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應試教育”

摘自《價值規律》

被誤解的“應試教育”


長期以來,很多中國家長和網友都崇尚西方的“素質教育”,排斥中國的“應試教育”,然後總是找機會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然而中西方教育的深層次區別是什麼?我相信大部分中國人都沒有搞清楚。

曾經有一部由BBC(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受到很多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西方的教育環境確實很寬鬆,學生不需要每天完成那麼多作業。對他們來說,讀書更像是一個成長和社交的過程。他們更多的時間是在一起交流、分享,一起參加各種實踐和活動。

西方的這種教育更像一種基礎性供給,學生都來一起學習,學校是自由、包容的。但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是兩個世界的人,到了學校也是。

如果教育需要依靠視野開闊,依靠見識和經歷,這對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是無法逾越的障礙。西方的教育只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學習成長的平臺,看似讓大家自由、平等地成長,但是越自由的條件之下,越容易形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趨向,最後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就自然被淘汰了。

只有那些父母在同一個層面的孩子可以在一起學習、成長、分享。到了最後呢,富人的孩子走向了抱團,若干年之後依然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以後依然是扎堆的窮人。而中國的教育是隻認“考試分數”的,無論你家窮還是富,分數相同的孩子是同一個階層的,排名、選班幹部等都以分數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因此,這成了很多底層家庭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也可以很優秀,只要你敢於吃苦受累。現在我們不是提倡教育改革嗎?於是很多家長和網友開始叫嚷要精英教育,但是我們不能貿然就跟西方學。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盲目去學習精英教育的可怕了。

被誤解的“應試教育”


我有一個同學是做中學老師的,我曾經有一次看到他拿了一張表格,上面除了有每個學生家長的聯繫方式之外,還記錄著這些家長的身份和職位,比如某某公司總經理、總監,當然也有普通職務之類的。

大家不覺得這樣的教育變味了嗎?一旦學生與學生的不同不再以分數為主要區分的時候,那麼學生的背景因素就會凸顯,學生受到的教育就和自己的家庭背景有關,這是多麼可怕又卑劣的事!

雖然中國的教育競爭激烈,但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一味模仿西方的精英教育,那麼中國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沒有希望。而且落後地區的學校學生更無法和城市地區的學生一起競爭,這隻能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目前,中國至少還有一種手段,把各種背景的孩子放在條起跑線上,這就是高考。很多孩子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拼命苦讀。這恰恰就是為什麼中國落後地區的孩子更願意去讀書。

高考是隻認“分數”的,無論你家窮還是富,無論你的家庭背景如何,你都得努力拼搏,然後用分數作為進入大學的唯個標準。

高考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場社會階層的打亂重組,這給了底層人們逆襲的可能。而如今底層社會的人們太需要一種上升通道了,所以經濟越落後的地區越重視高考是有很大道理的。

高考,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公平的制度之一。這就是中國教育的秘密。它和中國經濟一樣,你需要先看透中國社會,才能看透它的本質和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