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人性深处的暗黑

凌晨四点醒来,残梦已尽散,徒留莫名怅然。索性披衣起,倚窗伫立——这突然来的清醒与不安宁大约并不“突然”?它们如同早年间一颗两颗种子落进土壤一直没发芽,却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发芽。小时候的我也有夜半醒而不得眠么?大约是没有的。

格林童话,人性深处的暗黑

小时候的我,是那样安宁的将整个人整颗心都献给格林童话。总以为,那文字下流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美丽的世界,而我眼睛里看到的贫穷和愚昧只是书里的故事。好可惜,儿时的我所能够拥有的,除了卷了毛边皱巴巴的小学课本之外,是没有任何“闲”书的。要得故事听,就得好好巴结早上学三年的兄长。他在学校能听到许多奇奇怪怪的故事,只要他愿意,是会讲给我听的。一则是,许多时候他的愿意需要我多做许多活儿来换;二则,哥哥讲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连不到一起,我得可着劲儿在脑袋瓜儿里自己个去填补那些大段大段的空白和断裂,想象可爱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从此幸福快乐生活在一起”的样子。也许是太稀缺、太难得到了,那些故事便在心头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痕,尤其是《灰姑娘》,那梦一样的水晶鞋和云彩般的舞衣,给灰扑扑的童年种下了星星一样亮晶晶的种子——是种子就会发芽的,我想。

后来,长大了,工作了。第一份工资包括后来的许多份,全拿来买了书,买了许多许多曾经渴望的书,一本又一本如珍似宝将小小屋子填得满了又满。屋子实在是太小了,空闲的地儿也太少了,就算填得很满很满也实在放不下多少。于是就往床头摞。没多久,小半截床全被书占据了,而我,每天晚上得缩小了身子占据那剩下的半截床。一米六五的个头儿在半截硬板床上捱日月的时光,心里头却甜得像遇着了王子的灰姑娘。

当然,那些书里,少不了全套的格林童话。只是,那些年整天价忙学习、忙考试、忙工作、忙生存,又哪里有时间和心情读童话啊?仿佛只是一眨眼,我的孩儿也到了没有故事听就无法睡去的年龄。珍藏许多年的全套格林童话便成了我俩的掌中宝,走哪儿带哪。于是乎,小小家园里,眼睛所到处总会有果绿色皮儿的《格林童话》在,卧室床头上、客厅沙发上、走道矮几上甚至洗手间小搁板上。于是乎,童年想而不得、成年得而不看的格林童话竟然莫名其妙地就填满了如今所有的碎片时间,那些成堆成堆的王子公主以及稀罕的小矮人在错的时间节点很错的方式走进了一个成年人的世界——到底是哪里不对了?那些故事,那是天使一样的孩子们能看的故事吗?那是给天使一样的孩子们看的故事们?不信?不信我随手拈来三俩个,诸君瞧瞧,全文转载没意思,单就抽个梗概出来。

格林童话,人性深处的暗黑

《固执的孩子》说,从前有一个孩子特别的固执,母亲让他做的事,他偏不做,这样,上帝不满意他,就让他生病了,也不肯让医士们医好他,那孩子就死了,母亲把他埋进土里,可他还固执地竖着胳膊,母亲又气又恨,便用柳条抽那胳膊,边抽边哭边骂,那孩子的胳膊终于放下来了,从此温顺地睡进土里了——孩子固执一点就该死?真Tm扯蛋!世界上有这样的母亲?更Tm扯蛋!孩子读着这样的故事,不嫌寒心吗?

