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范曾的书法艺术称为“瘤菜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周工美术师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和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曾荣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范曾在中国的书画界几乎家喻户晓,是个名人。对于一个人来讲,出名了,是非就多,争议就大。要评价范曾,就要谈到他的绘画,不能和书法割裂开来看。

喜欢范曾的人认为:

范曾的作品融合山、水、花、鸟、人物于一炉,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同时范曾在绘画语言上有所创新,功力不凡。流畅的线条,个性的人物造型,以及古代人物的塑造,把清爽和飘逸的笔韵带入画面,形成了一种“范曾体”的艺术模式。


批评范曾的人认为:

范曾先生的绘画作品,尽管线条舒畅,人物造型精妙,但缺失了自己的语言特质,让艺术表现流入庸俗。而至关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因为没有创造性的绘画语境,很难写进美术历史的长卷,只能成为绘画历程中的一个过渡符号。如果检阅范曾先生的作品,选取出能代表他艺术风貌的《后赤壁赋》《老子出关》《钟馗神威》等精品之作,其作品取材俗于传统,笔法始终没有走出任伯年的痕迹,在章法上看似想表达出新意,却无法跳出虚谷、石涛、董其昌、吴昌硕等名家的影子,而他在创作中所追求的意境,只能归属在小品文式解读系列。

更有甚者认为范曾的画称“插图”更合适,因为他的作品基本都以单件形式绘制的,并都带有点故事情节。以范曾的《老子出关》为例,画面形象一共三个,老翁、童子和牛,它们组成一组画面“团队”。这组“团队”的人物造型和牛的造型,范曾在几十年前已经创作形成了。这个题材的第一张作品不知现在在哪里?它应该还是具有点艺术价值的。但是,现在范曾的《老子出关》有几百上千张,那就和艺术创造以及艺术价值没有关系了。老翁在画面中可戴帽也可不戴帽,衣衫可白描也可着多种色,牛可以画白牛也可以黑牛,童子可在牛前也可在牛后,画面可有山石环境也可以没有环境衬托。翻来覆去的画面组合,也没有脱离第一张的造型构图,给人感觉就是画面雷同。既然这样,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就可想而知了。范曾的其他题材如《钟馗》、《达摩》、《苏东坡》等作品基本都有这样的现象。



批评也罢,赞扬也好,并不妨碍范曾先生在书画界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品牌符号,在其绘画被市场认同的情况下,书法作品也一荣俱荣,成了市场的宠儿,卖出了天价。 而范曾书法,也是其遭受非议最大的。在书法界专家眼中,范曾书法属门外汉级。


范曾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求提按,一笔之内几起几落,粗细变化无度,其细笔孱弱,如春蚓秋蛇,粗划臃肿,状似肥藕;而其侧锋笔法与提按胡乱结合时,写出的线条如肠梗阻,令观者憋闷;其收笔失败最多,失于仓促,笔锋散乱,求飞白而不成,神气外泄。书法用笔讲究粗细之变,细可比游丝,粗可如枝干,但线条要结实,有张力,笔锋自然转换,线断而意不断,推测其败笔根源,应为书写者不懂用笔使转,未解笔锋变化之道,而且惯用死墨,不知墨随心走的道理;从其后期作品看,似更着意自然,波折渐少,有所改善,但又添滑而不爽的毛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败笔常见。由于范曾的书法特点,赢得了众多“殊荣别称”,最形象,最有个性的称谓当属“屎壳郎”体和“瘤菜体”。


范曾在自己的领域,属于现象级人物,有大批粉丝和拥趸者,至于他的书法作品,价值几何?其实,这已经脱离了书法本体的范畴,而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买家买的是名气,而非书法作品本身。作为社会名人,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不应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来影响群众对书法艺术价值的判断,这对于书法回归艺术本体至关重要。


墨尚点点一


真是人红是非多,范曾的书法居然赢得了众多“殊荣别称”,我在以前一直听闻的是范曾的书法被称为“蜣螂体”,也就是俗称的屎壳郎体。

这是范曾早期的作品,当时被称为屎壳郎体。后来得以改善还得是仰仗范曾的朋友田蕴章,田蕴章说你这样写不行,不入古。于是范曾也就老老实实的改了风格。

看这个腿儿,确实跟范的“横竖撇”等主笔像类似,都有“锯齿儿”。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无独有偶,谁想现在又多一个“瘤菜体”,我作为一个农盲,也着实好奇什么样的菜能跟范曾的字有一拼,然后去查了查。

大概就是这样一种菜,学名“瘤瘤菜”,可能指的也是外轮廓和“锯齿”一样。

其实这都是2000年以前的作品,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范曾名气最大的时候,这种字非常流行,也确实让很多“外行”觉得漂亮。

后来范曾就成了这种风格,把那些病笔都去掉了,没有“锯齿”,回到了碑帖。

可能有人就要问了,范大师学的字还有出处?学的谁?

