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如牧牛


修道如牧牛


白雲深處有宮觀一座,有一位老道長常在廚房做事。有一次,老道長正在廚房裡忙活,他的一位入道不久的小徒弟路過那裡,便問道:

“師父,您在幹什麼?”

“我在牧牛。”

“牛?哪裡有牛?師父您不是正在這廚房裡幹活嗎?”

老道長見小徒弟不明白,便放下手裡的活,和徒弟坐下而娓娓道來。原來老道長回答說他在牧牛,意思是說在調養心性。在廚房裡做事的同時還能調養心性,或者說,在廚房裡做事的本身就是調養心性,這是個難能可貴的境界。小徒弟聽了這話若有所思,便進一步問道:

“不知師父您怎麼牧這頭牛?”

老道長不慌不忙地回答:“只要它進入草中,就拽住鼻繩,把它拉回來!”

答語中的“草”象徵外物、外境,“入草”就是認同外境,追逐外物。而“牧牛”則要保持心態的調和、刻意防範。一旦牛要犯人苗稼、執著於草,就要立刻拽緊鼻繩把它拉回來。心如果追逐外境,也要把它拉回來。

牛被訓練調和得久了,便會馴服,一旦馴服了,鼻繩就成了多餘的東西。心性修煉得圓熟安定了,在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之外,縱使見了花花世界的萬般景象,也能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抉擇,能夠及時排遣不當的慾望。這時,一切的約束也都顯得多餘了。

小徒弟聽了老道長的話,由衷敬佩道:“師父,您真會牧牛!”

“牧牛”就是要保持心態的調和,一旦落入形形色色的“草”中,就要立即將心拽過來。《清靜經》有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修道的過程即是“騎牛至家”,悟道後方能“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