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17歲少女為減少傷亡上山勸降日軍,卻被拖進山洞

戰爭是痛苦的開端,因為戰爭是殘酷的,是無情的,戰爭一旦打響,最終遭殃的還是廣大的老百姓。在我國抗日戰爭後期,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向駐紮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而隨著蘇軍不斷推進,日軍節節敗退,但是頑抗的日本侵略者不肯投降,反而是退到天長山,憑藉天然地理優勢建築防禦工事,打算與蘇軍決一死戰。

抗戰時期17歲少女為減少傷亡上山勸降日軍,卻被拖進山洞

而事實也證明,這處在當時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確實厲害,蘇軍發起多次進攻都沒能攻打下來,反而是傷亡慘重。之後蘇軍決定,為了儘量減少人員的傷亡,需要派一名精通日語的代表去和日軍進行談判。

抗戰時期17歲少女為減少傷亡上山勸降日軍,卻被拖進山洞

由於條件有限,很難找到精通日語的軍人。於是向當地百姓間進行尋找。嘎麗婭,這個年僅17歲的少女出現在人們眼前。嘎麗婭1928年2月18日出生於中國黑龍江省邊境城市綏芬河市。父親張煥新是中國人,母親菲涅,是烏克蘭人,按俄習慣婚後從夫姓,叫張·菲約格拉則是白俄後裔。嘎麗婭受過正規的教育,又生活在多民族中,與日本鄰居相處,她輕鬆地學會了中俄日三國語言。

抗戰時期17歲少女為減少傷亡上山勸降日軍,卻被拖進山洞

本來剛開始蘇聯高層是拒絕讓嘎麗婭前去談判的,畢竟她的年紀實在是太小了,而且談判經驗不足。但在那個當時想要找一個會說日語的翻譯確實是太困難了,無奈之下只好派她前去與日軍交涉。

嘎麗婭的母親不同意女兒去冒險,但嘎麗婭很鎮靜地說:“不要緊的,要塞裡面還有我的日本同學呢。”據後來的證據表明,那裡確實有日本人是嘎麗婭的朋友。或許,她想著日本人馬上要垮了,此行還有蘇軍的保護,不會有危險;或許,她抱必死決心,就是危險也要轉告她的日本鄰居和夥伴應該走出山洞,不要被戰爭牽連;或許,她擁有一番報國的意願,想要憑藉自己的遊說讓雙方避免一場戰爭。嘎麗婭的母親默默地把自己頭上的花頭巾摘下來,戴在心愛的女兒頭上。這個年輕的女孩邁著大無畏的腳步,在幾個蘇軍的陪同下向日軍走去。

抗戰時期17歲少女為減少傷亡上山勸降日軍,卻被拖進山洞

然而勸降日軍遭到了日軍的拒絕。這名年輕的少女沒有獲得成功,反而自己卻被強行拖入山洞中,對於後來發生的事情無從得知。山下的蘇軍等了一個晚上不見人下來,知道壞事了,於是下令炮轟,憤怒的攻上了這個要塞,1945年8月15日,天長山要塞的日軍投降。然而卻始終沒有找到噶麗雅本人,只找到她的那條花頭巾。

抗戰時期17歲少女為減少傷亡上山勸降日軍,卻被拖進山洞

後來,為了紀念這個中俄兩國人民的心中永遠的英雄,“友誼和平天使”的雕塑矗立在綏芬河和平廣場上,她永遠昭示著人民對友誼與和平的祈盼和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