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 假比说系列 003


“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宝,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自古以来,富饶的巴蜀之地就是重要的赋税来源地。唐朝时,巴蜀之地便成为了规模巨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全国工商业第二繁荣的城市,得了“扬一益二”的名号。

川盐,川茶,川酒,这三个传承了上千年的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巴蜀之地“支柱产业”。

作为一个接受过信息潮轰炸的现代人,如果我们穿越回民国以前的巴蜀之地,作为一个身无长物的白丁,能否从这三个行业下手,白手起家,最后富甲一方呢?

时间不等人,马上就开始我们的穿越创业之旅吧!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01 川盐篇

说川盐,目光自然是聚焦在四川的自贡。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巴蜀之地支柱产业是什么模样?

自贡的采卤制盐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而后闻名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清同治年间成为四川井盐行业的中心,四川自贡出产的井盐遍布于云贵川、湖北、湖南各省,占领了当时全国一成多的食盐市场。

根据文字资料记载,自贡历年来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达上千米米,有的只有不到百米,按照均值计算,这两千年来自贡挖掘井盐的长度相当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自贡因盐业而兴,被称为中国的“盐都”。自贡因盐业而富甲一方,富裕到何种模样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柳永用来赞叹彼时杭州风貌的诗词,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这一场景曾经也在宋代文章用来形容彼时的自贡。

自贡自古以来还有一种风潮,全国的客商和各行帮流行修建会馆。广东的商人修建了南华宫、贵州的商人跟着就修建了雾云宫,福建的商人修建了天上宫、江西的商人跟着就修江了西庙。井商一起修建了井神祠,行商便一起修建了紫云宫,银钱商一起修建了财神庙,鲁船帮便一起修了王爷庙。屠沽行帮的恒侯宫,打铁行帮的老君庙,一时间百里盐场,会馆林立。

供奉道教祖师“南华老祖“的宫殿名为“南华宫”,自贡的南华宫多为信仰道教的盐商所修建。这些南华宫也是盐商们重要的聚会活动场所。根据资料记载,自贡地区的南华宫最多时有66座。在一些井盐运道口岸和井盐产区南华宫、天上宫、江西庙等会馆道观随处可见。

管中窥豹,光是林立的会馆就足以见证自贡盐业的繁荣。一个繁盛的行业自然孕育了无数的机会,我们或许能从中挖到第一桶金。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那么我们穿越到巴蜀的哪个时代最好从盐业白手起家呢?

自贡的盐业孕育、形成、发展、兴盛有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川盐孕育的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至公元88年)。这个时间段川盐开始慢慢起步,自贡的盐业开始崭露头角。或许是因为一次无意间的尝试,或许是因为偶然间的发现,人们发现了自贡盐井的秘密,并开始尝试着制盐。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北周武帝时(561-578年),这个时期的自贡盐业也逐渐形成了产业,因一口大公井而设置了公井镇,因一口富世井而设置了富世县。我们能想象出这样一副场景,成百上千名盐工在盐场辛勤地劳作,这些盐工们和他们的家属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镇。而后铁匠铺、酒楼、当铺、猪肉铺等商铺逐渐开设起来,一个五脏俱全的县就此无中生有。

第三个时间段是明代嘉靖年间(1539年至1553年),这时候随着自流井的开凿成功,自流井、贡井产区逐渐形成。一个由盐业而兴起的重镇逐渐兴起,各种围绕盐业而生的上下游产业齐聚于此。打铁的、贩运的、下力的,数万人都指着盐井吃饭。这种形式可以类比为现在的房地产行业及其众多的相关行业一般。

第四个时期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这时候四川盐业逐渐从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复苏过来。因为富顺、荣县的自流井和贡井盐业的兴盛,清朝政府专门设置了县丞的“专司盐务”。这一时期自流井、贡井两地的盐业相互融合,互相补充,进一步形成了以盐业为主的地域型工商业经济中心。如果要类比的话,可以粗略地理解为现在的产业集群。

时间来到百年后的咸丰三年(1853年),这时候太平军占领了南京。这导致的后果便是淮盐贩运到湖南湖北的水运道路被阻断了,连带的清政府在两湖的大量盐税无法征收,而且千百万百姓“淡食甚苦”。清政府迫于压力,放开了食盐地域专门限制,允许“川盐济楚”。这道小小的口子一打开,川盐就如同放回山林的猛虎一般,瞬间就占领了湘、鄂、滇、黔等省150余州县的食盐市场。

