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導語

如今,在哈羅德昔日被射傷的地方,一塊銅牌標記還赫然在目。它似乎在提醒著人們,歐洲封建史上無休止的陰謀、聯姻、背叛以及綿延數十年、跨越數個王國的武力鬥爭,還將繼續,而且對王室正統地位即合法性的競爭往往會訴諸武力的極端形式,這所有的一切也是充滿了血腥味道的英國君主制歷史和歐洲封建歷史的真正核心所在。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威廉一世加冕

威廉公爵在英國加冕稱王,稱"威廉一世",標誌著英國諾曼王朝的正式開始,它構成英國曆史上第一個正式意義的封建王朝。由於威廉身上帶有不可抹去的法國貴族的印記,在他後來的統治期間乃至整個諾曼王朝時期,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持續加強。英國的官方語言不是英語而是法語,英國的新統治階層中的主導力量不是英倫三島上的本土貴族而是諾曼底公爵,這些充分表明,英國的等級君主制的政治制度正是歐洲大陸封建等級制度向歐陸之外的延伸。不過,大約800年後,英國同樣以更加偉大的制度文明回饋了它的歐洲大陸同伴。那威廉一世究竟是如何為強大的皇室王朝奠定基業的呢?接下來,筆者從鞏固基業、穩定江山、分封建國、普查家底等方面,來分析威廉一世的高瞻遠矚和宏偉目標。

第1、 鞏固基業

威廉入侵前後,羅馬教皇與英格蘭的關係經歷了一個由親密到疏離再到親密的變化。

羅馬教會的宗教影響一度滲透到英格蘭地區,按照當時規定,每位英國家庭每年需要向教皇繳納一便士的獻金,但是,北歐維京人入侵英格蘭之後,維京人成了事實上的地方主宰,英國人就擺脫了對教皇的此項義務。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羅馬教會

當時的英格蘭坎特伯雷大主教是斯蒂根德,他對大陸上的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教會改革完全置若罔聞,而是積極支持教會分立。就司法審判而言,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英格蘭地區,一切案件,無論屬於世俗案件還是宗教案件,都由地方世俗法庭審理。這讓試圖建立自己的宗教法庭的羅馬教會甚為不滿。

但是,單憑羅馬教皇的宗教壓力還不足以讓英國地方教會屈服,他還需藉助其他強勢力量。為此,在獲悉威廉公爵意欲對英格蘭動武后,教皇便放棄當初關於威廉婚事的不滿,轉而傾力支持,並派遣教士隨軍出征,為諾曼底軍隊獲勝祈福。待到征服成功之後,羅馬天主教自然重新獲得了昔日的權威影響。而身披王袍的威廉一世也不惜從人事安排、教堂建設和制度規定方面,深化自己的王權,鞏固地位。這是威廉一世即位後的第一招。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威廉一世繼位

威廉一世先是從羅馬教皇的老家意大利挑選一位傑出的教會人士蘭弗蘭克接替斯蒂根德,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職務,繼而將英國境內的主教和修道院長等高級教職出售給諾曼底人,隨後還在境內大事營建教堂,擴大教會實力。據統計,征服之後的10年間,先後就有7個大教堂破土動工。更重要的是,1072年,威廉一世宣佈英國教會擁有獨立的教會法庭,享有司法獨立,主教的司法權不受地方封建領主節制。凡是涉及宗教信仰和教會利益的刑事、民事案件,譬如教徒殺人搶劫、宗教異端宣傳、通姦、誹謗,甚至圍繞婚姻、遺囑等的訴訟的都需要交由教會法庭,由地方主教依照教會法予以審判,世俗封建主無權干預。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威廉一世雕像

無疑,威廉一世的上述做法在神化王權的同時也助長了教權的擴張,在客觀上強化了王權與教權之間的結合。諾曼征服之後的基督教會在不列顛重新復興,這與克呂尼改革運動後重新振作的大陸教會融為一體,兩者的結合更是催生了中世紀鼎盛期的基督教宗教文化、知識和藝術的出現。

威廉一世鞏固王權的第二招是,重用諾曼底人,排擠打擊英國土著。1078年在英國建築史上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年份,英國國王威廉一世在這一年做出了修建白塔的決定。白塔坐落在倫敦市區內,又名倫敦塔,塔高27.43米,共4層,遵循諾曼底古城堡的風格建造,四角建有塔樓。這座塔修建耗時19年,直至1097年才得以建成。以後歷代國王以白塔為中心,不斷擴建,直到形成現在龐大的建築群。這座佔地13英畝、舉世聞名的倫敦塔構成了英國中古時期最輝煌的城市建築遺址之一。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倫敦白塔

