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已經當了太子,為何還急著逼李淵退位?

阿斌的生活VLOG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兵變,除去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此時李淵還是皇帝,李世民沒有皇帝授權直接殺死他的兩個兒子,其中一個還是當朝太子。那太子可是未來的皇帝,按照常理,這是謀反的大罪。李世民在李淵的眼皮底下幹出這等驚心動魄的事情,對於李淵來說何其難堪,此時自己被李世民架空了,如果追究責任也是徒然,不追究吧這皇帝也當的窩囊了。


李世民上奏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殺害自己,迫於無奈才造成了現在的局面。李淵能說什麼,只好順著臺階往下爬,還封了李世民為太子。在李淵看來,李世民與其說是上奏朝廷,不如說是給自己示威。

如果說玄武門兵變讓李淵難堪,李淵也就默認了,而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更讓他難堪。李世民的部下居然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全部殺害。太子李建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齊王李元吉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子女無一逃命。李世民還將太子府和齊王府女眷充斥後宮,納李元吉妻子楊氏為妾,此舉為後世史界所垢病。


以前李世民多有軍功,李淵十分忌憚,因有太子牽制,倒也平靜。現在的李世民在李淵眼裡早就不是當初的兒子李世民了,而是一個連自己也感到陌生的人。怪只怪生在了帝王家,帝王之家何來親情,只有皇帝和臣子。但是想到李世民絕情到了讓人髮指的地步,殺的都是他李淵的孫子呢,所以李淵表面上沒什麼,心裡已經把次子李世民當作了仇人。可以說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李世民清醒的看到李淵對自己所做所為的不滿,李淵的後宮都是年輕貌美的嬪妃,他們生了一個又一個小皇子,李世民同樣沒有了安全感。李世民想到死去的太子和齊王,如果他們搶先一步現在倒黴的就是自已。這世間充滿了太多的未知,除非他自已坐上那個位子。


李淵退位了,被迫無奈呀。別人不說,李世民的死黨尉遲敬德多次以護駕為名公然恐嚇李淵。大唐的名人才子有一大半都追隨了李世民,誰讓自己有這麼一個強勢的兒子呢。對於退位後的李淵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不在其位眼不見為淨。

所謂成王敗寇,李世民贏了。好在他為世人整出了個”貞觀盛世”,為世所稱道,至於玄武門之變,人們也就當作了一段爭奪權勢的過眼雲煙。


走著聊著


秦王李世民發動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了斬草除根,還殺光了他們所有的兒子,這就是著名血腥的玄武門之變。



我們先來看李淵,出了這樣驚天動地的事件,李淵這個皇帝日子其實很難過的。一夜之間死了兩個親兒子和十幾個親孫子,這事放在誰的身上能受得了?不亞於是晴天霹靂!

親近李建成的大臣還會為太子喊冤,要皇帝主持公道。但是李淵能怎麼辦?懲辦李世民?一來手裡沒有軍權,二來現在只剩李世民一個兒子了。

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該殺嗎?這更不是一個老父親能說出口的話。何況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沒有什麼大錯,最多也只是兄弟間的爭權奪利,現在的結果是狠毒打敗了善良,殘忍戰勝了仁慈。


玄武門之變清除了所有的阻礙通向皇位的競爭對手,照理說李世民可以先穩穩地當著太子,因為皇位遲早是他的,那麼他又為什麼一定要逼李淵退位呢?原因有兩點:

一:儘管當了太子,李世民的心裡還是不安的,忠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勢力隨時可能向他復仇,隨時要求李淵為他們翻案。當了皇帝后這些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李世民的行為都是非常殘忍和不光彩的。他需要儘快統一口徑,加強輿論的引導,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甚至把自己包裝成受害人。而要做到這些,只有自己儘快登基當上皇帝。


以上就是李世民雖然是太子了,但是他還是一定要逼迫李淵退位的原因。


未鳴讀史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雖然心痛但還是被迫無賴讓李世民坐上了太子之位。這個時候李世民即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為何還要急切的逼李淵退位呢?

