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晒網場”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在少數民族傳統聚居地區,形成了其民族語言背景下的地名文化。在民族融合過程中,這些少數民族地名不同程度上通過漢語翻譯,逐漸被世人所認知。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然而這些經過漢語翻譯過的地名,如果僅從字面意思上看,是沒有什麼內容或解釋不清,甚至會望文生義產生誤會。例如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因為哈爾濱是滿語的漢譯名稱,因此從字面上根本不會想到“哈爾濱”本意為“曬網場”,是以往松花江邊的滿族人打魚曬網的地方;又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從字面上看,是“(用布)包頭”的意思,但“包頭”實際上是蒙古語的“包克圖”的漢譯名稱,其蒙古語願意為“有鹿的地方”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松花江穿城而過的哈爾濱

由此可見,在少數民族地名漢譯過程中,因為語言的差異,無從體現少數民族地名文化,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少數民族地名原本的涵義已無從得知。無論哪個民族,其地名文化都與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民族文化,歷史沿革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是我們研究學習少數民族文化重要的工具,是中國地名文化重要的分支和財富。

東北地區滿族地名

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一直是少數民族的傳統聚居地,雖然在近代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中,漢族成為東北地區的主體民族,並帶來了各種“大碴子味”的地名,但東北地區那些有著較久歷史的大城鎮依然保留了其原來的名稱。

  • 黑龍江

黑龍江西部地區為蒙古族、達斡爾族和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黑省西部地區的地名大多出自這三族,例如齊齊哈爾,為達斡爾族語“齊察哈里”的漢譯轉音,意為“天然牧場”。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黑龍江東部地區為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因黑龍江東部地區以平原地形為主,土地肥沃,全省大多數城市和人口都分佈在這一地區,也就有了許多漢譯的少數民族地名。

哈爾濱市,滿語的意思是“曬網場”,在哈爾濱建城之前,松花江邊的滿族人以漁獵為生,經常在這裡曬網,因此得名。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哈爾濱松花江大橋

牡丹江市,因江得名,不過這牡丹江可不是因為牡丹花。牡丹江為滿語“穆丹烏拉”的轉譯,“穆丹”為“彎曲”的意思,“烏拉”為“江”,因此牡丹江的本意為“彎曲的江”。

佳木斯市,在滿語中意為“驛丞”,在清康熙晚期稱作“甲母克寺噶珊”,後漢譯為“嘉木寺”、“賈木寺”、“佳木斯”。

綏化海倫市,因海倫河得名,海倫是滿語“開稜”的音譯,意為“水獺”,因為海倫河中盛產水獺,因而得名。在清朝時期,這裡還是滿清皇家的圍獵場。

中俄邊境的興凱湖,從清代開始改稱“興凱湖”,為滿語“水耗子”之意,因湖中盛產生耗子得名。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雞西市,在清朝時稱為“雞冠噶珊”,“噶珊”即滿語中的“山”,雞西的本意為“雞冠山的西邊”,也有說法稱,雞西是滿語“帶毛鹿皮”的意思。

  • 吉林

吉林市,原名吉林烏拉,“吉林”在滿語中為“沿邊的”,“烏拉”為“江”,吉林的滿語願意的“沿江的地方”。吉林位於松花江畔,在明朝時是溝通遼東地區和黑龍江流域的水陸碼頭,滿清在東北興起後,在這裡修建起城寨,因位於松花江畔,命名為吉林烏拉,後又在此地設立吉林將軍,管理松花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1907年,清政府撤銷吉林將軍,設立吉林省,省府駐地即現在的吉林市,形成了吉林省吉林市,省市同名的特殊現象。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琿春市,琿春為古女真族(滿族先祖)語言,意為“邊地”。在宋金時期,金人將此地稱為“渾蠢”,明朝時也沿用“渾蠢”的稱呼,到了清朝改成了更文雅的“琿春”。現如今,琿春依然是中國東北的“邊地”,是中朝俄三國的交界之處。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琿春市地圖

圖們市,圖們市因圖們江得名。圖們江,遼代稱駝門;金元時期,圖們江上游稱愛也窟河,下游段稱統門河;明代稱啊也苦河,其下游段稱徒門河;清代將上游稱為大浪河,下游稱為土門河。土門江在滿語中的稱為“土門色禽”,“土門”意為“萬”,“色禽”意為“源”,土門江即“萬河之源”的意思。滿族人發跡於白山黑水之間,將長白山視為滿族的聖山,因此發源於聖山的圖們江,被賦予了萬河之源的神聖屬性。因圖們江為中朝界河,日本曾利用“土門”挑起朝鮮和清朝的領土爭端,土門江也就被迫改成了沒有實際意義的圖們江。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圖們江市地圖

蒙古族地名

蒙古族作為北方草原上最繁盛的民族之一,留下了許多極富民族特色的地名。

  • 特殊後綴

在蒙古地名中,有一些地名的使用相同的後綴,常見的有“浩特”和“郭勒”,例如:呼和浩特、二連浩特,錫林郭勒、霍林郭勒等。在蒙古語中,浩特為“城”的意思,而“郭勒”為“河流”的意思。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再結合前半部分的願意,那麼呼和浩特的蒙古語本意為“青色的城”;二連浩特為“五光十色的城”;烏蘭浩特為“紅色的城”;巴彥浩特為“富饒的城”,錫林郭勒為“高原上的河流”,霍林郭勒為“有美食的河流”。除了“浩特”和“郭勒”外,還有以“淖爾”為後綴的地名,“淖爾”的蒙古語意為“湖泊”,例如巴彥淖爾,意為“富饒的湖泊”。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 內蒙古地區

