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亮剑》是抗日神剧的开端?

静候佳音yyy


《亮剑》是抗日神剧的开端?

首先,亮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一点我们不用怀疑。它能够在抗日剧里面多年以来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电视剧,这和它的质量是分不开的。

其次,我们也不用去找理由说《亮剑》是完美无缺的电视剧,因为它确确实实的存在一些的不足。

美中不足的原因很多:小说改编一定会有一些主观的色彩,不同于历史纪录片,不在于完全一丝不苟的反映真实事件。再加上一些作者和编剧的认识有限,所以才会有一些的不完美地方存在。

但是如果这些瑕疵被定义成神剧的话,或许有些吹毛求疵了。

《亮剑》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抗日作品之中脱颖而出,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说别的,单论演员这一个项目就足以吊打后面的大多数抗日剧。

实力派演员李幼斌(饰李云龙)、何政军(饰赵刚)和张光北(饰楚云飞)等等一系列的老戏骨,用真正的演员精神诠释了这部作品,这一点已经把《亮剑》送上了一个里程碑地位。

紧凑合理的剧情,根据真实的人物故事改编,让我们对于战争的距离感没有那么的强。看到结尾,我们感到的是对于战争的敬畏,而不是像某些神剧一样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不知所云。这就是差距。

我们国家的特殊情况给了我们铭记历史的最佳教材,但是那是先辈们用生命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不是我们今天可以肆无忌惮装酷耍帅的本钱。

优秀的作品必然有它优秀的理由,不优秀也是。好的东西能够让我们明白道理,指引方向。这一点《亮剑》做到了,艰苦、朴实、奋斗等等。

抗日战争剧不断的生产,因为有市场。有人看,但是却很少人关注背后的本质东西。或许冯小刚说的对:因为垃圾观众,所以产生垃圾产品。这句话虽然粗糙,但是反应的正是市场经济之下人们对于利益的本能追求。

抗日剧容易过审,拍摄成本低,自带话题效应,有人看。有了这些基础,片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是么?

新的抗日剧,一般套路都是:小鲜肉主角自带光环,一路枪林弹雨,发型都不会乱的那种,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石头打飞机......大把的时间还要用来谈个恋爱啥的。演技不够,颜值来凑。

至于把《亮剑》说成是神剧的开端,显然是不合理的。它是抗日剧的鼻祖,虽然是开端,但是开始即巅峰,后来再也没有这个高度的了。


关于《亮剑》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看点儿历史



影视艺术可以虚构,但应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亮剑》中过于最颠倒黑白。最典型之处有二:

一是黄土坡全歼山崎大队。

在剧中,山崎大队几百人深入八路军根据地内部。被李云龙的独立团全歼。

此战斗的原型,是百团大战后期的血战关家垴。山崎大队的原型是冈崎大队。

冈崎大队几百人深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袭击黄崖洞兵工厂。

彭德怀命令129师围歼冈崎大队。刘伯承指挥129师两万人强攻关家垴。八路军阵亡2000人。击毙击伤日军二百多人,其中日军阵亡60人。日军支援部队赶到,被迫八路军撤退。此战是八路军打的一次败仗。

但在《亮剑》,却成了八路军的一次胜仗。

二收复平安县城。

日军在抗战后期,精锐部队都调往东南亚,与美军作战。在中国战场上兵力吃紧。于是主动放弃了很多战略地位不高的县城。八路军乘机占领了不少县城。

日军在县城里有驻军。八路军强攻后占领的县城。一座也没有。

所以,有人戏称《亮剑》是中国最早的抗日神剧。此言不虚。


杨朱学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亮剑》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主人公则是根据王近山的性格塑造的。

小说改编改编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他其他东西都照搬历史,然而却在最关键的结局上进行扭转。