  玄武門之變發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當天李淵就把朝政之事全部交由李世民裁決。六月初七就冊封李世民為皇太子,同時也下詔國家的軍政及其他的一切事物都由李世民裁決之後在行奏報。可以說現在李世民已經是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了。

  在之後的日子裡李淵像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一切的政務都是李世明在負責。沒人知道李淵這些天在想什麼,但在六月十六日這天李淵向心腹裴寂下了一道手諭表示自己要加尊為太上皇。這一信息表明李淵已經打算退位,不管是被逼還是主動,不久李世民都將會是帝國新的統治者。事情已成定局不管怎樣李世民的確是如今最合適的繼承人選,就當自己幫他最後一次忙,為他儘快的消除那些反對的聲音。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繼承皇位後對帝國政壇進行了一次大的清洗。在玄武門之變有功之人都得到的封賞,對於之前忠於李建成的人也進行了招撫。而且李世民的很多治政方針和李淵不同,李淵不退位的話李世民不太好去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實施。

  李世民即位後首先廢除了李淵之前發佈的宗教改革,對佛、道兩教進行了改革。

  第二就是放飛宮中豢養的飛禽,罷停各地進貢的奇珍異寶,給各級官員各抒己見的平臺。

  第三是放歸掖庭宮女三千人,放她們回鄉嫁人。

  正是李淵的退位讓李世民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快速的確立自己的地位。


讀史鑑往


簡單來說,因為李世民是通過政變成為太子的。

李世民是李淵的皇子,有皇位繼承權沒錯,但在他頭上還有一個大哥李建成壓著,大唐的的太子是李建成,而不是他李世民。

李世民通過一場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使得自己成為李淵唯一的嫡子,順理成章地成為太子,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順理成章裡邊還有李淵的意思,是他主動立李世民為太子的。

當然,這個主動很有被逼的意思,因為李世民發動的是玄武門之變,與其說他是想埋伏幹掉哥哥和弟弟,不如說他是順手幹掉哥哥和弟弟,逼迫父親李淵,才是他的終極目的。

如果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天李建成沒來,李世民自然轉頭就往皇宮走,控制了李淵再下詔滅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畢竟傢伙穿上身了,小弟帶進宮了,什麼都不幹,回去等死嗎?

而且李世民的目的非常明確,在政變前房玄齡勸他:“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當承大業,怎麼承大業?怎麼都繞不開李淵!

李世民是優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完全沒把握的事,他敢發動政變,正是因為他已經做足了準備,最重要一點,就是收買了禁軍,本應該守衛李淵的宿衛,轉過頭來放李世民進宮,等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士發現主子有難來攻的時候,宿衛又跟秦王府衛士一起抵抗。(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

殺了哥哥和弟弟後,下一步就是李淵,李世民不想自己出面,他派心腹尉遲敬德出面。

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來到李淵面前,再配合宮門的喊殺聲、尉遲敬德鎧甲上的血漬,李淵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有兩個選擇,事實上他很快就做出了那個對他、對大唐都最有利的選擇,還貢獻了一番精彩演出。

政變以李淵宣佈立李世民為太子結束,至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也一併被李世民斬草除根了,整個唐朝中央,在最短時間內被李世民掌控,李淵則成了傀儡。

一般來說,權臣逼退傀儡皇帝取而代之是需要數年時間的,李世民原本就有底子,現在又是太子,進程大大加快,基本上從政變後他就開始換血,把太子和齊王還有李淵的人通通換成自己的。

兩個多月後,唐朝宰相班子、宮廷禁衛、地方軍區長官全部換成李世民的人,因血腥政變可能引起的動盪已經漸漸壓下,李世民已然成為大唐的主人。

這個時候,是李世民想上位而李淵又想退位的時期。

李淵知道兒子搞政變就是為了這個位子,現在朝局都穩定下來,不退位等過年吶?他又不說實權皇帝。

而李世民想上位原因就更多了,小弟們跟著你搞政變,那是冒著誅九族的風險,就等著從龍之功封賞呢,你還拖著幹啥?而且李世民此時27歲,他又不是喜歡委屈自己的主,他自己就說:“朕本性剛烈,若有抑挫,恐不勝憂憤,以致疾斃之危。”現在皇位近在咫尺,還忍什麼忍,上!

