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萌山:饮食的误区--奶类、豆类、坚果过少,太精,及不良习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幅员辽阔,食物种类繁多,风味多样,营养各异。科学膳食,平衡营养,增强免疫,保障健康,启迪智慧,汇聚力量。

陈萌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2019年起,组织编制《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1-2035年)》,开展系列调查研究。围绕调查中饮食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总体战关键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思,以“会吃才有健康” 为主题,撰写“饮食营养与健康”系列科普短文,包括“饮食的逻辑”、“饮食的误区”、“饮食的健康理念”和“饮食的文化”等。

健康中国、强壮民族,科学饮食,举足轻重。为让民众合理搭配,吃出健康,中国奶业协会将陆续发布《会吃才有健康》系列科普短文,供大家分享和参考。


系列七:奶类、豆类过少

奶类营养丰富,除了不含纤维素外,几乎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 主要是乳糖 )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是容易消化吸收的天然食品。坚持喝奶,能增强体质,缓解疲劳,镇静安眠,强壮骨骼,延缓衰老。特别是老年人,喝奶可以减少骨矿物质的流失,预防骨质疏松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的奶制品应相当于液态奶300克,而据最新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仅为36公斤,约相当于每天100克,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豆类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意思是说五谷是有营养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现代营养学也证明,每天坚持食用豆类食品、替代部分动物食品摄入,就可以既相对减少人体脂肪累计、又可以保障优质蛋白质供给,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病的几率。因此,用豆类代替一定量的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是解决城市居民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双重负担的好方法。豆类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其营养价值接近于动物性蛋白质,是最好的植物蛋白。其氨基酸的组成接近于人体的需要,是我国人民膳食中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豆类中的维生素以B族维生素最多,比谷类含量高。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胡萝卜素。豆类还富含钙、磷、铁、钾、镁等矿物质,是膳食中难得的高钾、高镁、低钠食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经常吃豆制品,推荐平均每人每日摄取的豆类及豆制品摄入量为40克大豆或其制品。

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前不久发布的分析研究指出,豆类及其制品的平均最佳摄入量最少为每日60克,而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天人均摄入豆类仅25克,仍有很大差距。

豆类和奶类作为优质蛋白,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抗击新冠疫情的情境下,我们更应适当增加奶类和豆类的摄入。前不久,我国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我院作科所韩天富研究员特别委托我转告大家,大豆富含功能性物质,有助于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他们还了解到,大豆中富含的烟草酸对人体内的冠状病毒受体ACE2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于奶类,由于我国居民的乳糖不耐受比例很高,很多人喝奶容易腹泻。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可选择酸奶或无乳糖、低乳糖牛奶。我的经验是饮奶时,少量多次、不空腹食用。


系列八:坚果过少

坚果,是一种植物的果核,例如板栗、榛子、腰果、核桃、瓜子、松仁、开心果、碧根果、巴旦木 、夏威夷果等。坚果大多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以及膳食纤维、维生素B、维生素E和磷、钙、锌、铁等微量元素。有促进人体机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功效,适宜除婴儿以外的各类人群食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人每周吃坚果50--70克,即每天10克左右。从实际情况看,《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日均坚果消费量仅为3.5克,相当于每周24.5克,不足推荐量的一半。另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健康所的一项对15个省老年居民的抽样跟踪调查显示,坚果消费率仅为17.8%,老年人因咀嚼障碍,导致坚果消费率更低。亟待在全民普及食用坚果的科普知识,增加消费量,这不仅有益于城乡居民身体健康,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助力脱贫致富。因为,我国许多坚果产区都是贫困地区。专家建议,坚果吃原味的好,避免盐炒、糖焗和过油。睡觉前不要吃,腹泻时不要吃,喉发炎时不要吃。

抗击疫情当下,建议大家适当补充一些坚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免疫力,还有一定的补肺润肺功效。营养专家推荐,杏仁是维生素E的很好来源,维生素E属于抗氧化剂,能够很好清除自由基。此外,中医中药理论认为,杏仁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定喘的功效,常用于肺燥喘咳等患者的保健与治疗。核桃能够补脑,有句广告词,叫“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同时,中医认为核桃具有补气养血,温肺润肠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肺肾两虚。


系列九:吃得太精细

建国初期,我们食用的米和面是“九二米”、“八一粉”,意思是,大米的加工过程中,稻谷出米率是92%,小麦磨成面粉,出粉率在81%。在后来的困难时期甚至还有“九五米”、“八五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和农产品加工能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现在我们每天吃的大米出米率平均在64%左右,小麦粉平均出粉率在75%左右,除了种植品种调整的因素外,加工过度越来越严重,结果是城乡居民主食消费呈现出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我国谷物加工企业片面追求“白精美”,面粉成了“雪花粉”,大米成了“亮精精”,精米精面把谷物子粒表皮皮层和胚芽几乎全部去掉,仅保留胚乳部分,造成大量的B类维生素、膳食纤维的损失。比如说,我国有60%的面粉是特一粉(出粉率60%左右),40%的胚乳外层都被作为饲料,如果用全麦粉的话,对我们身体健康有益的纤维素、维生素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特别是纤维素,当前,我们平均每天摄入量为6克左右,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要求应该是25克到30克。