随便说几个。


击毙坂田

小说里面,“柱子,想想办法干他一炮”,这是《亮剑》中李云龙的经典台词。李云龙也正是凭借柱子的“一发入魂”炮弹将坂田大佐送上了西天。由此,坂田联队溃败,

然而,实际上真实历史上八路军发冷炮袭击,意外的炸死了阿部规秀。

但阿部规秀的死亡,对于扫荡并没有影响。

日军余部仍然继续进行了长时间扫荡,攻击力八路军部队。

日军是一支久经战斗,训练有素的成熟部队,任何军官死亡都不会影响大局,迅速就会有人接手。

此次扫荡的结果,仍然是我根据地遭到重大损失。

认为指挥官被炸死,军队就会溃败,那是看过了三国演义小说的结果。



歼灭山崎大队

电影中,山崎大队被包围后歼灭,大队长被打死,方法是使用一堆手榴弹。

事实上,真实的冈崎大队以区区500人抵抗八路军1万多人长达2天的攻击,并没有被歼灭。

反而八路军在日军援军赶到的情况下,被迫撤退。

认为能够靠一堆手榴弹,歼灭占据牢固纵深阵地数百日军,是一种极度没有基本军事常识的行为,普通军迷也不敢这么说。



围攻平安县城

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因为新婚妻子被抓,在没有得到上级的号令的情况下,集结全团兵力攻打平安县城。这一发动,无意中牵动区内的武装力量加入其中(八路军,中央军,晋绥军,地方武装等)。中国方面出动了1个整编旅,5个主力团,6支地方武装约2万人。日伪方面出动了1个师团(实际上并未参战),2个联队(实际上并未参战),1个大队,2个混成旅,1个守备旅约3万人。最终以李云龙妻子牺牲,中国军队伤亡一万人的代价获得胜利。

真实历史是益子挺进杀人队突袭八路军军部,造成重大损失,包括左权将军牺牲。


而实际上,益子挺进杀人队并没有受到歼灭,八路军也没有围攻县城,杀人队是全身而退的。

这个什么平安格勒战役,也是作者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任何人都知道,八路军的军纪是非常严格的。李云龙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调动自己部队是完全可以枪毙的,也不可能成功,政委是吃干饭的?

其他八路军部队在没有命令情况下,跟着李云龙胡闹,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实,《亮剑》的水平真的不高,故意将真实作战失败的结局都改为胜利,为什么会火真的难以理解。


萨沙


2005年的电视剧《亮剑》曾引起巨大反响,在播放计数严格的视频网站上,累积播放数已经三千多万人次,估计还要继续增加。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实力派演员李幼斌(饰李云龙)、何政军(饰赵刚)和张光北(饰楚云飞)等精湛的表演。目前两个新版,再也达不到这种高度,反而被评论为“李幼斌演李云龙,其他人演李幼斌”。

《亮剑》的情节符合抗战中的历史吗?

当然,《亮剑》中的很多战斗参考了许多真实的战斗。

击毙坂田

比如第1集的苍云岭战斗明显参考了1939年的黄土岭之战。苍云岭之战,李云龙的部队用迫击炮炸掉了日军坂田联队指挥部,用白刃突击打垮日军士气,从正面突围成功。

黄土岭之战中,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伏击日军,用迫击炮炸死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在日军援兵到来之前撤出战斗。

李云龙的新1团装备和战斗力比不上120师这样的老牌部队,且处于被包围而不是伏击敌人的不利状态,却还能正面突围,是不是拔高了李云龙的作战能力?

也许意识到这样的不合理,设计了迫击炮手王承柱击毙坂田之后牺牲——真正的英雄炮手李二喜是2010年去世的。但是一个炮手的牺牲是不能抵消实际情况的艰难。

英雄炮手李二喜

另外,刺刀突击在电视剧里成了抵消日军武器优势的方法,然而真实情况是,抗战初期的中国抗日武装与日军进行白刃格斗并不占优势。

歼灭山崎大队

李云龙指挥独立团坑道掘进,用3600颗手榴弹消灭死守山顶的山崎大队被一些观众津津乐道,很多人认为这是妙计,然而真实的关家垴战斗中,敌我双方的战术对抗远比《亮剑》高明。

日军的冈崎大队占领了关家垴,并在附近的柳树垴建立支援阵地,把关家垴上的村民窑洞改造成了全封闭火力点,挖了防弹壕。

如果八路军真的掘进战壕推进,那么首先会遭到日军山炮和柳树垴支援阵地的交叉设计,而且战壕推进的进度弄不好是以天为单位推进,最后手榴弹扔不进全封闭火力点,只会白白滚进防弹壕。

真实历史中,八路军在夜袭中摸清了日军工事的特点,之后先重点攻下了柳树垴,消灭了后顾之忧。

正面攻击关家垴未果后,八路军先是从陡峭的悬崖偷袭,然而还是被日军火力拦阻,通过研究地形,发现悬崖壕坎以上土质松软,适合挖掘地道。才以正面佯攻为掩护,在壕坎挖了几个小时地道才打上山顶。

因此,李云龙采用的是不可能成功的战法,为什么就成功了?

