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有几个智者帮助诸侯国称霸,却没人愿意帮助周王室恢复霸权呢?

阿GU的郭先森


春秋战国500多年,各诸侯国在能人志士的帮助下,纷纷图强称霸。春秋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的盛况,到了春秋末年,边陲小国吴越也能雄霸一时。最后经过反复洗牌,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那么,本来作为老大的周王室,为什么没有做过图强争霸的事情呢?那些能人志士,为什么都不去帮助周王室称霸呢?不管怎么说,周王室要称霸,其条件无论如何都比其他国家要好得多,成功性似乎更高一些,可为什么他们偏偏不这样做呢?

(春秋称霸)

我认为,之所以没有能人志士前去帮助周王室称霸,而周王室最终也未能称霸,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周王室没有理由。

我们来看看“春秋五霸”称霸的情况。最早称霸的齐桓公打的是“尊王攘夷”的口号。这里的“尊王”,就是要尊崇周王室,就是要求大家要向周王室进贡。在礼节上要按照周礼来做。当然了,我们知道,齐桓公虽然打的是这样一个口号,但是“尊王”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称霸,要夺取更多的土地,要压服楚国这样一些不听招呼的诸侯。

但是这个口号,周王室是不能用的。周王室总不可能说你们都必须尊重我,向我进贡。不尊重我,不向我进贡,我就要带着大家来打你们。这个说法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能人志士当然也都不会去帮他这样做。

除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外,诸侯在称霸的时候,还有为其它弱小的、受欺负的诸侯国打抱不平的做法。

照理说,周王室最适合干这样的事情了,因为它是名义上的老大嘛。但是,任何出来主持公道的,都是以实力做后盾的。实力不济,你说你是老大,就是老大啊?再说了,那些去给别的诸侯国搞调停的诸侯们,他们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调停,是想捞到更多的好处。没有实力做保证,能办得到吗?

能人志士要帮助周王室称霸,必须要找到说辞。没有说辞,能人志士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尊王攘夷)

二、周王室疆域太小。

周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当初,周王把国土不断地分封给诸侯们。作为周王室亲自管辖的土地因此变得越来越少。不过,就算越来越少,也没有问题。在周王看来,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它的,诸侯们不过是帮他看管土地而已。土地上的出产,都会按时对他进行上供。

但是,自从西周末年,几代周王乱政。接着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原先西边的土地,大都被秦国给吞并了。就算住在东边,郑国、楚国也轮番和周王室较劲。实际上,那时候的诸侯王们,基本上都不听周王的招呼了。周王分封出去的土地,也就彻底送出去了,很多诸侯连上贡都取消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周王室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弱小的诸侯国。这样一个弱小的诸侯国,且别说它没有什么理由争霸,就是想争霸,它也没有那个能力。

既然它没有那个能力,那些想要建功立业的能人志士,自然不会在周王室的身上白费功夫了。

(平王东迁)

三、周王室没有空间。

所有诸侯争霸,其实就是一个疆域问题。通过争霸,扩大本国的疆域。晋国可以吞并周围的小国,秦国可以往西边发展,楚国可以往南往东发展。吴国越国虽然原先是小国,但因为处在三不管的地方,也是一步步开疆拓土,因此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疆域面积比较大的国家。

但是周王室处在晋国、秦国、楚国三个大国之间,他就算想发展,又往哪个地方发展呢?这三个大国,谁的土地可以占一分呢?所以说,周王室完全没有发展空间。

没有发展空间,就没有壮大的可能。那些能人志士都不是傻子,本来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式,他们为什么要去解答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如果帮助周王室中兴,应该是帮助王室恢复王权,而不是霸权。霸道,通常只追求短期实力碾压别人,却无法在更高层次上赢得天下。对周王室而言,赢得天下才是终极目标,短期的称霸,不过是饮鸩止渴。

其次,没人愿意帮助周王室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一个组织内能不能涌现出人才,不是因为组织内没有人才,而是这个组织有没有给予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

这一概念也许显得很空泛,但是举一个春秋时期的例子就能很快理解了。


春秋初期,郑国在郑庄公的领导下蒸蒸日上,在江湖中人称“小霸”。郑国的人力资源库里,并没有像管仲、乐毅这样鼎鼎有名的超级人才。但是祭仲、高渠眯、祝聃、原繁、颍考叔等人,在郑庄公的领导下,却构成了一个梦幻般的组合:从公元前722年~前710年间,先后击败卫国、宋国、蔡国、陈国,足以称得上“小霸”。公元前707年,这个梦幻团队甚至一举击败了联合多个诸侯国前往伐郑的周桓王,令天下震惊!