其实范曾的字即便是屎壳郎体的时候,也是能见出处的,现在则更容易。

范曾字出多宝塔,但是行书用笔很糙,有米芾的痕迹,也并不精妙。

所以前妻林岫也曾吐槽过范曾的字。


名师巨典


范曾书法是今日书界最大的骗局。人以画而著,字因画而尊。范曾本来是作画的,作画要配诗、落款,声名鹊起后,于是乎一些马屁精们、炒货商人们开始吹捧他的字。



马屁被拍多了,范曾也就信以为真了,真的敢写敢卖。范曾心想:可能是老夫天赋太高了,从未师法古人、就这么随手一写,就皇皇然跻身书法大师之列。写字比画画合算,画一幅画的功夫,写个三五十副字不成问题。



撇开名人效应,范曾书法一文不值。蜣螂体、瘤菜体的称号有攻讦之嫌,但就书法造诣功夫而言,范曾书法就是彻头彻尾的江湖体,尚未登堂入室,根本算不得什么书法。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曾骑虎难下。对自已的字也自知底气不足,曾坦言他的字远不如画。他之所以这样说,是为自己的欺世盗名留后路,怕被后人揭穿谎言、打成艺术骗子。嘴里这样说,手可没闲着,一幅字就是几十万上百万,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啊。


抱庸詩書


我国有一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人的名声越来越响,猪长得越来越肥壮,未必都是好事情。

因为猪长肥后,距离挨刀子变成肉食不远了,而人面临的情况更复杂。

对一个人来说,名气家喻户晓后,他的好事和坏事都是人们喜欢的谈资,在谈论过程中,一些事无意中会被添油加醋,以致于被无限放大,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当名人的坏名声突破人们的认知底线后,他就容易变成出头鸟,通过多张嘴口口相传,名声会越来越臭,最终变成众矢之的。

当代著名书法家范曾恰恰就是有名的“出头鸟”。根本原因是他的名气的高度跟书法水平的高度,完全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他的名气远远高于他的书法。



书法水平一般,名气却很大,这本身就不是什么正常现象。更不正常的是,范曾的书法没什么特色,却能卖出高价,貌似是书法市场的香饽饽,被许多人曾经收藏过。

经过艺术品市场的洗礼,以及大众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后,收藏范曾书法的藏家基本都赔钱了,财富缩水严重,许多藏家甚至被套牢了。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范曾,从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来审视范曾的书法。



当人们看清范曾的真水平后,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范曾理所当然地被人们从神坛上轰了下来,没人再记得他的好。

人们开始调侃、戏谑、批评范曾,把他的字批得一文不值,甚至根据他的字体特点,起了许多绰号,如“螳螂体”,“蚯蚓体”,“瘤菜体”,等等。



说实话,这些绰号挺形象,完全概括出了范曾的字体特点。范曾书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没有认真临贴,书法线条骨力太差,为了遮丑,他只好在书写过程中故意抖动手腕,制造出夸张,扭曲的线条,给观者一波三折的假象。

人们如今能指出范曾书法的缺陷,从侧面说明了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提高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态度,话粗理正。


鸿鹄迎罡


范增老的字,还是颇有功力的。与现代所谓书协体、展览体比较,起、承、转、接,提、按、顿、挫都很具传统章法,奇秀清丽中尤见笔力,这一点非常难得。古代练习传统书法,是十分强调从楷书打好基础,集聚基本功力的,每一笔划,起笔、笔收笔,一般都有回锋、提顿。转折之处,也讲究顿挫承接,并且,强调运笔到底,结笔尤其如此。古人很多行草,结笔看似潇洒一挥,但在笔锋提起时多有回锋,只是势在笔端,不见于纸面而已,只有这样,才能“力透纸背”。功力不深,就往往看不出名堂来。现代很多所谓书法,由于没有楷书基础,片面强调好看,大多是写画结合,在写得不到位的地方,往往补上一笔,犹如绘画手段中的积墨、渲染。尤其是结笔轻佻,信笔一飘,虎头蛇尾,失去了传统书法特色。反观范老之字,以开头图片上“我思古人”四字为例,传统功力是很到位的,即使是很细的笔画,都能有起有收,运笔到底,顿挫得法,这是非常难得的。笔画有粗有细,肥瘦不匀,属个人风格,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好恶的事,与书法功力强弱,大抵并不是同一回事。



飘泊的饭盒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和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曾荣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范曾在中国的书画界几乎家喻户晓,是个名人。对于一个人来讲,出名了,是非就多,争议就大。要评价范曾,就要谈到他的绘画,不能和书法割裂开来看。

喜欢范曾的人认为:

范曾的作品融合山、水、花、鸟、人物于一炉,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同时范曾在绘画语言上有所创新,功力不凡。流畅的线条,个性的人物造型,以及古代人物的塑造,把清爽和飘逸的笔韵带入画面,形成了一种“范曾体”的艺术模式。

