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老丈人话古今


历史上『韩、赵、魏』三家分晋,被视作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末年,随着长时间的争霸战争,周王室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内部也发生了大的变革。分封制使得晋国宗族势力过于强大,卿大夫的实力渐渐超过了晋公,其中以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这四家大夫势力最大,内斗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联手灭了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晋国国君晋出公大怒,欲借兵讨伐三卿,遭到三家联合进攻,不敌,病死在逃亡的路上。于是韩赵魏三家另立晋哀公为新君。

晋哀公就是个傀儡,在他之后继任的晋幽公,更是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不仅自己要去朝见三家之君,连寻欢作乐也只敢在夜里出去,结果被盗徒所杀,晋幽公估计是史上死的最窝囊的君主。

到了晋烈公时期,韩赵魏三家派使者要求周威烈王封他们为诸侯,与晋国并立,韩、赵、魏三国开始出现在战国七雄中。

烈公死,孝公立。 此时公室最后保留的两座城池又被三家瓜分了,晋孝公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开始了流离失所的国君生涯,这样的厄运持续到了晋静公,这位晋国国君连最后的封地端氏也被赵攻战,被迫迁往韩国,韩国的国君韩昭侯太不地道,暗地唆使静公的妃子刺杀了晋静公,自此,晋国彻底从春秋版图上消失了,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朝雨尘


晋国最后一任君王是晋静公,在位29年。在他任上之时,赵、魏、韩三家霸业已成,晋静公被废黜为庶人,迁往中条山以东屯留。

为什么要把晋静公迁往这里?

因为屯留东南西北四周围都有大大小小十多座山岭,并未开发,也是齐国西进的战略要冲,所以这是一处十分凶险的洼地。

晋静公结局如何?

当初韩国将一名女子送进了晋王宫,被封为韩妃,三国分晋之后,韩妃唯一的任务就是杀死晋静公,断绝晋国子嗣。在屯留,晋静公被杀死,晋国彻底灭绝,再无复兴希望。

三家分晋意味着什么?

三家分晋意味着东周从春秋时期转变到战国时期。从此君王不再是君王、臣子也不再是臣子,有实力的称王称霸。三家分晋如是、田齐取代姜齐亦如是。旧的礼乐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尚未建立。难怪孔子会直呼礼崩乐坏,要复兴周礼。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可以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晋静公的晋国被瓜分之后,发出了一个政治诅咒。

“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一百多年后,秦国率先灭亡了这三个国家。韩王安被折磨至死;赵王迁抗秦失败暴毙而亡;魏王假被押付咸阳路上途中被击杀而死。在晋静公诅咒之后的一百多年之后,三国国君均不得善终,应验了“不得良死”的应验。


不务斋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掌握晋国实际权力的晋国六卿: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因赵氏与本族别支邯郸氏爆发矛盾,而各自站队,最终导致晋国爆发内战。

范氏、中行氏(智氏同宗)、支持邯郸氏,合兵攻赵氏。晋国国君晋定公,为夺回旁落的大权、激发诸卿矛盾,也在背后支持范、中行、邯郸三家。

而智氏、韩氏、魏氏,为趁乱获取更多利益,削弱公族,所以支持赵氏,攻击范氏、中行氏、邯郸氏。

智、韩、魏三家,之所以选择支持赵氏,攻打范、中行两家,其实是通过攻击国君支持的范氏、中行氏,而达到削弱晋够公族、消灭其所依仗的卿族,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经过延续八年的混战,范、中行二家最终被击败,家族封地被没收,族人逃亡齐国,邯郸氏则彻底被赵氏宗家吞并。

失败三家的势力范围、人口、土地,名义上归还国君晋定公,其实是被获胜的智、韩、魏、赵四家掌握。晋国自此进入了四卿专权时期,而国君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约束名义上的臣子们。

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晋国执政(中军将)被智氏家主智瑶所掌握,智氏因此得以加速攫取政治资源,扩大本族势力,“挟晋君以令三卿”。晋国内外大都被智氏把持,一家独大的局面愈发显现。

