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书法最大的忌讳是什么?

书法影响力


从个人的学书经历及老师的日常教导,个人认为,练习书法最大的忌讳要分情况,不能一篇盖伦,因为学习书法有起步阶段,、临习阶段,成熟阶段和创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要达成的目标,如果固守在已有的思维当中,不向更高阶段寻求突破,不也可称为学习书法的忌讳吗,所以,不仅在技巧上面,在思想上面也存在学书的忌讳,那下面就分情况阐述:

起步阶段:

1、选帖

要因人而异,不能依葫芦画瓢,死板地认为所有的初学者都要从某个书法家的某种字体开始,不懂得变通,要在满足基本规则的前提下提倡个性发展,这样才能有好的开端,尊重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大众需求;

2、练字的方式

写字有枕腕和悬肘,有坐着写和站着写。经常看到提问初学者应该怎样做,作为过来人来看,这些同样没有统一的标准衡量,自己如何写有利于自我发挥便是最好的方式方法,不可拘泥于教条。

临习阶段

1、想法多

在起步阶段选好字帖后需要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的选择,而非生出许多想法,今天临摹《曹全》,明天临习《欧体》,以为取百家之长,便可有一日千里的进步;

2、不能坚持

学习书法可能就贵在坚持了,它不是学习几天就可以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需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只有体验别人不曾体验的苦,才能达到他人无法企及的境界(可能说得有点大了,但事实可能就是如此,虽然我离这样的自己还差十万八千里,但是会尽量每天抽出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练习)

成熟和创作阶段

1、匠人――只会临帖

只能称为匠人,而不是一个书法家,因为除了临帖,便是临帖,脱离了字帖便不能写出任何一个字,没有自己的风格和思想;

2、只会写字,没有文化底蕴

当练字达到一定程度便是自我思想的表达,而这需要文化底蕴做衬托,但是如果文化水平没有随着字体的精进也体现出相应的进步的话,便也不能称得上书法家,也无法为书法艺术做出贡献,因为书法的传承需要文化的依托,如果在已有技巧上不能表达个人思想,传承便无从说起。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拙见,认为任何问题都要分情况的去理解,学习书法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关键是在遇到问题时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觉悟,碰到问题不回避,在前人的基础上精进自己,相信我们都会有好的结果的。





老院大门一号


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自2014年起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跟随求泉斋王斌老师学习书法。在此之前,我曾经自学过几年书法,走了很多弯路,后来有幸找到明师指点,终于走上正途。

根据我自己的坎坷经历,我认为书法学习最忌讳的是方法不正确,尤其是笔法不正确,临帖时不是用正确的笔法将字写出来,而是涂描成帖中的样子。

如果笔法不正确,就好比你往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练得越多,错的越深。将来即使遇到明师传授正确的笔法,也要花时间先改掉之前的坏习惯。反之,如果方法正确,即使进步慢一些,那也是在前进。

所以,我真心希望每位热爱书法,或对书法有倾慕之心想要亲近的朋友,都可以掌握正确的笔法,因为这是对你所投入的练习时间的最大公平和回报。


Karen的书法世界


练习书法,我从个人的学习过程来谈谈个人的体会。


最大的忌讳是打基础的时候,换临摹字体,不能定心。练习书法最大的忌讳是在最基础的楷书练习时,没有完全领会精髓的时候,变换临摹的字帖。


我开始小学五年级正式学习毛笔书法的时候,参考了欧体、颜体、赵体、柳体,最后我决定选择柳体作为我的基础练习临摹,大概坚持了2年多,上了初中的时候,看到一个同学写的字很好看。经了解,他练习的是庞中华的硬笔书法(钢笔字),那个时候庞中华的字是非常的火。


我受到了动摇,但练习庞中华的字是不可能,我就又分别练习了颜体、欧体、赵体,这样,我的字根就没有扎稳。以后因为读书和工作的原因,没有在坚持练习书法。


现在我的字体,还是有柳体的影子在里面。工作的时候,又不断的学习了卢中南、田英章。


建议,练习书法,选定名家字体,扎根基础,练习至少5年以上。在有了深厚的楷书基础,可以同步练习隶书、篆书。扎根之后,在练习行书、行草。


成长新视点


我可以回答个真实想法吗?我觉得最忌讳的就是没有耐心,因为我爸还有我哥的书法都特别好,但是的话我就很没有耐心去练习和学习这一块。我觉得书法跟钓鱼很像,但需要一个人很静下心来,然后去感受每一个细节,这样的话才能真正的有情感的写出好东西,所以像我这种没有耐心的人的话,就很难有在这一块的突破