然而,在公元前701年,郑庄公过世,他儿子郑昭公继位。此时,郑庄公时代的那班大臣多数还在。常人以为,有了这一班久经考验的大臣辅佐,郑国必然能继续强盛下去。

可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意外却一个个出现了:郑庄公刚死不久,祭仲就被迫与宋人合作,将郑昭公赶下台,另立郑厉公为君;郑厉公坐上国君之位四年,又因与祭仲争权被驱逐出国,郑昭公重回君位;公元前695年,高渠眯因为旧怨,又杀死了郑昭公而立公子亹(音伟)为国君;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又替郑昭公复仇,杀死了公子亹和高渠眯……。

在郑庄公手下,堪称梦幻组合的那班大臣,却突然成了郑国内乱不断的根源——这是大臣变了吗?恐怕还是领导这班大臣的人变了吧!

东周之后,周王室之所以没能出现像管仲、乐毅一样的能臣干将,其道理也是跟郑庄公之后的郑国情形类似:不是周王室内缺乏能人,也不是能人不愿意去帮周王室,而是周王室内缺乏让能人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

可以举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来证明这点。

秦穆公时注明的贤相百里奚,外出游学求官,曾经到过许多地方,包括周王室。当他走到周王室时,拜于周王子姬颓名下。但是,姬颓想收留百里奚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他会养牛!以百里奚的才能,如果能被周王室启用,虽然不敢说周王室一定能中兴,但至少能延缓其走向衰败的速度。可是,这么一位被秦穆公重用的贤臣、能臣、名臣,在周王室却只能帮周王子养牛,百里奚能在周王室呆多久,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一些世袭大家族,则长期在周王室霸占高位。像著名的周公后裔,春秋早期有位周公黑臀,因为想杀周庄王而立王子克,结果被杀。但是,后来周惠王时,又将周公后裔请回王室来做官。这样任人唯亲的例子多了,谁还愿意去周王室做官?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没人愿意去帮助周王室,而是周王室确实无法提供人才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


欲云谈史论今


春秋时期,不是没人帮助周天子,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周天子自己不争气。从周平王东迁来看,周天子已经不如诸侯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西周灭亡于犬戎,后来诸侯援救才被赶跑。犬戎虽然被逐出中原,但是镐京一片狼藉,昔日富丽堂皇的宫殿残破不堪,且受到犬戎的威胁,周天子为了躲避犬戎而迁都洛阳。定都洛阳以后,因为秦国救援有功,周平王将两块被犬戎占领的富饶土地送给了秦国。当时秦国文公励精图治,不到三年就从犬戎手里夺了过来,可见当时秦国的实力比周天子强大多了。秦文公至少敢与犬戎抢土地,而周天子与犬戎干仗的勇气都没有,足见周平王有多懦弱。到周桓王时期,桓王想树立天子的绝对权威,决定收拾一下郑国。于是,召集了陈、蔡、卫三国的兵马讨伐郑国,结果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国人射中了肩膀。从此,周天子的权威荡然无存。

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不在了,但是周天子还有利用价值,各诸侯国对周王还是非常尊敬。进入战国以后,周天子的权利越来越弱了。在三家分晋后,魏、赵、韩都请求周天子册封为诸侯,说明战国初期周天子也还有点利用价值。等诸侯开始称王以后,周天子真的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了。

进入战国,形成七个强大的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都比周天子强大。七国为了争霸,已经绕开了周天子,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国家变强。于是,在诸侯国当中,掀起了变法图强的新篇章。七国之中,最开始变法的是魏国,从魏国变法以后,逐渐强大起来。很多人才流向魏国,因此对其他六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战国人才的摇篮。

