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孔捷一个军却没全歼美军一个营,假如换成李云龙会怎样?

尤凤燕


老版的《亮剑》令非常多的观众难以忘怀,新翻拍的《亮剑》也是有非常的特点,在老版的《亮剑》当中,李云龙是一个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打仗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并且看过《亮剑》的人都知道李云龙这个人非常的特立独行,非常的固执,总结起来,李云龙就是很叛逆的,一个团长而在剧中也有和他角色性格完全相反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孔捷,孔捷的形象就比较古板,并且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常理出牌。




在剧中有这样的一个情景就是孔捷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去和美国作战,但是孔捷却失败了。很多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孔捷的战术有问题,如果换成李云龙的话,肯定会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如果李云龙的军队和美国打架的话究竟会不会赢。在我们的心目中大家一定都会觉得李云龙非常的厉害,战无不胜,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前提就是李云龙的对手是日本而孔捷的对手是美国。
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国家非常的落后,无论是在设备上还是武器上都比我们的对手差了一大截子,所以我们即使是人非常多,但是由于别人的武器比我们先进,我们每次打架都会非常的吃力,孔捷当时带了一个军的人去和美国干架都输了,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对方是美国,美国在战略和设备上都比我们这方要新进很多,所以换成任何一个军队和美国作战的话,赢的几率都非常的小。


而我们心目中的战神,李云龙,他的战略方法只是和别人的不太一样,总是能够出其不意,找到对方的弱点,然后攻击对方的弱点,但是如果换成敌人是美国的话,那么李云龙带领着他的团队去攻打美国也是比较吃力的,因为美国的战略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所以李云龙想要通过自己的小聪明来攻打美国的话,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都曾经说过和敌人作战的话,由于我们国家军队的现状,所以不可以正面的攻击,只能采取迂回措施,如果我们和敌人作战能够消灭敌人的一个营队的话,那就非常的好了,如果消灭两个的话,那就是超常发挥。所以如果李云龙带领独立团去和美国打几场战争的话,小编不敢保证他一定会取得胜利,但是可能会比孔捷的战况好一些,因为毕竟李云龙也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他选择的战略方案一定会将自己的军队损失降到最低。


这位怪咖


电视剧中孔捷是说,他手下的一个师包围了美军一个营,但是美军这个营在航空兵以及地面炮火的配合下成功阻挡了志愿军的攻势,两个营丧失了战斗力,最后这个营的美军虽然伤亡三分之二,但是依然在地空火力的配合下成功突围。

这个结果并不丢人,因为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经常可以成建制包围美军一个连,一个营甚至一个团,但是很难成建制消灭美军,有记录显示最多成建制消灭美军一个营,很多情况下成建制消灭美军一个连也十分困难。我老家那块有一支装甲团驻扎,这支部队是抗美援朝的功勋部队,曾经全歼美军一个连,可见美军多么不好打。即便是被缴获团旗的31步兵团,仍然有一个营以及其他几支小部队成功突围,而志愿军为了消灭31团准备了五个团,而且有三个团损失惨重,可谓是惨胜。

所以,即便是李云龙遇到了美军,可能也会打的灰头土脸,因为美军的火力根本不是日本陆军、国民党军可以比拟的。美军一个军可以有各型火炮一百多门,志愿军一个军只有几十门炮;美军一个军可以有数千辆卡车,志愿军一个军只有几十辆;而且美军掌握着制空权,航空兵可以随时支援地面部队;炮兵也可以和步兵、装甲兵相互配合。所以志愿军不管是攻击还是防御都要承受美军密集的火力打击,毕竟经历过二战洗礼的美军可以在距离步兵防线几十米的地方打出一道火网,弹药、食品、药品等补给品可以随时通过空投支援给被包围的部队。所以我才说,即便是李云龙遇到了也很难打出成绩,因为火力的差距就是如此。

这一点我国是承认的,毕竟国力的差距导致中国不可能向美军那样火力充足,美军可以用重磅炸弹炸一辆自行车,而志愿军用反坦克手雷炸碉堡都已经是奢侈了。如果不是大量的苏械援助以及美军的韩国猪队友,抗美援朝可能会打的更艰苦。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电视剧里很明确了,独立旅长李云龙被山本一木百十人的特战队A的有来有回,最后靠8个陆战营+骑兵连+直属连才把山本围起来,还是靠二营长翻的盘。