湘歌舞小白龙


练习书法有三大忌讳,这三大忌讳是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都会碰到的,这三大忌讳分别是:临摹不系统;只临帖不读帖;忽视书法史和理论的学习。具体情况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临摹不系统

  1. 不临古帖,自己瞎写。或者是今天看到李某某的一幅大字觉得很好,回家就照猫画虎写一通;明天看到赵某某的几个字写的不错,回家又练一通;大后天又看到张某的行草书不错,回家就跟着人家又开始写了起来。心里没有一个清晰的归化,我先学谁的,再学谁的,是临摹今人的还是古人的,心中没有一点谱,太随意了。

  2. 不会选帖,人云亦云。很多人不懂临帖一定要去学习古人的法帖,而是看网上谁出名就去学习谁的字帖。或者是对一个名家缺乏了解,不懂该选哪本字帖,例如赵孟頫的楷书字帖很多,代表作有《胆巴碑》、《妙严寺记》、《三门记》等,那么要学赵字就要学他最成熟的代表作,这样一来《胆巴碑》和《妙严寺记》就优于《三门记》。

  3. 不懂临摹,只临不摹。很多初学书法的都看不上“摹”,“摹”就是把比较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描着写。但很多人觉得“摹”有点太LOW,所以只是临帖。其实如果把“摹”和“临”学习的时候结合起来练习,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4. 急于求成,只是抄帖。很多人学习书法临帖好像是在完成任务一样,觉得我对照着写一遍就算是临完了。其实这只是抄帖,不能算是临帖。临帖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过关,一个字直到临的逼真了才算完成,再临下一个,而不是从头到尾抄一遍,也不管写的像不像。

  5. 过于求稳,不求上进。有的人练书法,听到人说“书无百日功”,于是就认为学习书法要“慢慢来”,于是就不着急不着慌的慢慢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每天临帖的时候临一遍要总结一次,写一字要进一步,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前进,打破那种“慢慢来”的思想。树立一种“日日有所进,字字有所进”的信念,才能用较少的时间换取较大的进步和收获。

临帖不读帖

临帖不读帖,到老一场空。古人学习书法的时候,一般都是先把先贤的字帖张挂于墙壁间,先看。观察琢磨它的用笔、结构、取势、章法等等。

古往今来历代书法家都很重视读帖。学会了读帖,就等于得到了开启书法之门的钥匙。宋朝书法家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三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提出:

“先能察,后能拟。察进一分,拟近一分,终身不复止。”

读帖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我们在临帖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读帖、理解、摹仿,再读帖、理解、摹仿……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器官所得到的形象是比较具体、确定、深刻的。因而充分运用视觉的作用,对于学习书法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在读帖的时候,虽然手中无笔,但眼和心中却在挥毫。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临帖之前要对帖有一个清晰而周详的了解,在思想上要对字帖先“临”上几遍,在脑海里留下印象,再来临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下笔不慌。

忽视书法史和理论的学习

学习书法,不是仅仅就临摹个字帖那么简单,要让自己拥有点书法文化,这种书法文化的熏陶可以放大你的视野,提升你的格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我们学习一些书法史的知识和古代一些名家的书法理论。

通过学习书法史使人能够从历史的高度考察书法的演进与流变,同时了解各代各家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当今发展的动态,广收博取,避免偏狭与盲目。

例如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对书史就有深湛的造诣,故能通古察今,卓然成家。我们在欣赏沙孟海的书法时,就能发现黄山谷的笔法、王铎的墨法、黄道周的结体与吴昌硕的气势,加之篆隶意味与章草情态,使他的书法内涵丰富,气势磅礴。

书法理论对书法的实践起指导性作用,理论上不去,书艺亦难臻佳境。

例如明代董其昌的书论《画禅室随笔》中他谈论到用笔: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谈论到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礱肥,肥则大恶道矣。”

论神采:

“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

他的理论见解与他清相秀骨空灵淡远的书风互为表里、浑为一体。

以上学习书法的三大忌讳,在书法的不同阶段,重要性也不同,希望我们学习书法者,真正把书法当作门学问用心去学习。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播正统书法文化,感谢您的关注。