当七国都在变法的时候,周朝内部混乱不堪,除此之外。周天子的土地已经很小了,人口有限,一直靠诸侯救济,根本发展不起来。比如在周显王时期,苏秦游说周天子,周显王都不见他,足见周天子根本不重视人才。此外,进入战国中后期,周天子的影响力只有王畿地区,且无力号召诸侯。比如在周赧王时期,楚国想抑制秦国的实力,邀请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邀请诸侯国伐秦。在讨伐秦国的时候,连军费也没有,只好给国内的富豪借钱,结果号召力不行,伐秦不成,钱也花完了。回国以后,国人向其要债,由于拿不出钱,只好躲进宫中的一处高台之上躲避债务,足见周天子有多穷。所以,到了这种地步,去投靠周天子估计都会被饿死。


谋士说


首先周王室身边环卫着大量公卿级别的高官世家,这些人将东周王室的各方面的职能都垄断了,这些世家为了延续自己家族的统治地位,会选择与地方上的诸侯合作,从而使得诸侯们可以通过这些公卿插手和干预周王室的事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周王室直辖领地日渐萎缩,这些公卿大臣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免不了要与其他大臣发生内斗,内斗的结果就是周王室内部局势动荡。每逢周天子去世,新天子继位这样的重大事件发生,都免不了激起王室的内斗,再加上戎狄入侵、诸侯插手,使得整个斗争呈现出一种复杂局面。在这种形势下,那些智者很难通过自己的施政才华来维护周王室内部的和平,更难以在周王室的框架下恢复王室权威。这种情况到了战国时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东周公控制洛邑之后,将东周国进行改造,设立了相邦制度,吸收了一些人才管理东周国,但无奈领地狭小,此时已经于事无补了。


大意觉迷


古代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周王室把自己的土地赐给秦国,秦国能在此基础上统一全国,周王室却自愿放弃,什么原因?周王室贵族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当然也就没有任何人才需求,人家只有奴才需求。


如海497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春秋战国周王室的国力已经连他自己的顾不住了,只能维持自己吃吃喝喝,东周中期,周王室已经穷的靠嫁闺女度日了,周顷王去世后,因为没钱办葬礼,足足拖了一年才下葬,还是鲁国帮的忙。

当时周王室地方圆不过百里,由于地位大幅下降,诸侯国也懒得向周王室进贡,周王室只能靠洛阳周围百里之地的赋税度日,当时人口也少。每年的钱收上来,自己吃吃喝喝,过过日子就差不多了,还能奢望什么?

到后来就更惨了,只能靠诸侯接济过日子,周王室想要恢复霸权,基本是妄想,之所以周王室能拖那么久不被灭,仅仅是因为春秋战国几大国实力相差不大,互相牵制。有哪个国家如果灭了周王室,绝对会被其它几国起以大不敬、为周天子报仇等等大义联合起来瓜分。也就是战国后期秦一家独大,这才敢灭了周室。

题主所说的那些智者们仅仅是人,没有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本事。而且他们要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必须有一个足够大的平台供其施展才行,像周王室那点家当,几万人的战争都打不起,到那只能养老。


守仁读仁


疆域越来越小,人口越来越少;头顶一个天下共主的名,却无法扩大疆土,充实人口,只要不是傻子,都不会去帮它。


农场主王芳平


等你穿越去辅佐呀。


张威威33526764


国家要强大,要地盘,人口,周天子,总不能去抢小弟的地盘吧?没理由啊


粟赟


第一、周王室地狭人少,经济基础太薄弱,连天子的衣服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根本供养不起牛逼人物;周王室内部贵族太多,随便拉出一个都是几百年的世家,都是周天子的叔伯大爷,下层有能力的士人在这种重家世,重血统,重礼仪的地方,想出人头地根本不可能;

第二,齐晋等国称霸也就罢了,小国们也就装几年孙子,不想装了大不了挨顿揍,日子该咋过还咋过;周天子要是牛逼起来了,一个伺候不好就被刷成平民,连说理的地儿都没有,这谁受得了!?

所以说,成周是没人才,就是有人才,也用不了,就是用起来了,各诸侯国也会同心协力把周天子摁下去:你就当个牌位挺好,别瞎折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