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何须让须眉——邬小明女史书法艺术浅析


巾帼何须让须眉——邬小明女史书法艺术浅析

与古代相比,今人最幸福的莫过于随便在网上或是书店中就能欣赏到历代书法家留下的碑版书迹,这是古代书家所梦寐以求的。就连历史上痴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虽命褚遂良、虞世南等大臣搜罗民间散落的书法作品,也很难想象现在如此琳琅满目的书法书籍。帝王尚且如此,对于平常的百姓而言,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家学的传承。

巾帼何须让须眉——邬小明女史书法艺术浅析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辙、苏轼、苏洵,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等等。家学的传承是私塾教育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这也相当于武术门派里的“秘籍”,也正是因为这中“秘籍”存在,才使得中华文脉风格多样、各有传承。

巾帼何须让须眉——邬小明女史书法艺术浅析


邬小明女史从小师从她的父亲——湖南当代楷书名家邬惕予先生,邬老先生的艺术成就之高,此处当然不需要有过多的赘述,在这样耳濡目染的教学、教育下,起点之高、眼界之广更是让我们只能心生羡慕之情。

巾帼何须让须眉——邬小明女史书法艺术浅析


古人云:知古至今而非古非今。书法的学习就是如此,最初是一种加法,就如王铎所说的一日临帖,一日应所。无独有偶,清代的何绍基在六十岁后开始博涉汉隶碑版,仅有款识的《张迁碑》临作就达百余幅之多。我想在邬惕予老先生的熏陶下,对于古代书迹的临写自然是邬小明女史每日的必备之事。楷书最见人基本功,但并不是大家所能想到的如“台阁体”“馆阁体”那样的呆滞,从魏晋小楷书大家钟繇传世的楷书拓本来看,楷书作为最后形成的字体,也需要写的神采飘逸,拙中见巧,观邬小明女史小楷作品,字字匀称端庄,无一笔苟且,极富力度,书卷气十足。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楷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独特的邬氏手法,也能把黄道周、王宠及写经一路的书风写得深的三昧,这是就是书法家与书匠的最大区别,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是艺术家自身性情的体现,是于天赋所息息相关的。

巾帼何须让须眉——邬小明女史书法艺术浅析


记得王义军老师在给我们上行草课的时候讲到:写大字的时候要多想想小字,写小字的时候想多想想大字的书写。起初对王老师说的这些话半信半疑,大字、小字会有什么联系呢?后来在书论的学习中读到东坡先生所言:“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结密,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矣。”这才真正明白王老师当时对我们的盼望之情。邬小明女史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点,除了擅长清新隽美的楷书之外,亦能善王铎行草之风,所以观其小字作品稳重但不乏灵动之势,大字作品飘逸但收放自如,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惬意之情。

巾帼何须让须眉——邬小明女史书法艺术浅析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实书学即人学,除了记录、传达的实用功能之外,本身就是个人性情的一种最直接、最高级的表达方式,所谓“书如其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邬小明女史书法所展现出来的这种艺术风格本就是是自身的性情使然,一种内心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由此才情加学识,巾帼又何须让须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