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化基礎知識

信息化是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國家信息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不斷創新,信息產業持續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徵,井逐步向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演進。進入21世紀,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應用、高度滲透的信息技術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被認為是與土地、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戰略資源。因特網開闢了無限廣闊的信息空間,成為信息傳播和知識擴散的嶄新的重要載體,同時也加劇了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電子政務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擴大民主參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信息化使現代戰爭形態發生重大變化,是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內容。全球數字鴻溝呈現擴大趨勢,發展失衡現象日趨嚴重。發達國家信息化發展目標更加清晰,正在出現向信息社會轉型的趨向;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主動迎接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力爭跟上時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發當今世界的深刻變革,重塑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發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信息化的迅猛發展震撼全球,日益成為國際競爭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1.1-1信息

1.關於信息的基本概念

各種文獻中有許多對於信息的不同理解和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幾種。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 Norbert Wiener)認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這個論述第一次把信息與物質和能量相提並論。信息論的奠基者香農(Claude E.Shannon)認為:信息就是能夠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這個論述第一次闡明瞭信息的功能和用途。比較流行的另一種說法認為:信息是事先不知道的報導。還有,哲學界認為:信息是事物普遍聯繫的方式。

不難發現,以上這些說法不完全一致。維納的說法和哲學界的說法是從客觀的角度給出的表述,香農的說法和另一種流行說法是從信息接收者的角度給出的判斷。

總的來說,信息的概念存在兩個基本的層次,即本體論層次和認識論層次。前者是純客觀的層次,只與客體本身的因素有關,與主體的因素無關:後者則是從主體立場來考察的信息層次,既與客體因素有關,也與主體因素有關。本體論層次的信息概念因為它的純客觀性而成為最基本的概念,認識論層次的信息概念則因為考慮了主體因素而成為最適用的概念。

2.本體論信息概念

事物的本體論信息,就是事物的運動狀態和狀態變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按照這個定義,所謂得到了某個事物的本體論信息,就是知道了這個事物處在什麼樣的運動狀態,以及這個運動狀態會按照什麼方式發生變化。

這裡所說的“事物”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物質客體,也可以是主觀領域的精神現象;“運動”是泛指一切意義上的變化或過程:“狀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形態;“狀態變化方式”是指事物運動的動態變化情形。由此可見,哪裡有事物和事物的運動,哪裡就必然有本體論信息的存在。世間事物無處不在,本體論信息無處不有,本體論信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

3.認識論信息概念

主體關於某個事物的認識論信息,就是主體對於該事物的運動狀態以及狀態變化方式的具體描述,包括對於它的“狀態和方式”的形式、含義和價值的描述。由於引入了主體昀因素,認識論信息的內涵變得比本體論信息更豐富了。按照這個定義,所謂得到了某個事物的認識論信息,就是不僅知道了這個事物的運動狀態和狀態變化方式的表現形式,而且知道了這種“狀態和方式”的含義以及它們對主體的價值。

因此,如果獲得了足夠的認識論信息,就可以根據它的形式、含義和價值做出恰當的判斷和決策。反之,沒有充分的認識論信息,人們的決策就可能帶上盲目性。這就是認識論信息在認識論意義上的巨大作用。

從上面給出的定義可以看出,認識論信息與本體論信息是相通的,它們共同的核心都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狀態變化的方式”。不僅如此,兩者之間還可以相互轉化。轉化的基本條件就是主體因素:引入主體因素,本體論信息就轉化為認識論信息:去除主體因素,認識論信息就轉化為本體論信息。人類認識世界的任務和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要把本體論信息恰如其分地轉化為認識論信息,為其後的決策提供依據。

1.1.2信息化

信息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高級進程,它的核心是要通過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在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充分應用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先進社會生產工具,創建信息時代社會生產力,推動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改革,使國家的綜合實力、社會的文明素質祁人民的生活質量全面達到現代化水平。

