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世界人文通史


《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不过并没有演义写的那般神奇,徐茂公的名字有很多,他原来叫徐世勣,字懋功。在瓦岗跟随翟让参加了隋末农民暴动,后来李密败亡,徐世勣投降了大唐,正式开启了“凌烟阁名臣”之路。

降唐之后的徐世勣深得李渊信任,不但封他为上柱国、曹国公,还将国姓“李”赐给了他,从此,徐世勣又称作李世勣。在封建王朝,能被赐予国姓那是莫大的荣幸,像后来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就被隆武帝赐姓为“朱”,人称“国姓爷”。


在李唐阵营中,李世勣被分在了李世民帐下,跟着李世民破窦建德,灭王世充,也是在征战的岁月之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默契,李世民也将他倚为心腹,待到李世民登基,为了避讳,李世勣又改名为李勣。

因此,在史书上,徐世勣、李世勣、李勣、徐懋功、徐茂公都是同一个人。

而李世民在临死前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荣宠一生的徐茂公突然被皇帝流放到外地,贬为叠州都督,而徐茂公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接到圣旨后没有犹豫,立即收拾行李前往叠州上任。


此时的太子李治却十分不解,认为徐茂公劳苦功高,并且没有什么过错,想不通李世民为何要这样绝情。躺在病榻上的李世民这样对他说道:

我死之后,你对李勣又没有任何恩典,他怎么能对你死心塌地,如果不贬黜他,将来他自恃有拥戴之功,到时候恃恩狂纵,反而不好控制他。因此,我将他流放,到时候你一纸赦书,他定会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你。

说罢,李治彻底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等到李世民死后,他按照父亲的意思赦免了徐茂公,而徐茂公对李治也确实做到了忠心耿耿。

后来李治在废后的问题上,徐茂公坚决站在了李治一方,可以说,武则天走上政坛徐茂公功不可没。当时李治决定立武则天为后时,遭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一致反对,最后让李治也变得犹豫了。

后来李治问计于徐茂公,徐茂公淡淡的说了一句:“这是皇帝您自己家的事情,何必要看外人的眼色?”李治恍然大悟,从此坚定了废王后而立武后的决心。

只不过徐茂公虽受到了三代帝王的信任,死后也被陪葬昭陵,但他却受到了孙子的连累被掘坟鞭尸。

武则天篡唐自立后,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起兵反周,想恢复大唐,怎奈兵败被杀,他的反叛让武则天恼羞成怒,不但将赐的“李”姓收回,改成原来的“徐”姓,还把徐茂公的坟给掘了,不得不说,徐茂公死后也没有得到安宁,难怪他曾对小时候的李敬业说:“败我家者,必此儿也!”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李世民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对于徐茂公(后赐为李姓,改名李勣)之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能力一清二楚,之所以在临终前把个开国元勋外放偏远的地方,去鬼不生蛋的叠州做都督并非心血来湖,是深思熟虑后的举动。


李世民在深知自己来日无多时,为儿子铺路;他先做恶人,让开国元勋李勣到山高皇帝远的凄凉之地去任职,人为地增加他的不如意;待自己去世后,再让初登大宝、继承皇位的儿子施恩于李勣,把他调回中央,委以重任;如此,李勣必对儿子感恩戴德,会继续忠诚李氏王朝,发挥他过人的智慧,帮助儿子巩固、守护李氏江山;真可谓机关算尽、用心良苦。

当然,这里有伏笔,唐太宗李世民有此打算:如果德高望重,权势熏天的李勣不服从调动,就以此为把柄,趁自己还活在世上,罗列罪名杀了他,为儿子清除隐患;毕竟,久经沙场、能战惯战、运筹帷幄的李勣非等闲之辈,如果自己殡天了,怯懦的儿子不一定能镇得住他!



李勣接到外调的通知后,根本没有回家与亲人告别,毫不犹豫,立即骑马踏上了风沙弥漫的旅程;对于父子演译的双簧闹剧他心知肚明,这政治家的雕虫小技他早了然于心、司空见惯了;因而他不动声色,马不停蹄地立赴外任;而就在到达叠州的路途中,传来了太宗驾崩的消息;随即新任君主唐高宗李治一纸调令又让他回还中央任职,依然,他毫无怨言,调转马头回到了长安;但内心己汹涌澎湃,这唐太宗父子的表演彻底凉了三朝元老的心,只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丝毫没表现出来!



