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高樓建築,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樓

漢代國家統一、國力強盛,各行各業都繁榮發展,建築業也不例外,大型宮室和城池不斷興建。其中最有特色的建築當屬“樓”。樓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興起,但研究材料匱乏,對先秦時期的“樓”僅能從考古遺址和零星的文物圖案、文獻來推測形制。漢代文物材料迅速增多,且文獻材料也逐漸豐富,為復原漢代“高樓”建築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漢代的樓的起源

樓這種建築來源於“閣”,即一種單獨(單間)房屋,形狀呈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二層建築。這種二層建築在西漢時期也有廣泛應用,一般為皇家或官府建築,如漢長安城內有麒麟閣、天祿閣,供皇家藏書之用,閣的建築外形方正、體量大,採用廡殿頂等高等級屋面,體現著皇家的尊貴。但也因為閣多是官府建築,所以形制與體量皆有詳細規定,在建築外形的變化與藝術化造型方面比較單一,沒有太多創新之處。

漢代的高樓建築,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樓

漢城湖景區興建的漢式建築大風閣

而“樓”則不然,考古資料顯示春秋戰國時期“樓”逐步從閣這一建築形式中分化而來,但早期的樓與閣這兩種建築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故此常常“樓閣”並稱。按照《爾雅》:“狹而修曰樓”,《說文解字》:“樓,重屋也”,可知樓的最主要特徵有二:一是狹長高挑,即建築高度超過建築的寬度、長度,這也是樓與閣的主要區別,第二是樓必須是“重屋”——即至少有兩層的房屋,而今所見漢代一般的樓均超過兩層。

春秋戰國時期抬梁、穿鬥、井榦、幹闌等各種形式的木結構建築方法已基本形成,初步解決了大體量建築的問題,多層木結構建築有了初步的發展。在先秦文獻中已有關於“樓”的記載,《孟子》:“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荀子》:“志愛公利,重樓疏堂。”西漢時期木結構建築技術繼續發展並與夯土建築技術結合,這促進了高臺建築的普遍產生。

而且世人的價值觀以天人合一、長生富貴為主流,建築物高、大、廣成為全社會追求的潮流,小家富戶不能超越禮制修築大體量的建築,因此普遍修築樓這種“修狹而高”的建築來彰顯自己的富貴。

正是因為這些大、中、小型的地主階級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地域文化來修築“樓”,才使得漢代樓的造型紛繁複雜、各具特色,稱為漢代建築中一道亮麗的建築風景。

漢代的高樓建築,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樓

推測復原的漢代望樓

二、漢代樓的建築種類與功能

漢代樓的實例建築雖然沒有保留至今的,但是從漢畫像磚、明器陶樓結合考古發現可推測復原。漢代樓房的結構形式有井榦式和重樓式兩種,井榦式為多層木架構相互疊搭而成,形式西漢時期修築的井圈疊搭狀態,故稱“井榦式”,這種建築費工費料,一般民居不可能應用,僅僅限於皇家建築中,《漢書·郊祀志》載 :“立神明臺井榦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但是這種樓的架構緊密、各層之間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以做成大體量、極高層的建築,且能做到建築外形富於變化,文獻所載“輦道相屬焉”就表明這種樓可以通過空中道路直接進入而不需要從底層進入後再層層登樓。

重樓式,由單層構架重疊成樓,利用本身的自重相擠壓而保持穩定,僅是每層樓面的結構獨立採用井榦原理進行架構,所以上、下層間的柱軸可以不對位,因而這類樓所表現的外觀形式非常富於變化。這也是其流行於民間的一個重要因素。

按照功能來區分,漢代的樓一般有五種:

第一種是住宅用的樓(宅樓),建築平面有長方形、正方形和曲尺形等多種,屋頂多為四阿頂,多見二、四層的住宅樓,為保證建築平穩,均設計建築成下大上小的形式,樓宅的每層均有不同功能,一般第一層作為會客廳堂,第二層作為高等級聚會所用,三層以上為主人接見身份高貴的親朋私用;

漢代的高樓建築,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樓

宅樓

第二種是具有軍事用途的望樓,望樓最先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軍事要塞中,最初的臺基均為夯土建築,在夯土頂端用木結構搭建亭、臺用以瞭望。漢代的望樓則發展為全部使用木架構搭建,望樓的形式較宅樓顯得高聳、通透,形體纖細且上下各層大小一致。後世城池中的角樓、中央高樓皆屬於此類。畫像磚和明器陶樓中的望樓一般帶有武士的畫像或塑像,比較容易區分;