《小农夫》说,从前有一个小农夫,全村人都很富裕,唯独他很穷,连头牛也没有(人人都富,偏他就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便央人削了头木牛,牧牛人经过时他请人家帮着赶出去放牧,牧牛人答应了(多善良的牧牛人,肯帮人)结果,牧牛人忘了把木牛赶回来,小农夫让人家赔,便赔了头真牛(标准的敲诈勒索)。小农夫有了真牛却没什么东西给它吃,于是就把牛给杀了,剥了牛皮,腌了牛肉(好像牛要吃真金白银才会活似的,牛是吃草的呀,草儿遍地,咋就没啥喂呢?懒死了)小农夫拿了牛皮去买,路上遇着一只乌鸦,便抓来装进去(可怜的乌鸦何其无辜)。下雨,无处避雨,敲磨坊门,老板娘让他进去并拿了面包铺了干草(有吃有住够善良了吧?可这小农夫不满意!因为,又来了一个传教士请求避雨,老板娘于是弄了些好吃的给传教士,小农夫便出奇的愤怒了)。小农夫哄老板娘的丈夫说他手里的牛皮是个魔法师,于是床上枕下壁橱里的好菜好酒都被“魔法师”指出来了。小农夫知道是老板娘藏起来的,他却偏要蒙骗,还指着柜子里的传教士说那是魔鬼,说要帮着赶走得掏三百块。然后,小农夫回村里说他的牛皮卖了三百块,一村子人都争着抢着杀牛买牛皮(一头牛之于农民约略相当于如今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的一套房,这是典型性仇富心理啊,人家日子比他好,他就要骗着让这些家伙全都穷死,妒嫉把又懒又馋的普通小农夫变成了魔鬼了)。然后,村人发现上当了,要把小农夫处死,小农夫请求说把他装进桶里淹死吧,村人答应了。之后,小农夫把一个可怜的牧羊人骗进了桶,因为他知道那个牧羊人想当村长,他就利用这点贪欲把人家整死了。然后,他悠哉游哉赶着羊群回村里,告诉村民们说那河底有个大草原,草原上有许多许多羊。村民争着抢着钻进河里,全淹死了,小农夫就占了所有村民的财产,从此就成了村子里最富有的人了——真不知道格林兄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心理怎么如此阴暗阴毒?这样的故事也适合给天使一样的孩子们读吗?格林兄弟大赞特赞小农夫的聪明,让小农夫从此过上了富裕美好幸福的生活,这妥当吗?是要教孩子们以此为模子,只要自己能过上好日子,别人就该全体去死吗?太不择手段了吧?

《国王与三个儿子》说,从前有个老国王,他决定将王位传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但他的条件是谁最懒就把王位传给他。于是,三个王子就争着说自己最懒。大王子说睡觉时水滴到脸上他也懒得动,二王子说他烤火时腿被烧焦了他也懒得动,三王子更绝,说他被吊上绞架,有人给他一把刀让他割断绞架绳子就可以不用死了,他也懒得拿刀。结果老国王就真的把王位传给了三王子。这样的童话是要教给孩子什么?懒到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就可以成功吗?真Tm混帐逻辑。

格林童话,人性深处的暗黑

此刻,夜很黑,也静。不是浓墨静潭的那种死黑,是朝曦次第微开或宣纸水墨弥散的那种层次分明。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遭遇那么几次突如其来夜半的清醒?醒来之后做什么呢?继续能入梦的人,约摸是幸福的。另一些如我般与万籁同寂的人,大约是在心深处埋了些不为人知亦不为已知的不安宁吧?比如莫名想起比砖头还厚的那三大本格林童话,比如心深处一点一点缓慢浮现却越来越清晰的那些怅然与愤郁——格林童话的那些译者们怎么想的呢,坏的童话也算是坏的文化入侵吧?还有,如我一样喜欢文字的人于十三四亿人口泱泱大国中不在少数吧?边挣扎生存边业余写的、国家专项资金专门养着的,零零总总不知凡几,咋就没人写些好故事出来给孩子们读呢?倒是宁愿一头扎在古纸堆里考证谁谁逛没逛过窑子或纳没纳某个名妓,要么干脆抱一本《金瓶梅》《红楼梦》之类的拆腾来拆腾去折腾一辈子或搏利或博名……唉,果然是错的时间、错的遇见,成年之后的心与眼睛再逢《格林童话》,哪里还能够有小孩子们的纯然与天真?

“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轨。”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如是说。而我,在国内疫情近于尾声的这个凌晨四点,披衣起,倚窗立,分明是想与万籁共享这宁静与欢喜,却有一颗早年间落在心里的种子猝然发芽、凶猛开花。花儿也是分善与恶的,一如童话,一如人心——终归还是,意难平。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大语文教学探索及传统经典阅读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