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分别指哪里


中国“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分别指哪里

雄关险阻不仅在军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左右历史的进程。中国历史上不少地区以关卡的方位来命名,涉及关中、关东、关西、关内、关外、关南。由于历朝历代所指的关不尽相同,所以它的内外范围也有所变化。现在让我们来逐一了解下。

一、关中

中国“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分别指哪里

关中的主体是渭河平原,位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之上,主要分布在陕西中部。南面是秦岭,北方是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陇东高原,东边是黄河。这种山间谷地的地形,人们能够在四方筑关以自守。

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分别扼守渭河平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关中”。

中国“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分别指哪里

古代时期,关中是公认的“王霸基业”。形势有利时,关中势力可以南下席卷巴蜀,进而图谋东方。形势不利,则可以闭关自守等待机会。

宋朝以后,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关中逐渐衰落下去,但这里依然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北的重要支点。

二、关东和关西

古代在陕西定都的王朝比如秦、汉、唐等时期,关指的就是函谷关或潼关。

中国“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分别指哪里

收复河西失地后,秦国修筑函谷关来巩固成果。司马错灭蜀后,秦国具备绝对实力优势,便东出争霸天下,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又被称为“关东”。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主要指河南、山东,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

为解除长安西北两面的军事威胁,汉武帝驱逐匈奴,收复河套,开拓河西。这个时候,“关西”就取代“关中”来称呼函谷关以西的广阔土地。

随着函谷关的兴衰,关西的范围也略有增减。汉初为加强对关东的控制,着力经营荥阳和敖仓,函谷关的地位开始下降。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在河南新安修建函谷新关,旧关从此废弃。鉴于新关深入关东容易绕过,曹操便在旧关以西修筑潼关来作为关东、关西的分界线。

中国“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分别指哪里

等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关西”的说法便彻底取消。

三、关南

以太行山北部支脉为分界线,燕云十六州实际上被分成两部分。幽、蓟、瀛、莫、涿、檀、顺等七州坐落在燕山山脉附近,因此被称为“山前”。剩余九州位于大同盆地,是为“山后”。其中瀛州和莫州虽然归属“山前”,但却位于河北平原,是一个突出部,易攻难守。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利用辽国内乱的机会出兵北伐。周军一举收复了瀛、莫二州,并夺取辽国新置的宁州。

中国“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分别指哪里

这三州无险可守,所以辽人在三州北面修建了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作为屏蔽,也一并被周军夺取。柴荣夺取的这三州十七县,宋朝统称为“关南”。

四、关内和关外

到了明清时期,关则是指山海关。

中国“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分别指哪里

明初,亲王守边使边将死战到底、不敢后撤。朱棣即位后,不仅取消沿边诸王的兵权,还把大宁、辽东等位置重要的亲王内迁。

朱棣死后,后继者文弱,主动放弃大宁、河套,修建万里长城来被动防御。沿着长城,明朝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号称“九边”。军事重镇不单单是一个城市,而是以长城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包含无数关隘。于是长城以北的地区,就被称为“关外”。

中国“关中、关东、关西、关南、关内、关外”分别指哪里

后金崛起后,山海关的军事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东北地区又开始被称为“关外”,山海关以南则被称为“关内”。出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就是关外,也叫关东。关东有了东北区域的概念。“闯关东”说得就是到东北去谋生。关内指长城以南地区,今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由于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所以“关外”与“关东”的说法并用。

由上可见,“关中”的变化不大,而“关内、关外、关东、关西、关南”在历朝历代是有所变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