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的将军,他们打仗就真的是会失败吗?

史学达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完败日酋阿南惟畿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声望在国内外可谓“如日中天”,原本这个老虎仔的性情就比较刚烈,如此一来挟赫赫战功之威,更加眼高于顶。在他看来,只需要对蒋氏和陈诚负责,其他各色人等均不在话下,遂日渐骄狂。雪上加霜的是,战区内部唯一能劝动薛岳的参谋长吴逸志,又因为私聊美国人于1943年底被重庆免职,资历较浅的参谋处长赵子立上位。

(薛岳剧照)

赵子立1949年成为起义将领,根据他的回忆,薛岳对军事委员会“四巨头”之中的政治部长陈诚尚能买账,那毕竟是他的伯乐和前任,也是他得以执掌兵力最雄厚战区的坚强后盾。而对于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应钦则完全不放在眼里,后者自重庆发来的命令或者公文,如果薛岳认为不合己意,往往会在上面直接批示“不理”、“胡说”等字样,黄埔系二号人物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同样降不住薛岳,1939年一战长沙时白崇禧曾经代表军委会要求第九战区撤守衡阳,遭到薛岳的断然拒绝,最后竟然真的逐退了冈村宁次,薛岳因此私下里没少翻其白眼。再加上两人历史上的恩怨,以及广东人对广西人的“传统不服”,所以白崇禧的指令和公文,待遇跟何应钦基本相同。


军令部长徐永昌那是晋绥军出身,更指挥不动第九战区黄埔系的骄兵悍将,按照赵子立的说法,哪怕是委员长侍从室发来的电文,薛岳觉得不妥或者有问题的,也会批上“存”或者“待办”然后束之高阁,足见薛岳当时的狂妄。而一位手握重兵的将军但凡目空一切、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时,往往就是危机来临的前兆。


1944年4月,侵华日军酝酿的最大军事行动“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河南段已经打响,鬼子纠集了空前的兵力,第一战区兵败如山倒。但是薛岳认为这不过是日军在中原地区的局部行动,因为从1942年1月的长沙大捷以来,日军已有两年多没有对第九战区发动攻势,明显是被打怕了,所以战端未启,薛岳已经严重轻敌。

(白崇禧剧照)

战区新任参谋长赵子立判断,日军竟然能够在河南动用了整整一个战车第3师团,此次攻势必然不比寻常,提醒薛岳湖南段也有可能也燃起战火,并且由于第九战区许多部队调往云南,所余战力只核算为60个团,应该预作准备并向军委会请援。薛岳极不耐烦:“敌军胆怯已成事实,现在虽有风吹草动,但兵来将挡水淹土屯,我军以不变(指其天炉战法)应万变,其奈长沙何”?


而重庆军委会根据种种情况判定日军确有纵贯南北之企图,军令部次长刘斐(徐永昌都懒得交流了)遂于5月14日致电薛岳:“敌打通平汉路后,必定向粤汉路进攻,企图打通南北交通线,其发动之期,当在不远,务需积极准备,勿为敌所乘,以粉碎其企图”。然而薛岳对桂系出身的刘斐向无好感,看完电报就丢在一边没有任何反应。

(陈诚剧照)

1944年5月23日,日寇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率领战斗司令部到达岳阳,湘北与鄂南的日军调动异常频繁,在各方面的情报和军委会的严令下,薛岳终于相信日军要犯长沙。然而在召开的紧急军事会议上,他仍然认为第四次长沙会战与前三次没什么不同,只要祭起“天炉战法”御敌,必定同样取得胜利,薛岳的轻敌和狂妄终于铸成大错。


鉴于来犯日军极有可能兵力空前,赵子立的意见是退至衡阳决战,白崇禧则来电建议九战区主力撤至广西境内决战,均遭薛岳否决。他坚持以有力部队死守长沙并进行决战,唯一的不同,是方先觉第10军在衡阳整补无法调动,遂以粤系第4军坚守“炉膛”长沙。其他各部仍遵“天炉战法”之要旨,按第三次长沙会战翻版模式,坐等日军发起攻击。

(吴逸志剧照)

