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和《新唐书》有哪些异同,学习唐史应该优先看哪本?

历史中简堂荀彧



《旧唐书》虽然完成于后晋,但是资料的搜集花费了很久的时间。

后梁建国便准备修撰唐史,结果史馆因为资料缺乏,未能修成,后梁不久覆灭。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汲取经验教训,先搜集资料,再筹备唐史修撰工作,可惜资料收集完备后,后唐覆灭,于是到了后晋时期,唐史修撰工作才正式开始进行。

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后晋朝廷敕命修撰唐史,宰相赵莹检修,修撰者为张昭远、、贾祎、赵熙等人。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旧唐书》修成,不过此时宰相赵莹已经罢相,新任宰相刘昫顶替监修之名,刘昫其实从未参与修撰工作,但最后《旧唐书》署名撰者却是刘昫,反而有主持之功的赵莹和秉笔撰作的张昭远、、贾祎、赵熙等人,罕为人知,令人唏嘘不已。


《旧唐书》全书本纪、列传、志共220卷。本名《唐书》,因北宋时宋仁宗朝的欧阳修、宋祁等重修唐史,后世为了区分故称后晋时所著的称为《旧唐书》,而北宋时所著的称为《新唐书》。


《旧唐书》历时不过三年而成,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收集资料,事先也做了很多准备,但撰写仍不免仓促。其前半部分全用唐廷遗留下来的官方史料《实录》、《国史》的旧本,未做更改,故避讳、隐晦之语数不胜数,造成很多记载模糊不清,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而且由于五代十国战乱频繁,书籍资料大量散佚,虽然收集资料历经后梁、后唐、后晋三朝,但是实际跨度不长,所以《旧唐书》记载缺失之处很多。


最重要的是《旧唐书》的史学思想可以说是平庸,完全没有继承前辈唐代史学大家刘知几、杜佑创造的学术成果。

盛唐史学大家刘知几(唐高宗时期)私撰《史通》,详论史书之体例及内容,阐述自己对史学的见解,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虚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尚实用,反浮词,抨击六朝骈文的颓靡之风,反对华而不实的辞赋,主张运用当代通用的语言,反对依仿古语,反对形式模拟。

这些论点,,乃是中唐古文运动之先声,都给后世史学家、散文家以启发和影响,这其中就有中唐史学大家杜佑(唐德宗时期)。

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及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耗时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并以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通典》示劝诫。《通典》成书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历时三十六年,可以说是杜佑呕心沥血之大作。记述了远古黄帝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旧唐书》中也借鉴了杜佑的开创的新体裁,可惜只得畸形,除了《食货志》较好外,其余平平,至于史学思想和文作之风则完全与刘知几强调的直笔、尚实用,反浮词背道而驰,避讳、隐晦之语数不胜数。所以到北宋时,宋仁宗在臣下的纷纷要求下,设立史馆重新修撰唐史,历时十余年撰成《新唐书》200卷。

南宋以来,《旧唐书》长期废置,明后期才开始由私人刊印,清朝乾隆年间修撰《四库全书》,《旧唐书》列入“二十四史”,终于得以正名。


宋朝以来,传统史家、文家多贬低《旧唐书》而捧《新唐书》,其实两书各有优劣。


《新唐书》的15卷〈表〉,《旧唐书》之前的史书都是没有的,并且在50卷〈志〉中撰写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影响深远。


但就史料丰富而言,《旧唐书》远胜《新唐书》,故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取材《旧唐书》多,而取材《新唐书》少。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我是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首席写手羚羊飞渡,涉猎广泛、擅长五代十国、小说创作,立志讲好中国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