忍辱负重,委屈求全是他的个性,辩风识向、审时度势是他的特长,后来,他在武则天上位皇后时,以政治家的智慧报了一箭之仇,这是后话!


希望星晨58298869


徐茂公的民间地位

我爸年轻时在乡间,也没有多少系统正经的书来看,那些演义绣像类小说就是他的主要精神食粮。

《隋唐演义》就是他看过的其中一类。其中的徐茂公简直是他的偶像。

老爸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上过高中,在当时乡里算是凤毛麟角的知识分子。

然而他终究还是没有干出“事业”来,他的一腔热忱与遗憾,投射到了知识分子的代表、隋唐英雄之一徐茂公身上。

老爸眼中的成功知识分子徐茂公,即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

演义小说中通常把徐懋公简作徐茂公,并且把他塑造为智力出众的文士。这种形象得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喜欢,譬如我爸。

历史上的李勣

历史上的徐茂公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不仅仅是个文人喜欢的智多星,他文武双全,深得李世民宠信,还赐他李姓,因此,他也唤作李勣。


关于被贬逐说

在太宗末年,李勣已经是朝廷重臣。李世民担心新君对其官职地位加无可加,无法施恩笼心。

于是,李世民生前即把李勣放到叠州去当都督。

外放朝廷重臣,等同于贬职了。但李勣的表现更妙,他接到通知后,既不辩解,也不问因,连家也没回,直接赴任去了。

高宗李治上任当月,即召回这位肱股之臣,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同年,册拜为尚书左仆射。算是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

李勣的政治手腕

当初李勣得到出京通知后的表现,证明他是深谙上位者心思的。

后面李治强立武则天时,这位成熟的政治家明了帝王心思,知晓他是借此摆脱长孙氏的掌控,因此在高宗询问他意见时,他答了一句载入史册的话:

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新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

李勣杰出的才能和他政治敏锐相得益彰,令他自民间而立朝廷,终身不衰。


钱多多读文史


这都是套路,李世民的权谋御人之术而已。说白了,就是自己唱黑脸儿,给儿子李治铺路,徐茂公本身没什么问题。俗话说的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凶狠歹毒的老虎尚且不食幼崽,更何况是有血有肉的人?

盛唐的开国君主李世民,为了一统山河造福百姓而诛兄弑弟,杀人无数,手上血债累累,刀下冤魂千万!然而这样一位犹如冰山般强大、冷酷的帝王,也有温情的一面。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骄阳似火,烈日炎炎。

骊山顶儿上的翠微宫之内,病重的李世民拖着最后一口气,向继承人李治交待最后的嘱托。这对儿父子面对面、心贴心的促膝长谈,从经济民生,到家国天下,从政治制度,到帝王心术。

当话题落在满朝文武身上的时候,李世民用十分严肃的语气,提起了一个名字,徐世勣(徐茂公)。

徐世勣,又称徐茂公。在小说《隋唐演义》中那可是未卜先知的神人啊,往前他可以与诸葛孔明比肩,往后刘伯温也得叫声前辈。无论是当年的瓦岗兄弟,还是后来的秦王集团,皆是以他为谋略为主。

而在历史上,徐世勣同样也是个厉害人物,他足智多谋、博古通今,胸怀辅佐仁主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徐世勣十八岁便投靠了瓦岗山的寨主李密,迈出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李密为人虚伪,贪图享乐,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朽木之才,瓦岗山集团起义失败后,徐世勣便跟随一部分的瓦岗山旧将,投靠了李渊和李世民.

徐世勣是个“奇人”,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排兵布阵,在徐世勣的辅佐下,李渊的军队屡战屡胜,打得十八路诸侯王是闻风丧胆,溃不成军。

李渊因此赐其姓李,其自此便改名为李世勣,也叫李勣。没错,徐茂公就是历史上与魏国公李靖齐名的初唐名将李勣。论战功,李世民一朝,唯他和李靖最盛,什么尉迟恭、程咬金这些人还得往后排。他可不是什么道士,而是一代名帅。

玄武门之变前,徐世勣是李世民的铁杆支持者,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在李世民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徐世勣尽全力帮助李世民夺权,与李世民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谊。李世民登基后,封徐世勣为英国公,加赐一品太子太保。