3600颗手榴弹?

骑兵连反扫荡

骑兵连反扫荡的悲壮战斗固然令人感动。

《亮剑》中的孙德胜连长断了一条胳膊依然策马冲锋,然而如果真的断了胳膊,大出血和脱水就能让伤员昏迷不醒,根本没法继续作战了。

另外,八路军骑兵因为战马品种和装备的原因,偏向于选择下马机动作战而不是骑兵作战。战斗的原型可能是“四二九大扫荡”中,129师骑兵团加上其他部队有马的干部战士在危急关头上马冲锋。

电视剧里把八路军的规模缩水为一个骑兵连,还要和优势的日军骑兵正面格斗。八路军骑兵战胜日军骑兵的大辛庄之战中,是诱使日军上马冲锋,然后用热兵器而不是马刀伏击日军。

孙德胜

围攻平安县城

这一场战斗被网友戏称为“平安格勒战役”,确实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山本特工队和当时日军的特种部队比如益子挺进队,毫无相同之处,倒是和二战英军的特种部队有些类似。特种兵擅长的是偷袭,不是超人。

刺杀隆美尔失败后的英军特种兵在与意军以及德军的正面交战中没有多少优势,最后只得投降。

李云龙部集合部队,发现扩军数倍,但是独立团不是军分区,实际上是没有权利扩军的。

李云龙部、民兵、游击队、国军甚至还有土匪一起协同阻击日军,却连临时的统一指挥机关都没有,居然能成功收复平安县城,如果是真实历史的话,只怕要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了。

名场面

击败楚云飞

李云龙的新二师在解放战争中击败楚云飞的经过,参考了小说《红日》中的莱芜战役片段。《红日》里的情节是正面进攻对手不顺利,改为多路渗透进攻,然后总攻。

《亮剑》中却直接改为小分队侧翼渗透,直捣楚云飞指挥部。可行性有几成,读者自行判断。

政委和组织能力

《亮剑》中,李云龙一句“生活上的事,都归你管”,让赵刚这个政委成了类似司务长的职务。这对政委是很大的误读。

且不说很多优秀的政委具有出色的指挥能力,政工体系对加强部队的组织能力,思想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另外,亮剑里的抗日地方组织,表现极少。殊不知八路军的全面抗战,就是要把群众充分组织起来,无论是情报网,保秋收,反征粮,还是民兵-地方部队-主力部队这样的选拔机制,都没有什么体现。

场景与道具

《亮剑》中工事可能是借用了某个影视基地里的场地,除了简易战壕,沙袋和木棚子,没有其它类型的工事,连机枪支架都毫无掩护,和真实的作战相去甚远。

战壕

道具方面,鬼子的山本特工队始终穿着跳伞装具,徒增额外的负重。1941年的时候全员装备1943年的美式M3冲锋枪。

山本特工队

日军军官的军服上同时佩戴表明军衔的领章和肩章,而日军根本没有这种样式的军装。

日军的奇怪军装


楚云飞的地方部队在抗战初期就佩戴抗战末期少量装备国内部队的美式M1钢盔。到了内战时代,他们的军装除了和其它影视剧一样错误地采用了小翻领之外,还莫名其妙地使用了硬式肩章。剧组似乎并不明白这一点,还设计了“翻领军装使人轻松”的台词。

M1钢盔

楚云飞的军装


亮剑精神

虽然电视剧的台词反复强调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李云龙指挥作战,几乎没有一次不使用计谋的。

当然,就电视剧本身而言,把上述这么多成功战例,再加上韩略村之战消灭日军战地观光团集中到李云龙身上,结合李幼斌老师深厚的表演功底,给人一种李云龙吹胡子瞪眼,拍拍桌子就打了胜仗的错觉。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近卫步兵师


