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軟弱的李治躺贏帝位?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


性格軟弱的李治躺贏帝位?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

天下第一陵——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為善,小名雉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第九子,唐朝第三位皇帝。共在位34年(649-683年)。由於李治生性儒弱、平庸無能,導致當政時期大權旁落,皇后武則天垂簾聽政,他死後不久,武后臨朝稱制直至代李唐建武周,成就一代女皇夢。那麼,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偏偏選了這樣一個近似窩囊廢來接班,還差點把大唐江山給斷送了?而李治真的就如歷史所說的那樣是一個窩囊廢嗎?

太宗李世民的心頭病


性格軟弱的李治躺贏帝位?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唐太宗親手射殺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在血泊中登上太子之位。兩個月後,唐太宗即位。唐太宗在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時,無力反抗的唐高祖李淵曾憤恨“詛咒”過李世民,大致的意思是,做人做事要摸著良心,別亂了規矩,當心現世報,你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會在你和你的子孫身上遭到報應的畢竟舉頭三尺有神明,看看蒼天饒過誰。這本是李淵一時的憤懣之詞。但卻不料一語成讖。毫無疑問,這句話李世民的心理留下了足夠大的陰影面積。

李世民清楚地記得,當初征戰天下的時候,是我李世民出生入死、東征西戰,是我李世民率領弟兄們浴血奮戰才打下這花花江山的。原本我就無數次在心裡抱怨過“恨己不早生”,到底前世是哪個混蛋制定了“立長立嫡”的接班制度。然而,自武德六年以來,大哥李建成不再是那個溫良和順的大哥了,他開始逐次削奪我的兵權了,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地拉攏謀臣猛將了,大哥是在借太子之位開始對我形成彈壓之勢。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不會坐以待斃的,我更不心甘。但是父王為什麼始終偏向於大哥呢?即便是在楊文幹事變後,都不願意把接班的機會分一點點給我?

玄武門事變是一次十足的政治大冒險,但還好我僥倖成功了。我知道這次事變之後,我們父子的關係徹底地決裂,為了自己的政治安全和生命安全,我只能逼你退位。但是,當初你們不是同樣逼過嗎?如果父王你的有意偏袒,如果不是李建成才不配位卻又咄咄逼人?又豈會有今日的血流成河、兄弟相殘、父子離心?我錯了嗎?我沒有錯!因為勝利者是沒有錯誤的,既然你我父子永遠不能同心同德,那還不如再不相見,各自安好。既然對我有如此大怨氣的“詛咒”,我也會好好證明給你看的……

貞觀元年,唐太宗依定製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當時,太宗諸子還小,他也不可能仔細考察每個皇子的德行。然而,隨著諸子成人並有了自身的巨大勢力後,矛盾衝突隨之顯現了出來。十多年後,唐太宗開始面臨當初與父王近似的抉擇,立長還是立賢?他似乎開始理解父王當年的心情:依制——只能立長!可是他又不願意看到才華橫溢的魏王受到東宮的壓制,因為魏王有他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糟糕的事情還在玄武門事變上,自己的這種流血政治會不會成為兒子們效仿的對象

?有了這個心頭病,唐太宗終其一生都在竭盡全力地維護著李承乾的的太子之位,同時又毫不掩飾地寵愛並呵護魏王李泰,以防止因為怨恨再次發生流血衝突。只是即便是偉大如李世民這樣的一代雄主,他依然低估了權力的慾望有多可怕。

太子李承乾的騷操作


性格軟弱的李治躺贏帝位?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太宗即位後,長子李承乾被立為太子,時年八歲。為了培養李承乾,唐太宗可謂煞費苦心,不遺餘力。李世民首先選擇年高望重的李綱為太子少師。李綱的教育內容大體上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為主,師教嚴肅。“每談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當時年幼的承乾未嘗不“聳然禮敬。”唐太宗對承乾虛心接受師教,最初是滿意的。

然而,承乾生於深宮大內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成人以後缺乏乃父那樣弓刀躍馬,千里馳騁,接觸民間,目睹社會動亂、民生疾苦的閱歷,故而目光短淺、識不及遠。再加上親眼目睹父親對逐漸成年的弟弟們的偏愛,而自己只是一個腿有殘疾而有損聖顏的長子。有些優勢哪怕再不突出,也是絕對優勢。這一點李承乾顯然沒有清醒地意識到。於是,心理逐漸在壓力和自卑中失衡了。及長,好聲色,漫遊無度,然懼太宗知之,不敢見其跡。每臨朝視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後,便與群小廨下。而且承乾想方設法閉拒進諫規勸,十分的自閉和自傲。

