳥小;二是鴯鶓的頸部羽毛密佈,非常豐滿,而鴕鳥的頸部羽毛非常稀少,幾乎是禿的;三是鴯鶓的毛色比鴕鳥淺一些,由灰色與褐色的羽毛相間構成;四是鴯鶓的羽毛比鴕鳥粗糙而鬆散,腳比鴕鳥短得多,而且鴯鶓腳上具三趾,鴕鳥僅具二趾。

鴯鶓雖然不會飛翔,但是兩腿強壯,極善於奔跑,而且耐力很好。有人作過測定,鴯鶓的跑速比鴕鳥還要快,時速可達48~60千米,最快每小時能跑80~100千米,因而被人們稱讚為“高速長跑運動員”。更為奇特的是,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鴯鶓還能劈波斬浪,游泳自如,使之逃之夭夭。

盤點世界各地不會飛行的鳥類,有一種被稱為世界最“奇特”的鳥

大洋洲另外一類走禽是鶴駝類,共有三種,即鶴駝、單垂鶴駝和侏鶴駝,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及附近一些島嶼上。

鶴鴕的體形也很像鴕鳥,但比鴕鳥小,體長130~160釐米,身高約180釐米,體重50~80千克,是世界現生的第二大鳥類。鶴鴕的翅膀已經退化,但是腿強壯有力,腳上具3趾,趾端有長爪,善於奔走。

鶴鴕雖似鴕鳥,但有著自己的特點,容易跟鴕鳥及其他只會走不會飛的鳥區別開來。它的體羽主要為黑色,頭部裸出,長著大而側扁的黑綠色角質冠,也有人稱為“骨冕角”,像一頂頭盔保護著腦袋。鶴鴕的長脖子大部分裸出,呈淡藍色,喉下有2片鮮紅色的肉垂。它的身軀上長著黑色的粗鬃似的羽毛,在退化的翅膀上面密密地插著鐵絲般的硬翎。由於傳說鶴鴕能夠吞食火炭,因此它又得名“食火雞”。

幾維:奇特的無翼之鳥

盤點世界各地不會飛行的鳥類,有一種被稱為世界最“奇特”的鳥

在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亞之外,新西蘭也有走禽分佈,而且非常獨特,那就是著名的幾維,共有三種:褐幾維、大斑幾維和小斑幾維。

如果說褐幾維是世界上最奇特的鳥,可能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大家心目中的鳥類都長著美麗的翅膀,能在天空中飛翔,即使那些不會飛的鳥類,如鴕鳥、鴯鶓等,也都有翅膀。但是,褐幾維就幾乎完全沒有翅膀,只剩下一點翅骨的痕跡,所以又叫無翼鳥。當然,它是不可能會飛翔的了。

幾維的體長為35釐米左右,體重2200克。它的外表看上去就像多毛的大皮球。由於沒有一般鳥類具有的堅硬的廓羽,而是生長著蓬鬆的柳葉狀羽毛,柔軟美麗,細軟如綢。

幾維的樣子跟前面介紹的幾種走禽不同。它們的脖子不長,頭顯得很小,眼睛更小,耳孔卻比較大,臉上還長有硬硬的嘴須。淡黃色的喙尖而細長,長度大約為15釐米,幾乎達到體長的一半,就像一個細細的圓筒一樣,並且向下彎曲,與我國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中提到的鷸的嘴形相似,所以褐幾維有時也被叫做“鷸鴕”。更有趣的是,它們的鼻孔長在喙的最尖端,這在鳥類中也獨一無二的。

盤點世界各地不會飛行的鳥類,有一種被稱為世界最“奇特”的鳥

幾維棲息在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叢中,是群居的動物。白天潛伏在樹根洞或巖洞裡,夜間出來覓食。它善於奔走,用腳爪挖掘,或者用長嘴東啄西啄,從泥土裡、地面腐葉敗枝中啄食蚯蚓、昆蟲和軟體動物,還喜食蜥蜴和老鼠等,也吃一部分植物,如落在地上的漿果、葉子等。它們的食量很大,一次要吃上數十條蚯蚓,一天能吞食500~600條蠕蟲。當地人傳說,幾維還有許多獨特的本領,比如能從樹洞中拖出兔子,甚至能在海岸的淺灘裡捕魚。

世界上為什麼只有新西蘭才生活著幾維呢?原來,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新西蘭曾經同澳大利亞、南極洲相連,後來,澳大利亞陸塊同南極大陸分裂,向北漂移到它現在的位置,新西蘭也漂離了澳大利亞大陸。當時,地球上還沒有出現哺乳動物,或者出現了還沒廣泛分佈。後來,其他大陸出現的高等動物,特別是那些野生的兇猛食肉動物,由於海洋的阻隔,無法進入新西蘭,因此,幾維和其他一些原始的動物,例如楔齒蜥、滑趾蛙等,可以安全地存活下來了。再加上那裡氣候溫暖,食物豐富,所以成為這些古老類型動物的“安樂窩”。

在新西蘭土著民族毛利人中,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在很早以前,幾維的羽毛是非常美麗的,它們也能飛翔。但是有一天,森林中起了大火,林中的鳥獸紛紛迅速地逃離了火海,但幾維卻最後逃出森林,結果身上的羽毛被燒焦,成了現在的暗褐色,尾巴和翅膀也被燒掉,所以就飛不起來了。這種傳說,或許是毛利人借物抒情,自嘆遭受西方殖民者迫害的身世。因為在歐洲移民到來之前,新西蘭的幾維成群結隊,隨處都見。後來由於殖民者的大量捕殺,還帶入了許多與幾維爭奪食物,甚至傷害幾維的動物,導致幾維的數量銳減,瀕臨滅絕。

現在,幾維作為新西蘭特有的珍禽,已經受到政府的嚴格保護,並被選為該國的“國鳥”。新西蘭人都非常喜愛幾維,甚至喜歡別人稱自己是“幾維”。現在,幾維已經成為新西蘭的象徵,“幾維”也成了新西蘭人的別稱。在錢幣、國徽、郵票上,都鑄印著幾維的圖案,連商店的牌號,很多也以“幾維”為名。

由於幾維奇特的長相和生活習性,在世界上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世界各地的遊客常常慕名而來,打算親眼一睹它們的風采。可是,幾維都是晝伏夜出,常使遊人頗感失望。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新西蘭政府便在著名的旅遊區——羅託魯瓦的市內的彩虹美泉公園,為遊人們建立了一個能在白天欣賞幾維的特殊生態園。生態園裡有一座模擬夜景的禽館,人們走進禽館,就彷彿進入了沉沉的黑夜,天空中閃爍著淡月疏星,若明若暗,待視覺適應以後,就可看到在兩側的老樹枯藤、腐土敗葉之中,可愛的幾維時隱時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