因为亮剑所描述的八路军抗战,是作者和编剧心目中YY的八路军和抗战模式,。

首先,八路军序列里的“独立团”和教导团、警卫团一样,是为了应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不允许人民军队扩编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变通措施,所谓“独立”是指没有正规番号(八路军的正规番号原本只有3个师、6个旅、12个团,后来晋绥某仗打得好,蒋一时高兴给增加了两个团的番号,但旋即表示下不为例,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列入正规军序列的团就只有这么10个)的八路军正规部队,所谓“独立”是指对KMT“独立”(国府不承认也不发军饷),但在延安方面,这些“独立团”和普通团一样,都要受党的领导,八路军总部的指挥,而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亮剑》里的所谓“独立团”那是真的“独立”,这样的武装在当时的晋察冀是一定会被消灭的,请参看曾和八路合作的赵侗后来下场如何。

其次,在人民军队中一支部队有军事和政治两位指导员,通常政委的地位要高于军事领导,在1942年6月之前甚至一直规定政委在军事活动中也有最后决定权,此后军事活动的应机决定权给了军事干部,但任何脱离了政治主官的自行其是,在八路军铁的纪律面前都是决不能允许的,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有过惨痛教训,请自行搜索邢仁甫和单德贵,而《亮剑》中的政委基本上就是个给李云龙插科打诨的捧哏。

第三,在整个抗战期间、尤其相持阶段,人民军队的主要战法是化整为零,打游击战、麻雀战,避免攻坚,华中最稳固的根据地之一淮南,在大反攻前只攻打过一座县城(来安),另一个华北主要根据地淮海,第一次攻打县城已经是1944年的事了,像《亮剑》那样在“五一大扫荡”前后为了媳妇强攻平安县城的八路军不是八路,是败家子。

第四,如前所述,人民军队有铁的纪律,上下指挥关系非常严格,《亮剑》中让李云龙为攻打平安县城调动整个战区的友军跟着他团团转,别说八路,就是军阀的军队,这样干也是找枪毙。

第五,此后一系列更离谱的抗日神剧虽然情节夸诞,但基本上都是按照”亮剑模板“设置的,即”独立团“、”政委捧哏化“、”没事打县城“、”下级调动上级“。

同时代杰出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是《历史的天空》,而不是这部莫名其妙的东西,


陶短房


这不是神剧。

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如果这一点你不承认,往下你就别看了。在这个前提下,八路军和日军作战,取得胜利没有什么不可能。从二七年共产党打响第一枪开始,到李云龙时期,共产党的部队从领导到士兵,哪个不是从血雨腥风里过来的?可以说,共产党部队的各级指战员经过大浪淘沙,留下的全是精英,再加上战略上正确,说这支部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部队,也当之无愧,这一点,在抗美援朝时期得到证明!当然,胜利的代价就是我们士兵的生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更何况是异族的统治,虽然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的领土,但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作为共产党,建立根据地,进行敌后反抗,那是看家的本领,这对于正面战场的战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说,这部剧里也没有什么明显违反常识性的东西。李云龙天生会打仗,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大量的李云龙,就没有后来的胜利。赵刚,高级知识分子,参加到八路军里,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文武双全,不但能把党的战略意图不走样的贯彻


学志9764


我觉得亮剑谈不上神剧,但是确实是有错误导向的嫌疑。那就是白刃战!亮剑过分吹嘘我们的白刃战,这导致往后的神剧里真的以为我们白刃战很利害,最后才出现了手撕鬼子的事,从某种意义上看,也确实是可以算神剧的发源鼻祖。

在抗日战场上白刃战更多是一种精神,象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仍然死不旋踵的抗战精神。但是呢,由于我们的战士体质差(吃不饱饭营养不良),武器差(武器五花八门),训练不足(大多是野路子)导致跟日军交战的时候非常吃亏。

根据抗日战场上的实际反馈情况来看,一名日军士兵手持三八大盖带刺刀的标准装备情况下可以1挑3~4个我军战士(吃得好身体素质好);2个日军则可以挑8~9个我军战士;3个日军士兵则可以挑15~20个我军战士,而且人越多对他们越有利。因为日军是正规化训练出来的,武器装备也整齐(清一色的三八枪配刺刀),有组织有战术配合。在整个东亚战场乃至全世界,日本兵的单兵拼刺刀打白刃战实力都是一流的,且自成一档,在这个方面连美国跟苏联都得靠边站。

也就是说,跟日军打白刃战恰恰是以我之短攻彼之长。在整个真实的抗战战场上,我们每次对日军打白刃战,大多以惨败告终!整个亮剑里最真实的一句话实际上就赵刚在李家坡战场上说的那句,能用枪解决战斗的就尽量用枪解决战斗!