功成名就的徐世勣,并没有沉溺于高官厚禄的生活之中,而是置身于军营,与大唐名将李靖将军北击匈奴,南灭高句丽,为大唐的领土完整,和边疆的长治久安,付出了半生的心血。

徐世勣位高权重,居功至伟,又是两朝元老,李世民害怕自己过世之后,新君李治会压不住徐世勣,于是便和李治说:“徐世勣功勋如山,又是两朝元老,在朝中颇有威望,你二人没有同僚之情,也没有君臣之恩。朕思来想去,决定先将徐世勣降职发配到外地,待朕死后,你要立即派人把徐世勣召回长安,并且亲自迎接他回城。一来,徐世勣感念你的恩德,必然会尽心尽力的辅佐你;二来,也给满朝的老臣,吃上一颗定心丸。”

李治领会了李世民的用意,不禁泪如雨下。 “低手害人以克敌,高手救人以克敌”,李世民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发配徐茂公这一步棋,看似平平淡淡,实则一箭三雕。

第一,给自己的儿子铺路。

第二,煞了徐茂公的锐气。

第三,安定了满朝老臣的心。

生前执掌天下,死后玩弄乾坤,李世民不愧为一世雄主,任凭徐茂公再怎么聪明,也逃不过帝王的摆布。

当然,其实这招并不是李世民的先例。三国时代的大牛人,一代影帝,魏武帝曹操他也干过。众所周知,这曹操是个收买人心的好手,当年为了迎许攸,连鞋都不要了。而对关羽,那更是近乎痴迷,奉为偶像。其在晚年,为何不称帝?除了有一部分顾及名声的原因在里面以外,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儿子曹丕能够顺利接班。

当时他是魏王,地下的一众魏臣都希望他称帝,因为曹操称帝他们便是开国之臣,光宗耀祖啊。之前他们再怎么牛,大部分都还只是诸侯部曲,有官无爵,算不得大荣耀。

而曹操知道,他在属下们心中地位已经足够高了,而且已经临近暮年,称帝之后所带来的恩奉对于自己并没有实质性的好处。于是他就把机会让给了儿子。曹丕接过大位,然后登基称帝,底下的一干老臣全部都跟着晋升,感念其恩德,对于曹丕自然是更加的忠心。

帝王权术,一奖一惩,如是而已!


白话历史君


中国历史就是帝王和权臣掰手腕的过程,皇上一方面委任权臣官职,以便驱使他们为自己效力。一方面又担心无法掌控他们,于是玩阴谋耍手腕,期间充满了“厚黑学”。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在临死前,和儿子李治唱了一出双簧戏,爷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玩”了徐茂公一把。

李世民考虑自己不久于人世,主动选择了白脸,把红脸这个角色留给了儿子李治。

李世民在临终前,把开国元勋徐茂公流放到了外地,李世民为何要惩罚徐茂公呢?老徐犯了什么错误了?欲知详情还得从头说起。

徐茂公是《隋唐演义》书中的人物,他所对应的原型是唐初名将徐世勣,字懋公。

徐世勣因功被李渊赐“李”姓,后避讳李世民中的“世”字,改名为李勣。

再后来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失败被诛灭三族,武则天一怒之下把死去多年的徐世勣挫骨扬灰,并追夺其“李”姓,恢复“徐”姓,当然这都是在李世民和李治死后的事了。

真实历史上的徐世勣可不是牛鼻子老道。

史书记载徐家本是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东明县)的富豪,【家多僮仆,积粟万石】,徐家父子好善乐施却是事实。

徐世勣18岁时初投瓦岗山李密,后瓦岗军失败归顺了李唐,从此跟定了李渊。

徐世勣足智多谋勇猛善战,很快成了李渊的股肱之臣,李渊称其为“纯臣”。后被李渊加封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功封莱国公。

徐世勣在征讨各地乱军中,紧跟李渊的二皇子李世民,唯李二马首是瞻,在战争中和李世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并被李二赏识。

在玄武门之变时,徐支持李世民上位,并积极备战,秣马厉兵。政变成功后,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世民称帝后,他和大唐名将李靖一起开疆拓土,东挡西杀。尤其在灭突厥,灭高句丽战役中,“一人灭一国”,其功绩彪炳史册。