信息化的基本內涵啟示我們:信息化的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包括政府、企業、事業、團體和個人;它的時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空域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的一切領域:它的手段是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先進社會生產工具;它的途徑是創建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關係及社會上層建築的改革:它的目標是使國家的綜合實力、社會的文明素質和人民的生活質量全面達到現代化水平。

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

1.1.3國家信息化體系要素

國家信息化體系包括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規政策和標準規範6個要素,這6個要素按照圖1-1所示的關係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1.信息技術應用

信息技術應用是指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信息技術應用是信息化體系六要素中的龍頭,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主陣地,集中體現了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和效益。信息技術應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廣,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整體素質、效益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信息技術應用向其他5個要素提出需求,而其他5個要素又反過來支持信息技術應用。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進程,就是在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有效利用信息資源,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勞動效率,提供經濟效益,提升產業結構和素質,推進國民經濟更加迅速、健康的發展,從而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進程。

2.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材料資源和能源共同構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姿源。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國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務,是國家信息化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也是我國信息化的薄弱環節。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是衡照國家信息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信息資源在滿足信息技術應用提出的需求的同時,對其他4個要素提出需求。

在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界,可以開發利用的材料資源和能源資源是有限的,絕大多數又是不可再生、不可共享的。而且,對材料資源和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必然產生對環境的汙染和對自然界的破壞。與此相反,信息資源是無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其開發利用不但很少產生新的汙染,而且會大大減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從而相應地減少了汙染。

3.信息網絡

信息網絡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是信息傳輸、交換和共享的必要手段。只有建設先進的信息網絡,才能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整體效益。信息網絡是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信息網絡在滿足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資源分佈處理所需的傳輸與通信功能的同時,對其他三個要素提出需求。

目前,人們通常將信息網絡分為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網。這三種網絡有各自的形成過程、服務對象、發展模式。三種網絡的功能有所交叉,又互為補充。三種網絡的發展方向是:互相融通,取長補短,逐步實現三網融合。我們必須積極支持電信網、廣播電視網、計算機網的發展,處理好三網之間的關係,促進三網逐步融通和融合,保證哉國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4.信息技術和產業

信息技術和產業是我國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我國是一個大國,又是發展中國家,不可能也不應該過多依靠從國外購買信息技術和裝備來實現信息化。我國的國家信息化必須立足於自主發展。為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關鍵的信息技術和裝備必須由我們自己研究、製造、供應。所以,我們必須大力發展自主的信息產業,才能滿足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信息網絡建設的需求。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快速持續的發展和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產品與軟件產品、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的需求急劇增長,這也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從而帶動我國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

5.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人才是國家信息化成功之本,對其他各要素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只有儘快建立結構合理、高素質的研究、開發、生產、應用和管理隊伍,才能適應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需要。信息化體系各要素都需要多門類、多層次、高水平人才的支持。要充分利用學校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普及教育等多種途徑,以及函授教育、電視教育、網絡教育等多種手段,加快各類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增強專業人才的素贗和水平。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信息化知識和提高信息化意識,加強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職業培訓工作。還要重視建立精幹的信息化管理隊伍的工作。

6.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規範

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規範用於規範和協調信息化體系各要素之間關係,是國家信息化快速、持續、有序、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必須抓緊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適應國家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抓緊制定和出臺各種法規及配套的管理條例,以形成較為完善的法規體系,通過法律手段,造成一個公平、合理、有序的競爭環境。還要加快建立健全相關的執法體系及監督體系。標準規範是技術性的法規。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標準規範對於我國自主信息產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有計劃地確立國家信息化標準體系和各類標準規範。

1.1.4國家信息化指導思想、戰略方針、戰略目標

1.指導思想

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毗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堅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信息化,充分發揮信息化在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軍事等領域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國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2.戰略方針

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方針是: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深他應用、務求實效,面向市場、立足創新,軍民結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努力實現網絡、應用、技術和產業的照性互動,促進網絡融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實效好的信息化發展模式。要以人為本,惠及全民,創造廣大群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發展環境。要把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原始創新,加強集成創新,增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要推動軍民結合,協調發展。要高度重視信息安全,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安全保發展,在發展中求安全。