对于当时解放军来说,美军的立体战术和支援能力就和超人一样。但是挡不住解放军有氪石手套,超人在朝鲜也被A的签平等条约。


至于为什么一个军围不死一个营,只要侦察到位,这个营真的可以皮来皮去。

我家老爷子是1951年春天入朝的,正值第四次战役前夕。他在志司后勤部一分部任侦察参谋,先后在三登和阳德工作过。他曾经给我讲过三登被美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相:储存在三登的粮食、车皮、被服、弹药基本被炸毁,后勤人员伤亡很大,很多牺牲的干部战士都是被凝固汽油弹炸的面目全非,就连山坡背阴处的积雪都是黑的。

父亲和他幸存的战友们就在这一刻领略了什么是现代化的战争,什么是不分前线与后方的作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彭总提出了仗打胜了,后勤占51%的功劳的说法。

我想,李云龙如果赴朝参战的话,他会从感性上理解现代化战争的含义。如果他从朝鲜回来再去南京学习,他绝对不会在课堂上给常乃超教员捣乱。


灰格子锦鲤


晋西北“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三个人中,孔捷是唯一去过朝鲜战场的,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孔捷对美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很反感国内的一些记者,为了舆论的需要,对美军的报道都是胡编乱造,说什么美军都是少爷兵,一听见枪响就吓得尿裤子,钻到睡袋里打机枪等等,这都是极不负责的表现,我们的战士要是听信了这些宣传,是要吃大亏的。

实际上,孔捷认为,经过二战的洗礼,美军各兵种之间的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战斗力非常强悍。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他的一个师,包围了美军的一个营,结果打了一个昼夜,硬是没打下来。李云龙听后,还挖苦了一下孔捷,说:“他娘的,这仗打的窝囊,一个师连一个营都干不掉,你小子是怎么指挥?”那么,如果换成李云龙,就能打下来吗?同样是不行,这是武器装备之间巨大的代差所造成的,不是靠士兵士气、指挥艺术所能轻易弥补的。事实上,《亮剑》里面说一个师没打下美军一个营,这还是好的。在真实朝鲜战争中,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那就是著名的砥平里战役,我军5个师进攻美军一个团,不仅没能拿下,最后还被美军反攻,志愿军被迫后退。

砥平里战役战役发生在四次战役时,在这之前,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用气吞如虎,所向披靡来形容也不为过。由于美军惜命,防线往往被志愿军突破一点,左右两侧就会主动放弃阵地,向后撤退,由此带来连锁效应,整条防线瞬间崩溃。所以,当时在志愿军里流传这么一句话,“美军的防线ABC,一打就是全线突破”。但是这种现象在砥平里战役战役后发生了改变。

李奇微上任后,提出了"一旦实力允许,立即恢复进攻"的建议,并趁中朝军队修整期间,向志愿军进攻,发动了四次战役。彭德怀则计划在东线将美军放进来,在用4个军的兵力分割歼灭。一切如计划的那样,东线联合国军一路向横城和砥平里地区推进,战机出现,彭德怀于是组织东线各军发动横城反击战,迫使东线的联合国军全线后退, 但战线上有一个点却始终原地未动,这就是砥平里。

坚守砥平里的是美国陆军第2师23团,另加一个法国营及配属队。志愿军则调集了4个主力师(四个主力师并不是全部满员,但是人数远超过美军是肯定的)进行强攻。美军遭到强攻后,由于两侧友军早已撤退,跑是跑不了了,于是干脆就地固防,准备和志愿军死磕。面对志愿军的进攻,美军一面呼叫空中支援,一面用坦克和汽车结成环形阵地,用重炮轰击进攻的志愿军。而志愿军由于缺乏攻坚武器,拿这些躲在铁圪塔后面的美军毫无办法,一批一批的志愿军冲上去,又一批一批的倒下。经过两个昼夜的进攻,志愿军进攻的主力部队全被打残,伤亡超过一万五千人,而美军则只有不到一千人的伤亡。在志愿军进攻乏力的时候,美军快速进行攻防转换,跳出包围圈,对志愿军进行反击,志愿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后撤。