第2、 穩定江山


倫敦塔是英國的巴士底獄,是威廉一世王權擴張的見證。威廉一世修建白塔的主要目的除了充當英國王室的保險庫之外,更重要的在於拘押重要的政治犯,他們多是聲威卓著、或明或暗挑戰國王權威的封建領主貴族,尤其是一些視諾曼底人為異族入侵者的英國舊貴族,或者王親國戚,就連英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麗莎白一世也有過囚禁於此的不同尋常的經歷。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白塔全景

為了穩固基業,防止英國貴族叛亂,就任伊始,威廉一世嚴厲剝奪原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封地和堡壘,解散地方封建主的武裝。另一方面,將奪來的領地、堡壘、要塞甚至官職大量分封給法國諾曼底貴族和主教。威廉一世加冕後的10年之內,英格蘭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相繼易主,落入法國諾曼底貴族手中。而到威廉一世去世前的那一年,在英格蘭提茲河以南地區,只有阿等的森吉爾和林肯郡的考爾斯威這兩位英國人,擁有較大封地。而到了1096年,全英格蘭高級教職中,所有主教職位盡數落入非英國人之手。

語言是維繫一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更是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強大媒介。由於英國的統治集團多數是法國人,在英國王宮講法語的傳統一經諾曼底貴族開闢,就延續下來。征服之初的一段時間內,法語和英語最開始是涇渭分明的民族語言,但在新的社會秩序作為現實確立下來後,法語倒是被包括英國土著居民在內的許多人視為社會身份和學識的標誌,其重要性甚至堪與拉丁語比肩,成為歐洲方言中最為重要的語言。

直到300年後,那場著名的"百年戰爭"激發了英國人的強大的民族主義情感,英語才逐漸重新恢復為英國的官方語言。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在英語和法語中找到許多"家族相似"的元素。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威廉一世戰爭圖

第3、 分封建國


1086年8月的一天,在英格蘭南部的小鎮索爾茲伯雷,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盛況空前的集會。來自英格蘭全國的大大小小將近1500名貴族封建主,雲集此地,接受英國國王威廉一世的冊封,向威廉宣誓效忠,同時行臣服禮。這場盛會就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索爾茲伯雷盟誓"

他們將所得土地一部分留做自營,其餘土地分封給下一級封臣。為什麼那麼多的貴族封建主必須向英王宣誓效忠呢?難道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嗎?故事還要從更早說起。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普法戰爭

早在威廉來到英國之前的二三百年前,不列顛島上7個國家相互攻伐,呈現著一幅"戰國時代"的景象。戰爭中失去土地的自由農民為了活命被迫委身求庇於有私立的封建領主。這是領主與依附者關係的雛形。9世紀,由於與入侵的丹麥人作戰,原來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村公社中破產的農民已經漸漸失去了自由,他們不能在週日勞動,不能隨處遷徙,他們必須聽從領主的控制,形成了對領主的事實上的依附關係。

當時的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烈德出於軍事上增強戰鬥力的考慮,想組建一支常備軍。但是國王沒有足夠的金銀物品賞賜給他們作為薪資酬勞,當時唯一可資獎勵的就是收復和新徵服的土地,因此,國王就授予這些被稱為"塞恩"的職業軍人以可以實行世襲的土地。這種制度當時稱為"冊地制"。

但是,當時國王還不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哪怕名義上也不是。要讓封地生效,還必須經過"賢人會議"許可、各位重要大臣簽字畫押。再者,這些獲得封地的"塞恩"對土地的所有權僅僅限於從土地上獲得軍事給養,並不擁有政治和司法特權。另外,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除了這種有條件的分封之外,還有許多無條件的封地,它們多半是國王向教會無償地封賜的土地。所以這3點使得這類封地性質明顯不同於當時歐洲大陸上盛行的

"封土製"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諾曼王朝威廉一世

另外有一點可以確定,諾曼征服進一步加速了英格蘭自由農民封建化的過程,進而英國的封地性質也有了變化:英國的封地制度漸漸向法國的封土製度形式接近。戰爭當中,因為軍功而受封的將領向威廉一世宣誓效忠並行"臣服禮",與威廉一世結成封臣封君關係。

威廉入主英格蘭之後,就開始將新獲得的土地大量分封給部下。原來需要經過"賢人會議"通過的程序也被略去了,英王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他自己佔有全國將近1/7到1/5的耕地,佔有全國土地總面積達1/3的森林。其餘的土地被直接分封給他手下的高級貴族領主。其中10個領主佔貴族封地的1/2,最大的封臣領地年收入達到1750英鎊,相當於英國最大的封君威廉控制下的王室年地租收入的1/10。受到英王直接分封的封臣大約有1400多人。

