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愿、祈赛、软脚,古代敦煌人出行也需要仪式感

敦煌出行的条件比较恶劣,其地处浩瀚戈壁,干旱缺水,气候变化无常,大风、沙暴等都是行人的天敌,所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居民出行只能求助于神佛保佑。

出发前的寺院祈愿

多在佛教寺院中祈佑。《远行文》中说:“欲远行者,今为某事,欲涉长途,道路悬远,关山峻阻。欲其(祈)吉道,仰托三尊,敬设清斋,澄之心愿。然今此会焚香意者,为男远行之所设也。”还可以在祆寺祈愿,祆寺也是行人祈佑之所,正所谓“一州祈景祚,万类仰休征”。如《君者者状》所反映的,君者者是一位少数民族政权的公主,于五代末、北宋初与沙州归义军政权保持友好往来,当她由敦煌东行返回达怛国时,节度使曹元忠夫人翟氏就替她在祆寺燃灯,祈求路途平安。当她安全抵达目的地后,写感谢信,内云:“切嘱夫人与君者者沿路作福,祆寺燃灯,他劫不望(忘)。”

途中的沿路祈赛

外出者因环境险恶无安全感,只有在关口、险要处或寺庙直接设祭。如玄奘行至商弥国,“山神暴恶,屡为灾害,祀祭后入,平吉往来,若不祈祷,风雹奋发”。明代陈诚等在永乐十二年(1414)出使西域,行至肃州卫(今酒泉)的北大河,“北岸祭西域应祀之神,以求道途人马平安。祭毕安营,住两日”。可见当年进入河西、西域之地都行路途祈赛之俗。敦煌行人亦行路途祈赛,“其贰师庙在路旁,久废,但有积石驼马,行人祈福之所”。

祈愿、祈赛、软脚,古代敦煌人出行也需要仪式感

贰师庙在贰师泉附近,据传说,贰师泉是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时,到此山,士兵们又渴又累,无水可喝,将军乃以掌托山,对天悲誓,然后以佩剑刺山,结果山侧悬崖有飞泉涌出,故此泉又名悬泉。这一古迹到了后代就成了外出行人求助的处所。敦煌衙府凡因公外出者都发给赛神画纸,画纸是当时民间祭祀祈赛通用的神像纸,《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写道:“俗于纸上画神像,涂以彩色,祭赛既毕则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所凭依,似乎马也然。”《蚓庵琐语》也说:“世俗祭祀必焚纸钱甲马……然则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马,以为乘骑之用,故曰纸马也。”纸马又名甲马,和敦煌的画纸名异而实同,其主要特点是纸上画神像,并绘马,供祭祀、祈赛之用,祈祀结束则焚化。

祈愿、祈赛、软脚,古代敦煌人出行也需要仪式感

纸马之俗在唐代已流行,唐代笔记小说《博异志·王昌龄》中提到一个故事:“昌龄舟至马当山,遇风,舟人云:‘贵贱至此,皆合谒庙,以祈风水之安。’昌龄不能驻,亦先有祷神之备,见舟人言,乃命使赍酒脯纸马,献于大王。”有趣的是王昌龄还即兴作诗一首:

青骢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

直为猛风波里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返回后的洗软之俗

返回后的洗软之俗洗软又称软脚,是为远行归来的人接风洗尘。在《社条》中有明文规定:“社内至亲兄弟姊妹男女远行回及亡逝,人各助布壹匹吊问。远行壹千里外,去日,缘公事送酒壹瓮,回日软脚,置酒两瓮。如有私行,不在送限。”因公外出者回来可享受洗软犒劳, 亲友间也行洗软之俗,《洗软相屈书》中说:“伏丞(承)久处方外,喜还故里,谨谒之诚,常思言款。奉计不辜风景,吾贤届此,即合洗拂倍增,今日聊会一筵,群公专候, 立排数字,以达愚情。”这种习俗在敦煌一直保持至今。

文章摘编自《盛世遗风——敦煌的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