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有一部小眾的日系電影——《小森林》,畫面非常靜美:

長鏡頭略過稻田原野,雨中森林與四時花草,無數雲霧,自山中落下又升起。

水田中的稻穀,會聽著人的腳步聲慢慢長大。風景和食材一樣精緻,勞作和享受一般乾淨,山居歲月的悠然與寧靜,讓你有所事事卻又若無其事。

女孩騎著腳踏車,輕快地穿行在寒暑交替的山林間,獨自對著景色吃完一份份只為自己準備的便當。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這樣的生活,“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只是有點寂寞對不對?

其實,對於喜靜的人來說,這樣的生活,如魚得水,“遊於畢竟空”嘛。

當女孩以一個都市生活中的“失敗者”退回鄉村,無盡山巒張開懷抱,田野是她退一萬步之後仍可擁有的選擇。

這樣一種選擇,是出世,更是迴歸。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影片中,市子請佑太來家裡做客,二人對坐,冰鎮米酒,言語寥寥。

“乾杯”

“好喝嗎?”

“嗯”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流俗之人,恐怕無福消受如此清淡的氣氛,怕冷了場。

總要聊點“正經事”——學業,事業,感情,發什麼財,讀什麼書,有什麼煩心事?

罪過之大,莫過於壞了氣氛。

可是你對照當年,東坡與懷民夜遊承天寺,是“竹柏影,明月夜”。

談了什麼正經事沒有?恐怕沒有,兩個“閒人”罷了。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說起來,老鄭自己好久沒有“相顧無言”了。

就去年,老鄭離職後,常常一個人留戀在西湖山水,柳綠花紅,離湖入山,是漫山透綠的茶園。

一路上騎著電動車車,微風拂面,心情舒暢。

不也寫了不少登山遊記嗎?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反省的結果是,以前活得太忙碌,太效率,太拼命。

聽音樂的同時,做著設計工作,進食時,還要看視頻。

與朋友吃飯時,安靜的餐廳也覺得很吵,噪音也許同事客戶,總有業務要談,前程要奔。

以至於回家之後,對於剛才餐廳裡吃了些什麼食物,卻想不起來。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妻子一直期待能夠有一段時間靜心研究廚藝,我推薦這部電影給她,

“也許這是你理想中的生活吧,如果不是唯一理想的生活,也一定是其中之一”。

但是她似乎並不買賬:

“人應該去做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如果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那一定要承擔做不好的風險,加入社會的分工不才是最有效率的選擇嗎?”

“可是人並不是只有一面,參與社會分工的人會被削成薄片,比如我喜歡烹飪喜歡登山喜歡寫作,但是人被削得太薄了,就沒有時間去做這些事情。“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再看看我們購物時,也要付出雙倍代價,一方面付了錢,另一方面付出了時間。

因為要去賺這一份錢,花費在補償式享受上的錢會越多,然後就需要未來更加努力地工作。

這樣下去,是一個生活死循環,

人會變得越來越薄,像一張餅,薄到沒有餡料,要想有味道,只能在外面塗抹些咖喱之類的醬料了。

“可是一個人也可以週末做菜,請年假去登山啊。”

“可是你為何一直都沒有時間靜心鑽研廚藝呢?”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電影主人公從大城市逃離回家鄉,這種事不是沒有經歷過。

市子要逃離的就是這個生活死循環。

電影拍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展示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

佑太說小森的人們生活是有意義的,這意義是什麼呢。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是心中持有一小片土地的自由的人,他們往往會時時提醒自己:

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嗯,擁有欣賞物候與時令變化的心情,常是羨煞眾人的美事。

但很多時候,我們估計也就只能是嚮往了,因為我們中很多人都過著被稱之為“江湖”的職場人生,早已被切成薄片了。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孤獨的人,或許能搞清楚需求和慾望之間的界限,能清晰地生活。

對,清晰地生活,這應該就是影片想要傳達的那種生活方式。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著名的孤獨患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畔一派悲觀,

“如何能夠誠實地獲取生計並且有自由去從事自己真正的愛好,這個問題過去比現在更使我困惑,因為幸運的是,我已經變得麻木了。”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有時候我想,與這片子氣質最像的作品,應該是梭羅的傳世名作《瓦爾登湖》,

這不就是一部吃貨妹子的《瓦爾登湖》電影版嗎?

電影《小森林》:不必成為那個,人人都努力要成為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