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智瑶牵头,智、赵、魏、韩四家,私自瓜分了名义上还属于晋公室的原范氏、中行氏土地,晋出公得知后大怒,以讨伐不臣为由,向齐国、鲁国借兵(可怜,讨伐臣子还要向外国借兵),出兵攻打智赵魏韩四家。

此时的晋国已经不是文公、襄公,甚至悼公时期,国君威权赫赫的时候了,面对晋出公的讨伐,四卿毫不怕,迅速联合出兵,与国君之兵交战。

晋出公本身只有八百甲士的实力,其余都是外借的齐、鲁之兵,没有血战到底的意愿和意志,所以与四卿兵马交战时敷衍了事而已。这直接导致晋出公的讨伐大军被四卿击败,晋公室最后一点实力也丧失殆尽。

击败国君的军队后,四家气势汹汹地直扑国都新田(今山西侯马),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晋出公没想到乱臣们的胆子这么大,居然敢反攻国都,看样子弑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无奈之下,晋出公弃都出逃,投奔楚国,结果病死在半路上。

四卿驱逐国君,进入国都新田后,改立晋出公高祖父晋平公的曾孙(也就是晋出公的远房堂叔)公孙骄为新君,即晋哀公。

后来,在得知晋出公死在流亡半路上后,四卿以晋哀公的名义给前国君上谥号“出”,意思是“一边儿玩去,滚得远远的!”(晋出公有被智氏为主的四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一年,和被赵魏韩三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七年两说,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

晋哀公原本就是个破落公族,估计平常也是默默无闻,在晋国也就比路人强那么一点点。因为堂侄子晋出公自己作死,所以才有幸(其实是不幸)成为晋君,可想而知这位新国君的权威有多大;或者有没有权威,都是个问题。

晋出公之前,在晋国国内,国君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名义上权威,而自晋哀公开始,此后的晋国国君,完全沦为诸卿的傀儡,政治上再无半点作为,得过且过,不过是各大卿族的牌位和借口而已。

在联合其他三家驱逐国君,实际操控晋国后,为了限制乃至削弱其余三卿势力,智瑶提出“四卿各献一百里土地、一万户人口”给予新国君,以全臣礼。实际上是逼迫赵、魏、韩三家割让土地人口给智氏(因为晋国大权在智氏掌握,‘给’晋君,其实就是给智氏。相当于朱温要李克用上缴土地人口给唐昭宗一样。)

韩氏家主韩虎、魏氏家主魏驹,思虑再三,自觉打不过智氏,最终还是相继献出土地人口。赵氏家主赵无恤则坚决不从,一口回绝智瑶的要求。

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瑶以赵氏不臣、不敬国君为借口,用晋哀公的名义,命令魏氏、韩氏一同出兵,攻打不肯服软的赵氏。赵氏不敌,退居晋阳老家,据城抵抗。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经过三年的战争,赵氏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继续抵抗下去,又被智瑶引汾水灌晋阳,眼看覆灭在即。就在这紧要关头,一贯狂妄的智瑶,因为水淹晋阳成功,得意洋洋,当着韩虎、魏驹的面,口出狂言:“今日才知水可灭国!”

而得闻此言的韩虎、魏驹,想起自己的都邑平阳、安邑,也都是在水边,不免心惊;又看见眼前赵氏即将灭亡的景象,唯恐灭门惨剧日后落到自己头上。于是暗中联络赵无恤,在智氏即将获胜的当口,反戈一击,三家联合大破智氏,杀智瑶,并随后灭智氏全族。

此战后,晋国智氏土地人口被三家全部瓜分,赵、魏、韩三家成为晋国的掌权者,各自独立,而以晋哀公为代表的晋公室则毫无所得,沦为看客。

赵魏韩三家合力灭智后,各自扩充实力,实际已经独立建立政权,只是在对外名义上,还使用晋国的称呼,所以暂时保留了晋公室。周考王七年(晋哀公十八年、前434年),当了十八年傀儡的晋哀公去世,三卿拥立其子公子柳继位,即晋幽公。