顯然,即使唐太宗發現了承乾的某些劣跡後,也並沒有放棄對他的期望與培養。貞觀五年六月,太子少師李綱病逝,唐太宗把教育太子的重任委之於左右庶子于志寧、李百藥的肩上。李百藥針對承乾頗為留心典籍及愛好嬉戲的特點,寫了一篇《讚道賦》以古來儲君成敗之事來諷諫承乾。唐太宗對此十分賞識,然而李承乾依然我行我素,于志寧、李百藥只好灰心離職。

一面是不言放棄的父親,一面是自甘墮落的兒子。唐太宗任務太子仍有可塑的希望,認為只要有名師的指點,總可匡正果實。於是又物色了中書侍郎杜正倫為太子右庶子。杜正倫曾為秦府文學館學士,貞觀初以不畏觸犯逆鱗而聞名朝野,唐太宗起用杜正倫的用意在於“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卿等不可不極諫”。設身處地為承乾著想的用心可謂良苦。這時,李承乾這個“好聲色”而走上了“奢縱日甚”浪蕩歪道的太子,對於杜正倫的規諫完全聽不進去了。杜正倫因而採取了從正面誘導的方針,著力彌補承乾“

不聞愛賢好善”的缺陷。但是屢次開導都沒有奏效,最後只得彈出底牌,想用乃父的私囑來威懾他,冀其震懼,改過自新。但李承乾作表奏聞,打了小報告。太宗難堪,只得遷怒與杜正倫,貶為州官,以示懲罰。

即便經此一波三折之後,唐太宗還未完全失去對李承乾的希望,又選定當代宿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以匡其失。孔穎達堅守諫職,“每犯顏進諫”,面折承乾。就連李承乾的乳母認為其措辭過重了,給李承乾的壓力太大了。但孔穎達不為所脅,反而“諫諍愈切”,並借撰《孝經義疏》之機,“因文見義,愈廣規諫之道”。可惜這麼好的老師感動天感動地感動了唐太宗(太宗聞訊後,深為嘉納,賜孔穎達帛百匹、黃金十斤),卻依然沒有感動李承乾。無奈之下,唐太宗只得另尋名師。貞觀十二年,遷孔穎達為國子祭酒,遂命著名諫臣張玄素為太子右庶子。

在極度的自卑和慾望的雙重擠壓下,李承乾最終還是走上了父親的老路。在他的內心,可能沒有任何事情比“證明給父親看——我可以”更有意義了。但是,遺憾的是,他的父親是亙古未有的一代雄主,李承乾的謀反只是一個鬧劇。可即便如此,唐太宗依然沒有處死李承乾,只是流放。

魏王李泰的神助攻


性格軟弱的李治躺贏帝位?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

李泰也喜歡這種文藝範

四皇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史載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寵冠諸王”,是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李泰好士愛文學,太宗就讓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著有《括地誌》

由於寵祿過驕,屢次遭到大臣的進諫阻擾。在得知哥哥失寵,便想盡快取而代之,一方面讓手下廣結朝中大臣,為自己做太子造輿論,一方面又與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20餘人結成死黨,形成顛覆太子的一大勢力。在太子李承乾終被太宗廢黜後,李泰似乎成為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他每天都到宮中伺候,進一步討得父皇的歡心,太宗本來就喜歡他而當面表示要立他為太子。不想,這一提議卻遭到了朝中地位顯赫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的反對,他們主張立九子晉王李治。

如果說李承乾是廢於自己的太不自信、狗急跳牆,那麼李泰就是毀於自己的過於自信、狗與張揚。

從種種歷史記載和行為表現來看。李泰實際上是有一個政治爭權者的基本才華和資質的,但是一個過於自信而急於表現自己的人,往往容易一腳踩空,往錯誤的方向使力。這或許也是李泰得不到舅舅長孫無忌等權貴們的支持的原因。要知道這些人都是政治場上的老油條了,洞若觀火。事實上真正支持李泰的凌煙閣功臣只有張亮一人而已。