通過引入大陸的封土方式,威廉一世在英格蘭建立了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君封臣關係,確立了對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權,成為英國貴族和諾曼底貴族的最高封君。一種新的統治管理制度由此在英國形成並建立起來。按照規定,凡是不向國王宣誓者,其領地被剝奪,爵位被革除。於是,我們在開始提到的"索爾茲伯雷盟誓"就不難理解了。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索爾茲伯雷大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英國嚴格意義上的封君封臣制度是從大陸主要是從法國引入的,但是英國的王權卻遠遠超過法國的王權。按照"索爾茲伯雷盟誓",全國所有的貴族領主都必須向國王宣誓效忠。在英國,國王的政治權力具有極強的傳遞性和滲透性,可以達至最低一級的封臣。對於最低級別的封臣來說,"我的封君的封君也是我的封君",這就迥然有別於法國的情形,在法國,正如"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格言所間接反映的那樣,國王權力只達及他的直接封臣而無法達到更低的封臣和騎士。

可見,即使是同樣的政治制度,由於面對不同的制度環境,其具體的呈現形態也各異。歷史研究就是要在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同時展現出同一規律作用下的不同民族的歷史差異。

分封制更加明確了封建社會時期人與人之間的依附關係,而這種關係直到16世紀以後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崛起才逐漸地有所改變。


第4、 普查家底


在英國曆史上,有這樣一部書籍,它對於研究歷史上的英國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至關重要,以至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梅特蘭曾經這樣評價這部書籍的重要性:若要理解英國曆史,就必須對它及其中的法律有所通曉。那麼,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籍呢?

這部書籍就是《末日審判書》。其實這本書雖名書卻非書,只不過是形成於11世紀後期的一份土地調查冊。既然如此,它與我們所說的普查家底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它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前面說過,威廉一世繼承王位後,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分封土地給他的近臣和貴族。小規模的分封土地可以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但是像"索爾茲伯雷盟誓"中那樣大規模的分封,如何把握分封的數量進行"理性"的分封呢?這就離不開對於全國土地和人口數量規模的瞭解。為此,英國王室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人口普查和土地丈量。

1085年聖誕節後,也就是在"索爾茲伯雷盟誓"的前一年年末,威廉一世下令普查全國人口和土地數量,到1087年9月止,歷時2年,完成了英格蘭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普查。這次普查,嚴格而細緻,從時間上看,涉及愛德華時、國王威廉封賜地產時以及普查當年的財產價值及其變動情況;從內容上看,單就人口而論,其中又具體包括多少自由人,多少茅屋農或多少農奴。囿於當時的偏見,婦女、未成年男子以及教會僧侶未納入人口統計範圍,威爾士地區人口也未包括在內。粗略算來,當時英國人口數量大約為150萬人,城市人口約為7.5萬人,佔包括未統計在內的英國總人口的5%,其餘95%皆為農民。單就財產而言,其項目之細密令人驚歎,例如從不動產土地、房屋到磨坊、魚池等,到動產耕牛等大牲口,甚至雞鴨鵝、豬羊等家禽家畜,都在調查之列,極端者如餐盤、碗也列入其中。這次調查已經遠遠超出一般的人口和土地調查的含義,而是一次全面而徹底的人口和財產普查,以至於有人認為威廉一世"知道每一塊土地的主人和價值"。

再者,其項目之細緻,讓人彷彿看到末世來臨前上帝對人的預審,所以時人稱這次人口普查為"末日審判",而記錄這次人口和土地調查結果的材料稱為《末日審判書》。

威廉一世,殫精竭慮,奠定英國王朝基業

末日審判書

《末日審判書》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大末日審判書",它的調查範圍包括英格蘭南部、中部和西部肯特郡、蘇塞克斯、牛津、約克、劍橋、白金漢等30個郡;另一部分是"小末日審判書",它只調查了埃塞克斯、諾福克和索福克3個郡,調查內容更為翔實,而且有關於當地法庭司法審判程序的大量證據。尤其是記載了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許多土地制度的習慣法,梅特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它概述為理解英國史的必讀之書。

1085年到1087年的這次大清查,在英國土地所有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它也為中世紀英國土地制度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併為我們時至今日全面而透徹地理解中古時期英國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提供了翔實豐富的文本來源。正因為此,《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這樣評價威廉一世這位英格蘭的締造者:"他知道每一塊土的主人和價值。"


第五、總結

威廉一世開創的諾曼王朝經威廉二世至亨利一世,不足百年即告結束。但是,威廉一世奠定的基業和建立的良好秩序卻是對後世影響深遠。受引入的法國封建制度的影響,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也明顯帶有歐陸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相應領域的特徵。但這並不意味著英格蘭原有的傳統全部廢除,原來的歷史進程就此中止。像郡、郡守和郡法院這樣的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依然發揮作用,而且在履行"末日審判"的財產統計中彰顯了其效率。客觀而言,諾曼征服只是加速了英國曆史進步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