薛岳“天炉战法”的核心是后退决战,即前线部队在湘北各水系节节抵抗后,逐次转至两翼待机,形成以长沙为“炉膛”的反八字阵型,战役要旨是死守长沙让敌不得入,再以有力兵团和两翼部队进行反包围从而击败日军。


但是横山勇不是阿南惟畿,日军此次出动的兵力也不再是三、四个师团10万人,而是压在一线的就达整整七个师团20多万兵力,横山勇也曾经用了一年时间研究薛岳和他的天炉战。更由于日军由于兵力充足,不仅在中路实施快速突破,还在两翼保持了强大的机动部队伴随进攻,形势急转直下。

(薛岳和参谋长)

也就是说,当湘北各部队按计划向两翼转进时,立遭日军机动部队打击,纷纷溃不成军四散撤退,再无力侧击中路之敌。而日军两翼机动部队超越攻击,进而向长沙左右迂回,行进中击破了薛岳准备用来决战的第20、第37、第44、第58军以及暂2军等部,完成了对长沙的战术合围,“天炉战法”彻底失灵。


1944年6月16日傍晚,从湘江西岸赶来的日军第34师团开始炮轰岳麓山,由于第4军军长张德能部署失当和指挥不力,第4军部队次日凌晨陷入混乱向南溃散,日军攻城部队仅用三个小时就突进长沙城,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天一夜时间。从1939年就正式担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终于兵败长沙,黯然撤往湘东,抗战晚节不保。

(薛岳剧照)


度度狼gg


狂妄的将军,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本事的,要不他们也当不了将军,但是,他们这些人终究是进不了名将之列的。

可以说他们败,就败在了狂妄两个字上。

相对来说,狂妄的将军他们都是比较自大比较自恋的。人只要自大,就会开始犯错误了。要知道他们是将军,是决定着一支军队的生死的。

因此,只要他们一犯错误,也许,整个军队就会因为他们的错误而导致最终的败亡。

下面我们说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比较狂妄的将军吧。这个将军就是被蒋介石比较重用的黄维。

可以说黄维在淮海战场上的士兵,就是和他的狂妄有关。

为何说黄维是比较狂妄的呢?

大家都知道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打响的时候,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粟裕的华野军给围在了孟良崮一代。黄百韬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蒋介石想要救黄百韬,他就新组了一个第十二兵团,然后把这个十二兵团,大概十二万人交到了黄维的手里。

事实上这时候的黄维已经很久没有打仗了。

他对军队的情况也不是十分的了解,但是,他知道的是蒋介石交给他的第十二兵团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

他们拥有最为尖端的武器,士兵的作战经验也是十分的丰富的。

在黄维看来,自己带领着这样的一支军,肯定是可以打胜仗的。所以,在进军的时候,他忽略了很多细节。

比如说他是选择的走小路到达淮海战场,本来胡琏有提醒他,让他走大路。

毕竟小路多山区沟壑,不利于现代化军队进军作战。若是遇到对手的阻击,也不利于大炮,坦克发挥他们的优势。

这样不但不能尽快到达战场,反倒会陷于泥沼不能自拔。

但是,黄维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结果他们在小路上遇到了中原野战军的阻击,正如胡琏所料,他们的行军速度大大的延缓了 。

黄维好不容易到了淮海战场上,又被陈赓带领的纵队给引诱到了刘伯承为他们准备的口袋阵当中。

刚到达双堆集的时候,黄维意识到大事不好了,可能自己中了人家的圈套,但是,他依旧没有选择突围。

在他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自己的掌控当中。

当他想要突围的时候,已经突围不出来了。可以说这些都是和他的狂妄有关的,他觉得他这一支军队是无所不能的。

可是,结果是黄维不但打了败仗,而且还被刘伯承给俘虏了。不得不说这都是黄维不重视自己的对手和自己的狂妄自大造成的。

因此说狂妄的将军,一般打败仗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不才讲史


在世界历史上,优秀的将军在战争年代总是会出现很多,而这些优秀的将领一般都不仅有天才的军事才能,还有不错的素质修养。不过,在二战时,有一位将军却是个例外,因为这个将军没有什么真实本事,却在屡次打败仗之后都不用承担什么责任,而且脾气火爆,非常狂妄,堪称是历史上最狂妄的将军,这个将军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元帅蒙巴顿。蒙巴顿是二战时的英国将军,这个人的出身非常高贵,父亲是德国亲王,母亲是英国王室,姨夫又是俄国皇室,所以他从一出身,在整个欧洲都是地位尊崇非比寻常的,而这也就是他狂妄的最大原因。

