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新丰江水库移民10多年后,东江的上游——靠江西的枫树坝水库,也因为将要清库蓄水而开始了移民迁徙。

1970年8月,枫树坝水库正式动工兴建。移民清库工作从1972年8月开始至1973年底结束。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枫树坝库区里的船上人家 凌丽 摄

枫树坝水库共移民18735人,其中龙川县17659人,和平县462人,兴宁县614人。除龙川县有1658户9152人外迁到惠阳、惠东、博罗、东莞安置外,其余的均在县内安置。近40年过去,当时的移民已完全融入安置地的生活,他乡早已是故乡。

水位166米高程以下1.8万人需移民

1970年8月,枫树坝水库正式动工兴建,1973年9月10日大坝下闸蓄水,一二号机组分别于1973年12月26日和1974年11月29日投产,是广东省第二大水电站。

枫树坝水库水面面积7.9万亩,正常水位(实际最高蓄水位)166米,总库容19.32亿立方米,相应库容15.35亿立方米。死水位128米,有效库容12.5亿立方米。

水位在166米高程时,库区淹没涉及龙川、和平、兴宁等三县的10个公社(镇)32个大队(村),淹没耕地1797.6亩、房屋49.05万平方米。

在龙川县,淹没较严重的有赤光、岩镇、贝岭3个镇6个村,其次是车田、麻布岗2个镇7个村,另外还有上坪、细坳、郑马、枫树坝等镇的部分地区。水库淹没主要实物:房屋66.7万平方米,耕地1.74万亩,山林面积8.87万亩,水电站18座,镇办厂场企业243个。

1973年底,166米以下蓄水位的移民工作完成后,按设计要求,本来169.2米以下的居民都要搬迁,但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倾思想干扰,166-169.2米高程的629户3875人并未迁移安置,因此,枫树坝汛期水位就要相应压低,造成发电水头减少,弃水增加,使水电站平均每年实际比设计减少3000万千瓦时发电量,对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不利。

1971年秋,枫树坝水库移民搬迁进入准备阶段。1972年前,有关移民部门开始动员、组织移民搬迁。广大移民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做到“当年定点,当年建房,当年搬迁,当年生产”。

枫树坝库区移民搬迁工作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但在规划、划拨山林土地和建房、经费补助等方面,都比新丰江水库移民外迁安置有明显进步或提高。

因为这样,枫树坝水库外迁移民安置后,极少出现回流重迁。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枫树坝库区贝岭段风景如画 凌丽 摄

枫树坝水库共移民18735人,其中龙川县17659人,和平县462人,兴宁县614人。此前,新丰江水库移民是在“大跃进”形势下,按照“先搬迁,后安置”的方针进行的,不久即遭逢连续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移民在生产、生活上一度艰辛异常,出现了不少水库移民回流,或重新到外县选点落户情况。

吸取这次经验,枫树坝水库移民的安置工作,改变了工作方针与方法。由惠阳地区统一调度,作为移民地的龙川县,由县移民办和各有关移民公社组成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到规划安置点安置县,选点看点,并确立了有利于领导、移民搬迁、生产、生活对口安置的原则,力求做到合理、合法和公平、公正,结合枫树坝水库移民实际和166米以下的水库迁移安置高程线,做出移民方案。安置方式分内安(县内安置)和外迁。

迁出地、接收地共同配合

1.8万移民开始大搬迁

搬迁任务虽然非常艰巨,但当时大家都有高强度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当地党委政府精心组织,移民与接收地干部群众,则以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使这次的移民工作“迁得快、移得安、留得住、能致富”,较好地完成了近万名移民群众的外迁安置任务。

惠阳地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枫树坝水库移民工作高度重视。他们总结过去的移民经验,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依靠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妥善安置好枫树坝水库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那时还没有多少公路,要在合适的时间搬迁,必须修通一条方便的公路。路上移民需要有临时中转站,以供休息。

首先,建立枫树坝移民转运站,并投资2.5万元,打通坝头到河边1公里长的公路,以方便移民物资由船转车运到老隆港码头,再用船水运到外县移民安置点。船只由老隆港负责调度。同时,投资8000元,修建县城老隆移民接待站,负责移民往返食宿安排。