3.戰略目標

2006--2020年期間,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基本普及,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國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取得明顯成效,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初步確立,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基率完善,國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提高,為邁向信息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具體耳標是:

①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信息服務業.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應用信息技術,努力降低單位產品能耗、物耗,加大對環境汙染的監控和治理,服務循環經濟發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主要依靠資本和資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②實現信息技術自主創新、信息產業發展的跨越。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實現信息技術從跟蹤、引進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實現信息產業由大變強的跨越。

③提升網絡普及水平、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抓住網絡技術轉型的機遇,基本建成國際領先、多網融合、安全可靠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確立科學的信息資源觀,把信息資源提升到與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為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創造條件。信息安全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較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④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能力、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能力和國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電子政務應用和服務體系日臻完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密切結合,網絡化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網絡成為先進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感召力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信息化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顯著增強。人民群眾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水平顯著提高,為建設學刁型社會奠定基礎。

1.1.5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要點

1.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

(l)推進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利用公共網絡,採用多種接入手段,以農民普遍能夠承受的價格,提高農村網絡普及率。整合涉農信息資源,規範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務,建設城鄉統籌的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適用的市場、科技、教育、衛生

保健等信息服務,支持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

(2)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信息技術在能源、交通運輸、冶金、機械和化工等行業的普及應用,推進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推動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汙染行業的改造。推動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係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業信息化。

(3)加快服務業信息化。優化政策法規環境,依託信息網絡,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網絡增值服務、電子金融、現代物流、連鎖經營、專業信息服務、諮詢中介等新型服務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4)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率先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引導人才密集、信息化基礎好的地區率先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快東部地區知識和披術向中西部地區的擴散,創造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2.推行電子政務

(1)改善公共服務。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業為對象、以因特網為基礎、中央與地方相配合、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重視推動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延伸到街道、社區和鄉村。逐步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範圍,提高服務質量,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

(2)加強社會管理。整合資源,形成全面覆蓋、高效靈敏的社會管理信息網絡,增強社會綜合治理能力。協同共建,完善社會預替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網絡運行機制,增強對各種突發性事件的監控、決策和應急處躁能力,保障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3)強化綜合監管。滿足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規範監管行為的需求,深化相應業務系統建設。圍繞財政、金融、稅收、工商、海關、國資監管、質檢、食品藥品安全等關鍵業務,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有序推進相關業務系統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信息共享,促進部門問業務協同,提高監管能力。建設企業、個人徵信系統,規範和維護市場秩序。

(4)完善宏觀調控。完善財政、金融等經濟運行信息系統,提升國民經濟預測、預替和監測水平,增強宏觀調控決策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3.建設先進網絡文化

(l)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網上傳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作品的數字化、網絡化,規範網絡文化的傳播秩序,使科學的理論、正確的輿論、高尚的精種、優秀的作品成為網上文化傳播的主流。

(2)改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鼓勵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等行業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增強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資源整合,加強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將文化產品送到千家萬戶,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

(3)加強因特網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整合因特網對外宣傳資源,完善因特網對外宣傳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因特網對外宣傳工作整體水平,持續提升對外宣傳效果,擴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4)建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倡導網絡文明,強化網絡道德約束,建立和完善網絡行為規範,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的網絡文化創作實踐,自覺抵禦不良內容的侵蝕,擯棄網絡濫用行為和低俗之風,全面建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4.推進社會信息化

(1)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礎教育、1島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續推進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炷展多層次、交互式網絡教育培訓體系,方便公民自主學習。建立並完善全國教育與科研基礎條件網絡平臺,提高教育與科研設備網絡化利用水平,推動教育與科研資源的共享.

