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城市運河之都——濟寧

大運河縱貫濟寧全境,流經梁山、汶上、嘉祥、任城、魚臺、微山等 6 個縣區,全長約 230 公里,流域面積佔濟寧市國土面積的 70% 以上,遺留不同歷史時期的運道總長度 587 公里,申遺保護規劃 293 公里。元、明、清均在濟寧設督理運河河務的高官和最高漕河管理機構 “ 運河總督河院署 ” ,有 “ 七十二衙門 ” 之稱和 “ 運河之都 ” 的美譽。

運河城市運河之都——濟寧

大運河濟寧段遺產點段包括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十里閘、邢通斗門遺址、徐建口斗門遺址、運河磚砌河堤、柳林閘、寺前鋪閘、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會通河南旺樞紐段、會通河利建閘、會通河微山段(微山南陽鎮 — 利建閘河段)及小汶河等 11 處 。其中, 被稱為 “ 水脊 ” 的南旺,是運河全程的至高點,南旺分水樞紐工程被譽為可與都江堰媲美的水利工程。 2014 年 6 月,大運河濟寧段與中國大運河一起成功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運河城市運河之都——濟寧

大運河在濟寧城市的靈魂裡,如脈搏一樣跳動,因為運河的開挖,為濟寧城區提供了一條開放交流的大通道,元致和元年(1328),濟寧一地就設置漕舟3000多艘,役夫、運軍14000多人,使得濟寧不僅成為“水陸交匯、南北衝要”之區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帶。同時出現了“官商舶鱗集,麻擁於濟城之下”的興旺景象。明清時,州城內外,通衢要道,運河越河兩岸行棧店鋪林立,各地商賈雲集,成為全國著名的33個工商業大城市之一,也是運河沿線7個對外開放的重要商埠之一。

運河城市運河之都——濟寧

與水網密佈、取水便利的南方不同,山東段運河因地勢過高、水流不暢,通航曾一度難以保障。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古代勞動人民展現出了極大的智慧與勤勞。在濟寧,誕生了在科學價值和工藝水平上都可與四川都江堰工程相媲美的南旺分水工程,保證了大運河的暢通。

運河城市運河之都——濟寧

帆檣如林、貨物山積、商貿發達,百業興旺,這是人們對明清漕運時代濟寧的描繪。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杜慶生介紹說,當時的濟寧,茶肆酒樓林立,南腔北調交匯,京劇、崑曲等外來劇種和山東梆子、漁鼓墜等地方戲種絃歌嘈雜,出現了潘家大戲樓、土山子游樂場等文化場所,形成了獨特的濟寧運河文化。由於濟寧河渠縱橫、湖泊眾多,官府和外地商人建設的蘇州式園林遍佈全城,使濟寧呈現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南方水鄉風光,因此被譽為“江北蘇州”。

運河城市運河之都——濟寧

濟寧市一直高度重視濟寧運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濟寧段運河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大規模治理,初步成為一條具有防洪、灌溉、輸水、航運和旅遊觀光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河道,實現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促進濟寧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世紀以來,濟寧市委市政府緊抓運河文化熱、京杭大運河申遺等重大歷史性機遇,全面實施“以河興市”戰略,著力打造運河文化品牌,致力於重現昔日“南北通衢、碧水靈動”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