在移民人数众多的赤光五星、岩镇白坑、贝岭长虹,设立移民外迁指挥部,地点分别设在五星石灰厂、岩镇白坑、贝岭松香厂,部署指挥移民外迁工作。

1972年3月,移民大搬迁工作开始实施。

龙川县移民办和各公社移民工作人员、施工人员分两部分开展移民安置工作。一部分人负责迁安调查、住房数量登记,同时到外县迁居点规划土地和安排建房工作;另一部分人组织搬运移民物资到安置点,共调集船只40艘、船员100多人,专门负责库区内运输移民物资。

安置地村民出迎十几里

8507人县内获新家

1972年初,枫树坝移民县内安置工作陆续开始。

在搬迁前,龙川县委召开了县内有关部门会议,动员各行各业都来支援移民搬迁。在随后的搬迁工作中,各部门各行业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驻地解放军派出40辆军车,县里出动大批船只,接转2万多吨移民物资;财贸部门做好住宿生活安排,使移民在搬迁期间能住好吃饱;卫生部门派出医务人员,沿途护送移民安全到达安置点。

有时也会遇到先搬迁后安置的情况,但移民多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如岩镇红星大队老贫农叶亚忠,他把一家三口的住房主动拆下来,先搬迁物资,一家人暂时住进窑洞里。按他说的话是:“今天住窑洞,是为了早日住上新房。”

赤光公社五星大队在搬迁时,正好遭遇春雨不断,河水暴涨,洪水威胁着移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第一次洪水(洪水位129米)淹没五星大队之前,赤光公社党委书记何森梅组织了200多名干部学生,带着医疗队到库区抢救。移民与其他干部群众亦不畏惧,日夜抢救运送移民物资,最终安全转移。

接收移民的安置点的农民,思想觉悟也很高。他们学习着“毛著”,同时也在学雷锋,自觉为移民做好事。车田公社嶂石大队李和平等20户人家,主动让出自己的房子给移民做临时住房。有8户人家让出了自己刚建好的新房,有的把已打好墙基的宅基地也让给移民建房。

上坪茶活大队党支部组织了200多人,为移民做了7天的准备工作,腾出10多间房子让给移民居住。有的村民为了让移民住好,宁愿自己睡厨房,而把最好的房子给移民住。他们还去给移民砌炉灶,准备柴草。他们说:“我们是阶级兄弟,移民困难就是我们困难,他们安心我们才能放心。”

等移民跋山涉水拖儿带女来到茶活,却见离大队十几里地外,就有一批社员等候、迎接他们。到达茶活有地方暂住,有热饭热菜吃,移民都很感动。

贝岭公社双右石生产队18户95人,于1972年冬迁到12华里外的黄板塘建立了新的生产队,全队男女老少齐上阵,风餐露宿建新房,在12华里的羊肠小道上来回跑动,运输建筑材料。他们不愿意麻烦当地居民,凡是自己能做的事尽量不请人做,连门窗都是自己做的。经过一年又8个月的奋战,他们打下石方3900方,挖土5000多方,建房、生产两不误。

1972年至1973年,在龙川县内安置的农村人口6388人,具体为:车田公社430户2442人,赤光公社40户299人,岩镇公社221户1173人,麻布岗公社254户1386人,上坪公社108户481人,贝岭公社74户326人,细坳公社25户181人,回原籍安置34户100人;在圩镇安置210户2119人,合共8507人。这些移民,分布于龙川县的附城、麻布岗、岩镇、车田、细坳、赤光、上坪、贝岭等8个公社32个大队154个生产队,共555个建房点。

贝岭石马行政村是一个水库移民较多的行政村,村民们主要以种植水稻、养鸡、养猪、鱼塘和网箱养鱼、流动捕鱼、种植水果、山林抚育、外出务工等为主要经济收入。居住在石马行政村的有刘、钟、凌、杨、谢、王、潘等七个姓氏人员。

迁到和平县的枫树坝水库移民,有272户1385人,从1971年起分批搬迁,1979年完成全部搬迁安置工作,分别安置在和平下车的狮形村、河排村,长塘的陶锡村、阳坑村,贝墩的共荣村、新南村。