李世民对他厚待有加,封其为太常卿,太子太傅等官职,可谓权倾一时、风光无两。

徐世勣乃两朝元老,位高权重。

在李世民51岁时,突患“火疾”,烦躁怕热,御医对此束手无策,为了养病,在骊山山顶修了一座翠微宫,李世民在含风殿养病。

有一天,李世民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急忙召来儿子李治。他对儿子说:“我将不久于人世,你继位后,徐世勣功高盖世,你对他又没有什么恩惠,他对你没有感恩之心。”

李世民喘了口气,看着低着头的儿子,继续说道:“我打算把徐世勣流放到外地做官,等我死后,你马上再派人把他召回,复任他原来的官职,并让他执掌朝廷机事要务。”

此时李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这分明是父亲做白脸,让自己做红脸。

可怜天下父母心!李治含泪点了点头。

这就是徐世勣没有犯错被流放为官的原因。可以说是爷俩合演了一出好戏。“一打一拉”让徐世勣对新皇感恩不尽,更加死心塌地为李治效力。




秉烛读春秋


帝王心术,都是一群聪明人玩的游戏。

李世绩(徐茂公)是唐朝初期重要的大将与李靖齐名,有着出将入相的能力,但是李世民在去世之前担心自己的儿子李治降服不了他,所以对徐茂公采取了一些手段。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自知不久于人世,对太子对李治交代后世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

这还没有完,李世民又接着对李治说:“我把他贬职的时候,如果他犹豫不去,拖拖拉拉,就说明他有不臣之心,要把他直接杀掉,不留后患。”很快朝廷就下达了将李世绩贬职为叠州都督的诏令,李世绩收到诏令之后,家也不回,立即赶赴叠州任都督一职。

李治即位当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同年,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李世民之所以要贬徐茂公,就是用人的帝王心术,给李治铺垫道路,留给李治降恩给李世绩的机会,而李世绩也是聪明人,他能明白李世民的帝王心术,所以一刻也不敢多停留。


帝国烽火


小编知道,如果不做喷子,只是阐明史实,不可能有多少关注,评论和点赞。但是小编不在乎,哪怕一个也没有,我也只写史实,以及基于史实的观点。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帝王之心术”,“权谋”玩到了极致,在历史上“不杀功臣”著称。

唐太宗与宋朝赵匡胤都以不杀功臣著名,但是宋太祖赵匡胤是“杯酒释兵权”,他怕手下大将造反,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大宋江山不保。因此他用良田,美宅,金钱,美女让他们交出军权,享受余生。

赵匡胤此举,让宋朝“重文轻武”,导致武将得不到重用,“缺钙”,空有石守信,杨业,狄青,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面对外族入侵,却只有纳岁币(赔款),割地。后来被赶到江南一隅,被蒙古铁骑所灭。