优己


个人觉得如果有这样的评价感觉是不负责任的评价。为何要把抗日神剧的锅扣给《亮剑》呢?抗日神剧跟《亮剑》有啥关系?

不否认在《亮剑》中李云龙黄土坡全歼山崎大队和击退坂田联队有些许夸张,毕竟那个时候日本侵略者的实力尤其是坂田联队的实力是真的强,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完成了其他八路军都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个是有点夸张,但不能否认的是,这部电视剧绝大部分都是以真实为主吧。

个人觉得《亮剑》这部电视剧拍的很真实,尤其是在打日本鬼子上面,要知道在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因为吃穿问题,可以说是吃不饱穿不暖,身体素质都很差,还有装备简陋的问题,很多选择幸存的抗战老兵和一些史实上都说,当时的实际情况是3个中国军人的性命才杀得了一个日本人,可想而知当时条件的艰苦,《亮剑》这部电视剧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个真实情况,没有像其他抗日神剧那样一个打几个十几个,而是实事求是,这一点就非常好。

记得平安县城那一集,平安县城守军就只有不到一千人,其中大多数都是伪军,日本人只有不到几百人,李云龙的独立团要花上万人去打,还差点打不掉,不否认有一部分人是去阻敌了,但攻城的人数比日军多太多,还是久攻不下,后面幸亏有意大利炮,可想而知当时作战条件的艰难,个人觉得这些就拍的很真实,剧照以此类似的还有很多,所以觉得说《亮剑》是国产抗日神剧的开端是不符合事实的。你们觉得呢?





阳阳Vivian聊电影


我不认为亮剑是一部神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何为抗日神剧。抗日神剧是指将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日伪白痴化的一种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出现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亮剑这部剧符不符合这些标签。在亮剑剧中,我军艰苦突破日军围剿,特别是张大彪带领的骑兵英勇对战兵力远多余自己的日军骑兵,即使战到剩下他最后一个人也是勇往前冲,绝不后退一步,最后全部牺牲。这一幕甚至让日军骑兵深感敬畏。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军并非偶像化。

在抗战期间,国共合作,李云龙部与国军楚云飞部精诚合作,两人甚至一起共赴日伪生日宴,搅了个底朝天。在李云龙率部攻打平安县城时,楚云飞也是带着部下英勇抵抗来援日军,阻击其支援平安县城。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友军并非懦夫化。

在剧中,日军队长山本一木带领其特种小队打败我军一个团,差点袭击成功我军指挥部,后来逃到平安城以自己为诱饵打算中心开花,打败我军主力,幸亏我军殊死抵抗英勇奋进。才使其计划落空,虽然没成功但仍对我军造成很大打击,一个民兵连打没了一个团剩了不到一半人。在这里可以看出此剧也并没有对日伪军做白痴化的表现。

综上,我不认为亮剑是一部抗日神剧,相反展现出我军逢敌敢亮剑的的民族气概,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类电视剧!


左左爱电影


我是枣儿,我来回答。

最近一段时间确实兴起了一股“抗日”风,但大多都被冠以“神剧”的大帽子,何为抗日神剧?抗日神剧是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日伪白痴化的电视剧。符合以上几点以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基本就可以确定是抗日神剧了。回忆《亮剑》,为什么有人会说它是抗日神剧的开端?



《亮剑》为何会被称为抗日神剧的鼻祖?

从抗日角度来看,《亮剑》里的硬伤确实是不少。

一、首先说主角李云龙在剧中身为团长几次公然违抗军令,这在当时以纪律严明八路军中可是大忌,根本不可能像剧中那样轻松脱身。



二、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力度较大。记得李云龙、魏和尚、楚云飞和他的助手四个人乔装打扮混进了县城,参加日本某高级军官的生日宴会。后因暴露,仅凭四人之力横扫了整个酒楼的鬼子和伪军,最后平安撤出。



三、《亮剑》不得不说从细节的处理上还是很成功的,但从宏观上看它却有致命的败笔。剧中将李云龙部队的战斗力描述的极其夸张,把历史上我军多次战败的战役说成了大胜。



《亮剑》大火之后被称之为经典,很多以抗日题材的电视剧纷纷效仿,导致后来的抗日神剧利用观众们的“仇日”的心理将剧情编排得越来越离谱。而它终被人称为“神剧”鼻祖。



我是枣儿,谢谢您的观赏。您有好的想法欢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