另外從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出馬可以看出,如果可以,他是不想揹負殺父弒君名頭的,李淵也快六十了,指不定哪天暴斃,風言風語就起來了。

不論對李淵而言還是對李世民而言,讓李淵退位,李世民取而代之都是最好的選擇,機靈的李淵更是在兒子示意之前自己提出來,李世民順坡下驢,父子關係良好,李淵很是過了幾年沒羞沒躁可勁造人的生活。


平沙趣說歷史


這是有現實意義的舉動,李世民必須這樣做,任何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都會這樣做。

首先,玄武門之後李淵已經被軟禁,失去了與其他朝臣見面的機會,長期下去不是個辦法,必須把最高統治權力轉移過來。

按正常情況,皇帝要定期舉辦朝會,與大臣商討國事,即使李世民作為太子監國,也只能在李淵的皇位下另設一個位置,甚至按規定有沒有坐著的位置都是兩說。

如果李淵不出面,上面空著一把椅子,李世民以太子的身份在下面和大臣討論問題,萬一再有幾個偏執狂抓著一個小事情質問李世民,那將是一個非常尷尬的事情,尉遲敬德不可能一直披甲執矛守在大殿上吧。李世民被被一群大臣圍在中間,一群人口沫橫飛指責李世民,這個畫面想起來都不嚴肅,李世民不能讓這種有損於自己形象和地位的情況出現;

而李淵要是以皇帝的身份坐在椅子上,是不說話呢還是不說話呢?萬一說話不合李世民的心意怎麼辦?萬一破罐子破摔說讓李世民停職禁足回秦王府讀書怎麼辦?這種情況必須不能發生。而且,逼著李淵坐在上面不說話,或者只說一句“請太子定奪”,這個畫面和《笑傲江湖》裡東方不敗差不多,是對李淵人格和尊嚴的極大侮辱,還不如索性不露面,眼不見為淨。

所以,李淵必須退位,必須把皇位交給李世民。至於李淵心裡肯定不舒服,但我們討論這個問題非常多餘,無論是李淵還是李世民都是合格的政治家,他們都有這種常識性的判斷,李淵不想被病死就要讓位。

(李淵)

其次,李世民需要皇帝的位置來實施自己的治國理念

當時突厥入侵,李世民繼位後二十天頡利可汗就打到了長安城外、渭水河畔,李世民沒有那個外國時間去按傳統三推三讓,軍情如火,解決了突厥入侵的問題,自己的地位就穩固了三分;

其次,要把合手的能人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像兵權和長安治安要交給杜如晦,杜如晦決斷能力天下第一,長安城交給他李世民是放心的,有陰謀作亂的杜如晦能下得了殺手;尉遲敬德派出去與突厥作戰,讓大家看看尉遲不僅僅能殺自己人,衝鋒陷陣殺敵才是他的本色,這是對尉遲的保護,躲開了長安城這個是非之地;屈突通被派到洛陽,東部戰區交給屈突通李世民是可以放心的,這老傢伙只有李世民敢用、會用;

第三,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也都沒閒著,具體幹什麼了史書上沒詳細說,但肯定不是在家裡睡覺等著慶功封賞,情報、後勤、宗室安撫、地方大員動向,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情,哪裡有心情再等下去;

最後,李世民完成了權力移交,就避免了可能會發生的某人打著李淵血書、衣帶詔之類的旗號發動大唐內亂,即使發生了,原本中立的一些人也只服從皇帝的命令。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先天上就有這個政治優勢。

(李世民)

總之,李世民必須完成權力移交過程,從法理上為自己的篡位政變行為畫一個句號。同時,也是篡位這種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在操作層面上的直接需求。這時候再猶猶豫豫,可能就會丟掉全部的勝利果實。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大家搞清楚李世民為什麼要發動玄武門之變呢,是因為當時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背後有李淵支持,勢力已經壓過了李世民,李世民不孤注一擲的發動政變,死的就是李世民了。

說明李淵也是對李世民忌憚無比,畢竟李世民功高震主,所以父子二人的關係很緊張。

李淵是怎麼支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呢?