我们来看看这四个时间节点,如果我们想要穿越回巴蜀地区白手起家的话,个人认为东汉时期是个极好的切入点。这时候众多的盐井还未开发出来,有大量的优质资源可供挑选,其次整个行业还处于萌芽和混乱的阶段,机遇和挑战亦是最多的时候。再者彼时东汉朝廷对于这里的管控力度较弱,制约较少。凭借我们有限的物理化学知识,或许还能在这时有所作为。

另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则是明代。这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诞生,很多我们熟悉的合作模式,资金运作方式已经出现。这其中也有许多供我们切入的地方。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比如为了筹集资金就出现了两种“股份制”管理模式。

制盐的流程繁杂冗长,从凿井到汲卤、从输卤到煎盐,每一道工序所需的工程费用和设备投入巨大。每开一盐井想要盈利,短则几年,长则十余年甚至数十年,耗费的钱财从千两到万两不等。

为了筹集开盐井所需费用客人(投资者)和地主(土地或矿产所有者)以合股的形式合作。彼时合作的形式分为“年限井”和“子孙井”。所谓“年限井”,就是投资者按照出资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期限到了之后盐井的所有权便无偿地归地主所有。而“子孙井”则是投资者与地主长期共同拥有所有权,后面随着投资者继续垫资,所占的股份也逐步增加。

这两种数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合作方式至今还在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投资者在管理盐井的模式,还可以细分为家族式、亲朋式、井盘井、盐盘盐、堆金会等多种模式。其中自贡盐商首创的“BOT”投资经营模式至今还在高速公路,电厂等大型项目中使用。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除了资金入股以外,彼时盐井开发中还流行“技术入股”。

在盐商群体中,有部分盐商本身就是井盐技术的行家。有些盐商精于选择井位和钻凿盐,所凿的盐井无一作废。有些盐商精于盐井的复淘技术,这种技术能极大地提高了盐井的生产力。有些则擅长定点凿井,打捞井下落物等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道理古今都适用。很多盐商就是以这些盐井技术起家,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凭借着这些技术优势和其他盐井拉开了差距,抢占了井盐市场的一席之地。

面对上述两种合作模式,作为一个穿越过来的现代人我们一定不会陌生。相信凭借着多出几百上千年的见识,定能崭露头角。不过我们如果想要穿越到古蜀投身川盐事业,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待解决,那就是盐引问题。盐业自古以来就是实行的国家专卖制度,这种做法始于春秋时的齐国,而盐引是宋代以后历代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

盐引难得,但是却不是没有办法得到。例如明朝便鼓励商人输送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清朝则直接出售大量的印盐引来补充国库。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02 川酒篇

说完了川盐,我们再来聊一聊川酒。

川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至公元88年),川酒的雏形则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酿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酒,彼时的僰人酿蒟酱就有“酿酒三千年,僰人开先河”的说法。所谓“蒟酱“就是白酒,僰人主要活动区域为珙县(今四川省宜宾市辖县)。所以说川人是世上最早开始酿酒的也不无依据。

如果说“僰人酿蒟酱“还是一种推测,那么川酒兴于汉代则是有”三星堆“做详实的佐证。大量距今3000年前至3500年前的陶酒器横空出世,从酿造、贮藏到饮用的酒器一应俱全。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川酒的历史悠久,那么市场如何呢?

情况或许出乎各位的意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印证现代川酒的地位,人们总喜欢将川酒的历史追溯到极早,甚至已经印证到新石器时代。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影响力却需要打个堆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川酒在酒业的历史上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唐宋两代的酒业市场中,川酒只纯在于唐宋文人中的诗词中,但唐代长安和宋代京城销售的名酒中却没有川酒的影子。后来经过元朝和清末民初的战乱,大量的传统酿酒技艺失传,很多知名品牌的川酒直接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清代前期川酒的整体影响力在酒业市场仍然很弱。

著名的美食家袁枚在他的著作《随园食单》中这样写道,“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汾酒之清,河酒之冽,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下哉。”

袁枚在其中详细介绍了金坛于酒、绍兴酒、常州兰陵酒、苏州孙三白酒等十余种酒,巴蜀地区上榜的只有郫简酒,这是一个几近消失的老酒。

直接清朝中后期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川酒品牌才出现,川酒直到这时才呈现出别样的繁荣景象。