蒙巴顿靠着自己的关系,在英国混得是风生水起,没经历什么挫折就当上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将军,当然,这与他从小就参加各种各样的高端聚会,锻炼出过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无关系。不过说到底仍然是因为他有着高贵的出身,所以才能从小就接触上层社会。这个将军在军事上的才能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这一点从当初1942年8月法国迪耶普港进行的一场战斗就能看得出来。在那场战斗中,蒙巴顿在没有丝毫支援的情况下,直接指挥英军向德军发动反击战。

结果,英军死亡四五千人,仍然没有取得丝毫进展,蒙巴顿只好灰溜溜地撤走,这本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蒙巴顿仗着自己的关系,仍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同时,这个从小就喊着金汤匙出身的贵族,在某些方面表现地格外“可爱”。1943年的魁北克国际会议上,英美两国正在讨论如何增加航母数量,结果蒙巴顿当场打断了其中一名代表的发言,然后二话不说,掏出两块冰块,直接拔枪开火打中冰块。

他让人们看,普通冰块直接就碎了,但是混有木屑等杂质的冰块,却仍然好好的。蒙巴顿由此建议,英国可以建造冰航母,必要时候甚至可以动用造冰机。这一提议实在让人忍俊不禁,用冰造航母,即使不考虑成本问题,发动机的热量又该如何解决?这个最简单的问题,蒙巴顿却没有想清楚。而他在国际会议上这种鲁莽的举动,也使他成了最狂妄的将军,至今没有第二个将军这样做过。


匹诺曹jun


狂妄的将军确实是会打败仗的,至少他们打败仗的概率是很大的。不是有一句话叫做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吗。

这里的狂妄就是和骄傲是一样的意思。

历史上狂妄的将军,打败仗的有很多,我们说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吧。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

大家都知道胡宗南是天子第一门生,被蒋介石视为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胡宗南头上的头衔也是多的吓人。

可以说这些都是他可以狂傲的资本,但是,光有一些头衔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将军厉不厉害,是要看他有没有打过著名的战役的。

这个胡宗南说起来,真的有点对不起他头上的那些头衔。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有让胡宗南去参战,但是,也仅仅就是上了两次战场,结果都是大败而归。

本来蒋介石对胡宗南是寄予厚望的,看到蒋介石的这种表现,他一气之下,就把胡宗南给赶到了西北。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他一直都是驻军在西北练兵无所事事。

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胡宗南开始大言不惭要进军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了。本来他是想要给蒋介石立头功的,毕竟当时的党中央的领导人,都是在延安呢。

若是胡宗南真的到了延安,对党中央的打击当然是很严重的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在延安的毛泽东早就知道了胡宗南的计划。

因此,毛泽东还给胡宗南大摆了一场空城计,最终的结果是胡宗南急匆匆的而来,到了延安之后,仅仅是占领了一座空城。

他占领延安之后,把几十万国民党的大军,消耗在了延安这个空城当中。因此,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胡宗南又缺席了。

你说胡宗南这样的表现,怎么可能让蒋介石满意呢?

更加让蒋介石气愤的是,胡宗南带领的军队,大部分都被彭德怀带领的西北野战军给消灭了。

在国民党大败退的情况下,胡宗南不得不退守四川。后来他又飞到海南,从海南撤离到了台湾。

就这样兜兜转转一大圈,胡宗南基本上就没有打过像样的胜仗,你看狂妄的将军,是不是真的打仗的时候经常会失败吧。


史学达人


狂妄的将军,在打仗的时候容易轻视对手,他们比较傲慢,目中无人。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太过于自大,一个人若是太自大了,就容易迷失自我。

