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中國就是這麼大


中國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歷史上的中國也這麼大:

先秦時期


夏朝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的活動地區,大約西起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沿黃河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方,南至今湖北省,北至今河北省。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武丁在位時國勢鼎盛,勢力達於長江流域。周朝最強盛時,其勢力南跨長江,東北至今遼寧省,西至今甘肅省,東到今山東省。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勢力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地區。




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稱帝,建都咸陽。秦兼併六國後,北擊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領50萬秦軍平定百越,在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郡,把香港、澳門一帶納入其領土,至此香港、澳門便至於中央政權管轄下。秦朝全盛時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為西漢鞏固漢地奠定基礎。


西漢漢武帝時北據匈奴,西通西域,在今四川、雲南、貴州設郡縣。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蔥嶺以東的西域諸國。東漢123年,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


三國的曹魏政權及西晉政權仍以西域長史府領護除烏孫之外的西域諸國;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今西安);589年滅陳後,統一南北。隋朝疆域東起遼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據交趾(今越南境內);公元609年,吞併吐谷渾(今祁連山一帶)、伊吾(今新疆哈密市)。隋朝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稜等人前往流求(今臺灣)。




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今太原市)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古代越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盛唐時期的疆域)

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中國就是這麼大





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史稱北宋。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趙構稱帝,史稱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宋朝周圍同時存在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項族建立的西夏以及蒙古族政權。除此外,雲南為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黑汗王朝。


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大陸和臺灣的聯繫日漸頻繁。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開始對外擴張,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城(今北京)。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是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範圍內。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臺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這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


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中國就是這麼大





1368年初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東北: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設奴兒干都司招撫女真部落;


西北:疆界涵蓋今新疆。


西南:吐蕃諸部歸降明朝,後在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並設立驛站,使來往西番的一道安全暢通;1382年平定雲南,設州府、宣慰司進行管轄,統治範圍包括今緬甸、老撾大部及泰國西北部抵達孟加拉灣;1407年,在安南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1427年安南脫離明朝獨立)。


東南: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嚮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明朝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臺灣停留。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大陸移民與臺灣原住民一起組織武裝力量抗禦。1661年,鄭成功進攻臺灣,次年驅逐荷蘭人。


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中國就是這麼大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至1659年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逐步掌控全國。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帕米爾高原)和巴爾喀什湖(今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擊敗臺灣鄭成功建立的政權;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臺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


(清朝全盛時期版圖)

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中國就是這麼大




臺灣、香港、澳門問題由來:

臺灣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侵略矛頭直指中國,中國邊疆危機四伏,而臺灣戰略地位顯要,成為英、美、日、法等列強武力侵犯的重點。中法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臺灣升格設立為臺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由劉銘傳出任臺灣省首任巡撫。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投降後,當時的國民政府將臺灣設置為中國的一個省,臺灣重新迴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臺灣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歷史。


香港


香港從秦朝開始便一直置於中央政權管轄下。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澳門


澳門亦從秦朝開始便一直置於中央政權管轄下。1553年開始,葡萄牙人佔據澳門,但明政府一直擁有澳門的主權。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澳門自被葡萄牙侵佔以來,澳門人民一直堅持著抗擊殖民統治的鬥爭。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中國就是這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