根据傅崇矩所著的《成都通览》统计,清末成都全城有大曲酒烧坊12家、经营“糟坊”的商号50家,卖酒的“酒坊”496家。白酒更是数不胜数,除了常见的白老酒、大曲酒、烧酒以外,还有毛酒、桂花酒、玉兰酒、香元酒、玫瑰酒、竹叶青、青果酒等十多个品种。

著名的全兴大曲便是出自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这时全兴大曲就以酒香醇甜、爽口尾净而远近传闻,畅销全国各地。在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时,全兴老字号作坊建立。成都解放后,在原全兴烧坊基础上组建了成都酒厂。我们所熟知的川酒品牌五粮液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其名。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由此看来,若我们想穿越回古蜀投身于川酒行业,一定要选定好时代。古时候知名的川酒品牌很多,但是却只在巴蜀一地转悠,成就也就十分有限了。

酒的种类众多,那么何种酒在古蜀会受到欢迎呢?

中国酒经过过一个从“低度非蒸馏酒”向“蒸馏酒”发展的过程,川酒亦有这个阶段。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都有酿酒的传统,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酿酒图”中就有酿酒的整个过程,根据这些文物的记载有专家推测巴蜀地区汉代就有蒸馏酒的可能。在此之前巴蜀地区酒业市场几乎都是传统的一次性发酵低度酒,即米酒黄酒等。前面我们提到的“鹅黄酒”、“郫红酒”都是属于这个类别。

巴蜀地区历来出产优质的烧酒,正所谓“川省田膏土沃,民物殷富,出酒素多,糟坊到处皆是。私家烤酒者尤众”。成都烧酒、新繁烧酒、彭县烧酒、新都烧酒、绵竹烧酒,宜宾烧酒、高县烧酒……彼时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相当知名的烧酒品牌。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大量优质的烧酒已经将巴蜀之地的酒业市场挤占的满满当当。如果我们想要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另辟蹊径,或者人有我优。

那么如果我们穿越回古蜀,自己建立一个川酒品牌应该如何打开销路呢?

答案是出乎意料,作诗。

唐宋时期巴蜀之地有许多知名的川酒品牌,这些品牌虽然不能行销全国,但是却在文人的诗歌中扬名。

比如在唐代杜甫的《舟前小鹅儿》一诗中有写道这样一种酒。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慎船逼,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杜甫诗中提到的这种酒鹅黄色的酒名为“鹅黄酒”,后来苏轼在诗词中也有提到,“白汗翻浆午景前,雨余风物便萧然。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后来陆游暂居成都的时候,诗文中也有中也有提及这种鹅黄酒。

郫筒酒也经常见诸于各种诗文中。最早提及这个名字的是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诗中是这样描述的,“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后来著名吃货苏轼提及过郫筒酒,“郫人刳竹之大者,倾春酿于筒,闭以藕丝,包以蕉叶,信宿馨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简酒。”

更加有名的是剑南烧春。这款四川名酒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提及过,刘枸在《旧唐书》中也记载道,“剑南岁贡春酒十斛”,后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也提及道“剑南贡生春酒”。

研究对比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后发现,这些四川名酒之所以能被今天的我们知道,和大量的诗文记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蜀之士子,莫不沾酒。”蜀人好酒和乐于咏酒为川酒扬名提供了条件。所以如果我们穿越到古蜀选择了川酒行业,可以选择以诗文传颂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这或许也就是古代的“广而告之”。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古代巴蜀地区的酒禁。

由于酿酒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对于酒业都是处于严格管控状态。但是巴蜀地区历来都是自成一派,特别是川南民族地区在宋代前后是没有酒禁。即使到了后来朝代酒禁亦是弛禁。不过成都平原地区则没那么幸运了。有资料记载,北宋曾在成都设立二十八处"酒务",统制酒业实务。每年征收酒税高达40万贯,位居全国税收之首;而到了南宋时代巴蜀地区的酒税更是高达690万贯。

所以想要在古蜀的酒业大展拳脚,每个地区的酒禁政策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03 川茶篇

说完了川酒和川盐,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川茶。

川盐是到了咸丰三年才跨出巴蜀地区,川酒是到了清朝后期才开始行销全国,而川茶则领先了他们俩上千年,早在唐朝时期就风靡全国。茶叶的茶引较为宽松,比起盐酒有着先天的优势。

巴蜀地区历朝历代都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从文字资料记载来看,产茶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魏晋时期编撰的《华阳国志》中就曾记载了巴地贡茶,有“园产香茗”之称,该书的蜀志中同时也记载了南安、武夷产茗茶,四川什邡产好茶。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那么川茶在古代市场如何呢?