而李世民不仅用金钱,美女笼络他们,而且仍然敢用重要的职位重用他们。

他非常的自信自己的胆识和信任,一定足以降服他们,让他们死心塌地,为己所用。

历史上秦琼,程咬金就是看中他这一点弃王世充而投奔于他。

尉迟恭本来系一个降将。他投诚时众将都认为他是迫于唐军武力,并非真心,都建议李世民把他一刀砍了,以免他复叛。

只有李世民不信,而且故意摒退众将,赐予他大包金银,说什么现在反贼势大,我李世民尚且难以自保,将军若真回旧主身边,这是我赐给你的盘缠。

结果,把尉迟敬德感动得,差点跪了。

后来,就上演了“单骑救主”,打败刘武周等重要戏份。

李世民不要说汉将,就连胡人的将领都敢收服重用,为李唐出力。

李勣,原名徐勣,字茂功。为人特别忠义,且文武双全,具智谋。

李密因降而复叛,事败被诛。只有李勣要求为他收葬,并为他举哀。

而且,他不愿介入李唐“家事”,“玄武门事变”他没有站队,只想做一个职业军人。

但是李世民并未因此打压他,打突厥胡人李勣和李靖一样,仍是一路统帅,立下了不世的功勋,“青史”留名。

李世民死前,为何要要他贬出京城,恐怕这个又是李世民的“帝王权谋”。

也就是他故意装“老糊涂”,把李勣贬到一个边远的“叠州”都督,然后让李治把他召回京城,授以高官,让李勣忠于李治。

事实上,李世民也赢了。李勣在唐太宗死后,就被唐高宗召回京城,赐尚书右仆射(丞相)的职位。后来更是乘朝鲜内讧辅佐唐高宗征服了高丽。



南雷霆峰


《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是个神奇的老道军师。

就像诸葛亮、刘伯温的角色一样,抬头看看星星能预测明日天气,掐一掐手指能预知未来,甩一甩浮尘能呼风唤雨。


其实,真实的徐茂公既不是军师,也不是道士,而是一员猛将,就像秦琼、李靖、程咬金一样,提把斧头、轮着长剑,带着一帮弟兄冲锋陷阵、浴血沙场。

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应顺天应命,徐茂公就是个识时务的人,他一生遇到了好几次岔路口,然而每次他都选对了路。

徐茂公17岁时加入瓦岗军。瓦岗军的组成,或者是饥寒交迫的流民,或者是浪迹天涯的亡命之徒。


大凡有个活路,谁愿意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玩命啊!然而徐茂公却不同,他家境富裕,生活优渥,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他之所以参加“暴动”,不为别的,只为实现人生价值,他认为既然生逢乱世,就要做乱世之英雄,就要投入轰轰烈烈的斗争之中,做时代的弄潮儿。

最初的瓦岗军和梁山好汉差不多,他们既不靠种地,也不靠经商,而是靠抢。他们不生产粮食,他们只做粮食的搬运工—把百姓的粮食搬到山寨中。


可是问题来了,山寨离老家太近了,有时候出去劫个财,顺便再劫个色啥的,很容易劫到七大姑八大姨,或者表姐姨妹。

“哎呀妈呀,这不是俺村的赵四吗?你咋干这缺德事了?我是你二婶,你不认得我啦!你个瘪犊子玩意儿。快把衣服还给我!”

好尴尬呀!

人家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后来,在徐茂公的建议之下,瓦岗寨迁到了汴水,这下子人生地不熟的,“干坏事”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劫色劫到二婶了!


徐茂公最初跟着翟让干,后来翟让和李密闹家包子,徐茂公又站到了李密这边;再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干败之后,徐茂公又投奔了李世民。

跟了李世民之后,徐茂公这才开始了开挂的人生,两次击败薛延陀,破了东突厥,灭了高句丽,战功赫赫,名扬千古。

因战功,他成功入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三位,力压排在二十四位的秦琼,同时还荣封英国公,获赐国姓“李”,所以,徐茂公又名“李勣”,“李世勣”。

李世民对徐茂公算是皇恩浩荡了。

有一次,徐茂公生病了,神医说把胡须烧成灰喝下去可以医治此病,李世民听说此事之后,二话不说就把胡子剪掉了,让太监拿给了徐茂公。徐茂公感动的一塌糊涂,这病不好也得“装好”啊,这可是“龙须”啊。

PS:庸医,绝对是庸医,害徐茂公喝了好几顿胡子汤,肯定够味了!


然而,李世民临死之前,却着实“坑”了徐茂公一把,他把徐茂公贬到了遥远的边关“受罪”。

李世民为何这样对待功臣呢?学刘邦吗?

不是的,李世民此举大有深意。李世民弥留之际,对儿子李治道出了原委:“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意思是他担心徐茂公不能尽心辅佐李治,于是故意把徐茂公贬到地方,待李世民死后,李治再将徐茂公从地方调到京城,如此以来,徐茂公必将感恩戴德,尽心辅佐。

李世民真是煞费苦心啊!


一半秋色


史上有贤名的明君李世民,除了励精图治外,他的用人手腕水平也相当高超,比如要把女儿嫁给程咬金,召回在外的尉迟敬德说有人密告你谋反的话,试探大将反应,得到满意答复后便就坡下驴大打感情牌收拢人心。李承乾侯君集政变不遂后,李世民听从褚遂良等的建议,不立李泰而立李治,朝中托给长孙无忌褚遂良辅政,但也埋下伏兵,就是徐茂公李勣。


隋唐演义等小说把徐茂公描绘得神出鬼没,神机妙算,他的原型就是李勣,李是李渊赐姓,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即茂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早年随老乡翟让起义,是瓦岗军元老,李密夺权后臣服,翟让死后领其旧部,李密一着不慎被王世充团灭,逃往长安投奔李渊。时徐茂功镇守黎阳,李渊命人招降他,他却把辖下兵士户口钱粮全呈给长安的李密,这一举动耐人寻味。反正因此李渊大为赞赏徐茂功的忠心,赐姓李,又避李世民的讳,史书记为李勣。此后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功勋卓著,成为李唐名将,手握兵权。


