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骗人的吗?

了凡四训诵读解析交流


是明代进士袁了凡的训子家书。袁了凡本名袁黄后改名了凡。明万历十四年进士。

袁了凡的一生,对民生,军事,教育,儒释道等方面都有涉猎研究。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曾国藩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除旧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比如今日生也”。

分为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袁了凡虔信佛教,因而布德行善,是他的一生所为。但是他有与一般的佛教徒不同。不是只管修行,不问结果。他认为人的命运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因此的核心思想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有的人认为是骗人的鬼话。可能是由于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引起。其实,就是一本劝人行善积德的书。也是袁了凡集一生的经历,编写出来,教育子孙的书。至于书中所引述的故事是真是假,我们大可不必认真。如果读了此书,对你的人生有所启示,也就达到了本书的效果。

个人浅见,欢迎指正!


雲淡風清29


约八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听了一场智广阿阇梨的《了凡四训》讲座,那场讲座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了凡四训》于我而言,是一条救命的绳,把当时因深陷低谷而迷茫的我拔济出来;它又是当头棒喝,警醒我认真审视自己的人生;它还是一味良药,缓缓医治我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的良心。

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常常随身携带这本书,常常翻阅来对照与反省自己。不得不说,时至今日,我力行得仍然很不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尽管如此,也已经感受到我的命运发生了非常真实的改变,我的亲身经历已经可以验证佛法所言真实不虚。

归纳自己力行的心得与教训,我觉得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每天至少要认真阅读《了凡四训》一次,对照、审视、提醒、鼓励自己。习气的力量是强大的,现代人的恶缘又多,古人“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现代人可能三个小时不读圣贤书,面目就可憎了。所以,每天至少要认真阅读一次,哪怕只是其中的一章也可以。

二、坚持记录“功过格”。现代人心粗眼翳,遇事比较容易对外观察而不对内反省,“功过格”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思维习惯,并且可以让我们的心变得更细腻,觉察到一些细微的起心动念。

三、针对自己某方面的不良习气,每天坚持做几次相反的行为来对治(我个人建议6次以上)。比如以前小气,不肯给予、付出,甚至爱占便宜。那现在不仅绝对不能占别人便宜,同时每天坚持上供下施几次。因为任何习气,不管善恶,都是通过日积月累反复的串习培养而来的,用新的善的行为串习去替代过去不良行为的串习,如同当花园里长满了鲜花时,杂草自然也就会减少了一样。一定要大量地长期坚持做某种正面行为,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当不断坚持上供下施时,上供下施的心力就越来越大,当然回来的也就更多。

四、善事做久了很容易成为“老油条”,身做心不发,或者口说心相反。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一颗心调整为纯善之心,事事为人着想,尘尘与人方便,不断削弱自己的我执、对治自己的烦恼去成全、随喜他人。

五、特别忌讳总拿传统文化的标准去衡量、批评、腹诽别人,这样做有很多坏处,首先你衡量一次别人,对别人评头论足一次,你就失去了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其次旧业之上又添新业,折福折寿;第三你总活在一个抱怨的世界里,而不是一个感恩的世界中。

六、《了凡四训》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讲改命的原理,第二章讲改过,第三章讲积善,这三章都是方向性的、原理性的,但第四章却突然笔锋一转,讲到了一个具体的品质——谦虚,由此可见,“谦虚”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有多么重要!但这往往是现代人最缺乏的,哪怕知道也很难真诚的做到。以我个人多年的修行,我深深体会到,智慧的学习重在力行,如果做不到,改变命运几乎不可能。

以上便是我力行《了凡四训》的一点心得,浅薄之见,贻笑大方。


开卷品易


了凡四训就算记录的是真人真事又怎样,这个故事只适合袁了凡一个人罢了。古今中外,再看看你周围的人和事,有多少人是披着羊皮的狼,不照样日子过的比谁都好。我老板,吃喝嫖赌,包小三,生意红红火火,儿子重点本科,老板娘也通情达理,是个大家闺秀。这他妈谁不羡慕,你要说他做善事吧,他也做了,但我觉得他做的不是人的事更多,如果说做善事能和自己做的恶事相抵消,这不就违背了佛道的原则吗,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这不是给自己打脸吗。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他的子女或者轮回转世会倒霉,你说这个虚无的东西有什么用,他儿子已经自己创业开始盈利了,如果有下辈子的话,都已经清除记忆了,即使是他,那其实也不是他,能懂我的意思吗。这种人多了去了,不只是我老板,例子再举也无意义。

最后,我不是劝大家做恶人,我是希望大家做善人,包括我自己也是个挺善良的人,发现老板这些事后,我是第一个阻止他的人,结果可想而知我背开除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和命,只要不违法乱纪,就大胆的走下去。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绝不做恶事,偶尔做善事

所谓的轮回善恶论,也希望大家不要太较真,把这一生活好,把父母照顾好,把妻儿照顾好,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报,这才是一个人应该做的最伟大善事。如果每个人都最好了,世界将不会再有仇恨和丑恶


鸡蛋木耳盖浇饭


我认为《了凡四训》不是骗人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观点不正确,这是作者的认知问题,并不是作者有意去骗人。作者积极的对待人生态度是可取的,只是有一些做法太天真了,根本实现不了,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余问日:然则数可逃乎?