面對突然出現的“黑馬”李治,亂了方寸的李泰竟然拿李治跟李元昌(李世民的弟弟,參與了李承乾謀反)關係不錯為藉口,威逼李治退出太子之爭。結果這件事被李治巧妙地告訴了唐太宗李世民,極大地損害了李泰在父親心中的形象。而且,在李世民與其的一次政治談話中,李泰還在李世民面前宣稱“我當了皇帝以後就殺掉我自己的兒子,然後把皇位傳給我弟弟李治。”結果這句話當時就被李治的重要支持者褚遂良抓住不放,指出此言違反天理人倫,只有虛偽殘忍的壞人才說得出來。

而李世民也不會天真到會相信這種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虎毒尚且不食子,為了皇位,連親兒子都殺。對於自己的弟弟能善待愛護到哪裡去?

李世民又回想起,廢太子李承乾在被流放的前夕,唐太宗曾經專門找他談了一次話。李承乾對唐太宗說:“身為太子之尊的我所以會謀反,就因為魏王李泰的逼迫。如果陛下立李泰為太子,那就是中了他的奸計。”同時李世民腦海裡也又回想起那個讓自己又愛又恨的父親對自己的“詛咒”。一方面李世民認為國家也需要一個仁厚的君主,一方面為了讓嫡子們共存,所以李世民最終選擇了九兒李治,而李泰最後被“政治隔離”。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後進封濮王。高宗即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死於鄖鄉,高宗追贈為其太尉、雍州牧,諡曰恭。

為什麼一定是李治?


性格軟弱的李治躺贏帝位?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

指點江山的唐高宗銅像

李世民與后妃們共生有14個兒子,依次是太子李承乾(619-645年)、楚王李寬(619-?年)、吳王李恪(619-653年)、魏王李泰(620-652年)、齊王李佑(?-643年)、蜀王李愔(?-667年)、蔣王李惲(?-674年)、越王李貞(?-668年,武則天稱帝后發起“越王之亂”而被滅族)、唐高宗李治、紀王李慎(?-689年)、江殤王李囂(?-632年)、代王李簡(?-631年)、趙王李福(?-670年)、曹王李明(?-682年)。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系由聰明賢淑的長孫皇后所生,其餘均出於後宮妃嬪。

根據立嫡立長的傳統皇位繼承製和李世民的夫妻感情以及政治利益,太子在沒有不可抗拒的原因的前提下只能是長孫皇后的嫡子。

首先,李世民深愛長孫皇后,有多愛呢?貞觀年間頒佈《氏族志》,規定皇族李氏與後族長孫氏的門第高於五姓七宗等門閥。

其次,李世民政權的基盤來自武德年間的秦王府舊部,而這個秦王府舊部成員包括了關隴貴族和山東豪傑兩大集團,這個秦王府舊部後來也就是玄武門功臣集團,在玄武門政變前長孫皇后親自鼓勵將士,諸將莫不感動,事實上與玄武門功臣集團綁在了一起。之後長孫皇后也是這麼做的,比如力保房玄齡。咱就不談長孫無忌、高士廉這種長孫皇后的實在親戚,就是尉遲敬德、程知節、王君廓這幫秦王府舊部也絕不希望將來繼位的君主和自己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隨著,李承乾、李泰的先後自我作死,李治順理成章成了李世民最合理也是最無奈的選擇。當然,即使唐太宗確立了李治太子的地位,併為他日後當皇帝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他內心對這個性情溫和和天賦不高的兒子不甚滿意,認為他過於儒弱,將來恐怕難有作為。

於是曾經一度想改立三子李恪做繼承人,因為他認為李恪在許多方面和自己相像。但是,李恪生母為隋煬帝女兒楊氏,為庶子。庶子的身份和他外公的身份都是硬傷。這個想法自然而然遭到長孫無忌等權臣的強烈反對。當然,我估計李世民也就是閒來無聊想一想而已。

經過李治自己的努力和長孫無忌等人的權力輔佐後,李治終於在太子的位置上穩如泰山了。太宗東征高麗時,留太子鎮守,表現也很出色,而且太宗對太子的孝道也是稱讚的。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病重,對於懦弱的太子還是放不下心,要為他做好人事安排。太宗對李治說:“李世績才智過人,但你對他未曾有絲毫恩惠,恐怕日後難以真正為你效力。為此,我現在把他貶到外地,等你做了皇帝,再把他召回做宰相,他或能對你感恩。”太宗臨死前,又把積極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叫到跟前託以後事。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年22歲。