因此,主食精细化、谷物过度加工不仅消耗了能源,而且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和营养。我院作科所刘春明所长团队,创造性地把水稻胚乳糊粉层由单层增加到多层,高的品系达到10层,营养价值成倍增长。如果不改变传统加工方法,大部分水稻胚和糊粉层被磨掉,刘春明所长他们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价值,就难以展现。

过度加工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推动国家通过产业政策、产品标准等加以引导;同时,我们每一个消费者也要增强全谷食物理念。购物时,不仅要好看,更要注重营养成分丰富,多选择少加工食品。

同时,建议大家多吃一些粗粮,弥补细粮营养不济。粗粮一般指水稻和小麦以外的粮食,除了豆类和块茎类,常见的粗粮包括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这些粗粮加工过程简单,普遍保留了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能够帮助人体消化系统正常运转,增加食物在胃肠里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等吸收的速度,降低血液中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从而有效减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些粗粮还富含许多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燕麦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β-葡聚糖、皂苷、钙、铁、锌等矿物质,长期食用能够调节血脂、血糖等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预防骨质疏松和贫血。小米富含维生素B1、B2,有助于预防各种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小米入脾肾,补肾益气,李时珍曾称小米为“肾之谷”。荞麦富含铁、锰、锌、维生素E、以及生物类黄酮等高活性药用成分,具有调节血糖血脂、消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粗粮都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粗粮能量少、口感差,在老百姓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后,粗粮逐渐从大部分人的主食清单上消失了。

但如今,从营养健康的理念出发,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认识--主粮食品对于我们已不仅仅限于补充能量,将更多发挥调解生理机能、保持身体健康的作用。建议大家在日常饮食中合理选择适合的主粮搭配,“粗细”结合。其中,《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最好能吃50--100克粗粮,或占主食的三分之一。让我们把吃饭变成养生,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愉悦。


系列十:不良饮食卫生习惯

我们饮食卫生习惯中,还有许多不文明、不科学的地方。比如聚餐时酗酒、就餐时间不规律、暴饮暴食、年轻人养成长期吃外卖、猎奇饮食心理以及饱受争议的桌餐等等。

就餐时适量饮酒,既可抒发情感、活跃氛围、愉悦心智,也有利于促进人体消化和食饮。中国酒文化源源流长,有着厚重的酒礼、酒德、酒政和酒歌,告诫人们,喝酒更多是一种文化消费,要遵循精神规制。谨防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产生瘾性,引发慢性酒精中毒。更要坚决防止酗酒,丧失理智,做出有伤风化、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

从医学讲,过量饮酒,不仅会因为酒精对胃肠黏膜的损伤,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影响人体正常代谢,还可能引发诸如口角冲突、身体不适甚至意外等更多不良后果。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越来越多的人不太注重饮食的定时与定量,而科学研究表明,食物只有在胃里停留足够的时间,才能被消化,因此两餐之间相隔4-5个小时为宜。同时,胃肠中的消化酶、消化液的分泌量也是有规律的,如果不定时定量饮食,就极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另外,睡前吃的过饱、吃了就睡都不合理。一方面,装满食物的胃会不断刺激大脑,难以安然入睡。另一方面,饭后躺下,胃肠蠕动减弱,影响食物的充分消化。

近年来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足不出户就能吃尽天下美食。但长期吃外卖,不仅存在着饮食卫生方面的隐患,而且外卖一般油大盐重调味品多,隐藏着诸多健康的风险。其实,做饭是一种很美妙、很幸福的事。做一手好菜,可以根据家人的喜好、量体裁衣地创作菜品,成为自己和自己亲人身体健康的坚强护卫。下厨房,也是一种很好的体力劳动,劳累一天回到家里,打开音乐,开始锅碗瓢盆交响曲,有力调动了生活情趣。我很喜欢做饭,我的体会是,只要主观上不拒绝、不排斥,做饭就可以从不会到会再到得心应手。

西方有句谚语叫“好奇害死猫”,饮食中的猎奇心理也常常引发不良后果。比如2003年的非典和这次的新冠疫情,据目前研究都是与人类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高度相关,再比如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等地区引以为傲的“无所不吃”,甚至未经加工,生吃诸如脑花、鸡蛋等行为,都有许多饮食卫生方面的隐患。

桌餐是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但桌餐过程中如果不使用公勺公筷,容易导致传染性疾病交叉感染,一直以来都饱受诟病。其实我国古代一直有分餐的传统,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采用的是“一人一鬲” 的分餐制,《春秋》《史记》等历史典籍也都对分餐而食有详细描述,这一点也能由多数影视作品中一人一案的筵席场景得到印证。同时,桌餐不分餐不仅不卫生,还容易产生大量的食物浪费,据中科院地理所一项调研统计,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更是高达38%,主要就是由于桌餐不好掌握饭量,通常会多点些菜。

健康的饮食文化,不仅包括吃什么,还要注意怎么吃。上述这些饮食卫生方面的不良习惯,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璀璨的饮食文化瑰宝,也将不能发扬光大。

我们已经进入营养健康新时代,每个人都要应允时代的要求,理性认识民族饮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养成现代的、科学合理的饭食习惯,把防止“病从口入”落在一日三餐,吃出一个文明、健康、幸福的新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