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按:命不由我作,谁想什么时间出生,就什么时间出生这是不可能的事。下面一句是曲解了佛教的本意,佛祖的本意是众生都可以成佛的,不是求什么得什么的意思。

何为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日: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告之日: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按:这是错解了善恶的本质,有益于人,这不叫善,这叫好人好事。何为善,不知道,不懂得做恶为善,比如人之初,性本善。依据佛门的规矩而做为善,比如佛门中的十善道业。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

按:这可能吗?太理想化了,太不现实了。

就举这几个例子吧!





寂语堂斋




《了凡四训》现在流传的挺广,都说积德行善,可以改命。人们都打心里相信了,可是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则很难说。

从故事看,袁了凡,是真人,他说的话,也是真话,是他的生活经验之谈。他写了这本书,属于家书,本身也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看的。所以,没有什么理由需要来骗人。要真正明了《了凡四训》,就需要有一个过程的理智认识。这样呢,就不会落入鸡汤式,如果人们只当鸡汤文来看,当然就是不可信的了。

行善积德改命,本身就是对的,也是可以操作的。但是呢,一般人做的并不彻底,这就是不能改,或者改也不明显的最大原因。有一个比如,煮开水,一定要有到一定的热度,才可以使得水沸腾。朋友们认可吗?如果没到那个程度,那即使煮一个月,一壶水永远也煮不开的。

我们看袁了凡先生,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定力的人,他对自己的命运无奈的时候,可以在寺庙里,一坐几天,不起来。这样的毅力,定力,有几位朋友做的到啊?所以,当他相信行善积德可以改命的时候,他可以连续几年用功过格严厉规约自己,直到最后,没有过。所以,他的命改了。

所以,朋友们,要想行善积德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不是也要有一点毅力呢?如果没这份毅力,那就要通过学佛培养啦。那么,自然就对《了凡四训》没有疑问啦。本人命理师陈一宏,欢迎关注交流。


命理师陈一宏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全书共四个章节,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徳之效。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袁了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个前提必须多做好事!

了凡四训可以看做是劝人向善的寓言故事。但是之所以他能够得以流传至今,因为他本身就是给我们导入了一种意念,相信命运更要相信因果,只要坚持做善事,必然会持续结善缘,最终会结善果!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读过了凡四训的人必然会在心田种下积德行善的种子。在浮躁不安的世界中找出本真!找到淡然处世的良药。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风光亥卯未


应该分几件事来看。

里面最难以置信的是孔先生给了凡算命,把考第几名都算准了,如果知道了注定考第几名,难道加倍努力学习,也不能提升名次吗?或者不努力了,名次也不会下降吗?所以这件事存疑。

了凡拜访云谷禅师这件事应该是真的,因为有云谷禅师的弟子给云谷禅师写传记,里面提到了这件事,有旁证。

记功过格的事应该也是真的,毕竟记了那么多年,他儿子肯定是知道的,不可能在写给他儿子的书里瞎编。

所以唯一存疑的就是孔先生算命这件事,不能确定真假,但这也是了凡四训所说的理论的基础,如果有他母亲或妻子的旁证就好了


荷风莲影



看观YANG


《了凡四训》虽然不能说他写的就是对的,但是也不说是骗人的,因为积德行善毕竟是个好事儿。


我是宿命论者,所以我一般站在宿命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命运是宏观的,大方向上是固定的,而积德行善只是一种微观的调控,并不能起到完全改变的效果。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第一还是宿命,命局已定,剩下的都是范围内的修改补充微调控。

比如本来是个乞丐命,行了好运,能要来两碗好吃的,能温饱罢了。


大的命局观,不是你努力改变就能实现的,俗话说:“得千金必有千金之命,得百金有百金的命。”


所以,不能说《了凡四训》是骗人的,只是它改变不了你的整体命局趋势,能够让你所在的命局中微整罢了,最多做个大型的整容手术。也仅仅是范围内影响罢了。


术数天地


人们常常把不顺归咎于命运,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如果有,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走进《了凡四训》,或许有所感悟,这本书被称为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它是明代创世之作,几百年来流传至今!