周考王八年(晋幽公元年、前433年),越发觉得晋公室碍眼的赵魏韩三家,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干脆将公室所剩无几的土地一分为三,瓜分完毕,只给晋幽公留下了曲沃、绛都两座城,用以收取租税,来祭祀唐叔虞以下历代晋国先君。

(曲沃是晋公室祖先曲沃桓叔为小宗时的封地、绛都是晋国旧都城,以两城供奉晋幽公,算是尊重历史)。

在这以后,晋国出现了春秋以来所罕见的景象:作为国君的晋幽公,非但不能受诸卿朝见,反而得轮流至安邑(魏氏都邑)、平阳(韩氏都邑)、晋阳(赵氏都邑)去朝见三卿家主。这也深刻地显示了晋国此时真正的政治态势。

周威烈王十年(晋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晋幽公因为“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就是说他晚上偷偷出门,去找女人淫乐,结果遇到了强盗,被杀了。这是官方的记载,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被此时掌控晋公室的魏氏家主魏斯(即日后的魏文侯)因为矛盾给暗杀了,编造了个“淫妇人死于盗”的话,掩饰过去。

不过一个傀儡,死就死了。于是,三卿又拥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继承君位,为晋烈公。到了晋烈公继位时,三卿再也不能满足“卿”的头衔,要名正言顺地建立国家。

于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三年、魏文侯元年、赵烈侯六年、韩景侯五年、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魏文侯)、赵氏家主赵籍(赵烈侯)、韩氏家主韩虔(韩景侯),共同朝见周天子,奉上厚礼,请求为诸侯。

周天子自从东迁雒邑,本身就是和吉祥物差不多的样子,天下诸国也多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多敷衍了事。这次三家前来求封,又奉重礼,周威烈王心想反正反对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便策命魏、赵、韩三家,正式授予诸侯地位,分别为魏侯、赵侯、韩侯。至此,三家的名份得以为诸侯国,而不再是晋国卿士。

至于原来的晋国,倒没有被废除,还是无声无臭的存在。仅仅据有两座小城的晋烈公,对于原本地臣子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诸侯,那是半句话都不敢多说,老老实实地做人,依附于新建立的魏国,继续偷生。

周安王十三年(魏武侯七年、晋烈公二十七年、前389年),晋烈公好歹是善终,死于绛都。儿子公子欣继位,为晋孝公。

晋孝公在位十二年后,于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去世(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说孝公死于绛都,也有说孝公被驱逐出绛,辗转于屯留、端氏等地,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死前命儿子俱酒继位,即末代晋君----晋静公。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赵韩三国将晋静公迁离绛都,彻底瓜分了仅存的晋国土地,然后将晋静公安置于屯留(今长治附近)。虽然没有明着废除其君位,其实也就是个高级囚徒,和庶民无异了。

之后二十多年,晋静公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先是在屯留居住,由魏国负责供养,后来迁端氏,改由韩国照看。再后来赵国攻占端氏,晋静公又被送回屯留。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最后的晋君----晋静公死于屯留,晋国因此绝祀。

(关于晋静公的死,许多史料记载表明是韩昭侯指使人暗杀的。史书上还保存了晋静公最后的遗言: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晋静公死后,延续七百年的晋国,最后一丝痕迹也从世上消散,只能在历史文献中,去寻找往昔的辉煌。


伯虎42


古代女子生育的时候,由于医疗条件的有限,所以往往会不停的烧水。这么还的目的主要是:清洁卫生和消毒保温。

古代女子生育时会有大量的羊水和血液,而羊水和血液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流,会影响视线,严重时可能会危机生命安全。

所以通过热水的擦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分娩的可视环境,从而使得稳婆更好的判断接生情况。

其次,烧开的热水进过了高温的消毒,水里面的病菌会少很多,嫩巩固有效的降低产妇感染疾病的几率。

而且,使用热的水这也是符合了热胀冷缩的自然规律。热水可以帮助产妇扩张子宫,有利于生产,而且还可以减轻产妇在生育的痛感。

最后,热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帮助妇女保持体温。

产妇在生育时往往会大量的出血,而出血就会使得人体温度下降,而使用热水可以很好的起到保温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接生环境。