这样他们在打仗的时候,就会因为自大而犯一些错误。若是在战场上反了错误,就会导致失败甚至是丢了性命。

因此说来狂妄的将军,他们打仗确实是会失败的。

我们说几个大家都比较熟知的例子吧。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叫张灵甫的将军,其实他就是一个很狂妄的将军。当然了他的狂妄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他受蒋介石的重用,蒋介石把自己的七十四师交给了他。

要知道的是,这个七十四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他们拥有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士兵。

这些都是张灵甫用来炫耀的资本,也是他可以狂妄的原因。

但是,最终他也是因为自己的狂妄,导致了丢失了性命。

因为他发动了孟良崮之战,在他看来自己是可以在孟良崮这个地方消灭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的。

因此,他就带着这一支七十四师,孤军深入到了孟良崮这个地方。

可是,到了这个地方之后,张灵甫才发现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原因就是这个孟良崮山,是一座石头山。山上没有吃的,没有水源。尤其是没有水源,这就是最为致命的一个问题。

因为人可以坚持几天不吃饭,但是,几天不喝水谁都受不了。

当粟裕的华野军到达孟良崮之后,张灵甫和他的七十四师,就上了孟良崮,就来到了石头山上。

这也就意味着,若是他们不能坚持打持久战,自己肯定就会必败无疑的。毕竟他们是孤军深入,没有任何物资支援。

再加上山上没有水源,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打持久战。

结果就是他们只坚持了四天,然后被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给歼灭了。你说张灵甫的灭亡是不是和自己的狂妄有关。

若是,他重视这一次战役,他也不会仅仅带一个七十四师就敢孤军深入,去挑战最为强悍的华野军吧。关键是他在孤军深入到孟良崮的时候,也不考察一下,这个山到底是什么情况。

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想要打胜仗,真的是太难了。但是,即使这样张灵甫还是发动了孟良崮战役,你说如此的自信,如此的狂妄的张灵甫,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所以说狂妄的将军,一般都是会在战役当中走向失败的。


汉史趣闻



第三次长沙会战大胜日军之后,薛岳的名望达到顶点,国内外记者纷纷赶到战区采访,媒体各种吹捧,薛岳就开始有点飘飘然了。打了胜仗有点骄傲情绪,这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薛岳却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经过这次大败,日军再也不敢进攻长沙了。就算是日军再来,继续照着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打法打,国军也一定能打赢。

什么叫躺在功劳簿上?薛岳这种情绪就是。不仅骄傲,不把重庆放在眼里,而且很狂妄,忘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取得有一定的偶然性,却从此不把日军放在眼里了。以日军当时和国军的装备差距,以及部队战斗力和战术水平的差距,敢于得出日军怕了自己的结论的,薛岳是抗战期间唯一的一个。没想到过了一年多,日军就来打脸了。

1944年五月,在敌占区坚持游击战的国军已经开始不断向第九战区送来消息,各种迹象都表明日军正在从江西和其他战区抽调部队,集结兵力,而且将之前被老百姓挖坏的公路也都修复了,并且,重庆从第六战区送来的消息也判断日军此次进攻准备不仅是像以前一样,只是从东线进攻,而是要同时从东西两线进攻,战略上已经完全和之前不同了。


赵子立时任第九战区中将参谋长,综合各方面消息都发现了日军有大举进攻的迹象,但是每次跟薛岳说,薛岳都完全不相信。赵子立实在等不及了,只好先将信息报送重庆,再由重庆通报第九战区,但薛岳还是不动如山,无动于衷,坚信自己的天炉战法足以击败日军,完全不用担心,重庆只是大惊小怪,杞人忧天,毫无必要。

五月中旬,日军果然开始进攻,国军东线还是和以往一样,与日军激战后就向后退,企图吸引日军大胆深入,国军再伺机转入外线,跳到敌后,日军向长沙进攻,国军再衔尾追击。但日军却并不着急深入,而是缓缓推进,一边修复道路,一边以宽正面打击国军,怕你国军没有机会转入外线。最后,东线国军被击溃,没有进入敌后,而是全线向南撤退。


