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独家 |”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一方水土一方茶。

地处闽西南的漳平,又名“菁城”,初闻其名,就会让人联想到青青茶园。正是这里的山明水秀,成就了这一方神奇的水仙茶。

从漳平双洋镇大会村到中村,再到南洋乡,制茶技艺藉由亲戚、师徒间的言传身授得以代代相传,并牵引出了三个家族的百年故事……


南洋乡张家:传承与复兴

水仙茶,沿着潺潺的九鹏溪,传到下游的南洋乡。它的到来,赶走了这里的贫穷与落后。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水仙业已成为南洋乡一张最芳香唯美的名片。


独家 |”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新茶乡

“看(水仙茶)发源地得去双洋,要看茶园风光就得去南洋了。”到漳平访茶,当地人通常都会这么说。南洋乡,位于九鹏溪下游,是漳平发展水仙茶产业的成功典范。

选择在这样“青黄不接”的时节去看茶园,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在有着“中国水仙茶第一村”之称的北寮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独家 |”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我们到达北寮村时已是傍晚时分。刚下车,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排两层高的楼房,顶上立着“水仙茶合作社”的红色大字,很有气势。

这家合作社是漳平市政府打造水仙茶品牌的样本。据社长邓长寿,介绍有别于其它地方的合作社,它并不组织成员进行统一生产和加工,而是在保留原有家庭式手工作坊的基础上,邀请农业局退休老专家提供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制茶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同时,这里做出来的茶,也是统一打“北寮水仙茶”的公共品牌。

独家 |”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由于茶季已经结束,楼前偌大的广场,显得空旷冷清。邓长寿说,这里每年都会举办“茶王赛”,来自各乡镇的制茶高手都会赶过来,切磋技艺。“比赛的时候,整个广场都是人,非常热闹,就跟过节一样!”

不远处,传来一阵节奏欢快的音乐。仔细一听,声音来自合作社背后的茶山。“我们村每天从早上到傍晚,都会在茶园里播放音乐。我们都知道声音会产生声波,而茶树叶片表面分布着许多气孔。这些气孔接收了声波的振动,开放度就会增大,增强吸收二氧化碳,使光合作用更活跃,合成的有机物含量也会不断增加。这样,做出来的茶会更香更有滋味。”

沿着山势,一列列齐整的茶丛向远方铺展开来,就像是宽厚有力的臂弯,把村落搂进怀中。山顶和山脚,都是蓊郁的常绿阔叶树。远远望去,整座茶山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是十分典型的“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生态环境。黑瓦黄墙的村舍坐落其中,无不洋溢着宁静安详的美。


独家 |”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我们的茶园从不打农药,防治病虫害主要通过自然的天敌。如果打农药,不仅会有农残,而且害虫毒死了,天敌也没法活。茶园里最常见的害虫是红蜘蛛和螨类,我们每年都会人工放养一批捕食螨,除了防治病虫害,也可以维持茶园的生态平衡。”

拾阶而上,耳边跳动的是活泼的音符,眼前闪动的是怒放的茶花,加上红叶石楠的热情点缀,扫尽了严冬的萧瑟。

在茶园的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尊茶圣陆羽的石雕。茶圣背手而立,像在沉思,又像在凝视着脚下的茶园与村落。在它旁边,还有一棵据称是“水仙茶祖”的古茶树。寥落参差的枝叶,与茶圣的雕像倒是相得益彰,洋溢着浓浓的古意。

独家 |”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邓长寿说,除了种好茶、出好茶,重点发展茶乡生态旅游,是北寮村正在走的路。

从北寮村出来,晚霞早已把天边染红。沉浸在橘色霞光里的茶园,颇有油画的质感。而距离这里约8公里的水上茶乡九鹏溪也正沐浴在夕阳中,轻轻荡漾着山光水色,静待夜的降临。


营仑“三张”

从前,南洋乡路不通,行不畅,几乎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干部们甚至“都不愿意来这里任职”。如今,在南洋茶农的眼中,茶是勃勃生机的象征,也是财富与幸福的来源。

据统计,目前南洋乡种植标准化水仙茶面积达4.2万亩,拥有水仙茶合作社13家,入社社员近2000户,带动茶农户均增收3.2万元。同时,仅仅种茶这一项,年收入达30万元的农户,在全镇不少于160户,茶山成了“金山”。

可以说,南洋乡发展茶产业所取得的成效,必然离不开制茶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南洋的茶农都不会忘记一个叫张旗生的老人。

“我叔(张旗生)他当年也是冲着邓观金的名气去的。他跟邓观金学手艺,是头徒,和邓金贵是师兄弟了。”张兴裕说。“他(制茶手艺)学成以后,向邓观金买了十棵茶苗,就回来南洋发展,还教别人做茶。”

独家 |”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张兴裕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张旗生带着乡民种茶,并倾囊相授自己学来的制茶技术。很快,不仅是水仙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上了个台阶,而且在长期栽种、制作过程中,乡民的制茶技艺也突飞猛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手艺传到张兴裕这一代也是第四代。张兴裕曾在中学教过六七年的书,后来就在家里跟着张旗生学做茶。

“他教做茶很讲究的。比如采茶的时候,一个叶片要朝手心,其它朝外面,用指甲把茎捏断,这样才比较不不容易伤到叶片。”回忆起叔父,张兴裕还清晰地记得张旗生第一次教他采茶的手势。

“他对徒弟也很严格。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青叶走水的时候,有个徒弟用手去摸叶子。他在一边看见了,很生气,重重敲了下徒弟的脑袋。”张兴裕回忆说。“手上有温度,叶子很娇(气)啊,一碰就容易死。”

张旗生做了大半辈子的茶,直到70多岁才做不动。“有天我和老婆要去山上采茶,课灶里还在焙茶。出门的时候,我交待他帮忙把茶翻动一下。他说,‘我现在没什么力气,翻不动了’。”

独家 |”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现在,也已年过花甲的张兴裕是南洋乡远近闻名的制茶师。村民做茶时遇到难题,总是第一个想到去请教他。

就是那个被张旗生敲脑袋的徒弟,有次来找他说“不懂怎么回事,茶炒不了青”。张兴裕到他家一看,问题就出在摇青摇得不够。于是,就告诉他:“你把青叶再摇200下看看。记住,一边摇,一边心里默数,不要摇过头了。”结果,第二天,他兴冲冲地跑来告诉张兴裕:“茶做出来了!”后来,据说,这批茶还卖了个不错的价钱。

除了精研制茶技术,张兴裕还对压制茶饼用的木槌进行了改进。他拿起木槌在手上掂了掂,递给我们说:“你看,在木槌上加两块不锈钢,是不是会更重。这样压(茶)的时候更好压,也更省力。”

独家 |”中国水仙茶第一村“,制茶传承多亏他

在张兴裕的指导下,他的两个儿子也渐渐成长为村里的制茶能手。从2012年开始,哥俩做的茶就屡屡在茶王赛中得奖。然而,张兴裕却笑着说:“能不能接我的班,今后就要看他们自己咯。”

就在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张兴裕从茶篓里淘出一把圆球状的茶,塞进我们手里。“这些你们拿回去试试,这是漳平水仙最早的样子。”


透过棉纸,是优雅的兰花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