当然使用热水也方便小孩出生后擦拭身体,对于新生儿也有保温与清洗的作用。

却是中国几千年来都能够长存的文化一定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不得不感叹古人的伟大。


这个历史很正


晋国是春秋四强国之一,由于内部本身的矛盾,王室成员之间的权力争夺经常发生,导致晋国王室之间的战争不断。到了晋文公时期,他分三军,设立“六卿”的政策,用卿大夫组成一个“小内阁”来治理国家。其目的就是为了抑制王室之间的争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卿大夫的实力渐渐超过了晋国公。

到了晋出公时,国内原先的十一大家族就还剩四个大家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晋出公看到四卿的势力越来越大,想找一个机会把他们除掉,但不料四家联合进攻晋出公,晋出公不敌,在逃跑的半路中病死。

四家另立新君,是为晋哀公。晋哀公只不过是个傀儡,晋国的一切政务都被智氏的智伯把持着,他吞并了更多的领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杀死了智伯,瓜分了他所有的土地。公元前434年,晋哀公去世,继任的是晋幽公。

晋幽公时期的王室就更可怜了,就剩下绛、曲沃两城池作为祭祀的地方,其他的土地全部被赵、魏、韩三家收入囊中,而且他还要去朝见这三家,君臣的礼仪完全颠倒过来了。堂堂一国之君,沦落至此,真是悲哀!可悲的是晋幽公还是死在盗贼手上。晋幽公后,他的儿子继位是为晋烈公。

晋烈公当政时期,晋国已经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虽然说晋国与赵国﹑魏国﹑韩国三家并立,但是封地少而又少。到了公元前389年,烈公去世,孝公即位。

晋孝公时,晋国的领土基本都被三家瓜分完。他就像个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多次被迁移。赵、魏、韩三家面对昔日的国君犯了难,谁也不愿意去接纳他。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赵国迁晋君于屯留,后封晋君于端氏(小县城)。晋孝公死后,静公成为晋国最后一任国君。

晋静公继位后的第二年,韩、赵、魏三国就迫不及待的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还废静公为庶民,曾经强大的晋国彻底灭亡。后赵取端氏,又将晋静公迁往韩国治下的屯留。

公元前349年,已经逃到洛阳的晋静公被韩王派去的刺客韩玘杀害,晋国王室改姓为唐,从此晋国真正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观景说史


答:说起这个晋国,可谓历史悠久,故事多多。

晋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之弟叔虞。

话说,西周初年,周武王崩,位于现在山西境内的唐国发生了叛乱。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他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用剪刀剪成玉圭形,递给叔虞,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拿好这个玉圭,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伴陪在一旁的史官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问成王:“你要分封叔虞?”成王说:“玩笑而已。”周公板起脸说:“天子无戏言!”没办法,成王只得选择吉日,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

叔虞死,其子燮父继位,迁都于晋水之旁,唐国改名成了晋国。

所谓“一部春秋,半部晋国”,晋国从公元前1033年始至公元前376年,存在了658年,出现过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等超级牛人,涌现过了许多风云事件,如晋文侯勤王、曲沃代翼、骊姬乱晋、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等。

当然,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三家分晋”了。

此事件,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从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的时间点——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

这“三家分晋”是咋回事儿呢?

话说,时间到了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晋国的实权已经旁落,分由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等六卿执掌。

这六卿互看对方不顺眼,每一卿都想掐死其他五卿,以实现自己一家独大。

但是,以一对五,肯定是行不通的。其过程必须是六卿分成两大阵营,一方灭掉另一方后,剩下胜利的一方再发生内乱,互相厮杀。

真实的历史,也是这么发展的。

先是赵氏与本族别支邯郸氏爆发矛盾,其余五卿借机站队,加入混战。

当时,范氏、中行氏支持邯郸氏;智氏、韩氏、魏氏支持赵氏。

经过长达八年的恶战,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范、中行、邯郸氏三家被击败,族人外逃,封地被没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吞并。