翰墨今香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学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宁静致远;让人延年益寿、精神焕发、广见博识。



练习书法最大的忌讳是什么呢?笔者从30多年的学书经历中,总结出了几个要点,归结如下:



一,只重读帖,不重临摹。

二、读帖不够细,没有真正领悟古人的用笔。



三、临摹不刻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四、临摹不重视比对,往往“差之毫里,谬之千里”。



五、用笔不够丰富,表现在藏锋、露锋、侧锋、中锋、偏锋、回峰、大小、粗细、长短、正斜、俯仰、向背、浓淡、扁圆、枯涩等方面的处理。

六、行气不够贯通,点画的呼应不够生动。



七、楷书要行化,行草书要楷化,力求生动不呆板!

八、楷书没学好,就急于学行草书,以致于点画、线条的力度不够,缺少神韵和质感!



九、临摹的范本太多,一家没吃透,就临另一家,最后变得事倍功半!

十、重用笔不重结字,或重结字不重用笔。



十一、字体不够规范,“闭门造字”。更有甚者把丑书当成艺术,认为越是别人看不懂的字体,越是高水平的创作!

十二、重实践不重理论,不向古人学习经验。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不致于偏离方向。



十三、不重视选笔。练习书法一般选择尖、圆、健、挺的善琏湖笔,而且选用狼羊兼毫的毛笔最好!

十四、只重视坐着写小字,不重视站着写大字!

十五、行、草书连笔过多,“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十六、墨色变化不够丰富,加水过多,或者中途蘸墨的次数太多。

十七、收笔过快,点画笔力没有送到位。

十八、只重视字内功夫,不重视字外功夫。字内功夫指的就是书写的技法方面。字外功夫指的是审美能力、道德修养、文学水平等等……



综上所述,练习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耐得住寂寞,多向古人学习,才能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广州廖成文


书法学习的忌讳很多,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兴趣培养不足。有的强行要求孩子学习,还有就是个人不甚了解,学书法就为了附庸风雅。兴趣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重要因素,叶公好龙绝对不是真爱。

2,一曝十寒,浅尝辄止。开始斗志昂扬,热血沸腾,决心下的很大,但是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甚至想放弃,最后来个虎头蛇尾。很多本来很有激情很有天赋的人就这样放弃了。

3,坚守如一,不思变通。有的朋友开始入门小有成就的时候就沾沾自喜,盲目否定他人,临帖也是一家独大,就万年死守一本帖,不去试验着创作。这样的朋友当然也可以说没错,毕竟坚持是美好的意志体现,但是这样一来艺术形式就比较单一,常年临习同样的帖还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懒惰。我见有不少人临帖非常像,非常的准,让他写一篇作品就没有了,往日临习帖里面的重要笔法什么都体现不出来,各种败笔缺点都出来了。

4,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这个针对上面第3条而言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所有都懂一点点,不如主打1~2个帖,或者主攻同样风格的字体。其他的帖可以作为学习和取法所用,不然换来换去没有一个拿手的,没有得到每一家的精髓,更谈不上后期的融合了。

5,目光短浅,井底之蛙。有的朋友从来不看展览,也不关心书法艺术的动向。现在网络很方便,各届国展或者其他展览网上都能看到,但是从来不看,认为离自己很远,自己不往展览上靠就离展览越来越远,也得不到自己和别人的对比,不知道自己的长短处。

6,缺乏文学涵养。有的“农民书法家”写了一辈子,还是那一手。当然我没有贬低这类朋友,这涉及到一个归宿的问题,年轻拼干劲,中年拼坚持,老年拼学问。

好了朋友们,我个人的学习和理解就这么多,还有很多不足不到的地方, 引用黄山谷诗集一句话“慎勿取我语,亲行乃不迷”。谢谢大家的浏览。(奉上我个人的丑字数张)





