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古就有“傳玉不傳金”的說法?

  很多人應該聽過這樣一句老話,叫:“傳玉不傳金”。從傳承的角度出發,較之黃金,人們似乎更偏向於傳玉。

為什麼自古就有“傳玉不傳金”的說法?

​  吾家有兒初長成,父親為兒子準備一塊玉作為禮物伴其一生。婆婆拿出了世代相傳的玉鐲給兒媳婦戴上說這是家族傳承信物。這些情節,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的見過。但如果你是一個不瞭解其中道理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要送一塊和田玉呢?

  當下金店比比皆是,黃金飾品大都可以批量生產而得,換言之,用克來計算價格的黃金是可以複製的。而玉則不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塊玉,即便是同一塊原料做制而成,也會有油脂性、細度結構等細節之差。因此,任何一件玉器,就算定製也會有微弱的小差別。

  物以稀為貴,自古皆如此。黃金稀有,但比起和田玉來,就顯得不那麼稀有了。據瞭解,世界黃金產量穩定在每年2600噸左右。而新疆出產和田玉的場口,由於近百年來過度的開採,已經所剩不多,產量更是極其有限。因此,有的時候,一塊上好的玉石就能抵得上成噸黃金的價值。

為什麼自古就有“傳玉不傳金”的說法?

​  中國的傳玉文明還得益於中國是一個人文情懷濃厚且悠長的國家。作為傳家之物,“玉德”中包含的智慧、情懷以及文化底蘊是黃金所不能比擬的。在中國,玉是有靈魂的、有信仰的靈物。它對國人而言,不僅是表層的物質財富,還有一種深刻人心的精神圖騰。

  玉石溫和、堅韌、細膩,自內而外的散發著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在古代詩文中,常常可見用玉來比喻美好的人或者事物。如:金玉良緣、拋磚引玉、亭亭玉立等等。玉身上的這些特質象徵著涵養深厚、品質優良,而這些優點同時也是人們一直追尋學習的。

  所以家裡的長輩會把玉石作為傳承之物傳給子子孫孫,也是為了警醒後人,人生在世,財富有高有低,但無論今後或貧或富,都要有玉一般的品格,為人正直,待人溫和,處事不驚,時刻保持善良。

  此外,玉吸收天地之精華,吐納萬古之靈芬,是公認的吉祥之物。長輩們傳玉的時候同時也寄託了一份祝福。幸而得之的晚輩們,今後一定能夠幸福安康。玉貴為寶石,當做傳家寶流於後世,即是財富的傳承,也是信仰的傳承,更是祝福的傳遞。

為什麼自古就有“傳玉不傳金”的說法?

​  時光荏苒,以玉傳家,傳得不僅是財富,還有一種精神,一份寄託。只要玉在,精神將不會消弭,寄託會永久長青。歲月悠長,最美不過傳家玉,它會寫滿故事與記憶,裝在時間的車輪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