三十多年后,即周贞定王十一年(公元前458年),晋国国君晋出公不甘国势就此没落,向齐国、鲁国借兵讨伐智、赵、魏、韩四家,结果大败,其本人弃都出逃,病死在投往楚国的路上。

智、赵、魏、韩四卿改立晋出公的远房堂叔为新君,是为晋哀公。

晋哀公既是晋出公远房亲戚,毫无政治基根,完全成为了诸卿的傀儡。

在联合其他三家驱逐走国君后,智氏家主智瑶“挟晋君而令诸卿”,为了更加壮大自己的势力,他想了一条奸计,声称四卿各献一百里土地、一万户人口给予新国君,以全臣礼。

他这么干,其实是把赵、魏、韩三家割让土地人口归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赵氏家主赵无恤洞察其奸,坚拒。

智瑶于是带领魏氏、韩氏赵,用晋哀公的名义,出击赵氏。

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赵氏眼看就要灭亡了。

也不知怎么的,韩氏家主韩虎、魏氏家主魏驹突然省悟过来,看穿了智瑶的恶毒用心,暗中联络赵氏,反戈一击,大破智氏,杀智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也就是说,晋国的土地人口其实已经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了。

不过,晋哀公还在,即名义上的晋国还在。

而且,周考王七年(公元前434年),晋哀公死了,三卿还是拥立晋哀公的儿子继位,即晋幽公。

晋幽公只拥有曲沃、绛都两座城,用来祭祀唐叔虞以下历代晋国先君。

周威烈王十年(公元前416年),晋幽公被强盗杀了,三卿又拥立了晋幽公的儿子继位,是为晋烈公。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赵氏家主赵籍、韩氏家主韩虔再也不满足于“卿”的地位,他们共同朝见周天子,软硬兼施,请求为诸侯。

周王室也已衰败不堪,无力拒绝,只好策命魏、赵、韩三家,正式授予诸侯地位,分别为魏侯、赵侯、韩侯。

这样,虽然原来的晋国还没有被废除,但仅据有两座小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晋烈公悄无声息地死去,他儿子继位,为晋孝公。

晋孝公在卑微地生活了十二年后,于周安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去世,他的儿子继位,是为晋静公。

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国终于感觉到晋静公的存在碍着自己的眼睛了,他们共同驱赶晋静公迁离绛都,瓜分了晋静公用来祭祀历代晋国先君曲沃、绛都两座城,而把晋静公安置于屯留(今长治附近)。.

周显王二十年(公元前349年),晋静公死于屯留,晋国从此绝祀。


覃仕勇说史


晋国姬重耳回国即位后,开创了一代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个霸权国君,史称晋文公。而成就其建立长期霸业的,即是那些跟随姬重耳一起流亡的智士贤臣,他们组成了一个世袭的贵族统治集团。

这些贵族集团起初还能和睦相处,但是他们的后裔却逐渐不能相互容忍,经过百余年互相排挤之后,最后只剩下六大家族,范家、中行家、荀家(智家)、韩家、赵家、魏家。六大家族势力强大,各自拥有广阔的土地和私人军队,而晋国国君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因为利益冲突,六大家族发生火并,火并的结果是范家和中行家被消灭,家族领袖被驱逐出国,土地被其余四大家族瓜分。晋国国君姬错无法忍受,偷偷向齐国借兵,讨伐四大家族,没想到走漏风声,被四大家族提前得知。四大家族立即把姬错赶下国君宝座,姬错死于流亡的路上。

四大家族中荀家实力最强,家族领袖荀瑶向其他三家勒索土地,韩魏两家不敢违背,而赵家领袖赵无卹坚决拒绝。荀瑶便召集韩家领袖韩虔、魏家领袖魏驹,出兵进攻赵无卹,并约定消灭赵家后,三家瓜分赵家土地。