前面说道,四川地区早在汉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十分普遍的饮茶习惯。西汉的王褒曾在《僮约》中记载了奴仆每天“亮茶“和“武阳买茶”的规定,变相的证明当时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习惯。

时间来到唐代,彼时的川茶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品牌形象。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的陆羽就曾在其《茶经》中记载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里提到的需要两人合抱的嘉木便是一股茶树,彼时巴蜀之地产的茶叶已经全国闻名。

陆羽还在《茶经》中将当时产茶区划分为八个区域,其中剑南地区尤为重要。所谓“剑南地区”大致相当于古益州地区。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盛极而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宋朝时期由于江南建茶的兴起,川茶(蜀茶)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南宋著名历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谈到,当时宋代有四大茶,即江茶、建茶、蜀茶、姜州茶。蜀茶自然不必多说,姜州茶大概产于今天四川凉山会东县附近。由此可见当时巴蜀地区所产茶叶早已闻名。

到了元明清时期川茶的地位还在持续下降,但是却出现了一线转机——边贸。

元朝我们暂且不提,在宋朝时期出现了“茶叶换马”的诏令。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特下诏令用四川名山茶用交易马匹。从这个时期起,四川名山茶成为了“以茶易马”、“以茶睦边”的专用茶,并在汉藏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时至今日许多川藏交界的地方仍首选该茶。

后来宋朝政府专门在雅州(今雅安地区)设立了“茶马司”用于专门管理茶马贸易。这里古时候本就是汉藏羌等民族的杂居地,通过茶马贸易也将饮茶的习惯带给川南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

宋朝政府之所以会专门设立一个部门来管理茶马贸易,除了对马匹的需求以外,其中巨大的利润也是不容小觑的。根据文字资料记载,宋朝每年约购买边马3万余匹,按照时值购买一匹马要30余贯钱,购买三万匹马则需要九十万余贯,要知道当时宋朝政府每年铸钱也不过百余万贯。

如果用茶叶换马又是何种情况呢?当时要换一匹四尺四寸的大马需要五十公斤的茶叶,三万匹马就需要150万公斤茶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大,但是要知道当时川茶年产量大约是1500万余公斤。这样一换算,一来一回的利润就十分的可观了。“茶马古道”的兴盛也不足为奇了。

如此看来,若想投身川茶事业有所作为,唐朝川茶兴盛时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有能力在茶马边贸上分一杯羹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那么我们已经从哪儿采购茶叶,或者建立茶叶种植园呢?古蜀主要的茶叶产区又是哪里呢?

陆羽的《茶经》中给了我们这样一段答案。

“剑南:以彭州上,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与襄州同。绵州、蜀州次,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邛州次,雅州、泸州下。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也。眉州、汉州又下,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

从《茶经》的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时川茶的主要产区集中在在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八个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大致集中在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而四川盆地东部似乎缺乏优良的茶叶种植条件。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我们照例来看看古时候对茶叶的政策。

盐有盐引,茶也有茶引。所谓茶引指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茶引上标明了运销数量及地点,准予按茶引上的规定从事贸易。顺便一提,茶引法是从宋代开始实行的茶叶专卖制度。不过茶引制度是否严格执行还值得商榷,《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中写道,“宋时禁茶榷税,但是茶商纳了官银,方关茶引,认引不认人。有此茶引,可以到处贩卖。”

彼时巴蜀之地的茶引分为边引和腹引。边引对应的销售地区是今天的甘孜、阿坝、青海和西藏等藏族地区,腹引则是对应的内地。

这样说或许不够直观,我们来看一组关于茶引的数据。

清代川西产茶地区的灌县、彭县、什放、雅安、名山、荣经、天全、茂汉共有边引4469张,腹引31张。而当时川东产茶区的江津、南川、西阳、彭水、太平只有腹引240张,川南产茶区的洪雅、丹棱、卫州、大邑有边引20300张,川北产茶区的通江、安县、绵州有腹引860张。

如此看来,从宋朝到清朝边贸一直都在川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川茶川盐川酒行业都各有利弊,困难与机遇共同存在。

你们觉得如果有机会穿越回古蜀,从事什么行业能白手起家,富甲一方呢?

【往期专题精选】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从事这三个知名行业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