赤峰市,赤峰是“烏蘭哈達”的意譯地名,“烏蘭”意為紅色,如意為“紅色的城”的烏蘭浩特,烏蘭哈達的本意為“紅色的山”,但在地名漢化中,選擇了少見的意譯,將“紅色的山”意譯成“赤峰”。

呼倫貝爾,呼倫貝爾實際上由“呼倫”和“貝爾”兩個地名構成,分別指呼倫湖和貝爾湖。呼倫的蒙古語意為“水獺一樣”,貝爾湖的意思為“雄水獺”,因為這兩個湖泊盛產水獺,蒙古族人便以此命名,而這兩個湖泊所在的草原則被稱為呼倫貝爾草原。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呼倫湖、貝爾湖和呼倫貝爾

鄂爾多斯,蒙古語意為“很多的宮賬”,其名稱的由來,還要從成吉思汗說起。成吉思汗逝世後,蒙古人為其修建了八座白色宮帳,以供族人祭祀可汗,稱為“八白室”,可以參考中原王朝的祭祀先祖的太廟,不過與太廟不同的是,八白室是可以拆遷移動的,以方便遊牧為生的蒙古人隨時隨地祭祀先祖,而負責守衛和祭祀八白室的部落,就被稱為“鄂爾多斯”。元朝滅亡後,守護八白室的鄂爾多斯部落,輾轉多地,遷入河套地區,從此安定下來,河套地區開始被稱為鄂爾多斯。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類似於鄂爾多斯這樣,源自蒙古族部落名稱的地名,還有土默特、科爾沁、巴爾虎、察哈爾等等

  • 其他地區的蒙古族地名

蒙元時期,幾乎佔據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族離開了蒙古高原,向其他水草豐美的地方遷徙,比較集中的遷徙地有青海河湟谷地,新疆伊犁河谷。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格爾木位於青海省的高原腹地,因地處河湟谷地,是高原上少有的水草豐美之地。隋唐之前,這裡是羌人的聚居地,在南北朝時期隨著鮮卑人的南下,聯合建立起吐谷渾國。蒙元崛起後,將蒙古人的牧場擴張到青藏高原,許多蒙古部落逐水草遷徙至這一地區,因這裡河網交織,水源豐沛,被命名為“郭勒木德”,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郭勒木德,先後被轉譯為“郭裡峁”、“噶爾穆”,最終於1960年確定為“格爾木”。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因獨特的地理環境,格爾木成為青海入藏的咽喉要道

除了格爾木,位於柴達木盆地的海西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同樣出自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

伊犁河谷地區位於天山西側,高大的天山切斷了西風帶,使得從大洋上遠渡而來的水汽聚集在伊犁河谷一帶,使這裡成為新疆最優質的的牧場,成為歷史上各民族的共同財富,古老的烏孫、突厥、月氏、蒙古族、維族、漢族、哈薩克族等民族都曾在此進行過不同程度的開發。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就蒙古族來說,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後,消滅了殘存的西遼,佔領了伊犁河谷,並將此地封給了次子察合臺。蒙古帝國分裂後,察合臺的子孫在這裡建立起察合臺汗國。明朝時,察合臺汗國分裂成東西察合臺,中亞的西察合臺在突厥化後逐漸消亡,東察合臺則在現在的伊寧建立都城“亦力八里”(伊寧諧音),明朝就將東察合臺稱為亦力八里國,後被準噶爾吞併。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明朝和亦力八里

在蒙古族統治期間,伊犁河谷地區留下了許多的蒙古語地名沿用至今。例如伊寧,伊寧原稱固勒扎城,在蒙古語中為“盤羊”的意思。準噶爾統治時期,蒙古人在現在的伊寧城北修建了一座寺廟,並在廟頂修了一座金色盤羊,成為這一地區蒙古部落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因此將這次稱作固勒扎。伊犁河谷下游的霍爾果斯,是一片肥沃的大草原,牛羊隨處可見,以至於駱駝、羊群的糞便隨處可見,蒙古人便將此地稱為霍爾果斯,即“羊糞成堆的地方”。

維吾爾族地名

維吾爾族,同樣是一個有著古老歷史的民族,因為其漢譯名稱直到近現代在確定,以至於人們對維族的歷史較為陌生。隋唐之際,南北朝時期,鮮卑部落入住中原後,漠北高原被鐵勒部落的阿史那部佔據,建立起突厥汗國,並開始欺壓同是鐵勒部落出生的其他部族。被其他的其他鐵勒部落為推翻突厥汗國的統治,組成了反抗同盟,即九姓鐵勒,並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紇。

回鶻(回紇在唐貞元四年更名為回鶻)聯合唐朝擊敗突厥後,又被黠戛斯擊敗,輾轉遷徙到塔里木地區,建立起數個回鶻汗國,開始了維族在新疆的歷史,形成了現在了新疆維族地名。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在維語中意為“美麗的牧場”;盛產石油的克拉瑪依意為“黑油”;喀什意為“磚房”;阿克蘇意為“白色的河”;吐魯番意為“富饒的地方”。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克拉瑪依戈壁灘上的油田

我們知道,新疆地區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一些文明國家,在兩漢時期併入中原政權,成為西域都都護府,所以在現在的新疆,除了維族地名外還有許多古老的地名。

地名漢譯鬧劇,包頭並不是“布包頭”,哈爾濱實際上是“曬網場”

西漢初期的西域諸國

例如葉城,葉城是葉爾羌的簡稱,而葉爾羌就是一個古老的地名,為秦漢時期的突厥系民族的地名,意為“土地寬廣”,而維語中稱葉爾羌為“喀格勒克”,意為“地廣林多,鴉雀成群”。此外,還有鄯善,古突厥語,意為“草堆”;焉耆,古月氏語,為部落名;庫車,古龜茲語,為“有坎兒井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