三大家族联军包围赵家的晋阳城,围攻两年,赵家已到危急存亡之时,发生了一件非常戏剧化的事情。赵无卹秘密派谋士潜入韩、魏军营,对韩虔、魏驹说:路人皆知,荀瑶这人欲望是无止境的,如今我们势力相当,他仍索要土地,如果赵家被灭后,你们有什么把握能分到土地?就算你们分到了土地,又有什么把握以后不再吐出来?不如我们联合灭了荀家,一同瓜分他的土地,而我们赵家死而复生,也将永远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你们也可以永远不用担心被勒索并吞。

两家明智地同意了赵家的建议,一夜之间形势倾覆,赵韩魏三家联军乘夜扑向荀家营地,荀家兵团全军覆灭,族人也无一幸免。

晋国最后剩下三大家族,各自势力相当,晋国后来新任的国君反而要到三家去朝拜。到公元前五世纪末,三家给周王朝的国王姬午送上了大量的贿赂,姬午兴高采烈地封三大家族为国君,韩魏赵三国建立。

三家分晋后,晋国国君还蜷缩在两个城市里传了四代,一直苟生到二十多年后,晋国最后一任国君姬俱酒被韩魏赵三国逐出宫廷,废为平民。仅剩的两个城市被三国瓜分。至此晋国覆灭。


夏池与秋叶


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之后,晋国国君晋孝公被贬为庶民。

其实晋国本来也是一强国,曾称霸中原。后在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发生内乱之后,才逐渐的开始衰弱下来。

晋国内乱的最终胜利者是智、赵、魏、韩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的强势导致晋国国君的势力越来越弱。

这四大家族中最为强大的是智氏家族,智氏首领叫智瑶,他拥立晋哀公为国君,在朝中只手遮天。

智瑶其实一直有吞并其他三大家族的想法,在他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之后,他便以晋哀公的名义,让其他三大家族各献出一百里土地献给晋国国君。

其他三大家族也不傻,他们也知道智瑶是假借晋哀公的名义来收这些土地,但是他们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来打击智氏家族,现在只能听智瑶的。

于是韩氏和魏氏皆同意给出一百里土地,只有赵氏赵襄子没有同意。

赵襄子的决策让智瑶非常不满意,大怒的他便让韩氏和魏氏一起和他发兵攻打赵氏。

这场战争最后以赵氏主城晋阳被水淹而结束,虽说城被淹了,但是赵襄子却在其家臣的帮助之下,用一根绳子逃出了晋阳城,后又载得一叶扁舟去见韩氏和魏氏。

下面发生的便是故事便是“唇亡齿寒”这一成语的出处了。

赵襄子见到韩氏和魏氏之后说到:“唇亡而齿寒,赵家灭亡之后,恐怕也就轮到你们两家了”。

后韩、魏两家为了自家的利益,便决定与赵襄子一起攻打智氏。

他们也是以智瑶之前水淹晋阳的方式,把智瑶的主城给淹了,智瑶最后也被赵襄子杀死,土地也被这三大家族瓜分。

在智氏被灭不久后,晋哀公也去世了,于是他们拥立新的国君继位,即晋幽公。

此时晋国国君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弱了,弱到了居然赵、魏、韩三家行礼朝拜的程度,也是因此,赵、魏、韩三大家族趁机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给晋幽公留了两个地方,即曲沃和绛都两座都城。

不过,晋幽公之后也没有活多久,在公元前416年被盗贼所杀。

晋幽公死后,晋烈公继位。

在晋烈公在位期间发生的唯一大事,便是周天子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晋烈公一共在位27年,在公元前389年去世,晋烈公去世之后由其子晋孝公继位。

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族正式灭掉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晋孝公也被废为庶民,从此晋国完全被三个家族所取代。

从此,东周开始进入战国时期。


千古君


三家分晋始于周考王七年,晋哀公姬骄十八年,即公元前434年,这一年晋哀公去世,赵、魏、韩三家趁机将本就被瓜分得所剩无几的晋君直接领地再进一步攫取,只给公室留下曲沃和绛城两座领地。