漢代的高樓建築,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樓

望樓

第三種是市樓,位置在市井中央,《三輔黃圖》日:“夾橫橋大道,市樓皆重屋,又曰旗亭,樓在杜門大道南,又有當市樓,有今署以察賈貨財買賣之事”。一般用夯土作為臺基,樓高二層,中間置鐘鼓以便發佈開市、關市的信號命令,後來演變為城市中報時所用的鐘鼓樓;

第四種是城樓,城樓是在城牆的基礎上加蓋樓而形成的,作為一種專門的軍事防禦設施,城樓與城的聯繫緊密,組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東漢的函谷關東門圖顯示出漢代城門樓的建築形式,即在夯土的門道兩側,沿邊密排對柱礎,在其上立“排叉柱”然後上樑,再在其上修建木結構的門樓。最後在門樓左右兩側對稱設置高大的城樓。作為冷兵器時代最有效的防禦設施,城樓一直沿用、發展,稱為後世城牆上必不可少的一種建築;

漢代的高樓建築,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樓

城樓

第五種是倉樓,主要用於儲存糧草,是在漢代糧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兼具儲梁功能的長方形樓,屋頂多為四阿重簷屋頂,其重要特徵就是屋身上部通常開有窗,這是為通風乾燥以便存糧,門前或有臺階或有樓梯,為方便運輸糧草,可見倉樓的一層一般不存糧,而是由守衛或管理人員居住,二層以上才用於糧食儲存,以保證糧食安全。

漢代的高樓建築,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樓

倉樓

三、漢代明器陶樓的藝術特色

漢代使用明器陶樓隨葬的風氣流行全國,以陝西、河南、四川、山東、湖北最盛。這些地區皆是農業發達的核心地區,地主莊園經濟發達,所以形成了各種具有地方風格的莊園,樓作為其中重要的建築必不可少。

今日出土的這些陶樓具造型獨特、精美,可謂是明器中的藝術精品。首先是色彩多樣華美,陶樓多有彩繪裝飾,這些彩繪有很強烈的裝飾性和審美性,常見的紋飾有直線紋、豎線紋、斜線紋、網面紋、菱格紋、斜網紋、三角紋以及曲線紋。這些幾何紋飾大多使用黑 、白、紅 、黃 、藍等顏色 ,通過不同形式的排列組合 ,以及各種色彩的交叉運用,形成了雖然簡單卻極具裝飾效果的紋飾和裝飾帶。還有用彩繪在陶樓上繪出侍女、武士、家畜等形象,寫實地反映出漢代世人的生活場景。

漢代的高樓建築,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樓

漢代彩繪陶倉樓

其次是造型精準美觀,從今考古發現的陶樓來看,全為手工捏製,簡單的單體陶樓一次成型,而大型多層陶樓則先捏製單體,然後拼合粘制而成,也有的和一些院落、堂屋、水井、豬圈等組合擺放而成。陶樓的比例合適、造型生動,細部刻畫到位,窗欞、大門、獸脊、飛簷斗拱無不一一體現,與真實世界的樓建築幾乎一致,這種仿真微縮模型反映出漢代高超的泥塑造型藝術水平。

如陝西潼關吊橋楊氏墓群出土釉陶材質陶樓,屬於宅樓,紅胎綠釉四層樓式建築,樓閣分層製作後再壘疊,下層屋前刻陰線以示出簷,作斜十字鏤空花窗,窗的上面有對稱的 圓孔,兩山壁上各有方形窗。第二層以上正面簷下,兩角都有斗拱形似雲朵狀,屋頂作瓦壟和雲紋瓦當,三、四層設平座,正面有方形菱紋格子窗。山牆有長方形窗內一俑以手扶窗向外望,樓閣從下至上逐漸收小,外觀高大。所以立體形式存在的陶樓文物為我們研究漢代“樓”建築提供了直觀、珍貴的一手文物資料。

漢代的高樓建築,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樓

楊氏墓群出土宅樓

四、結語

高樓建築是漢代重要的建築之一,這種建築從“閣”這種建築演化而來,其主要特徵為“痩”、“多層”,漢代國家統一富強,高層建築技術已經完善,所以樓這種建築逐漸普遍起來,與閣型建築同時存在於一個時期,但民間更偏好採用這種不受禮制約束的建築。按照建築方式來看,樓有井榦式和重樓式兩種;從建築功能來區分,樓有宅樓、望樓、市樓、城樓、倉樓等五種不同功能。明器陶樓是今天推測恢復漢代樓建築的重要依據,陶樓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是當世社會建築的微縮模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