孔捷说的战役,原型应该就是砥平里战役,正如孔捷所说,美军是我军遇到的一个比以往任何对手都要强大的对手,我军原先运用的得心应手的迂回穿插,分割包围,围点打援等战术,在美军这里通通不灵了,为什么,因为美军的武器实在是太先进了,两军的代差实在是太大了,围点打援,其结果很可能是援军挡不住,围住的也打不下来。鉴于两军之间的实际情况,毛主席还专门发了电报给彭老总,指出:穿插迂回的战术可以让我军包围住美军一个师,或者一个旅,但是我们很难全歼敌人,但这种战术非常好,要继续用,不求全歼,集中全部兵力,歼灭敌人一个营就够了。这足可见美军的难打,即使换了李云龙,也未必比孔捷做的更好。


历史风暴


某些解答者提出,提问者“夸大了”美军的兵力。实际上,并没有夸大。

我爷爷就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在朝鲜待了三年多。据他回忆,美国军队的火力确实很厉害,有的美军的一个营拥有的火力已经超过志愿军一个师的火力。爷爷还回忆说,我军白天都是不行动的,窝在山洞隧洞里面,夜里才行军或者出击。

而且确实出现过这样的情景,志愿军一个军猛攻美军一个营一昼夜,结果都没有攻打下来。这并不是说我们一个军消灭不了对方一个营,而是说在短时间内无法攻克。如果要消灭美军一个成建制的营,就会牺牲我们很多人。

虽然有的解答者提到了我志愿军曾经消灭美军“北极熊”团的例子,但是要注意一点,这是极个别(也是唯一)的例子。这个团是黑人战士为主,当时黑人受到歧视,造成军心浮动,与其说他们是被俘的,不如说他们是主动投降的。正因为如此,战后美军改变了把黑人整个编为一个团的做法,而是采用黑人和白人混合在一起的做法。

一个数据就可以我们与美军的巨大差距。当时我国钢铁产量为800吨,而美国达到了几百万吨。我们之所以可以和美军打成平手,主要是我们往往动用了对方至少6~7倍的绝对优势兵力,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达到目的。我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成就,都是战士们用牺牲换来的。和我爷爷一起出去的,一共20多个人,回来的才6个人。

所以说,换了李云龙,也不会取得更好的战绩。


怀疑探索者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李云龙,孔捷,丁伟晋西北的铁三角三个人的特点究竟是在哪里?

李云龙是属于那种战术型人才,带领小部队纵深穿插,以及对于整体战术把握性上面来讲是三个人里面最顶尖的,以至于楚云飞在面对李云龙的时候也是头皮发麻,被他一支小部队搅和得是天翻地覆。

孔捷呢,属于那种比较平庸的人才,他是听总部的命令,可是在战术和战略上面比不过这两个人这一点,我们是可以看见的,为什么在山本率领自己的特工队进攻孔捷的独立团的时候,孔捷的独立团简直就是毫无反手之力,我仔细去想一下,李云龙在这之后跟孔捷的聊天,很显然八路军的近战和夜战是八路军的强项,旅游表示孔捷这么大,你被人撤职那是你自己的过,别找别人去抱怨,这之后山本率领自己的特工队袭击毫无防备的李云龙的团部的时候,二者之间的对比简直就是天差地别,不可见,孔捷在面对这种小规模的团战的时候,他的能力比不过李云龙。

至于说丁伟,毫无疑问战略型人才,在大战略的对抗之中,孔捷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远远超过了这两位朋友,所以丁伟的最后的毕业论文也是突出的大战略的部署。

我去看一下孔捷当时面对那个情况,这个时候孔捷是面临着自己的一个师去攻打美军的一个营,在技术装备的差距方面,人数是没有办法抹平二者之间的差距的,派再多的人上去那简直就是添油战术,这是李云龙在浇捣自己的部队在进攻山崎大队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他的目的便在于如何通过土工作业和各种各样的战术指挥的情况之下,能够抹消掉二者之间的装备差距甚一点能否能够做到呢?可以。