一方面李淵殺掉了支持李世民的劉文靜,又以劉文靜的死對頭裴寂為首席大臣,這已經是公開打壓李世民了。

另一方面,李元吉藉著出征的名義,奪取秦府精銳也是勢在必行的,李世民眼看就要成為空頭皇子了。

所以看似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死不休,其實背後是李世民與父親李淵的權力之爭。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孤注一擲,進行了冒險活動,不成功就是死。說明李世民的勢力還達不到權傾朝野的地步,只能靠這種方式險中求勝。

因此李世民殺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以後,父親李淵必須要早早退位,李淵只要一天在這個皇位上,這次找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對付李世民被殺,下次還可以找其他大臣對付李世民。所以李世民當然急匆匆的要坐上這個皇位,一旦坐上這個皇位,就說明正統已定,基本上沒多少大臣會支持李淵這個過氣太上皇的。


宋安之


只要李世民還不是皇帝,那麼他就會一定會逼迫李淵退位。

即便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自己也搖身一變由秦王蛻變成為了太子,但他也不得不及時逼迫父皇李淵退位。李世民的這種考慮,不是急於求成,而是基於當時綜合環境的權衡之後的正確決定。

公元626年,震驚天下的玄武門之變爆發,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繼“李唐政權取締楊隋政權”之後的又一重要歷史政治事件。玄武門之變的結局想必諸位也都清楚,秦王李世民成功將皇儲之位爭奪而來,而所謂的反派人物,即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則在這次政鬥當中一併被秦王方面軍(李世民和尉遲敬德)所親手除掉。

1.玄武門之變的大體介紹

談及玄武門之變,我個人簡單認為:玄武門之變是關乎李世民一生的決定性因素,真可謂是:成也玄武門之變,敗也玄武門之變!簡單來說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同李建成爭奪李唐儲君之位的一次政變(其間我們先不必考慮齊王李元吉的政治意圖),雖然此次政變是由李世民率先發起的,但依據當時的緊張局勢而言,李世民此舉也是被逼無奈的首選措施。如果當時李世民不發動政變,或者沒有除掉李建成二人的話,那麼繼唐高祖李淵之後唐朝的天下在很大意義上恐要改變。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

明朝學者李贄:“建成、元吉自家討死。太宗殺之。不為過也。”

公元618年,李淵繼晉陽起兵成功後成功割據政權,稱帝長安。初唐建立之後,按照古來宗法傳統,即“嫡長子繼承製”,皇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開始著手處理朝堂政務和東宮事宜。論起治兵打仗、兼併天下,唐朝誰人也不及李世民和秦王府門下的一幫治世能臣良將。虎牢關一戰,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和王世充,從而奠定了初唐天下的國土版圖。

“天策上將”對於李世民的冊封直接引來了李建成的妒忌和恨意,之後的很長時間內,由於太子黨和秦王黨的長期鬥爭,以及對李世民的誣陷誹謗、李淵對李建成的偏袒,秦王府功臣皆被貶謫免職。種種不利因素之下,秦王黨為求自保,不得已發動玄武門之變,用處於風口浪尖上的一場兄弟間的流血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

2.李世民急迫李淵退位的隱情

關於“李世民逼宮奪位”的言論,有關正史上並無記載,但後世學者通過研究玄武門之變以及相關史料,卻不難發現李世民同李淵之間確實是有難以抹去且不可調和的君臣矛盾和父子矛盾的,這也就間接地證明,李世民從“秦王到太子”、從“太子到皇帝”之間的轉變定然不同於史書上記載的那麼和平過渡。

司馬光《資治通鑑》載:“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太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則亂何自而生矣!”

