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女真人会和汉人通婚吗?

大齐老朽


我们一般认为,汉人重家国之念,自视为华夏贵胄,不屑于与蛮夷为伍。这在秦汉之前,铁血华夏打出来的“一汉抵五胡”的赫赫威名才拥有的民族意识,随着五胡十六国的乱世的开启,在华北北部地区逐渐式微。

隋唐以来,河北地区胡化严重,虽然历经盛唐,河北北部地区的胡化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尤其自晚唐以来,燕云地区几经战乱,数易其主,因此,而该地区汉人的政治态度一般都比较灵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县官不如现管。


(隋唐时期河北北部地区胡化严重)

南宋武将马扩评价说:“燕云汉人随事俯仰,契丹至则顺契丹,夏国至则顺夏国,金人至则顺金人,王师至则顺王师,但营免杀戮而已。”同时代的金世宗也感慨道:“燕人自古忠直者鲜,辽兵至则从辽,宋人至则 从宋,本朝至则从本朝,其俗诡随,有自来矣。虽屡经迁变而未尝残破者,凡以此也。”

在金人和南宋人的日常词汇里,“汉人”与“南人”有严格的区别。北宋时,曾使用“汉儿”一词专门指称境内的汉人。金朝灭辽后因为占有了淮河以北的北宋故地,故称原辽朝境内的汉人为“汉人”,而称原北宋遗民为“南人”。所以,辽金时期的“汉人”与“南人”的分野是非常明确的。

“汉人”政治态度的灵活多变,除了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之外,与他们民族意识的淡漠也大有关系,他们没有中原汉人那么强烈的华夷观念,故辽人至则从辽,宋人至则从宋,金人至则从金,并不在乎做谁的臣民。

(金宋联盟竟被“汉人”所痛恨)

如北宋末年,宋朝背弃与辽盟约,同金达成海上之盟,联手灭辽,夺回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地区的“汉人”竟然对北宋的背信弃义表示不满,而纷纷投靠金人。后来金军南侵,宋人则更加猜忌燕云“汉人”,甚至发生了屠杀燕云“汉人”的事件。

在1126年,金军刚刚从开封北撤,就发布了改俗令:“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时心怀旧国,当正典刑。”很难说是金国人的法令还是老百姓的务实选择,当43年后南宋大臣范成大出使金国,写成了一本《北国游记》中说中原一带的汉人,在服装形式上已经完全女真化,旧日宋朝首都开封尤其如此。很多男子和女真人一样习惯剃光头顶,每月剃三四次,或者把脑边的头发包起来,作一个椎髻放在头上。至于农村百姓则根本不用头巾,反而都把头发散落成结成辫子,反而觉得这很方便。

也有一些说法,说北国汉人中的长者着胡服,看到南宋使者时,涕泪交流,对着使者说道:“此是佛国来者,不知王师何日恢复?”这是老一代的北宋遗民,他们还念着故国。可是南宋朝野无心北伐,甚至还将投靠的北方民众遣返金国,没被遣返的则被称为归正人,倍受歧视。大名鼎鼎的辛弃疾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这个山东大汉自从南归后,竟然被南宋朝廷闲置40多年,蹉跎了岁月,老却了热血,只留下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

所以,南宋的不作为,让新一代成长起来的中原汉人,逐渐认可了金国的正统。他们在第二代就与女真人达成了和解,参加了金国的科举。金国上层统治者,对于汉文化的倾慕之心,又使得金国的汉化程度不断加深。像金太宗、金熙宗、金海陵王等等,都是一直锐意汉化,改变女真旧俗。他们说汉语,写汉字,拜孔子,行汉俗,说他们笼络人心也好,假仁假义也好,这些措施使得中原汉人逐渐认可了金人的统治。

宋朝的士大夫惊恐的发现,仅仅几十年时间,就连中原汉人的饮食,音乐,服装形式,都发生了改变,比如女真人的饮食方法包括吃生葱、生韭菜的习惯也传带了中原。在当时的北京一带,还流行“放偷节”。金国一般对于盗窃处罚非常严厉,但在正月十六那一天,不管是“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都不违法。

南宋孝宗时期,因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迁入,胡化了的服饰、语言、歌舞、音乐开始进入临安。在临安的官员和百姓当中,出现“服饰乱常,声音乱雅”的现象,还有一些人热衷于“插棹篦,吹鹧鸪,拨胡琴,作胡舞”;这些行为,遭到不忘收复中原、以夏变夷的宋孝宗和大臣们的坚决反对,隆兴元年朝廷下令严厉禁止,并禁止新移民“不改胡服”和诸军“仿效蕃装”,要求“所习音乐”不得“杂以胡声”。 这些禁令其实没有收到多少效果。仅仅过了五年时间,臣僚们不仅提到临安十数年的胡化现象依然存在,这种胡化最初只是模仿以供取笑,但模仿久了便成了习惯,甚至上层人物也乐此不疲。

(南宋王朝北伐无功)