在李云龙指挥自己的部队用土工作业拿下山崎大队,这一点上很多人都表示怀疑,因为在历史上这一场战役八路军打的不漂亮,可是在这之后的朝鲜战场里面,中国志愿军正是依靠着自己的土工作业的方式,在上甘岭活活地将美国的军队给死死的耗死,如果朝鲜战争时期我志愿军部队利用自己优秀的土工作业和战术穿插等方式,不停的骚扰袭击美国的部队,使美军疲于奔命,也正是通过这种战术方法,中国志愿军才能够在朝鲜战场上面和美国人打一个平手,紧靠着人数优势是死活打不过美国人的,毕竟美国人的炮弹呐,真的是不要钱。

国企在这之后李云龙的主攻方向是特种作战,也就是说面临这种小规模的部队之间的遭遇战和团战,李云龙是有能力去处理的,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李云龙真的在朝鲜战场上,遇到了孔捷这种作战命题的话,它的处理绝对要比孔捷更好,虽然不能够说能把这一个营全部给歼灭掉钻,最起码在伤亡率方面能够比孔捷做到能控制。

所以个人的观点,李云龙这个人打仗鬼点子多,绝对有办法做的比孔捷更好,能够替孔捷完成这一个作战命题。


漩涡鸣人yy


孔捷说的是他在朝鲜战场上,用一个师也没能全歼美军一个营。他说的是实话,但志愿军在朝鲜还是有整建制歼灭美军一个营的记录的,只是没有能够完整的全歼过团以上的成建制部队,是抗美援朝的一个很大的遗憾。所以,一直有人认为,如果当时是林总或者粟裕率兵入朝,也许战果会更大一些。

这主要是火力配置的差距造成的。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基本上没有什么重武器,以轻步兵武器为主,而且五花八门。也就是当时的指战员自己调侃说的,武器都是万国博览会,有在解放战争中从国军手中缴获的美式武器,还有的是抗战时期缴获或者抗战结束后接收的日式武器。

这种火力上的差距其实在解放战争后期就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尤其是在1947年以后,国军基本上都装备了美式武器,解放军打起来其实就已经比较费劲了。尤其是在国军已经构筑好阵地和工事的情况下,因为缺乏重武器,解放军只能掘壕迫近,一点一点的争夺阵地,所以牺牲也是非常大的。虽然最后打赢了,但解放军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也是非常大的。这还是在1948年之后国军士气已经非常低迷的状态下,解放军一旦突破阵地,国军容易出现全线崩溃的情况。

美军的武器和火力配置当然比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还要更先进,火力更猛烈、更强大。而志愿军当时的武器和火力配置基本上仍然保持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水平,最多是缴获了一些重武器,但在解放战争后期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的武器装备差距,不仅要比解放战争中与国军的差距大,甚至比抗战时期八路军与日军的差距还要大,打起来自然是非常费劲的。

而且,因为美军以重武器为主,而志愿军以轻武器为主,所以,在战斗中造成的伤害也不一样。重武器威力大,杀伤面积大,对志愿军来说,一旦负伤,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比较好的救治,是比较难以恢复的。而当时志愿军的后方医院设在丹东,前线只能简单包扎,所以受伤之后的治愈率比较低。而美军的医疗水平比较高,志愿军又是轻武器为主,即使美军受伤,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复原。

在这种武器装备对比的条件下,志愿军入朝之后的前三次战役,因为美军对志愿军的作战风格不熟悉,加之志愿军是秘密入朝,所以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美军是在追击人民军的过程中突然被志愿军包围消灭的。但从前三次战役之后,美军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了志愿军的作战风格,加强了空中支援和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轰炸,志愿军作战就比较困难了。尤其是美军在被包围之后,也能够依托有利地形构筑阵地,以重火力和空中支援相互配合,志愿军就很难全歼被包围的敌人了。

从志愿军方面来说,入朝的各级将领中,既有梁兴初、王近山这种猛将,也有陈赓、邓华、韩先楚这种打仗比较动脑子的将领,但战果比较大的主要还是前期的几次战役,之后美军对志愿军的作战风格比较熟悉了,一旦抢先构筑好阵地,志愿军缺乏重武器和空中支援,也是没有办法的,经常出现美军团、营级别部队被包围之后,在重武器和空中支援下溃围而出的情况,志愿军也无可奈何。

打仗当然需要动脑子,但任何动脑子的打法都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的,如果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再怎么动脑子也未必有用。比如说同样是攻坚,抗美援朝的时候,如果是在前三次战役中,李云龙出现在战场上,也许战果比孔捷要大一些,但如果是在三次战役之后,美军抢先构筑好阵地了,又有重武器和空中支援,就算是把孔捷换成李云龙,他恐怕也无计可施。因为面对这种武器装备差距,光凭勇敢和一些小技巧,是不足以弥补的。


萧武


《亮剑》中孔捷一个军却没有能全歼美军的一个营,换李云龙会怎么样?