绛城可能是新绛,在今天山西侯马,自晋景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85年起就是晋国都城,也可能是今天运城境内的老绛城,那是晋国的故都;曲沃在今天山西省闻喜,周平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封叔叔姬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传到第三代曲沃武公姬称,攻灭了晋公,靠贿赂于周僖王四年,即公元前678年被周王室任命为晋侯,从此晋国宫室的传承就由原本是“小宗”的曲沃一系鸠占鹊巢,因此曲沃是三家分晋时晋国公族的“祖庙”。

在周王室尚未批准三家为诸侯的情况下,不论新绛或旧绛城都是公族聚居、对“新生事物”抵制强烈的中心(当年曲沃代晋,公族曾先后拥立两个原公族的小孩子相抗衡,折腾了很多年),而曲沃作为晋国公族实际上的“祖庙”同样是抵制三家分晋的敏感地区,三家之所以留下这两处(或三处)不分,一方面是不想碰硬钉子,另一方面,整个晋国都已吞下,区区两三个城无关痛痒,留着还能减少抵制和对抗。再说,他们当时也正忙着搞外交和公关,一旦周天子“背书”,再分掉也容易得多。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穷到家的周天子看在贿赂份上任命三家为诸侯,这就是《资治通鉴》的起始年份,但此时晋国仍然.继续存在,此时的晋国国君是晋孝公姬頎。

按照《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汉魏赵成为诸侯后,晋静公的绛城和曲沃也被瓜分,他被安置到今天山西省沁水境内的端氏,这也是曾经称霸春秋的晋国仅存的最后领地。从三家分晋后赵国在山西有一块不小飞地可以推断,三家分晋前晋公室应该是保留绛城、曲沃和新绛三城,分晋是一家分到一个,赵大约分得最实惠,所以只能接受残晋作为交换。

但赵肃侯赵语却不甘心如此,周显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49年,赵肃侯刚继位就剥夺了晋静公(晋孝公的儿子姬俱酒)的端氏,将晋静公“徙处屯留”——可是屯留并非赵国领地,而是在韩国境内,深感麻烦的韩国执政大臣韩玘在当年谋杀了晋静公,让晋国从此彻底消失。

不过晋立国数百年,公族众多,且有许多晋公族在几次残酷内斗后自己或被晋公室安排出仕外国或东周,因此晋国虽亡,但其公族却繁衍不绝——别的不说,三家分晋中的韩国,其始祖韩万,就是曲沃桓叔的庶子。


李厚何


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是晋静公姬俱酒,公元前375年姬俱酒被废为民,并同晋国公室被迁往屯留,后为韩王所派的韩玘所杀。

晋国为何会落得“三家分晋”的下场?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姬姓诸侯大国,被太史公称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但后期由于公卿势力过大,逐步架空了晋国国君,最后招制了“三家分晋”的下场。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话还得从“曲沃吞晋”说起,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姬伯把自己的叔叔桓叔分封到了曲沃,曲沃是晋国以前的国都,比晋国现在的故都翼城的规模还要大,按照道理来说,这是不符合等级制度,将来必将酿成大祸。果不其然,分封到曲沃的桓叔拉笼贵族,笼络人心,扩张势力,此时的曲沃实际就是个国中国。而后晋国就爆发了长达67年的曲沃翼城之争。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灭了晋侯缗,统一了晋国,取代翼城公室成为新的晋国国君。其子献公继位后,为了防止重蹈“曲沃吞晋”的覆辙,献公在大臣的建议下诛灭了原晋国诸公子们,因公室们受到戕害,异姓卿大夫便成为了晋国国君的重用对象。自文公、襄公开始,异姓卿大夫深受晋国国君器重,而后这些异姓卿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渐渐架空了晋国国君,到了后期乃至出现了弑君的情况。这也就是赵、魏、韩敢于藐视晋国国君,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

晋静公是如何被废的?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灭了晋国最大的公卿智伯瑶,并瓜分了其领地,共同掌管晋国国政。公元前438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公的土地,只留给了绛和曲沃两地。公元前403年,赵、魏、韩被周王封为诸侯,自此这三国被称为三晋,公元前375年,三晋一不做二不休把晋国公室剩下的土地都给瓜分了,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姬俱酒也因此被废为民,后姬俱酒被杀,晋国至此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