(2)加強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建設並完善覆蓋全國、快捷高效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增強防疫監控、應急處置和救治能力。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改進醫院管理,開展遠程醫療。統籌規劃電子病歷,促進醫療、醫藥和醫保機構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支持醫療體制改革。

(3)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多層次、多功能的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加強就業信息統計、分析和發佈工作,改善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和政策諮詢服務。加快全國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

(4)推進社區信息化。整合各類信息系統和資源,構建統一的社區信息平臺,加強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區服務。

5.完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

(1)推動網絡融合,實現向下一代網絡的轉型。優化網絡結構,提高網絡性能,推進綜合基礎信息平臺的發展。加快改革,從業務、網絡和終端等層面推進“三網融合”。發展多種形式的寬帶接入,大力推動因特網的應用普及。推動有線、地面和衛星等各類數字廣播電視的發展,完成廣播電視從模擬向數字的轉換。應用光電傳感、射頻識別等技術擴展網絡功能,發展並完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穩步實現向下一代網絡的轉型。

(2)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務制度。加快制度建設,面向老少邊窮地區和社會困難群體,建立和完善以普遍服務基金為基礎、相關優惠政策配套的補貼機制,逐步將普遍服務從基礎電信和廣播電視業務擴展到互聯網業務。加強宏觀管理,拓寬多種渠道,推動普遍服務市場主體的多元化。

6.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1)建立和完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體系。加快人口、法人單位、地理空間等國家基礎信息庫的建設,拓展相關應用服務。引導和規範政務信息資源的社會化增值開發利用。鼓勵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參與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利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大力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信息服務業,促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發揮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節約資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發揮信息流對人員流、物質流和資金流的引導作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

(2)加強全社會信息資源管理。規範對生產、流通、金融、人口流動以及生態環境等領域的信息採集和標準制定,加強對信息資產的嚴格管理,促進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及時處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動和有效利用,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優先領域的信息需求。

7.提高信患產業競爭力

(1)突破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集成創新,突出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選擇具有高度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產品和項目,促進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產學研用結合,實現信息技術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積聚力量,攻克難關,逐步由外圍向核心逼近,推進原始創新,力爭跨越核心技術門檻,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2)培育有核心競爭能力的信息技術產業。加強政府引導,突破集成電路、軟件、關鍵電子元器件、關鍵工藝裝備等基礎產業的發展瓶頸,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逐步形成技術領先、基礎雄厚、自主發展能力強的信息產業。優化環境,引導企業資產重組、跨國併購,推動產業聯盟,加快培育和發展具有核心能力的大公司和擁有技術專長的中小企業,建立競爭優勢。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勵運營企業和製造企業聯手拓展國際市場。

8.建設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1)全面加強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堅持積極防禦、綜合防範,探索和把握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的內在規律,主動應對信息安全挑戰,實現信息化與信息安全協調發展。堅持立足國情,綜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風險,確保重點,優化信息安全資源配置。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重點保護基礎信息網絡和關係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社會穩定的重要信息系統。加強密碼技術的開發利用。建設網絡信任體系。加強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建謾和完善信息安全監控體系,提高對網絡安全事件應對和防範能力,防止有害信息傳播。高度重視信息安全應急處置工作,健全完普信息安全應急指揮和安全通報制度,不斷完善信息安全應急處置預案。從實際出發,促進資源共享,重視災難備份建設,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抗毀能力和災難恢復能力。

(2)大力增強國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積極跟蹤、研究和掌握國際信息安全領域的先進理論、前沿技術和發展動態,抓緊開展對信息技術產品漏洞、後門的發現研究,掌握核心安全技術,提高關鍵設備裝備能力,促進我國信息安全技術和產業的自主發展。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養,增強國民信息安全意識。不斷提高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能力、基礎支撐能力、網絡輿論宣傳的駕馭能力和我國在國際信息安全領域的影響力,建立和完善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的長效機制。

9.提高國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隊伍

(1)提高國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強化領導幹部的信息化知識培訓,普及政府公務人員的信息技術技能培訓。配合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組織志願者深入老少邊窮地區從事信息化知識和技能服務。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化知識和技能普及活動,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應用能力。

(2)培養信患化人才。構建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在職培訓為重點,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結合,公益培訓與商業培訓相互補充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各類專業人才掌握信息技術,培養複合型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