一,首先,《亮剑》这部电视剧情不是这么说的。当时,面对交军事学院的军事论文,孔捷准备写“如何应对美军地空一体化的战术”,和李云龙,丁伟说到了在朝鲜战场,自己手下一个师,围住了美军一个营,但是未能全歼。


当时,那个师利用夜里围住了那个营,利用夜战,近战,想歼灭这个营。但是,美军充分利用照明弹,呼叫炮火,空军支援,以及自动火器多的优势,在损失了三分之二以后,仍然突围而去。


这一个剧情,与我们以前听到的宣传不一样啊,说美军都是少爷兵,怕死,只要被包围就会举手投降。人家损失三分之二仍然保有战斗力,这就说明后来拍摄的《三八线》中的宣传确实非常水。《亮剑》真实性,可看性强多了。

二,如果是李云龙的军,也未必能全歼美军一个营,为什么?

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不过朝鲜战争他参加了,而且是兵团司令,似乎也并没有漂亮的歼灭战,否则早就宣传了。

王近山最大功绩,就是利用“添油战术”“坑道战”守住了上甘岭,使得美军的“山地战大师”范弗里特中将丢掉头上光环,损失严重却没有获得战果。


直到今天,美国的“西点军校”仍然把“上甘岭战役”当经典案例来教学,美军从来不把海湾战争当案例来分析,令人深思。


如果李云龙来打,估计也是这个结果,但是战损可能会小,他不大会上战士用刺刀和铁锹上去和美国强大火力拼命,吃大亏的事他不会去干。


南雷霆峰


我刚刚看了一下《外交风云》,里面也有关于抗美援朝的细节,可以从侧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在《亮剑》电视剧中孔捷回忆了抗美援朝时的战场情况,据他讲述:“当时自己的一个师包围了美八军的一个营,战斗打了一天一夜,已经把敌人消灭了2/3,最后还是让敌人突围”。对比一下《外交风云》,当时38军在朝鲜也是包围了一个美军黑人营,最后也是让美军突围了,要知道38军可是被称为“虎军虎将”的,是解放军的王牌,当时时任38军军长的梁兴初以为是遇到美军黑人团,就不敢打让敌人跑了,后来被彭老总骂了个狗血喷头。

从上述一些细节可以看得开,经历了二战洗礼的美军是非常强大的,不能拿美军和国民党军队对比,这不是内战,不像解放战争经常看到解放军一个师打的国民党一个军落花流水。

其实孔捷说的这种情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常见,毕竟二者的差距太大了,美军是当时的世界头牌强国,连苏联都不敢与其正面交锋,当时美军一个军配有一千多门火炮,一百多辆坦克,绝对的制空权,可以随时呼叫舰载机在5分钟赶到战场支援,志愿军还是当时从老蒋手中缴获的杂牌武器,而且子弹不够用,面对这么强大的敌人,只能以多打少,要是能吃掉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彭总早吃了,没办法才在38线签订停火协议。

如果是李云龙的话,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毕竟现实情况放在那儿,入朝的部队很多都是王牌部队,不比李云龙差,而且朝鲜战场很少有美军称监制被歼灭,当时李云龙的思想还停留在与国民党部队的大军团作战上,是会吃大亏的。

坚持原创,我是剧空间,欢迎大家关注。


剧空间


这个提问完全故意夸大了美军的战斗力,要么就是《亮剑》看的不认真,孔捷明明说的是他手下的一个师在第二次战役期间,未能歼灭美第八军的一个营。敌人被消灭三分之二以后,残部才在空军的掩护下突围,而非孔捷的部队全军投入战斗,这简单的一字之差等于提升了美军三倍以上的战斗力。但有一点孔捷倒说对了,当时的美军刚刚经过二战的洗礼,各军兵种间的配合几近炉火纯青,确实不好打。