李治的支持者不僅立場堅定,而且政治影響力極大。褚遂良是政治新星兼江南士族的代表,馬周是政治新星兼庶族地主的代表,李世勣是凌煙閣功臣之一、貞觀三大名將之一、軍方的代表。而最厲害的就是凌煙閣第一功臣、唐太宗的密友兼大舅子長孫無忌了。這些足以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唐太宗的意願。因此在確定太子人選後,唐太宗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李治你要謝謝你舅舅,你舅舅同意你做太子了

。”

這些就是為什麼一定是李治的原因。

李治真的弱懦無能嗎?


性格軟弱的李治躺贏帝位?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

屢遭誤解的李治無所謂

李治懦弱個鬼啊!大唐最大疆域就是在李治手裡完成的。滅西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永徽之治,去除關隴門閥的勢力,不僅是大唐在他手上達到極盛,甚至是華夏王朝的極盛都在他手上完成的。

《新唐書》的歐陽修說一世英明的唐太宗晚年犯了一個大錯誤,選了一個“昏童(傻小子)”當太子。真的是小看了李治!

一個弱懦的人,敢在父親健在的情況下私通自己的庶母

一個弱懦的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娶自己的庶母,並立為皇后(廢王立武的事絕對不是換個老婆那麼簡單,王皇后在李世民生前就得到高度的認可,出身於唐朝最有名的“五姓女”【唐朝人的夢想就是中進士,娶五姓女】,其家族世代於李唐王室結為姻親,是關隴集團的軍事代表)

一個弱懦的人,敢在不到三十歲,就把自己權傾朝野的舅舅和關隴貴族一鍋端?

一個弱懦的人,會大膽提拔自己的親信,會極力開拓自己的文治武功?

世人對李治有所詬病,說其弱懦無能,主要還是成一種結局導向出發的,因為武則天最後篡位成功,李唐江山旁落他人。而對於李治來說,大臣是靠不住的,可能結黨謀反。兒子是靠不住的,可能奪嫡可能奪位,外戚、兄弟們是靠不住的,可能作亂。宦官也是靠不住的,可能架空自己。——還有誰靠得住?——只有自己的老婆,

在武則天之前還從未有老婆奪權的先例。呂后等人都是在丈夫死後才以太后身後掌權的。

武則天就是他李治的頭號打手,而且有個極為難得的優點——武則天和孃家關係極差,十分討厭自己的兄弟們——武則天和一般的后妃外戚在這點上是不同,這也意味著武則天即便奪了權,她的權力也沒有延續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李治敢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權力交給武則天就是看中她在武氏家族中的孤立地位。這也恰恰說明李治的政治高明性。

李治躺贏背後的博弈思考


性格軟弱的李治躺贏帝位?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

大唐盛世

李治是大隱於無形。可以簡單概括為他想讓人知道的天下皆知,不想讓人知道的無人知曉。

李治作為唯一一個在李世民身邊長大的的孩子,對於雄才偉略而又得過不正的父親的心理其實是最瞭解的。他知道父親看重什麼、忌諱什麼。作為排在第三的嫡子,兩個哥哥都是能力和個性同樣突出的典型,在這種情況下,不爭就是最好的爭。

從博弈的角度來理解,打敗對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正面的實力碾壓,一種是穩住陣腳,讓對手自敗。有時候,人設真的很重要。李治的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舊唐書.高宗本紀》)、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舊唐書.高宗本紀》——當了太子,則對答如流)、無為“自今太子失徳,藩王窺視者,皆倆棄之。”——《資治通鑑》——

一心一意對上恭孝,對兄親和)都是其實力和智慧的體現。

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這就是高宗,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偉大而且具有超高智商情商的皇帝。其在這場本沒有太多希望的權力之爭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泰然、坦然和自然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能夠因勢利導、順應時勢其實就是最好的戰鬥方式真正的改天立命一定是建立掌握絕對權力和實力的基礎上的,一如登基後的李治。

掩卷遐思,浮想萬千,不知所云,誠惶誠恐。我是老易說事,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