(1)速則乘機,遲則生變

李世民殺兄弒弟成為太子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逼迫李淵退位禪讓給自己,而是最先命令尉遲恭將李淵嚴密控制。李世民此舉在我看來有兩方面因素:

①如果李世民在殺兄弒弟之後,第一時間又將李淵迫殺的話,那麼定然會招致天下輿論相向;

②此舉既證明了李世民存有孝心、顧及了政治輿論,又考慮到了李淵隱藏實力的需要。假如李淵不基於當時綜合局勢的話,非要同李世民拼個魚死網破,那麼之前身為隴西貴族的李淵世家,其暗存勢力絕對不亞於秦王集團,即便李世民集團可以贏取最終的勝利,那麼也會對其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2)外部環境的步步緊逼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即便李世民如願成為皇太子,但當時李淵仍然在位了兩個月。公元626年七月,李淵才正是退位將李唐政權中心轉交給李世民。當然,在這中間為期兩個月的時間內,李世民和李淵都沒有閒著,可以肯定的是,李淵並不樂意退位,而李世民則是步步緊逼。

①李淵善於隱忍,這一點早在李淵身為唐國公之時就顯現而出了,可想而知,如果時間一拖再拖下去,誰也不可能知道李淵會不會在他的有生之年再來一次誅滅賊子的“長安起兵”;

②此外,當時居於西北的突厥勢力正步步跟進,中原一旦稍有變故的話,突厥勢力便會乘機突進。如果李淵再同外族勢力暗自勾結的話,恐怕李世民真的就要面臨“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不堪結局了。


亮郎才不盡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逼迫其父封他為太子,並說一切軍國大事全部聽從太子處分。這個時侯李世民已經是唐朝的主宰,所缺僅僅是皇帝的名號而已。

如題所問,李世民做皇帝已是板上定釘之事,為什麼還要逼其父退位?我認為可以從李世民及李淵的角度分別討論。

從李世民的角度看,他雖然大權在握,但畢竟不是皇帝。一方面李淵身體尚可,再做十年八年皇帝沒問題,對於通過政變上位的李世民,他等不及,因為時間拉的越長,變數越大,李世民的目標不只是太子。另一方面李淵出於個人安危及唐朝延續的角度,承認了李世民政變合法性。但父子之間矛盾其實已經無法調和,今天服輸的李淵,明天難保他不會反覆,他畢竟是開國皇帝,還有很多資源。唯有把皇位拿到手,送李淵去養老,才能斷李淵的念想,鞏固政變的成果。

從李淵的角度看。李世民的狠毒讓他心驚肉跳,也自認佩服。他已經六十歲了,鬥志經此大變已完全消退。李淵已經放棄了任何與李世民爭鬥的可能,他知道木已成舟,再搞下去,對自己對唐朝是不利的。何況李世民治國治軍能力擺在那裡,把江山交給他,儘管充滿血腥,未必不是好事。


羽書遲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政治目的有兩個,最優先的目的是控制李淵,其次的目的才是徹底清除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門之變是奪權教科書↑

這兩個目的也是環環相扣的——先對李建成和李元吉下殺手,殺死這兩人之後,兵分三路:

一路由尉遲敬德帶著士兵,去宮裡把李淵及眾大臣全部控制住,名義上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造反,被秦王李世民鎮壓,並派尉遲敬德帶兵來保護皇帝李淵和重臣諸如裴寂等人。

另一路由李世民帳下心腹,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去解除東宮力量抵抗的決心,當薛萬徹等人看到太子李建成的血淋淋的腦袋,完全喪失了反抗李世民的動力,頭兒都不在了,效力給誰看,還是趕緊樹倒猢猻散,各自逃命吧。

這一步非常關鍵,因為當時在長安,東宮的武裝力量是要強過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兵力的,以至於李世民的秦王府幾乎被攻破,一家老小差點就喪命於薛萬徹等人手中。

↑勝者為王↑

第三路,則是善後:由誰帶兵去,史書上並未記載,因為這趟活很髒,是要把李建成與李元吉斬草除根,這兩人各自有五個兒子,最大的不過十多歲,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盡數都被殺死,而且從宗籍之中被除去。

李世民倒沒有像嬴胡亥對待自己哥姐那樣決絕,李建成和李元吉各自的女兒以及女眷基本都存活了下來,更有甚者,李元吉的王妃楊氏被李世民納入宮中,這樣的安排,想來也是李世民早就計劃好了的。

↑李淵毫無防備↑

如此複雜的政治軍事冒險,卻被李世民及其幕府智囊團執行的井井有條,幾乎達到機械般的精確實施,讓人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謀略和執行能力。