当金哀宗时,中原百姓更是少见地团结起来拥戴金国朝廷。金国在中原一带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却比较少见大规模的暴动和起义。蒙古人的野蛮杀戮使得金国的统治正当性反而加强了。金国在各民族的能征惯战者中选拔俊才充入军旅,是为金国最后的精锐武装“忠孝军”。忠孝军里就有不少的汉人。蒙古大军围攻开封,开封城中的人们甚至集体到金国宫殿痛哭,并且把私降蒙古的开封留守崔立殴打致死。金国灭亡后,也有一些遗老为金国守节,像比较出名的就有大学问家元好问。

金人的易俗法令,实际上执行的并不是很严格,远不如后来的清朝的“剃发易服”这么残酷,但是金国统治者达到的他们想要的效果。金国的人口众多,根据《金史》中的记载,1187年、1195年、1207年,全国总人口数分别为4470万、4849万、5353万,在这数千万人口中,汉人又占据了绝大多数,女真人初起时,把他们的近亲渤海人算上也不过60多万人。当女真人占领中原,成为统治民族后,为了更好的控制中原,开始大量南迁。

(金国女真人的发型)

女真人在汉地强占农田,强娶民女,中原广大的农民顿成失地农民。所以,金国前期,河朔一带的民军起义,层出不穷。可是失去了组织的中原农民的反抗斗争,终于还是失败了。随着金国统治的稳定,金国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示好汉文化的措施,皇族主动汉化。金国后期的几个皇帝的汉文化造诣颇深,金章宗更是习得了宋徽宗的八分艺术天分,其瘦金体书法已成大家。所以,到金熙宗时,金国境内的反抗起义逐渐消失了。金国统治者甚至开始以中华正统自居,要立马吴山第一峰,以统一华夏为己任。

公元1161年金世宗完颜雍在位之后,女真人汉化的速度之快远超金国皇室的预料,因此他们反而开始担心女真文化流失,所以一度曾经发起了女真文化复兴运动。比如金国皇帝曾一度限制女真人参加科举,强制其习武,并在策论进士科增加骑射等考核内容。 但这些举措完全没能改变女真人急速汉化的进程,女真人大量放弃游牧生活方式,和汉人杂居,并不顾当时金朝的禁令,和汉人大量通婚。以至于到公元1206年,金章宗看到女真汉化,和汉人通婚已经无法阻挡,被迫下诏“”屯田军户与所居民为婚姻者听”。这通常被历史学者认为是金国完全汉化的标志。


(丘处机曾面见金世宗)

其实,早在金章宗时,原本泾渭分明的民族界线就已逐渐模糊了。1191年,女真人和汉人通婚已经被认定为是合法行为。更早之前,在官方承认之前,女真人和汉人之间的通婚现象就已经普遍存在了。金国官方的这种文件,只是对这种既成事实的承认。

公元1214年,受到蒙古军队步步紧逼的金国将首都从位于今天北京的中都迁到今天的河南开封。当年,蒙军攻陷金中都,女真人也在这一进程中大量南迁,进入中原腹地,以逃避蒙军的追杀,其人数可能达到500万人之多。从这时起到金朝最后灭亡经历了20年的时间,大量进入中原的女真人也在此期间进一步汉化。


(金宣宗南迁使得大量女真人来到中原)

金朝灭亡之后更是如此,短短几十年之后,忽必烈建立元朝之时,多数女真人已经和汉族很难区分了。以至于在元朝建立之后,已经无法从外貌、服饰和生活习惯上区分女真人和汉人,所以元朝干脆决定: 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即对于生长在西北,不会说汉语的女真和契丹人,都被归入了蒙古人行列。对于生活在汉地,会说汉语的女真人,直接按照汉人对待。


(女真人主体已经融入了汉族、蒙古族)

所以在金朝末年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在元朝时期几乎全部融入汉族之中,而一些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女真人,则融入蒙古族。所以,金国时的女真人的主体,已经融入了汉族和蒙古族之中。严格来说,金朝时的女真人在今天的汉族、蒙古族和满族之中都有分布,这也是金国民族融合的结果。

所以在辽金两宋之际,民族矛盾一度非常激烈,彼此仇杀不止,但是正如南北朝时期的对峙最后产生了隋唐帝国一样,长期的分裂对峙战争,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走向。在此基础上开启的元朝大一统与明朝的盛世,与此也不无关系。


而知而行的历史


先概括回答一下,金代,女真人和汉人是可以通婚得。

绘画中的金初女真人形象

但这种通婚主要分作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金朝灭亡北宋之初。

当时就已有汉族女子嫁给女真人的先例了,只不过,这些汉族女子都是可怜的靖康俘虏罢了。相比于任人蹂躏,嫁给女真人也不算太坏。可这强掠为妻的婚姻又能有几许郎情妾意,能有几丝情深意浓那?带给女方更多的,是挥之不去的辛酸、悲戚和屈辱而已。值得一提的是,金熙宗先后迎娶过九位被俘的宋朝皇族帝姬(公主、郡主)。自这些帝姬入宫侍寝伊始,便整日给金熙宗吹枕边风。金熙宗早就对一帮老臣看不顺眼,再加上,心怀亡国之痛的帝姬们不断怂恿。短短几年内,金熙宗便将完颜宗翰、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完颜昌、完颜希尹等一大批位高权重的老臣,逐个干掉。不计已经病逝的完颜银术可、完颜娄室、完颜宗望、完颜阇母、完颜斜也,当年,积极主张灭亡北宋的主战派,全都死掉了。沦落敌手的帝姬们也算用自己的方式,向灭亡故国的仇人,报了昔日的一箭之仇。