《了凡四训》介绍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讲的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以此来教戒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袁了凡先生还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书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包含了儒、道、佛三家学说,成为数百年来影响无数人的励志宝典。

袁了凡真名叫袁黄,父亲病逝,为了满足父亲学医的心愿,放弃学业去卖草药,遇到了第一神算子孔先生,孔先生给他算命:袁黄以后是仕途中人,如果继续读书明年就可以中秀才。

孔先生见到袁黄母亲,算中袁黄小时候很多事情。母亲便同意凡去赶考,结果真的中了秀才,随后多次考试都跟孔先生预测的一样,一家对孔先生非常信任。

后来算到袁黄的未来:53岁寿终正寝,终身无子。后来经过了几件事情,让袁黄也相信了命数,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努力,自然就会有。

直到遇到了一位禅师告诉他: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为善不倦,数就拘他不得。反过来,如果肆无忌惮,怙恶不悛,数也保他不住。定数也可以逃脱,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一个人只要真诚用功,多做善事,没有不感应的。

于是袁黄先生拜禅师为师,获得了摆脱命数之法—《功过格》,把自己的号改为了凡,他每天记录、反省自己的功与过。每个月总结一次,将功抵过。

在一次科举考试前,孔先生给他算的是他会考中第三名。

但是袁黄回到家中,立誓要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按照禅师说的认真、用心的去做,结果这次他竟然考了第一名!

接下几次事件孔先生都算的失灵了,了凡先生就更加相信:命运是可以改造的!

再后来他不断立誓行善,不仅顺利得子还考上进士,不断升官。甚至还活到了73岁,多活了20年。

这都跟袁了凡踏实用心行善有关系,他一生做过无数善事,而且心怀人民,为民做实事,深得百姓们的爱戴。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训诫后人。

130年后,一名叫曾国藩的青年,也是读了《了凡四训》后,奋然振作,精勤砥砺,终成擎天伟器。曾国藩读《了凡四训》后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了凡四训》就这样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因此而被誉为"中国三大善书"之一。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读到《了凡四训》并将其作为人生指导。他后来在其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写的《了凡四训》,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了凡四训》认识

明清小说大多有浓厚的因果思想,所以小说结局必然都是政治正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多的因果现世报显然不可能,不然这世界怎么会这样?所以明清小说是编的,了凡四训也是编的。

《了凡四训》里,改命的契机始于禅师出场,这显然是佛教的传教需要,《了凡四训》就是传教与道德教化的产物。还有一种小本子也是传教士编的,说制造色书的减寿二纪(一纪十二年),朋友在一起谈论色情之事三次减寿一个月……太假了,恨不得自己当阎王。

再说行善的机会可不是说有就有的,除了直接给钱好办,其他做好事都需要有机遇,跟升官发财需要机遇一样难。刻意强求就是自私,如同硬搀扶老太太过马路、放生毒蛇到公园里,不叫行善了。认为行善容易,是想当然的纸上谈兵。

别说古人什么都能编,现代人也一样。为了达到宣传目的,任何东西都可以随意编造篡改,学术方面更是。这也是道德至上导致的伪君子盛行,压抑人性。现代社会大力提倡法治是非常英明的,法治能让人成为正常的人。爱财不丢人,取之有道即可,遮遮掩掩的结果,全是变态。

人心存善念,做善事,能改过,这本就是为人之本,而了凡先生这四训也是围绕这一点来讲述。

马尔克斯说过:“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一点感慨

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心善是最好的风水……都是道德教化的教材,罔顾客观事实,这种抹杀真理、颠倒是非的观点不是学术,是鸡汤,是文人、教徒搞出来自欺欺人的。命运、风水,都是客观的,不以善恶来衡量,也不会被人为改变。但凡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只要不是杠精附体,都会对了凡先生成功改命的事迹有所感触,也必然会暗暗努力,自求多福。这是好现象,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会被感动,还有得救。

我对问题的结论就是《了凡四训》里面的改命例子是人为编造的,多是出于让自己能有好报而“行善”的目的编出来的。我的看法就是这样,谁爱信谁信。

还是那句话,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主要因素,不是风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数,而是一个人的"心田",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为。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么编写,它就怎么运行。信什么,行什么,便是什么。干什么,是什么,便成什么。

过去的,已然过去,再悔恨也于事无补,不如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为自己的命运谱下新的一章。至于命运,生在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的人的命运当然不一样,但既然无法选择出身,那就坦然接受,努力提高自身。在当下,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已是最大福报,再加上努力奋斗,人生又是一番天地。一撇一捺,人易写不易做。但既然生而为人,就算艰难,命运也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