李世民既立李治,自然得为他搭建班子,就把李勣转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又拜太子詹事。第二年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倒自知时日无多,叫来儿子李治说,以后你必须把李勣升为仆射,让他受到你的恩惠而更加效忠你。但现在我把他贬到地方,你再提拔效果更好。于是下旨让李勣出任叠州都督。一些野史还演绎出徐茂功受命即时启程,连家也不回的话法,以此神话他,表现君臣过招,李世民奸,徐茂功更精。(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的第一个月,马上按照李世民的吩咐,把徐茂功召回朝,拜为洛州刺史,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同一年,又再册拜他为尚书左仆射,特许他骑小马进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圣恩浩荡,以此为极,徐茂功也不傻,知恩图报,在李治武则天与关陇集团因立皇后的问题上,搞得鸡飞狗跳时,在李治询问中用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轻飘飘一句话,奠定武则天皇后之位,也让长孙无忌为此忌惮不已,关陇集团逐步瓦解。

只是好景不长,李勣谋事老道,又有恩于帝后,生时备受敬重,死时李治为之痛哭,下令辍朝七日,封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徐茂功长孙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兵败被杀,武则天于是追削李勣的官爵,将他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直到中宗时才平反。


南方鹏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世人之中说到底真的又有几人能够猜透“高处不胜寒”的帝王之心呢?不过唐太宗李世民在爱才如命这一方面想必大家也是有所耳闻的,李世民爱才惜才的程度绝对不比三国时代的曹阿瞒差。看过《隋唐英雄转》系列影视剧的大家都知道,徐茂公等人当初对李世民、对初唐的建立那可是具有着非同寻常的功劳。



按照如此推理的话,爱才的唐太宗那就应该对劳苦功高的徐茂公好生相待啊!那么为何李世民在临终之前还要将徐茂公就放到外地呢?这其中隐情一定颇具蹊跷!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后因为唐朝建功立德而被赐姓李),字懋功,又称李勣。徐茂公最著名的标签就是唐朝名将,凭其一生功德累累,可与当时闻名天下的卫国公李靖相提并论。早年的徐茂公曾以“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闻名乡里,后因事投靠瓦岗寨,最终跟随瓦岗旧主李密降唐(真实历史上的徐茂公生平的确是和影视剧当中的有些出入)。徐茂公一生历经了唐太祖、唐太宗和唐高祖三代君王,并且生前还为武则天的上位起到了助推作用,故由此可见,徐茂公无论是对待唐王朝还是“武周政权”都是劳苦功高的。



其一:太宗并无异心,只为太子铺路

上边提到,徐茂公一生经历了三朝帝王,是初唐王朝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凭借着大家对李世民的认识以及李世民爱才的性格,李世民临终之前贬谪徐茂公定然不是李世民个人一时冲动的鲁莽举动,反而这一招更能体现李世民颇具政治智慧的能力。

根据《旧唐书》对此的记载,唐太宗曾在临死之前语重心长地对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说道:“李勣对待唐朝的忠心不用说,他本人忠厚老实、渊博多才,就是因为他对我(太宗)太忠心了,因而我怕你初登基,并无恩于他,他不会尽心尽力辅佐于你。”出于此种目的的唐太宗于是便将徐茂公贬至叠州,等到太子李治即位后,便第一时间解除了徐茂公的罪名,不仅使其官复原职,而且让他做到了英国公。这样一来,徐茂公便可顺理成章地忠心效忠于如今的唐朝新皇了。



其二:太宗临终前对徐茂公的一次“暗示”

这点原因相对于第一点来说似乎鲜有说服力,但是权衡一下当时的情形,唐太宗贬谪徐茂公应该还是有这方面因素。唐太宗一生之中,在对待昔日功臣的态度上,可以说是封建王朝当中最好的一位皇帝了,因为他们曾经有恩于唐朝,所以李世民并没有亏待他们。一路升迁的徐茂公就是其中之一,唐太宗之所以选择贬谪徐茂公,一方面为了使其“清醒”一番,重新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让徐茂公借“远离朝政”进而更好地为李治获得他心提供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