批评范曾的人认为:

范曾先生的绘画作品,尽管线条舒畅,人物造型精妙,但缺失了自己的语言特质,让艺术表现流入庸俗。而至关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因为没有创造性的绘画语境,很难写进美术历史的长卷,只能成为绘画历程中的一个过渡符号。如果检阅范曾先生的作品,选取出能代表他艺术风貌的《后赤壁赋》《老子出关》《钟馗神威》等精品之作,其作品取材俗于传统,笔法始终没有走出任伯年的痕迹,在章法上看似想表达出新意,却无法跳出虚谷、石涛、董其昌、吴昌硕等名家的影子,而他在创作中所追求的意境,只能归属在小品文式解读系列。

更有甚者认为范曾的画称“插图”更合适,因为他的作品基本都以单件形式绘制的,并都带有点故事情节。以范曾的《老子出关》为例,画面形象一共三个,老翁、童子和牛,它们组成一组画面“团队”。这组“团队”的人物造型和牛的造型,范曾在几十年前已经创作形成了。这个题材的第一张作品不知现在在哪里?它应该还是具有点艺术价值的。但是,现在范曾的《老子出关》有几百上千张,那就和艺术创造以及艺术价值没有关系了。老翁在画面中可戴帽也可不戴帽,衣衫可白描也可着多种色,牛可以画白牛也可以黑牛,童子可在牛前也可在牛后,画面可有山石环境也可以没有环境衬托。翻来覆去的画面组合,也没有脱离第一张的造型构图,给人感觉就是画面雷同。既然这样,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就可想而知了。范曾的其他题材如《钟馗》、《达摩》、《苏东坡》等作品基本都有这样的现象。

批评也罢,赞扬也好,并不妨碍范曾先生在书画界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品牌符号,在其绘画被市场认同的情况下,书法作品也一荣俱荣,成了市场的宠儿,卖出了天价。 而范曾书法,也是其遭受非议最大的。在书法界专家眼中,范曾书法属门外汉级。

范曾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求提按,一笔之内几起几落,粗细变化无度,其细笔孱弱,如春蚓秋蛇,粗划臃肿,状似肥藕;而其侧锋笔法与提按胡乱结合时,写出的线条如肠梗阻,令观者憋闷;其收笔失败最多,失于仓促,笔锋散乱,求飞白而不成,神气外泄。书法用笔讲究粗细之变,细可比游丝,粗可如枝干,但线条要结实,有张力,笔锋自然转换,线断而意不断,推测其败笔根源,应为书写者不懂用笔使转,未解笔锋变化之道,而且惯用死墨,不知墨随心走的道理;从其后期作品看,似更着意自然,波折渐少,有所改善,但又添滑而不爽的毛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败笔常见。由于范曾的书法特点,赢得了众多“殊荣别称”,最形象,最有个性的称谓当属“屎壳郎”体和“瘤菜体”。

范曾在自己的领域,属于现象级人物,有大批粉丝和拥趸者,至于他的书法作品,价值几何?其实,这已经脱离了书法本体的范畴,而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买家买的是名气,而非书法作品本身。作为社会名人,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不应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来影响群众对书法艺术价值的判断,这对于书法回归艺术本体至关重要。





墨尚点点


好与不好,任世人评说。但他开辟了一个书法新路,传统的都走二王,唐楷路子。无论你怎么变化,都脱不了二王的窠臼。就是王铎,依然以二王起家。范曾书法,似乎没有这个框框,用画画的心态来书法,与众不同。你可以说他的不是书法,但他以笔表现了心灵。

历史上真正创新的只有郑板桥一人,你可以模拟二王很像,模拟唐楷很像,但模拟郑板桥只会形似而神差得很远。


月眠云中


书法入门说难是很难很难的,很多写字一辈没能入门。就说范曾,他跟本没入门儿!他要是知道什么叫书法,就不会那样写。古帖不临,古法不依,看不起历代书家,就自己行。书画同源,古有十八描之说,总结的很到位,可他无论是画衣纹,画石头,画动物等还有题款都是一种线条,有人说他的画是连环画的放大,我因为这是抬举他了,要是和有一批好的,莸奖的连环画相比,他的画算什么东西!书法就更不靠普了。前面说过书法入门难,大都不懂,我见过有人那么多古帖不临,而去学范曾的字,这是多么悲哀呀!如果范曾有一天弄懂书法是怎么一回事,他会后悔死的,自己这些年是在干什么,徒费光阴。


云雪书画


欣赏角度不一样,所以无法达成共识,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喜欢就是好的!否则再好的东西不喜欢也等于个零!



传承书法弘扬书法


手中若有幅范曾的字,一定要小心展开。范字游丝太多,真担心弄断了筋骨。游丝儿悬吊着拐杖疙瘩笔,体现了一种境界。这叫老有所乐,乐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