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性格是怎樣的?

lucky小默


張學良出生於1901年,其父張作霖辛亥年後,藉機上位,不但做上了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並逐步將東三省納入麾下,成為名震一時的“東北王”。

 

張學良個性和性格可以按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事件看出:

 

年少輕狂,膽大敢為,無所顧忌:

如其自身所述:“我可以把天捅個大窟窿。你讓我捅一個,我非得捅兩個不可。我對於中國的傳統禮教,接受得不大多。自幼就具有反抗的性格,反抗我的父母,反抗我的老師,甚至反抗我的長官。……凡不得於心者,自以為是,輒一意孤行,不顧一切。”

 

參考事件: 血濺老虎廳

1929年1月10日,曾被張作霖倚為左右手的東北總參議楊宇霆及黑龍江省長常蔭槐一同來見張。在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的問題上一番爭執後,張竟命衛士在老虎廳將兩人全部槍殺。

事後,奉系元老張作相也忍不住質問說:這事做得是不是有些過頭?張聽後奮拳擊案回答:“此事如果辦的不對,當向東三省父老請罪,但我自信沒有辦錯!”對於各方的反應,張也曾為自己的衝動感到有些後悔,他曾感慨地對部下說,“咱們可是要好好幹了。不然,太對不起地下的楊、常二人了!”

 

 

小事精明,大事莽撞:

參考事件: 收回中東路

張作霖被炸死後,東北軍元氣大傷。為了讓奉系儘快走出困境,新上位的張決定徹底解決中東路問題,以樹立自己的威信。1929年初,張派人強行收回了中東路沿線電話權和氣象觀測站。由此,張認為蘇聯態度軟弱,並不可怕。當年7月7日,張專程趕赴北平與蔣會晤,得到蔣出兵撥款的保證後,於7月10日,張單方面宣佈:由於蘇方違反《奉俄協定》中不得在中國宣傳“赤化”等項規定,中方將收回中東鐵路管理權。

可惜的是,張與蔣都低估了斯大林在維護其本國利益的決心與意志。當年10月,中東路戰爭爆發。在蘇軍的打擊下,東北軍以慘敗而告終,中東路也重新回到了蘇聯手中。

 

明哲保身,大節有失

參考事件:九一八事件

在“九一八”事件中,人們以為張學良集家醜國難於一身,理當抵抗。蔣介石電令張學良不許抵抗,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退守錦州,張學良順從 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東北三省迅速淪陷。後來人們那就把歷史上的 9 月 18 號當作了國恥之日。

在“不抵抗政策”中這個事件上,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是,蔣介石的強行指令,張學良不得抗命,只得奉命而為。二是,這屬於張學良和蔣介石在面對日本威脅問題上的共識。 張學良“不抵抗”,是由於東北軍沒有能力單獨抵 抗日本的軍事攻擊。日本最希望能夠挑起戰端,所以不斷升級挑釁行為,而張一 旦與日本開戰, 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結果只會是丟掉東北 的領土和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藉口。張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憶錄中說,“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 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

 

大義凜然,率性敢為

參考事件: 西安事變

1929年中東路戰爭的慘敗,讓虎視眈眈的日本看出了東北軍的虛弱。而在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後,張命奉軍入關支持蔣。趁關外空虛之際,日本關東軍隨即發動“九·一八事變”,繼而侵佔全東北。

東三省的淪陷,不僅讓東北軍的實力大為縮減,同時也令張的聲望跌入谷底。在之後數年中,東北軍四處轉戰,但對手並非日軍而是幫著蔣打內戰。由此,包括張在內,東北軍內部大都對蔣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有著一肚子的怨氣,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敢於扣押蔣,這也只有張這種個性的人才能做得出來。正如其所說:“我從來不像人家,考慮將來這個事情怎麼地。我不考慮,我就認為這個事我當做,我就做!……孔老夫子的三思而後行,對我一點用處也沒有,我是要幹就幹!我是個莽撞的軍人,從來就不用考慮這個字眼。”

所幸的是,在各方的協調下,“西安事變”最終獲得和平解決,蔣在宣佈接受“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主張後獲准離開西安。而在蔣的專機即將起飛前,本次事件的主角張竟決定隻身護送蔣返回南京。這戲劇性的一幕,幾乎讓所有人為之大跌眼鏡。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既要看到張學良輕狂莽斷,明哲保身引發的一系列事件,也應承認其在西安事變中起到聯共抗日的關鍵性作用。






人文礦工


張學良生於1901年,其父張作霖是東北王,由於父親的顯赫地位,張學良從小就天不怕地不怕,個性極其張揚。據說, 長大後的張學良更是膽大敢為,無所顧忌,自幼就具有反抗的性格,反抗我的父母,反抗我的老師,甚至反抗我的長官。……凡不得於心者,自以為是,輒一意孤行,不顧一切。

作為家中長子,張學良從小就受到張作霖的極大重視。在其16歲時,張學良即投入營伍,後又被送到東北講武堂學習軍事。畢業後,張學良被任命為衛隊旅旅長,時年不過20歲。

由於生在了戰爭年代,那時的張學良年輕氣盛,,他並不甘心日、蘇在東北特權的繼續。在他看來,中國雖打不過日本,卻未必對付不了蘇聯,如果把中東路收回並增強了自己的力量,再轉而對付日本,東北的事情就好辦得多。正如他後來在回憶錄中承認的,當時“很想施展一下子”,“想把東北的地位提高,就必須打一仗,而且還要打贏。”

敢於扣押蔣介石,這也只有張學良這種個性的人才能做得出來。正如其所說:“我從來不像人家,考慮將來這個事情怎麼地。我不考慮,我就認為這個事我當做,我就做!……孔老夫子的三思而後行,對我一點用處也沒有,我是要幹就幹!我是個莽撞的軍人,從來就不用考慮這個字眼。”

曾有一人與張學良打過交到在回憶錄中說到:“張在關外,是處處有權有勢。論出主意,他父親張作霖八成是要聽他的。也許乾脆是言聽計從,十足照辦。論經濟,他即是東北王。說啥有啥。只有人求他,絕無他求人的時候。自從來到關內,感覺處處在受苦受罪。他不會覺得他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並不深入和允當。而只感覺到不能發揮高見,只有聽命受訓的份兒。再加前途茫茫的艱難,下級幹部議論紛紛的諷刺,他的頭腦,不能冷靜。他心中的煩悶和苦憤已經是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

所以由此可見“張學良”是一個敢做敢為的愛國中國軍人。一個受人尊重的楷模!




全影看劇


張學良曾是我嚴重高估的人物。原於張楊發動西安事變,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有大功於囯,所以很贊同張學良是民族英雄。但細想:

一、張的東北軍,在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丟棄東北三幹裡山河三千萬人民,是絕對不可以原諒的。後來張指揮的熱河抗戰,三十萬東北軍鬧出了讓128名日軍佔領熱河首府承德的最恥之戰!

二、張學良跟隨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東北軍參加事變的,都是張的親信將領,但這些親信將領,後來絕大多數叛國投敵。古云,不識其主觀其奴,奴之如何,張離不了十之八九。西安事變建立的抗日統一戰線,未必是張學良所要的。

張學良這個“民族英雄”,值得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