《亮剑》中孔捷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属于第四野战军,而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参战的全都是四野部队,其中第39军在云山战斗中一举消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大部,毙伤俘敌1840人,包括全歼其第三营,击毙营长奥蒙德中校。按当时的美军编制,一个满编步兵团约有3700人,算起来半个团被39军干掉了,怎么能说一个军揍不掉它一个营呢?关键要看怎么打和谁来打,个人愚见,李云龙会干的比孔二楞子更好一些。

用孔捷的话说,对手确实比较强悍而并非草包,装备和火力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首批参战的四野部队还没有换装苏械,以第39军为例,所有的武器装备仅为:步枪6362支、冲锋枪卡宾枪4549支、短枪3537支、轻机枪919挺、重机枪154挺、迫击炮500余门、步兵炮47门、山野炮42门,基本都是缴获日军和国民党军而来,我军暂时还没有坦克和飞机参战,几乎完全是轻步兵与敌人对抗。



而美军仅一个师即拥有坦克一营(70辆中坦)、炮兵四个营(105榴炮54门、155榴炮18门)、高射炮40门以及大量的步兵自动火器,并随时得到空军的火力支援。实事求是的说,朝鲜战争初期中美军队装备之悬殊,远远大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军队差距,仅铺天盖地的战机一项,日本人就难以望其项背。巨大的差距要求我军各级指挥员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而不能与敌拉开架式死打硬拼。

《亮剑》的晋西北铁三角中,孔捷的作战指挥是最为中规中距的,更多的是依靠身先士卒和作风勇敢,战场上的鬼点子太少。比如李家坡之战,李云龙就能琢磨出对壕作业的土办法,而第一个抡着大刀冲进鬼子战壕的正是副团长孔捷;在阻击拼命增援平安县城的敌人时,孔捷的命令非常简单:“命令各营依托有力地形,展开全面阻击”!而丁伟是怎么干的呢?毁桥破路,遍埋地雷,专打工兵,战术灵活性的高下立判。



第39军(开国中将吴信泉)打响的云山战斗,是在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期间,也是我四野部队初次与美军交手,对敌人的战术特点和战斗能力并不十分了解,能够取得相当的战果,全因做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同时敢于奇袭、夜战和白刃战,这也是美国军队最恐惧的作战方式。这个模范战例后来被日本陆上自卫队收入了《作战理论入门》一书,视为经典大加研究。

而后来失利的砥平里战斗(即李奇微发现我们弱点之战),我们却恰恰没有发挥自身优势,给了美军充分的时间修筑阵地和布置火力,甚至在环形阵地正中建起了直升飞机降落场,得以用充沛的弹药和密集的火力,在空军的扫射轰炸下杀伤我攻击部队,三个团未能啃动美军一个团,恐怕这就是孔捷类型的作战方式,因此在《亮剑》中孔二楞子也非常内疚,硬碰硬的打法会使许多优秀的战士无谓牺牲。



李云龙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是这样战术灵活的将才我军大有人在,朝鲜北部多为崇山峻岭,地形比抗日时期的晋西北还要有利,只要能扬长避短,用“零敲牛皮糖”的机动战法,别说一个军,一个师吃掉美军一个营完全没有问题。

第39军是怎么接敌的?黒夜里一个团的部队大摇大摆向美军走来,美国人想当然的认为是南朝鲜军队,而等他们发现情况不对时,许多人浑身上下已插满手榴弹片,四个字,干的漂亮。



美军骑兵第1师号称100多年未遭败绩,然而在1950年11月的那个冬天,他们扔下了28辆坦克、116辆汽车和190门各种火炮大败而逃。孔捷最后的总结非常正确,美军虽然不是什么听见枪响就尿裤子的少爷兵,但战斗意志远远不如志愿军英雄们,一旦局势不利便会迅速撤退,缴枪投降也是天经地义,多几个李云龙式的战术高手,我们胜利的代价会小很多。

美国人倒是另外有个优点,记录战史比较诚实:“中国军队缺乏坦克、空中支援和重型火炮,取而代之,他们利用突然的奇袭来战胜美国人,他们的指挥官显示出非凡的能力,让数量庞大的部队利用夜间行军,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的渗透到敌人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李云龙们的打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