同时,东线日军还在等待西线突破国军在洞庭湖地区的防线,西线日军不前进,东线日军就一直修路,维护后勤补给线。等到西线日军突破洞庭湖防线,东线日军也开始大举进攻。这时情况已经完全变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能取胜,就是因为在岳麓山的两个炮兵团,日军毫无办法。而日军这次从西线进攻,就意味着岳麓山已经成了日军的主要进攻目标。

结果薛岳还是命令他最信任的第四军驻守长沙,坚守待援,还是老一套,准备长沙与日军决战。这就正好中了日军的圈套,所以作为第九战区主力部队的第四军在长沙仅仅守了两天,就被日军击溃,在长沙决战就不可能了。薛岳只好又紧急调整部署,想在衡阳与日军决战,结果这次日军兵力远超过第三次长沙会战,第十军虽然在衡阳浴血苦战,外围援军也还是没能突破日军的阻击,最后变成了日军在衡阳城下以逸待劳,将增援的国军逐个击破。


萧武


狂妄,辞海解释为: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

可见狂妄,会使人迷失本心,恣意妄为。而为将者狂妄,更是兵家之大忌。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狂妄的将军,对于所属阵营而言,简直是一场灾难,因为大家都知道骄兵必败的道理,更何况比骄傲更为严重的狂妄行为。

如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皆因强势方主帅骄傲轻狂,从而导致战役失败。

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发生在七十多前的孟良崮战役,说一下狂妄将军张灵甫的败亡之路。

1947年初,发动内战,叫嚣三个月内消灭解放军的蒋委员长,被解放军打的是损兵折将,不得不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同年3月,蒋军集中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45万人,对我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时任蒋军整编74师师长的张灵甫,一向以蒋军五大主力之首自称,加上全师3万多人,全部美式装备,更加骄狂无比。

内战初时,张灵甫在苏北战场小试牛刀,在涟水之战中取得了一些小的战绩。随着解放军主动进行战略性后退,被眼前的小胜冲昏头脑的张灵甫,不明就里的率军深入我军腹地,逐渐脱离了品字形的进攻态势。

5月13日,粟裕大将抓住74师孤军深入的有利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华野5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将74师团团包围在蒙阴县孟良崮地区,同时派出4个纵队在外围阻击援敌。

此时张灵甫才如梦方醒,但狂妄自大的他居然异想天开,妄图死守孟良崮,吸引我军,给我军来个“中心开花”,可见张灵甫狂妄到何种地步。

粟裕指挥若定,硬是在敌人四面八方的支援中虎口拔牙,仅用了3天的时间,便将74师全部歼灭,张灵甫也被我军击毙。

孟良崮战役,我军共歼敌32680人,其中俘虏19680人,基本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发动的重点进攻。

正反对比,在来看一下蒋军整编11师师长胡涟,因为谨慎行军,事先布署,居然在南麻战役中逃脱了全师被歼的命运。

孟良崮战役后,华东野战军又取得了费县战役的胜利,迫使蒋军全线防御。此时,粟裕将注意力放到了同样是蒋军五大主力的整编11师身上,寻找歼战时机。

胡涟,与张灵甫既是黄埔四期的同学,又是陕西老乡。此时胡涟率军据守南麻,感到有被华野围歼的危险,于是借助南麻三面是山,一面是丘陵,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不停的在驻地四周修筑环形防御工事,时刻做好应战准备。

同年7月18日,华野以三个纵队外加四个独立团的优势兵力,对整11师发起了南麻战役,同时派出一个纵队进行阻援。

经过4天的激战,胡涟率军拼死抵抗,又恰逢天降暴雨,山高路滑,华野最终没能攻破11师的主要防御阵地。与此同时,敌军三个整编师前来增援,由黄伯韬率领的整25师,攻破了阻援纵队的第一道防线,华野不得不撤出战场。