E203278026


书法学习过程中有不少的忌讳,比如朝三暮四,比如不能坚持等等。那什么是最大的忌讳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学习书法的目的追求不一样,每个人所处的学习阶段不一样。如果要说共性的忌讳,我认为有这么两个:第一是闭门造车,书法艺术是高级的艺术形式,高级的艺术要有高级的认识水平,很多爱好者只知道拿一本字帖在家闷头苦练,认为写多了就是书法家了,岂不知书法根本就不是那回事,书法是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大量书法理论,并大量进行经典作品临习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特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所以书法认识水平提高的核心是广泛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千万不能想当然,更不能闭门造车。我们看到很多爱好者的书法江湖习气重、野路子,主要是不愿意学习,不愿意面对批评,不愿意花真功夫,连找个老师学学这一步都走不出或者舍不得,你的水平能好吗,你的字能不俗气吗?孙晓云有本书叫《书法有法》,说学书法要有方法。愚认为弄清书法学习的方法不是走捷径而是少走弯路,书法是没有捷径的,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方法对路提高快点,方法不对也许就走火入魔了,媚俗了。第二是没有自我,唐楷写的好,这是公认的,但是你学唐楷学的再好也不是你自己,艺术是要求新求变的,学了古人的东西转化了才是自己的,照搬照套只是复印机,艺术不是这样玩的。看看历代成名的先贤大师们,哪个是风格一样的?王献之学他父亲字体自创破体,米芾早年集字后创出刷字,王铎遍临诸家草书独树一帜,林散之学习古人自成一家,所以书法学习要精一家、学百家、成自家。



张伟评论


一忌拜错师

跟了一个有点小名气但没有真才实学的书法老师,不光浪费时间而且他会把你引入歧途。比如他会教你如何投机取巧,教你如何包装自己,如何炒作。

二忌选错帖

一些人放着晋唐大家的法帖不学,非要学赵孟頫,非要学苏东坡,非要学白蕉。更可气的是竟然有人学还活着的那些所谓书法家的字。起步错了,方向错了,一定会在书法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三忌搞专业

有些人写字写出了一点小成绩就弄个书法工作室把自己关起来,从此只写字,不工作,不问世事。一般情况下,走这个路线的基本都会进入死胡同。世间的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书法也不例外,书法无法脱离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王羲之如果不如参加朋友聚会,哪里来的《兰亭集序》。

四忌不读书

面对学问的海洋,我们都是白痴。古往今来的大家,没有几个文化底蕴差的。书法艺术的提高很多一部分程度来自审美意识的提高。那些把“龙”字的尾巴写的很长的人,那些把“马”字写的像一匹马的人,肯定不知道“象形”是文字的原始阶段,也是审美的低级阶段,一点都不高尚。


水滴国学


练习书法最忌讳的其实有很多方面,比如,自学空白,捉笔姿势错误,笔画书写矛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见异思迁,随波逐流,不认真临摹,选择错误的帖子,对贴子不进行研究等等,还有很多细节方面的忌讳。



那么接下来就几个着重点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学书法的一些感悟。

第一点,忌讳错误的捉笔姿势。

很多人会说,写好书法和捉笔姿势无关,这一点我感觉大错特错,捉笔姿势和写字的美感及力度是息息相关的,有不可分开的重要关系。举个特别的例子,对于悬针竖书写,不悬腕书写和贴桌书写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悬腕书写会相对直挺有骨感,但贴桌书写就缺失一点韵味,因为在收笔过程中手腕是不自然的收缩,对于大局的认识没有更宽的视觉,也就是说会有空间限制,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容易偏锋运笔。


第二,忌讳不临摹碑帖就自以为是,不知坚持的练习。

人在学书法的过程中难免会按照自己的性格,随性运笔,这是不对的,话说无以规矩不以成方圆,打算长期坚持学习书法就得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字帖,读贴,背贴,练习,手到,心到,眼到,各种细节性东西把握好了后才能有进步,当然在临帖的时候如果有名师指点那就事半功倍了,这要比自己摸索进步很快,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师出有名,这样也能学到古人对于文字的认识和解读,不要怕慢,耐得住性子临帖,仔仔细细的临摹,还要坚持住,每天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如果坚持不下去,那就和书法的路越来越远了。

第三,忌讳见异思迁,各种笔法混合。

写书法初期要针对自己喜欢的碑帖进行临摹,不能看到一种字帖就喜欢一种字帖,然后这个练习一下,那个练习一下,这样下来三不像,又不像颜真卿的又不像赵孟頫的,这是书法的一个大忌,只有在掌握了一种笔法后,可以酌情考虑学习下一种笔法,毕竟,学贯古今才能厚积薄发,当然,如果在初期还没有能力驾驭书法字体和章法的时候,混合各种笔法就让这个字显得很粗鲁,没有灵魂,各种错搭。

还有很多别的忌讳的地方,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如果您有更好的意见请评论区交流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