着南朝服饰的海陵王

第二阶段是在金朝的统治逐渐稳固后。

起先,金朝出于“虑中国怀二三之心”的考量,以军事部落移民的方式,数次大规模地将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迁至中原各地,迁移的女真人数达到几百万之众。史称,“徙内地女真人散居汉地,令下之日比屋连村皆迁”。而汉人与女真人交错杂居的局面,在客观上,又促进了两族人民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当时的社会风气,女真人学效汉文化已成为一种风尚。正如前文所言,在金熙宗、海陵王的示范和导向下,内迁的女真人纷纷改汉姓,“学南人衣装”,效仿汉人的饮食及生产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女真人与汉人通婚的情况逐渐增多起来。

随着,汉人、女真人相互交流的加深,彼此交往的增进,真正构建于平等、自愿基础上的两族通婚开始出现。《金史·兵志》有明确记载:“猛安谋克(即女真人)杂厕汉地,听与契丹、汉人婚姻以相固结”。在汉人、女真人的平等通婚中,汉女嫁女真男者有之,女真女嫁汉男者亦有之。据《靖康稗史笺证》记载,战功赫赫的金初名将,金太祖的次子,完颜宗望先后迎娶了靖康之变中掳来的庆福、华福两帝姬,玉嫱、飞燕两宗姬,以及宋高宗生母韦后的侍女张氏。张氏为完颜宗望生下一女,只是,此女不从父姓完颜,改从母姓张。完颜宗望死后,其女张氏继续活跃在金朝政治舞台上,并积极撮合宋金双方的停战与议和。宋徽宗的梓宫能返归南宋,全赖完颜宗望之女张氏的大力运作。作为金朝宗室女,张氏后来就嫁给了山东东路益都府的一位张姓汉族官员。这支完颜皇族的旁系血脉,也由此改姓为张,扎根在了山东。另对北京通县金墓的考古发现,墓主石宗壁汉人,生于辽末,死于金大定年间,石宗壁的妻子纥石烈氏就是女真人。事实上,不管是汉女嫁女真男,还是女真女嫁汉男,都在加速女真人的汉化。就连南宋都注意到,女真人在与汉人通婚后,愈发汉化的境况。南宋官员蔡戡就明确指出,“后来生于中原者,父虽虏种,母实华人……非复昔日女真人”。

金世宗时期,为防止女真人被汉人同化掉,金世宗还禁止猛安谋克户与州县汉人通婚,甚至,试图隔离女真人同毗邻汉人的交往。任凭金世宗三令五申,两族之间依旧照常婚嫁,禁婚令实际上形同废纸。仅以皇族为例,金章宗就生于两族禁婚令期,其生母乃汉人刘氏。金宣宗有载可寻的四个妻妾都是汉人,其中,包括金哀宗生母王氏。以上可见,女真与汉人之间的普遍通婚已然是大势所趋。

高度汉化的金章宗

金世宗死后仅两年,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尚书省便以“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国家长久安宁之计”为由,奏请废止金世宗颁布的禁婚令。又到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十一月,金章宗下诏,“诏屯田军户与所居民为婚姻者听”。由此,在法律层面上,金朝再次允许女真人与汉人自由通婚。而学术界也多以金章宗废止禁婚令,作为女真民族彻底汉化的标志。


折冲万里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七世纪。《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叫做女质。


金国时期女真人和汉人有没有通婚?答案是有的!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落之后,他领导了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抗辽国。之后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国号为“大金”。刚开始女真族确实保持了传统的游牧射猎那一套。但后来女真族则完全被允许和其他种族通婚。而这个其他种族就包含汉族。要知道当时在东北地区汉人虽然不是大族,但东北地区的汉人数量也不可小觑。所以女真族通婚对象也自然包括汉人。

金国建立后,金国和汉人政权宋朝联合对抗辽国。宋金联盟灭掉辽国之后。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事情,宋金联盟破裂。之后金国大举出兵攻打宋朝。天会四年,金国攻占了宋朝首都开封灭亡了宋朝政权。并且把残余宋朝势力赶到了南方之地。金国占领中原地区后,贞元元年金国迁都于燕京。实行“南迁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迁徙到燕山一带。以后定居在华北地区。而当时的汉人却开始慢慢向北迁移。也由此定居在中原的金国女真人受到汉族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进行了融合。


当然了,当时虽然金国女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并且金国统治政权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女真和汉人的通婚主要还是以女真男性娶汉人女性为主。汉人男性娶女真女性相对较少一些。原因也很简单。草原游牧民族血脉中那种崇拜强者轻视弱者的观念一时还是难以改变的。而当时女真人显然要强于汉人。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我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但不管怎么说女真族最终还是被汉人文化给同化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你认为金人从汴梁抓走那么多的北宋贵族和皇族女子都是送去洗衣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