惊魂未定的胡涟,焚香祈祷,庆幸自己及整11师借此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

结语:综上所述,从张灵甫与胡涟的正反面经验,再次告诫世人,骄兵必败;而狂妄自大的将军,更是自做孽,不可活。


方城阙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结果,像打仗这种事情,在没有分出结果之前,胜败都是不可预料的事。虽然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骄兵必败。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现象,也有一些特例出现。这句话其实更存在一种警示意味,告诫人们做事情要细心,要仔细,不要沾沾自喜,因为骄傲容易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看不清眼前的局势,从而走错了道路,下错了棋子。自古以来,还是有不少狂妄的将军打了胜仗的,就比如说项羽。虽然说项羽最终是自刎乌江,但他之前也是打过很多的胜仗,他西楚霸王的名号也不是浪得虚名。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狂妄,是因为他有狂妄的资本,自身有足够的能力,才能够傲视天下,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样的人,就算是目空一切,也会提前做好该有的准备。除非是遇到了更为细致、更能挖陷阱的厉害人物,否则这类将军一般都不会败。其实骄傲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当打的胜仗多了以后,内心自然会觉得有些飘飘然,思想会容易放松,觉得别人都没有自己厉害。

这种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容易让别人扮猪吃老虎,稍有不慎就容易落入别人的陷阱。但是,如果在狂妄的时候,内心再多一点细致,关注一下细节,就不会引发后续的问题。狂妄和细致其实并不冲突,一个人狂妄,不代表他就心盲眼瞎,不代表他就看不到问题所在。有时候是因为他看得太清楚,发现了别人的缺点,找到了别人的漏洞,有足够的底气给对方致命的一击,所以才会狂妄起来。

总而言之,世上万事万物都无绝对二字,并非所有狂妄的将军,一打仗就会失败。但是,这些成功例子并不是就告诉大家目空一切是正确的做法。我们还是应该记住:小心驶得万年船。心中怀有谨慎思想,处处多留一个心眼儿,这样做好一件事情的可能性才会变大。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些话语既然会流传千百年,被大家奉之为真理,那就说明它背后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真正聪明的人,在内心骄傲自满的同时,也会不忘小心谨慎。看一看自古成功的名人们,其实他们的身上都有着狂妄的姿态,与此同时,他们做事情又思虑周全。


黑剧本


上帝想要你亡,必定会让你先疯狂,狂妄的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当然狂妄的人都会有他狂妄的资本,跑题了,言归正传,狂妄的将军不一定都打败仗,但会由于自己的狂妄导致兵败身亡,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历史的名将,三国时期的关羽就是由于自己的狂妄导致兵败被杀。

关羽在三国时期是非常有名的将领,关于他的武力值就不详细介绍了,譬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都体现了其武力值爆表。同时他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厉害的,尤其是“水淹七军”经典战役,打的曹操都打算迁都避祸了。但是关羽有个非常大的毛病,就是太过狂妄,他的眼里除了大哥刘备,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

关羽平时对谋士比较苛刻,但是对士兵比较关心爱护,这一点同其三弟张飞恰恰相反,张飞敬重谋士,苛刻士兵,导致自己被杀。关羽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起来的,他能够体会到基层的士兵们的处境。所以他的眼里除了他大哥刘备,还有一个曹操算是吧,其他的人都不放在眼里。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东吴孙权遣人来求亲的时候,被关羽高傲的拒绝,并且口出狂言,虎女安能嫁犬子,导致孙权大怒,好歹也是吴王,一方诸侯,受到关羽这样的侮辱岂能善罢甘休,这也为后来关羽兵败被杀埋下了伏笔。

关羽镇守荆州时手里有七八万兵马,他居然敢带兵北伐,因为这次北伐是孤军奋战,当时刘备刚刚打完汉中,根本没有力量去支援关羽,而且当时关羽盲目自信,认为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所以执意去做这件事。

可是最后关羽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生命代价,被自己的部下出卖,投降了东吴,断了退路,导致兵败,最后被东吴军杀害。





孤独使者


狂妄的人不一定代表他鲁莽。

一个将军会不会打仗,是建立在他有没有对敌我情势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根据他说出的话。只有对自己的兵马补给,人员情况和对对方的地理形势,人员情况等等都有所了解并做出合理分析,采取正确的战术,这样才能够打胜仗。历史上从来都不乏因为谨慎犹豫而失去战机的,因此无论狂妄也好,谦虚也罢,评定一个将军是否会打仗不是看此人的性格,而是他在战争中能否在多变的战争局势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战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以上是我的愚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