玄武門之變成功後,如何安排李淵,也是李世民及其智囊團精心考慮過的問題。

事變成功後,李世民要鞏固勝利果實,犒賞眾多功臣,吸收異己勢力,保證朝堂大局和天下穩定,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儘可能不殺死李淵,而是讓李淵虛位變成太上皇,走正當的政治合法途徑,把皇權從李淵手上轉移到李世民身上。

設身處地的從李世民的角度考慮,玄武門之變後,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安定大局人心。

↑李建成輸掉了所有↑

一方面,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需要撫慰,讓這些反對派力量迅速轉向,最起碼不要鬧事,動盪時局;

另一方面,李世民通過非正常途徑得到最高權力,他要給他的功臣們一個交代,畢竟人家是提著腦袋跟著李世民幹這一票,需要的是儘快可變現的酬勞,就算李世民出於父子之情考慮,願意等李淵退位,他手底下的功臣們可等不了啊。

↑李淵在痛苦中度過餘生↑

而要想實現這一切,李世民必須具備實際上和名義上的皇帝名分,才能夠以權威的角色佈局天下。

所以說,李淵很快就當上了太上皇,他沒有能力反抗,只能逆來順受,不知在多少個夜晚,深宮冷清,心憂不成眠,一天一天算著日子,等待漫長的終老的那一天……


我見青史多嫵媚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已經當了太子,為何還急著逼李淵退位?

玄武門之變,不少人都聽說過,這是歷史上的有名事件。發起這場變亂的就是李世民。在這場變亂當中,他殺掉了自己的兩個兄弟,因此成功的變成了太子。都知道,古時候的太子就是儲君的意思。只要皇帝去世了,太子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成為天下之主。既然如此,有人就覺得不能理解,為什麼李世民不願意耐心的等一等?他都已經滅掉了其他兩個兄弟,這就等同沒人可以和他爭位子。那他可以等他爹死了以後,再去坐上皇位。為什麼一定要提前逼李淵退位?如此一來,天下人都會指責他,說他殘暴無情。在我個人看來,李世民這麼做其實也是逼不得已。主要有三點原因迫使他不得不如此。



原因一,等的時間越久,越容易出變故。李世民當時雖然已經坐上了太子的位置,但他始終會受著皇帝的管制。他如今已殺了兩個兄弟,如此一來已經遭了父親的猜疑和記恨。時間一久,等他父親再次掌權。很有可能第1個就拿他開刀。再者來說,若說後面他父親在給他生幾個弟弟,然後等到弟弟們成氣候了,再將太子之位換給弟弟來做。那他的全部努力就相當於是白費了。所以,他不能等太長的時間,必須要及早坐上那個皇位,才能保證他的付出是有了回報。



原因二,掌握天下以後,才能掌握輿論。勝者為王這句話,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這都是一個真理。李世民在發動了那場變亂之後,民間就已經有關於他的不好傳言。李世民是怕等時間變長以後,這些傳言在民間發酵,再加上他父親從中作梗,那他的太子之位肯定又做不久。屆時,他既沒了民心,又沒了父親支持。結局可以想象,那一定不太美好。但他若掌了皇權則不同了,登上了皇位以後,他就是那高高在上的天子,是天命所向之人。然後他再去控制一下民間的輿論。過不了多久的時間,百姓們就會認為他真的是上天派來的天子,都會開始選擇擁護他。所以,儘快掌權,才是控制輿論,收服民心的方法。



原因三,要給擁護他的將領們一個交代。李世民若是一直沒有坐上皇位,只是太子的話。那當初和他一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的將領們,在本質上來看,無疑是和叛軍差不多。只有當李世民坐上了皇位以後,他們的性質才會變,變成擁護新王的功臣。李世民這個人對自己的部下還算不錯,為了給部下證名,也為了讓他自己的地位不受到威脅。因此,他選擇提前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而自己坐上那個皇位。

所以綜上3點來看,李世民逼著自己的父親退位才是最好的選擇。否則,以他和父親現在的關係來說,一旦他的父親再次掌權,那他的下場可就不好了。所以李世民也不傻,這時候不動手,難道等著別人來滅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