直把他乡作故乡

9152人迁入惠州、东莞

与县内就近安置不同,外迁的移民要水陆并进,走更多的路。

为解决外迁人员及物资运输的问题,惠阳地区派车25辆,龙川县派车20辆,地县交通局各派一位领导常驻县移民办,负责车辆调度,接运移民及物资。同时还从四都、黄石租赁30多艘机帆船和木船,进入库内运送移民物资。

在移民外迁安置工作中,有一个典型是七木寨生产队。七木寨生产队的迁移安置地点是惠东县铁冲公社,搬迁的时间,是1972年的3月左右,在农村,这是备耕的高潮时节。

如果按照既定计划,4月定点,7月建房,至次年即1973年2月,须完成建房面积的80%。但在这个耕种季节,若先派出劳动力定好点建设临时住房的话,必会耽误农时,早造将接不上耕种,这对国家、集体和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不利。而七木寨队共有26户132人,其中劳动力只有36人。

对此,惠东县铁冲公社党委果断决定,全公社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凡能腾出的房子全部腾出来暂时安置移民,使他们一到就有住房,且能立即投入生产和基础建设,做到移民当年就有收入。

历经跋涉到达铁冲后不到10天,七木寨生产队的移民就要投入春耕。了解到移民队的牛力、农具、种子和肥料都严重不足的情况,当地党委立即动员相邻的生产队前往援助,先后支援种苗2500多公斤,有的生产队还派出经验丰富的老农带着牛和耕具前往帮助移民生产、传授经验。

次年的早造,虽然受到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侵袭,七木寨生产队还是获得了丰收。

枫树坝水库外迁安置移民共1658户9152人,其中惠阳县安置576户3074人,惠东县安置215户1262人,博罗县安置608户3391人,东莞县安置259户1425人。

东莞市黄江镇星光村,由1972年枫树坝水库赤光公社五星大队的移民组成。搬迁前,移民代表与东莞的县、社干部一起,经过12次选点,才确定落户到黄江公社梅塘大队。3年后,星光村移民全部搬入新居。

按1972年省革委文件规定,人均新建8—12平方米房屋,建房价不超过25元/ 平方米,圩镇不超过37元/平方米,生产、生活、搬迁三项费用人均补助150元。每年给全县移民定销粮603吨,公粮代金150吨。1987—1989年省政府共下拨经费976万元,解决移民用电困难问题;1990—1996年,省政府先后投入移民经费3198万元,用于改善移民的住房和生产条件。

枫树坝水库的移民搬迁工作是比较顺利的。《河源市省属水库移民志》记载:枫树坝水库外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是在龙川县和惠阳地区移民办公室共同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惠阳地区移民办根据枫树坝水库外迁移民的数量,积极与计划安置县(区)协调。初选了安置点,规划了山林土地,接着组织库区计划外迁的移民各户家长前去实地了解情况,征求外迁移民意见。在征得水库移民同意后,惠阳地区移民办公室和计划安置县的党政积极协调帮助,由外迁移民自己派出劳动力到安置点建房,建房的具体位置、朝向、形式,都尊重外迁移民的意见,避免了河源新丰江水库外迁移民“先搬迁,后安置”的做法。由于组织领导工作做得细,枫树坝水库外迁移民均按计划进行。为了确保“搬得出,住得稳”,在未全部搬迁之前,外迁移民的生产队派出部分劳动力,先期进驻安置区,完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再迎接家人的到来。

1997年,根据《河源市扶持枫树坝“两缺”贫困农民脱贫规定》,要求用3年时间,采取外迁安置、内部调整、投亲靠友3种安置方式,解决枫树坝库区“两缺”贫困农民的问题。为此,龙川县在附城镇月落塘投资3000万元兴建外迁安置小区(距县城7公里),对枫树坝库区“两缺”移民和淹田不淹屋的贫困农民进行第二次移民,共安置移民301户1507人,其中属“两缺”移民96户486人,淹田不淹屋的贫困农民205户1021人。

枫树坝水库移民搬迁已近50年,他们基本上已扎稳了根,融入了当地社会,生活安定。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主要依据资料:《河源市省属水库移民志》《龙川县志》(1979年至2004年)

记者:凌丽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